触龙说赵太后(精选15篇)
触龙说赵太后 篇1
教学目标 1.领会“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的积极意义。2.体会本文高潮、雄辩的讽谏技巧。3.理解和归纳重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4.背诵课文。5.培养学生根据语境推断文言实词词义的能力。教学重点1.理解“质、揖、走、郄、恃、不肖、没死、崩、恣、约、乘”词语。2.归纳“质、及、甚、少、异”等词语的义项。教学难点 1.培养学生根据语境推断文言实词词义的能力。2.领悟本文高超、雄辩的讽谏技巧。教具准备录音机、朗读磁带、投影仪、投影卡片。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1・介绍故事背景 2・反复阅读课文,疏通文意,理清思路。 [教学步骤 ]导语 每当看到有些人用公车接孩子时,每当看到独生子女在家庭中备受宠爱时,每当听到有些父母为给孩子安排一个好的工作,谋一个“好”的前程东奔西忙,不惜以权谋私,贪赃枉法时,总会想起发生在战国时期赵威后与左师触龙之间的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今天,我们就学习选自《战国策》的历史散文。一、介绍故事背景属《战国策・赵策》。触龙是赵国的一位老臣,在朝中担任“左师”职务。赵太后则是赫赫有名的赵威后。说起赵威后的赫赫有名,在《战国策・齐策》里,有一段“赵威后问齐使”的佳话:齐国使节来赵,她先问收成,后问百姓,最后才问到君王,致使齐使不悦。说她是“先*而后尊贵”。赵威后据理以对,道出了“苟无岁,何有民?苟无民,何有君”的千古名言。赵威后从此威风八面,青史留名。就是这位青史留名的赵威后,在对待子女的问题上,有时却过于溺爱,甚至蛮不讲理。触龙就此点巧妙地说服了赵太后。这个故事大约发生在赵孝成王元年(公元前265年)。公元前266年,赵国国君惠文王去世,他的儿子孝成王继承了王位,因当时孝成王还小,所以又赵威后执政。当时的赵国,虽然有廉颇、蔺相如、平原君等人在支撑门面,但赵太后刚执政,处于新旧交替之际,国内动荡不安,国势大不如以前。秦国认为有机可乘,便发兵东下,一举攻占了赵国的三座城池,赵国危在旦夕,太后不得不向齐国求援。齐国虽答应出兵,但按当时惯例提出了一个条件:即赵国必须派太后的幼子长安君到齐国做人质。太后是如何考虑这件事的,触龙又是怎样巧妙地说服太后使长安君质于齐的呢,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放录音,学生整体感知课文)二、指导自读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指导学生借助书下注释和词典扫清文字障碍)2.再读课文,疏通文意(学生齐读课文后用10~15分钟时间结合课文下面注释疏通文意)3.三读课文,指导诵读,理清思路第一自然段诵读指导:本段为叙述语气,要读得平缓、清晰。“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句中的“新”和“急”要用重音读。“太后不肯,大臣强谏”句中的“强”读为qiǎng,既要重读,又要读准字音。“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句,“有”字后要略作停顿,“唾”字要重读,要将赵太后的蛮横无礼读出来。(指名一学生读,教师作指正,然后学生齐读)提问:第一自然段,寥寥几笔,交待了什么?明确:交待了故事发生的原因。“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一句点明赵国危在旦夕。赵氏求救于齐,齐必以长安君为质。大臣的强谏,太后的不肯,拉开了这个故事的序幕。第二自然段(齐读课文)诵读指导:“左师触龙愿见太后”使太后与大臣之间的紧张气氛得以缓解。本段则是触龙与太后之间的一段精彩的对话。1.此段中,赵太后言语不多,开始“太后盛气而揖之”,最后“太后之色少解”。心态的变化溢于回答之中。要将太后从盛气凌人到态度稍好转的心理变化读出来。2.触龙是在太后与大臣僵持不下时出场的。他的有意识的苍老,他的机智,他的从容不迫都寓于其温和、亲切的拉家常的言语之中,读时要注意。3.“日/食饮/得无衰乎?”句一要读出关切之情,二“日”与“食饮”后要略作停顿。(教师范读,学生齐读)提问:对这段貌似娓娓闲谈话家常的对话,你是如何理解的?明确:此段貌似闲谈,实际上是触龙巧妙地说服赵太后的第一步。“盛气而揖之”说明太后的思想上有准备,既使你是身居高位的老臣,照样让你过不去。可触龙却采用“缓冲法”,见面后,只字不提“令长安君为质”之事。而是诉自己的病苦,问太后起居,在叙寒问暖中使太后“色少解”,打破了僵持不下的局面,为进谏创造了有利的条件。第三自然段(让一名朗读基础好的同学读,然后作指导)诵读指导:1.“愿令/得补黑衣之数,以卫王宫。没死以闻!”句“令”后略作停顿。“没死以闻”要读得坚定可信。2.“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要读出疑问语气中得关切之情。3.“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句较长,一要读出反问语气,二要在“非”“计久长”后略作停顿。4.此段中触龙与赵太后得对话已很投机。左师公疼爱小儿子“没死以闻”的恳切;太后对“爱子”话题的兴趣均溢于言表。因此,太后之言“妇人异甚”“君过矣”要读得心平气和,“然”更要读得心悦诚服。(学生齐读,男女声分角色读)提问:敌对情绪逐渐消失,紧张气氛趋于缓和,触龙为何还不提“以长安君为质”之事,而提出让自己的小儿子“得补黑衣之数”呢?明确:触龙提及少子舒祺之事,不仅拆除了赵太后心中的戒备,而且使她在爱子的问题上引起共鸣。这是触龙说服赵太后的第二步。提问:触龙在使赵太后在“爱子”问题上引起共鸣后,又是如何进一步引水入渠的?明确:借太后的爱子之情,避实就虚地将燕后与长安君作比较,顺势引出了“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的观点,如此的旁敲侧击,终于使太后心悦诚服。这是说服赵太后关键的一步。(学生齐读,尝试背诵)第四自然段诵读指导本段中触龙单刀直入,侃侃而谈;赵太后怒气全无,心悦诚服,读时要把握好此点。文意简析:本段写触龙借赵侯和各国诸侯的子孙不能永保爵位的历史教训,当面指出赵太后在爱子问题上的错误,终于使赵太后改变了态度,同意长安君质于齐。(学生齐读全文)三、布置作业 1.背诵第三自然段2.完成课后练习二、三题。★第二课时[教学要点]1.学生就文中难解词句质疑,师生共同解难。2.梳理归纳“质、及、甚、少、异、为”等词语的义项。[教学步骤 ]一、检查复习1.检查背诵情况(采用集体背诵和抽查两种方式)2.资料显示(投影或多媒体) 秦急攻之 前因 求救于齐 三对矛盾 太后与大臣 一问饮食住行 说 过程 二求舒祺之事 三个方面 三论王位承袭 结果 长安君质于齐 矛盾解决小结:一文记叙了触龙劝谏的全过程。先言“说”的前因;再详写“说”的过程;最后交代“说”的结果。“说”字贯穿全文始终。以柔克刚,以情动人,能言善辩的触龙;蛮横固执、爱子心切的赵太后在叙家常的娓娓巧妙言辞中栩栩如生。二、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解难(放录音,学生再次整体感知课文,边听边在有疑之处画线)学生提问:“日食饮得无衰乎”句中的“得无”该如何理解?明确:“日食饮得无衰乎?”句是古汉语得固定句式。“得无”与语气词“乎”组成“得无……乎”的句式。此句式表示对某种情况的推测。“得无”可译为:“该不会”或“恐怕是”。例如“日食饮得无衰乎?”应译为:您每天的饮食该不会减少吧?又例:“得无教我猎虫所耶?”(《聊斋志异・促织》)应译为:恐怕是向我暗示捕捉蟋蟀的地方吧。学生提问:“今三世以前,至于赵之为赵,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又在者乎?”句应如何理解?明确:“三世以前”指韩、赵、魏三家大夫瓜分晋国,三个新的诸侯建国时起。即指赵肃侯时代,赵国未称王的时代。“赵王之子孙侯者”的“侯”为“封侯“,名词作动词。此句应译为:从这一辈往上推到三代以前,甚至到赵国建立的时候,赵王被封侯的子孙的后继人有还在的吗?三、梳理归纳“质、及、甚、少、异、为”等词语的义项。(学生结合课后练习二题,再借助古汉语词典加以梳理)资料显示(投影或多媒体)1.质例句出处意义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质地、底子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战国策・》人质今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史记・屈原列传》“质”通“贽”为古代初次拜见长辈得礼物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腰斩时用得砧垫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送东阳马生序》询问、质疑2.及例句出处意义及返,市罢《韩非子・郑人买履》到……时候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战国策・》趁自以为能不及孙膑《史记・孙子列传》比得上田忌信然之,与王及诸公子逐射千金《史记・孙子列传》表并列,和3.甚例句出处意义夜半雪愈甚《资治通鉴・李 雪夜入蔡州》大不若长安君之甚《战国策・》厉害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严重甚矣,汝之不惠《列子・愚公移山》太以为且筮己也,甚恐《黔之驴》非常 4.少例句出处意义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赤壁之战》表短时间民治渠少烦苦,不欲也《史记・西门豹治邺》稍微自经丧乱少睡眠《列子・愚公移山》同“多”相对是炎帝之少(shào)女,名曰女娃《山海经・精卫填海》年少的5.异例句出处意义此一异也《马钧传》奇异渔人甚异也《桃花源记》惊异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黔之驴》特别太后笑曰:“妇人异甚。”《战国策・》特别杀人以梃与刃,有以异乎?《孟子・梁惠王》不同6.为例句出处意义使齐军入魏地为十万灶《史记・孙子列传》做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惟天时,抑亦人谋《三国志・隆中对》变为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庄子・逍遥游》叫必为有窃疾矣《墨子・公输》表判断,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观书有感》因为公输盘为我为(wéi)云梯《墨子・公输》前一个“为”当“替”讲,后一个“为”当“制造”讲如姬为公子泣,公子使客斩其仇头《史记・信陵君窃符救赵》对……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岂足托乎!《资治通鉴・赤壁之战》被附:1~5句“为”读wéi,6~8句“为”读wèi。四、布置作业 1.巩固梳理归纳的成果。2.反复阅读,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 秦急攻之 前因 求救于齐 三对矛盾 太后与大臣 一问饮食住行 说 过程 二求舒祺之事 三个方面 三论王位承袭 结果 长安君质于齐 矛盾解决[延伸阅读]阅读下文,完成1~3题。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使者不说:“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而后尊贵者乎?”威后曰:“不然。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故有问,舍本而问末者耶?” (《战国策・齐策四》)1.解释下面两句中四个加点“使”字的意义。(1)齐王使①使②者问赵威后 (2)臣奉使③使④威后使①: 使②: 使③: 使④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1)使者不说 (2)威后曰:“不然” (3)故有问,舍本而问末者耶说: 然: 本: 末:3.将这段文字翻译成现代汉语。答案:1(1)派遣 使者 (2) 使命 出使2.(1)通“悦”, 高兴 (2)是的,对的 (3)根本的 不重要的事3.翻译:齐王派使者拜问赵太后,信还没打开,威后就问使者:“年成没有灾吧?百姓也没有祸吧?齐王也没有病吧?”使者不高兴,说:“小臣奉命出使拜见威王,现在您不先问齐王却先问年成和百姓,难道是卑*的在前,而尊贵的在后吗?”威后说“不对。如果收成不好,哪里会有百姓?如果没有百姓,哪里会有国君?所以,有所问,能舍弃根本的而问不重要的事吗?”
触龙说赵太后 篇2
(一)教学设想
【导学新概念】
高一的文言文单元,大体是按照文学史的顺序编排的,本单元作为第一个文言文单元,在教学中应体现其初始单元的特殊要求。
第一,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特别要让他们加强朗读和背诵环节,不仅课下要完成诵读作业 ,课上也要给他们读、背的时间并予以指导。
第二,让学生确立文言文学习要重视语言积累的意识,让他们了解大纲对文言文阅读的具体要求,自觉地结合课后练习对实词、虚词、语句的知识进行整理归纳,对文意分析的方法加以体会、运用。
第三,让学生了解先秦历史散文的写法。由于先秦历史散文对我国古代叙事文体的影响很大,在课文学习中让学生适当做一些品味和鉴赏,感受作品的语言风格、写人记事的艺术技巧,会十分有益,而且也体现了语文是文化载体的性质。
有鉴于此,本课学习要反复阅读课文,争取在课堂上完成对第三段的背诵。在疏通文意的过程中,辨识“及”“甚”“少”“为”等词的诸多义项,积累一部分实词和翻译知识。还要以第三段为重点,品读触龙的劝说语言,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注意情境气氛的变化,感受人物形象的力量。在全部教学过程 中,诵读应是最主要的学习方法。
【教学设计】
本文情节生动而严谨,对结构略事修改就可制造悬念,引起学生学习兴趣。
若把课文结尾太后同意长安君质齐、齐兵前来解围移到第一段的后面,这样就变成了倒叙结构。让学生思考这样写会有什么不同的效果。
这种倒叙结构会产生很强的悬念。太后态度的剧变是怎样完成的,读者会对促成这一变化的触龙这一形象产生强烈的心理期待,激发阅读兴趣。
让学生讨论这一结构的作用之后,再要求学生具体分析触龙的说服步骤。
根据课文的段落划分,写触龙的共有三段,可以把触龙说服太后的过程分为三步。
第一步,即课文第二段内容。触龙所用计谋可叫做“假痴不癫”。面对盛怒的太后,触龙藏起自己的来意,不提长安君,甚至不谈秦军围赵的险恶形势,像两个普通老人见面一样互致问询,以消解太后怒意,缓和谈话气氛,这是劝说的准备阶段。
第二步,课文第三段。触龙的计谋可以叫徽“暗渡陈仓”。触龙从为幼子求职开始,引起对谁更爱幼子的争论,最后评论太后对燕后和长安君的不同爱法。在太后浑然不觉中已讨论了如何怜爱长安君这一焦点问题,这是劝说的实施阶段。
第三步,课文第四段。触龙使用的计谋可叫做“上屋抽梯”。触龙借助上一阶段的燕后之爱这一正面例子,扩大战果,此时对举赵王和诸侯子孙侯者后继无人的反面例子,有力地论证了爱子孙就要为之谋计深远的观点。这就使一直为触龙牵着走的太后自然接受了触龙的主张,没有退路,说服遂告成功。这是劝说的完成阶段。
通过分析,触龙形象会清晰鲜明起来。
(2)教学方案
教学目标
1.领会“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的积极意义。
2.体会本文高超、雄辩的讽谏技巧。
3.理解和归纳重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4.背诵课文。
5.培养学生根据语境推断文言实词词义的能力。
教学重点
1.理解“质、揖、走、郄、恃、不肖、没死、崩、恣、约、乘”词语。
2.归纳“质、及、甚、少、异”等词语的义项。
教学难点
1.培养学生根据语境推断文言实词词义的能力。
2.领悟本文高超、雄辩的讽谏技巧。
教具准备
录音机、《触龙说赵太后》朗读磁带、投影仪、投影卡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介绍故事背景
2•反复阅读课文,疏通文意,理清思路。
[教学步骤 ]
导语
每当看到有些人用公车接孩子时,每当看到独生子女在家庭中备受宠爱时,每当听到有些父母为给孩子安排一个好的工作,谋一个“好”的前程东奔西忙,不惜以权谋私,贪赃枉法时,总会想起发生在战国时期赵威后与左师触龙之间的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今天,我们就学习选自《战国策》的历史散文《触龙说赵太后》。
一、介绍故事背景
《触龙说赵太后》属《战国策•赵策》。触龙是赵国的一位老臣,在朝中担任“左师”职务。赵太后则是赫赫有名的赵威后。说起赵威后的赫赫有名,在《战国策•齐策》里,有一段“赵威后问齐使”的佳话:齐国使节来赵,她先问收成,后问百姓,最后才问到君王,致使齐使不悦。说她是“先贱而后尊贵”。赵威后据理以对,道出了“苟无岁,何有民?苟无民,何有君”的千古名言。赵威后从此威风八面,青史留名。就是这位青史留名的赵威后,在对待子女的问题上,有时却过于溺爱,甚至蛮不讲理。触龙就此点巧妙地说服了赵太后。
《触龙说赵太后》这个故事大约发生在赵孝成王元年(公元前265年)。公元前266年,赵国国君惠文王去世,他的儿子孝成王继承了王位,因当时孝成王还小,所以又赵威后执政。当时的赵国,虽然有廉颇、蔺相如、平原君等人在支撑门面,但赵太后刚执政,处于新旧交替之际,国内动荡不安,国势大不如以前。秦国认为有机可乘,便发兵东下,一举攻占了赵国的三座城池,赵国危在旦夕,太后不得不向齐国求援。齐国虽答应出兵,但按当时惯例提出了一个条件:即赵国必须派太后的幼子长安君到齐国做人质。太后是如何考虑这件事的,触龙又是怎样巧妙地说服太后使长安君质于齐的呢,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
(放录音,学生整体感知课文)
二、指导自读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指导学生借助书下注释和词典扫清文字障碍)
2.再读课文,疏通文意
(学生齐读课文后用10~15分钟时间结合课文下面注释疏通文意)
3.三读课文,指导诵读,理清思路
第一自然段
诵读指导:
本段为叙述语气,要读得平缓、清晰。“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句中的“新”和“急”要用重音读。“太后不肯,大臣强谏”句中的“强”读为qiǎng,既要重读,又要读准字音。“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句,“有”字后要略作停顿,“唾”字要重读,要将赵太后的蛮横无礼读出来。
(指名一学生读,教师作指正,然后学生齐读)
提问:第一自然段,寥寥几笔,交待了什么?
明确:交待了故事发生的原因。“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一句点明赵国危在旦夕。赵氏求救于齐,齐必以长安君为质。大臣的强谏,太后的不肯,拉开了这个故事的序幕。
第二自然段
(齐读课文)
诵读指导:
“左师触龙愿见太后”使太后与大臣之间的紧张气氛得以缓解。本段则是触龙与太后之间的一段精彩的对话。
1.此段中,赵太后言语不多,开始“太后盛气而揖之”,最后“太后之色少解”。心态的变化溢于回答之中。要将太后从盛气凌人到态度稍好转的心理变化读出来。
2.触龙是在太后与大臣僵持不下时出场的。他的有意识的苍老,他的机智,他的从容不迫都寓于其温和、亲切的拉家常的言语之中,读时要注意。
3.“日/食饮/得无衰乎?”句一要读出关切之情,二“日”与“食饮”后要略作停顿。
(教师范读,学生齐读)
提问:对这段貌似娓娓闲谈话家常的对话,你是如何理解的?
明确:此段貌似闲谈,实际上是触龙巧妙地说服赵太后的第一步。“盛气而揖之”说明太后的思想上有准备,既使你是身居高位的老臣,照样让你过不去。可触龙却采用“缓冲法”,见面后,只字不提“令长安君为质”之事。而是诉自己的病苦,问太后起居,在叙寒问暖中使太后“色少解”,打破了僵持不下的局面,为进谏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第三自然段
(让一名朗读基础好的同学读,然后作指导)
诵读指导:
1.“愿令/得补黑衣之数,以卫王宫。没死以闻!”句“令”后略作停顿。“没死以闻”要读得坚定可信。
2.“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要读出疑问语气中得关切之情。
3.“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句较长,一要读出反问语气,二要在“非”“计久长”后略作停顿。
4.此段中触龙与赵太后得对话已很投机。左师公疼爱小儿子“没死以闻”的恳切;太后对“爱子”话题的兴趣均溢于言表。因此,太后之言“妇人异甚”“君过矣”要读得心平气和,“然”更要读得心悦诚服。
(学生齐读,男女声分角色读)
提问:敌对情绪逐渐消失,紧张气氛趋于缓和,触龙为何还不提“以长安君为质”之事,而提出让自己的小儿子“得补黑衣之数”呢?
明确:触龙提及少子舒祺之事,不仅拆除了赵太后心中的戒备,而且使她在爱子的问题上引起共鸣。这是触龙说服赵太后的第二步。
提问:触龙在使赵太后在“爱子”问题上引起共鸣后,又是如何进一步引水入渠的?
明确:借太后的爱子之情,避实就虚地将燕后与长安君作比较,顺势引出了“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的观点,如此的旁敲侧击,终于使太后心悦诚服。这是说服赵太后关键的一步。
(学生齐读,尝试背诵)
第四自然段
诵读指导
本段中触龙单刀直入,侃侃而谈;赵太后怒气全无,心悦诚服,读时要把握好此点。
文意简析:
本段写触龙借赵侯和各国诸侯的子孙不能永保爵位的历史教训,当面指出赵太后在爱子问题上的错误,终于使赵太后改变了态度,同意长安君质于齐。
(学生齐读全文)
三、布置作业 1.背诵第三自然段 2.完成课后练习二、三题。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学生就文中难解词句质疑,师生共同解难。
2.梳理归纳“质、及、甚、少、异、为”等词语的义项。
[教学步骤 ]
一、检查复习
1.检查背诵情况(采用集体背诵和抽查两种方式)
2.资料显示(投影或多媒体)
秦急攻之
前因 求救于齐 三对矛盾
太后与大臣
一问饮食住行
说 过程 二求舒祺之事 三个方面
三论王位承袭
结果 长安君质于齐 矛盾解决
小结:《触龙说赵太后》一文记叙了触龙劝谏的全过程。先言“说”的前因;再详写“说”的过程;最后交代“说”的结果。“说”字贯穿全文始终。以柔克刚,以情动人,能言善辩的触龙;蛮横固执、爱子心切的赵太后在叙家常的娓娓巧妙言辞中栩栩如生。
二、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解难
(放录音,学生再次整体感知课文,边听边在有疑之处画线)
学生提问:“日食饮得无衰乎”句中的“得无”该如何理解?
明确:“日食饮得无衰乎?”句是古汉语得固定句式。“得无”与语气词“乎”组成“得无……乎”的句式。此句式表示对某种情况的推测。“得无”可译为:“该不会”或“恐怕是”。例如“日食饮得无衰乎?”应译为:您每天的饮食该不会减少吧?
又例:“得无教我猎虫所耶?”(《聊斋志异•促织》)应译为:恐怕是向我暗示捕捉蟋蟀的地方吧。
学生提问:“今三世以前,至于赵之为赵,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又在者乎?”句应如何理解?
明确:“三世以前”指韩、赵、魏三家大夫瓜分晋国,三个新的诸侯建国时起。即指赵肃侯时代,赵国未称王的时代。“赵王之子孙侯者”的“侯”为“封侯“,名词作动词。此句应译为:从这一辈往上推到三代以前,甚至到赵国建立的时候,赵王被封侯的子孙的后继人有还在的吗?
三、梳理归纳“质、及、甚、少、异、为”等词语的义项。
(学生结合课后练习二题,再借助古汉语词典加以梳理)
资料显示(投影或多媒体)
1.质
例句出处意义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质地、底子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人质
今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史记•屈原列传》“质”通“贽”为古代初次拜见长辈得礼物
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腰斩时用得砧垫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送东阳马生序》询问、质疑
2.及
例句出处意义
及返,市罢《韩非子•郑人买履》到……时候
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趁
自以为能不及孙膑《史记•孙子列传》比得上
田忌信然之,与王及诸公子逐射千金《史记•孙子列传》表并列,和
3.甚
例句出处意义
夜半雪愈甚《资治通鉴•李 雪夜入蔡州》大
不若长安君之甚《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厉害
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严重
甚矣,汝之不惠《列子•愚公移山》太
以为且筮己也,甚恐《黔之驴》非常
4.少
例句出处意义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赤壁之战》表短时间
民治渠少烦苦,不欲也《史记•西门豹治邺》稍微
自经丧乱少睡眠《列子•愚公移山》同“多”相对
是炎帝之少(shào)女,名曰女娃《山海经•精卫填海》年少的
5.异
例句出处意义
此一异也《马钧传》奇异
渔人甚异也《桃花源记》惊异
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黔之驴》特别
太后笑曰:“妇人异甚。”《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特别
杀人以梃与刃,有以异乎?《孟子•梁惠王》不同
6.为
例句出处意义
使齐军入魏地为十万灶《史记•孙子列传》做
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惟天时,抑亦人谋《三国志•隆中对》变为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庄子•逍遥游》叫
必为有窃疾矣《墨子•公输》表判断,是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观书有感》因为
公输盘为我为(wéi)云梯《墨子•公输》前一个“为”当“替”讲,后一个“为”当“制造”讲
如姬为公子泣,公子使客斩其仇头《史记•信陵君窃符救赵》对……
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岂足托乎!《资治通鉴•赤壁之战》被
附:1~5句“为”读wéi,6~8句“为”读wèi。
四、布置作业
1.巩固梳理归纳的成果。
2.反复阅读,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
秦急攻之
[1] [2] 下一页
触龙说赵太后 篇3
教案示例一
教学目标
1.领会“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的积极意义。
2.体会本文高超、雄辩的讽谏技巧。
3.理解和归纳重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4.背诵课文。
5.培养学生根据语境推断文言实词词义的能力。
教学重点
1.理解“质、揖、走、郄、恃、不肖、没死、崩、恣、约、乘”词语。
2.归纳“质、及、甚、少、异”等词语的义项。
教学难点
1.培养学生根据语境推断文言实词词义的能力。
2.领悟本文高超、雄辩的讽谏技巧。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介绍故事背景
2・反复阅读课文,疏通文意,理清思路。
[教学步骤 ]
导语
每当看到有些人用公车接孩子时,每当看到独生子女在家庭中备受宠爱时,每当听到有些父母为给孩子安排一个好的工作,谋一个“好”的前程东奔西忙,不惜以权谋私,贪赃枉法时,总会想起发生在战国时期赵威后与左师触龙之间的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今天,我们就学习选自《战国策》的历史散文。
一、介绍故事背景
属《战国策・赵策》。触龙是赵国的一位老臣,在朝中担任“左师”职务。赵太后则是赫赫有名的赵威后。说起赵威后的赫赫有名,在《战国策・齐策》里,有一段“赵威后问齐使”的佳话:齐国使节来赵,她先问收成,后问百姓,最后才问到君王,致使齐使不悦。说她是“先贱而后尊贵”。赵威后据理以对,道出了“苟无岁,何有民?苟无民,何有君”的千古名言。赵威后从此威风八面,青史留名。就是这位青史留名的赵威后,在对待子女的问题上,有时却过于溺爱,甚至蛮不讲理。触龙就此点巧妙地说服了赵太后。
这个故事大约发生在赵孝成王元年(公元前265年)。公元前266年,赵国国君惠文王去世,他的儿子孝成王继承了王位,因当时孝成王还小,所以又赵威后执政。当时的赵国,虽然有廉颇、蔺相如、平原君等人在支撑门面,但赵太后刚执政,处于新旧交替之际,国内动荡不安,国势大不如以前。秦国认为有机可乘,便发兵东下,一举攻占了赵国的三座城池,赵国危在旦夕,太后不得不向齐国求援。齐国虽答应出兵,但按当时惯例提出了一个条件:即赵国必须派太后的幼子长安君到齐国做人质。太后是如何考虑这件事的,触龙又是怎样巧妙地说服太后使长安君质于齐的呢,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
(放录音,学生整体感知课文)
二、指导自读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指导学生借助书下注释和词典扫清文字障碍)
2.再读课文,疏通文意
(学生齐读课文后用10~15分钟时间结合课文下面注释疏通文意)
3.三读课文,指导诵读,理清思路
第一自然段
诵读指导:
本段为叙述语气,要读得平缓、清晰。“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句中的“新”和“急”要用重音读。“太后不肯,大臣强谏”句中的“强”读为qiǎng,既要重读,又要读准字音。“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句,“有”字后要略作停顿,“唾”字要重读,要将赵太后的蛮横无礼读出来。
(指名一学生读,教师作指正,然后学生齐读)
提问:第一自然段,寥寥几笔,交待了什么?
明确:交待了故事发生的原因。“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一句点明赵国危在旦夕。赵氏求救于齐,齐必以长安君为质。大臣的强谏,太后的不肯,拉开了这个故事的序幕。
第二自然段
(齐读课文)
诵读指导:
“左师触龙愿见太后”使太后与大臣之间的紧张气氛得以缓解。本段则是触龙与太后之间的一段精彩的对话。
1.此段中,赵太后言语不多,开始“太后盛气而揖之”,最后“太后之色少解”。心态的变化溢于回答之中。要将太后从盛气凌人到态度稍好转的心理变化读出来。
2.触龙是在太后与大臣僵持不下时出场的。他的有意识的苍老,他的机智,他的从容不迫都寓于其温和、亲切的拉家常的言语之中,读时要注意。
3.“日/食饮/得无衰乎?”句一要读出关切之情,二“日”与“食饮”后要略作停顿。
(教师范读,学生齐读)
提问:对这段貌似娓娓闲谈话家常的对话,你是如何理解的?
明确:此段貌似闲谈,实际上是触龙巧妙地说服赵太后的第一步。“盛气而揖之”说明太后的思想上有准备,既使你是身居高位的老臣,照样让你过不去。可触龙却采用“缓冲法”,见面后,只字不提“令长安君为质”之事。而是诉自己的病苦,问太后起居,在叙寒问暖中使太后“色少解”,打破了僵持不下的局面,为进谏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第三自然段
(让一名朗读基础好的同学读,然后作指导)
诵读指导:
1.“愿令/得补黑衣之数,以卫王宫。没死以闻!”句“令”后略作停顿。“没死以闻”要读得坚定可信。
2.“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要读出疑问语气中得关切之情。
3.“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句较长,一要读出反问语气,二要在“非”“计久长”后略作停顿。
4.此段中触龙与赵太后得对话已很投机。左师公疼爱小儿子“没死以闻”的恳切;太后对“爱子”话题的兴趣均溢于言表。因此,太后之言“妇人异甚”“君过矣”要读得心平气和,“然”更要读得心悦诚服。
(学生齐读,男女声分角色读)
提问:敌对情绪逐渐消失,紧张气氛趋于缓和,触龙为何还不提“以长安君为质”之事,而提出让自己的小儿子“得补黑衣之数”呢?
明确:触龙提及少子舒祺之事,不仅拆除了赵太后心中的戒备,而且使她在爱子的问题上引起共鸣。这是触龙说服赵太后的第二步。
提问:触龙在使赵太后在“爱子”问题上引起共鸣后,又是如何进一步引水入渠的?
明确:借太后的爱子之情,避实就虚地将燕后与长安君作比较,顺势引出了“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的观点,如此的旁敲侧击,终于使太后心悦诚服。这是说服赵太后关键的一步。
(学生齐读,尝试背诵)
第四自然段
诵读指导
本段中触龙单刀直入,侃侃而谈;赵太后怒气全无,心悦诚服,读时要把握好此点。
文意简析:
本段写触龙借赵侯和各国诸侯的子孙不能永保爵位的历史教训,当面指出赵太后在爱子问题上的错误,终于使赵太后改变了态度,同意长安君质于齐。
(学生齐读全文)
三、布置作业
1.背诵第三自然段
2.完成课后练习二、三题。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学生就文中难解词句质疑,师生共同解难。
2.梳理归纳“质、及、甚、少、异、为”等词语的义项。
[教学步骤 ]
一、检查复习
1.检查背诵情况(采用集体背诵和抽查两种方式)
2.资料显示(投影或多媒体)
小结:一文记叙了触龙劝谏的全过程。先言“说”的前因;再详写“说”的过程;最后交代“说”的结果。“说”字贯穿全文始终。以柔克刚,以情动人,能言善辩的触龙;蛮横固执、爱子心切的赵太后在叙家常的娓娓巧妙言辞中栩栩如生。
二、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解难
(放录音,学生再次整体感知课文,边听边在有疑之处画线)
学生提问:“日食饮得无衰乎”句中的“得无”该如何理解?
明确:“日食饮得无衰乎?”句是古汉语得固定句式。“得无”与语气词“乎”组成“得无……乎”的句式。此句式表示对某种情况的推测。“得无”可译为:“该不会”或“恐怕是”。例如“日食饮得无衰乎?”应译为:您每天的饮食该不会减少吧?
又例:“得无教我猎虫所耶?”(《聊斋志异・促织》)应译为:恐怕是向我暗示捕捉蟋蟀的地方吧。
学生提问:“今三世以前,至于赵之为赵,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又在者乎?”句应如何理解?
明确:“三世以前”指韩、赵、魏三家大夫瓜分晋国,三个新的诸侯建国时起。即指赵肃侯时代,赵国未称王的时代。“赵王之子孙侯者”的“侯”为“封侯“,名词作动词。此句应译为:从这一辈往上推到三代以前,甚至到赵国建立的时候,赵王被封侯的子孙的后继人有还在的吗?
三、梳理归纳“质、及、甚、少、异、为”等词语的义项。
(学生结合课后练习二题,再借助古汉语词典加以梳理)
资料显示(投影或多媒体)
1.质
例句出处
意义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捕蛇者说》
质地、底子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战国策・》
人质
今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
《史记・屈原列传》
“质”通“贽”为古代初次拜见长辈得礼物
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腰斩时用得砧垫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
《送东阳马生序》
询问、质疑
2.及
例句
出处
意义
及返,市罢
《韩非子・郑人买履》
到……时候
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
《战国策・》趁
自以为能不及孙膑
《史记・孙子列传》
比得上田忌信然之,与王及诸公子逐射千金
《史记・孙子列传》
表并列,和
3.甚
例句
出处
意义夜半雪愈甚
《资治通鉴・李 雪夜入蔡州》
大
不若长安君之甚
《战国策・》
厉害
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严重
甚矣,汝之不惠
《列子・愚公移山》
太
以为且筮己也,甚恐
《黔之驴》
非常
4.少
例句
出处
意义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
《赤壁之战》
表短时间
民治渠少烦苦,不欲也
《史记・西门豹治邺》
稍微
自经丧乱少睡眠
《列子・愚公移山》
同“多”相对
是炎帝之少(shào)女,名曰女娃
《山海经・精卫填海》
年少的5.异
例句
出处
意义此一异也
《马钧传》
奇异
渔人甚异也
《桃花源记》
惊异
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
《黔之驴》
特别
太后笑曰:“妇人异甚。”
《战国策・》
特别
杀人以梃与刃,有以异乎?
《孟子・梁惠王》
不同
6.为
例句
出处
意义
使齐军入魏地为十万灶
《史记・孙子列传》
做
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惟天时,抑亦人谋
《三国志・隆中对》
变为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庄子・逍遥游》
叫
必为有窃疾矣
《墨子・公输》
表判断,是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观书有感》
因为
公输盘为我为(wéi)云梯
《墨子・公输》
前一个“为”当“替”讲,后一个“为”当“制造”讲
如姬为公子泣,公子使客斩其仇头
《史记・信陵君窃符救赵》对……
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岂足托乎!
《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被
附:1~5句“为”读wéi,6~8句“为”读wèi。
四、布置作业
1.巩固梳理归纳的成果。
2.反复阅读,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
教案点评:
本文是自读课文。本教案通过不同形式的读,让学生能够顺利的疏通文意,理清思路。进而体会文中体现的高超的讽谏技巧。通过归纳、扩展本课重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培养学生根据语境推断文言实词词义的能力。
教案示例二
自读目标
1、背诵并翻译全文。
2、归纳本文文言知识点。
3、品味鉴赏本文个性化的人物语言、生动的细节描写和鲜明的人物形象。
自读设想
让学生在理解熟读原文的基础上,把本文改编成剧本,培养其想象创新能力。
自读指导程序
一、导入 课文:
有一则寓言故事这样说:太阳和北风比赛,看谁能让一个过路人脱掉衣服。北风刮起刺骨的寒风,企图刮掉人们身上的衣服,但人们却将衣服裹得越来越紧。太阳用柔和的阳光温暖人,天气渐渐暖和了。人们也就把衣服脱了。批评也要像太阳那样,用温和的态度、暖心的话语,让对方心悦诚服,而不应用强制的手段,生硬的话语,俗话说:“良言一语三春暖,恶言一句六月寒。”讲究点说话的艺术,让话语像三春的太阳温暖人心,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二、简介赵太后:
赵太后即历史上赫赫有名的赵威后。《战国策・齐策》的《赵威后问齐使》一文中,赵威后先问收成,后问百姓,最后才问到君王,致使齐使不悦,认为她是先卑贱而后尊贵,而赵威后答曰:“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故有舍本而问末者耶?”
就是这样一位颇为开明的太后,却由于溺爱幼子,一时糊涂,甚至蛮不讲理,对于大臣的强谏,她恼怒已极,公开下令警告群臣:“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 在这样情况下,触龙去见她会有什么结果呢?
三、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读课文,并用原文句子回答下列问题。
(引导背诵)
1、的背景是什么?
①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赵氏求救于齐,齐曰:“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②太后不肯,大臣强谏。太后明谓左右:“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
2、从文中找出触龙对太后关心的句子。
①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窃自恕,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故愿望见太后。
②日食饮得无衰乎?
3、听了触龙一番嘘寒问暖的话语后,赵太后的表情有何变化?
太后之色少解。
4、从课文中找出触龙爱怜舒祺的句子。
①“而臣衰,窃爱怜之,愿令得补黑衣之数,以卫王宫。没死以闻!”
②“虽少,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
5、关于男人和女人谁更爱幼子的问题,触龙和赵太后是如何争论的?
太后曰:“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
触龙:“甚于妇人。”
太后:“妇人异甚。”
6、触龙是怎样看待太后对子女的爱的?
“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祝曰:‘必勿使反。’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
“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
8、触龙哪些话最终打动了太后?
“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四、教师点拔
1.对学生理解有误处纠正。
2.对精彩之笔的点拨。
3.对文化常识的补注,如“持其踵”等。
4.对弦外之音的解读,如“太后盛气而揖之”“太后之色少解”“太后笑曰”等。
补充:
对精彩的细节描写的点拔
①太后盛气而揖之。
该句说明太后对触龙的来意早有戒心,她认为触龙在这个节骨眼上竟敢求见,真是太肆无忌惮、太不知趣了,太后气极,严阵以待,准备好了一口唾沫,随时都可能吐触龙一脸。 太后旁白:这个老触龙,他竟充耳不闻(当做耳旁风)。就算你年老功大,也不能不把老妇我放在眼里呀!好,你来吧,老妇等着,小心你的脸!
②入而徐趋。
“徐趋”与“疾趋”相对。据古书记载,古代行礼时的步伐有“疾趋”和“徐趋”两种,当行礼人“执龟玉”和“与尸行”时用“徐趋”,其特点是步子小,脚跟不抬起来。一般情况下,包括臣见君,用“疾趋”,其特点是步子较大,脚跟离地。触龙见赵太后应“疾趋”,但因为他脚有毛病,只能按“徐趋”的步子走,用前倾快步走的姿势,一步一步向前慢走。“徐”与“趋”两个互相矛盾的词放在一起,活画出一位老者想表示恭敬小步快走却走不动的老态,以动作示其足痛,为下文闲谈,乃至提出为子谋职做了铺垫。 赵太后看到触龙这模样,感情上会有什么变化?
太后独白:几天不见,这老触龙咋变成这样了?也难为他了。且看他怎样说吧。
③太后之色稍解。
何以一番闲聊会使太君怒气稍平?原来太后也有一肚子委屈,新近丧夫,新君年少;众大臣不体察太后做为一个女人和一个母亲的心情,只把她当成一国之后,强逼她交出爱子为质,无怪太后恼怒得要“唾其面”。而触龙却绝口不提太子的事,反而对太后嘘寒问暖。这如盛夏中吹来一般凉风,给盛怒的太后一丝清凉的慰藉。 太后独白:到底是老臣,能理解我,知道关心我的身体。
④太后笑曰:“妇人异甚。”
盛怒之下的太后此刻怎么会笑起来呢?一是太后明白了触龙的来意原来是为其幼子谋一卫士之职,放松了警惕;二是触龙一大老爷们竟也懂疼爱幼子,简直与自己是志同道合了,难得遇上了知音。这一笑是宽慰的笑,是被人理解了的笑。
⑤持其踵为之泣。
课本注释为“握着她的脚后跟为她哭泣”,这样解释与情理相悖。哪有母亲送女儿时握着她的脚后跟不让她走的?实际上,“持”的意思是“止”,“持其踵”,即“使其踵止”,意为不想离开她。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这样注释:“持,制止意。踵,脚后跟。人举足则两踵接迹而前。持其踵,就是说母亲拉着女儿,女儿不能举步。这是古人的形象语言。”
⑥太后曰:“然。”
一个“然”字,表面上是赵太后同意触龙对自己对待女儿种种做法的理解;实际上,太后已经悟到自己不让长安君为人质是短识的。太后在说“然”的时候,应是恍然若有所悟的样子。
⑦太后曰:“诺。……”
一个“诺”字,道出赵太后心悦诚服地接受了触龙的劝告,痛痛快快地答应了让长安君做人质。
探究活动
本文的话题是谈为人父母者应该如何爱孩子的。让学生查找关于父母如何教育孩子的书阅读,多收集一些父母教育孩子成功或不成功的事例,提出些观点,用一节课时间开个关于父母如何教育孩子的辩论会。最后再结合自身事例写一篇文章,要谈自己的观点。
触龙说赵太后 篇4
[教学目标 ]
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掌握文言词语的含义及其在课文中的用法;
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
辨识“及”“甚”“少”“为”等词的诸多义项;
以第三段为重点,品读触龙的劝说语言,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注意情境气氛的变化,感受人物形象的力量。
[教学方法]
诵读法;自读法;竞赛法。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新课
关于本文标题的故事:清代学者王念孙的考据与1973年马王堆出土文物惊人的吻合:“触龙言”应为“触龙”。
二、本文注解详细,同学们可以小组为单位,互相质疑问难。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读课文,疏通文字,了解主要情节。
2、质疑问难
可以翻译课文,也可只摘译难句,也可问词类的活用现象,也可问句式特点。
如“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今三世以前,至于赵之为赵,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等。译文可以不强求一致,但必须直译。
由翻译引起的词义辨析应行词语整理和积累,哪些是一词多义,哪些是古今异义,哪句话成分有省略……都不能不记录下来,以备后查。在这一过程中,可结合完成相关的课后练习。
三、教材要求背诵的第三段也是本课赏析的重点部分,因此背诵和赏析可以结合起来完成。
1、此前应让学生再读一次课文,可以分角色朗读,活跃气氛。
2、赏析:
触龙是在太后盛怒中开始自己的说服工作的,看上去要想说服一位已经置国家安危于不顾,彻底耽于爱子之心的母亲几乎不可能,然而左师触龙却创造了一个奇迹,他让太后彻底转变了态度。第三段就是完成奇迹的精彩而关键的段落。
这一段的对话有三个话题:一是触龙为幼子谋求卫士之职,二是触龙和太后争执男人爱幼子还是女人爱幼子,三是触龙评说太后对燕后和长安君不同的母爱。
可以设计下面的问题,促使学生再次细读课文。
l 从课文里找出能够表现触龙爱怜舒祺的句子。学生可能找出“窃爱怜之”“没死以闻”“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等句,这些句子都对。
l 找出触龙和太后争论男人还是女人更爱幼子的句子。从“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开始的以后各句都可视为正确。
l 说说下面太后爱燕后的哪一种表现更值得嘉许,请说出理由。
A 持其踵为之泣
B 祭祀必祝之,祝曰:“必勿使反。”
l 通过上面的练习,学生对本段更加熟悉,完成练习后可让学生试背一次。
本段的赏析可集中在对触龙的语言艺术和思想智慧的感受方面。
开始时,触龙并不急于谈长安君的问题,他知道太后可能正等着他踏进这个雷区,所以他要选择一个太后不设防的话题,于是他为少子舒祺向太后求取卫士之职,触龙实在是太聪明了。首先,这是一个安全的话题,不会激怒太后。其次,这样做极易获得太后好感,父爱和母爱太容易产生共鸣了。最后,他还狡猾地为后续谈话做了伏笔,他准备充当太后的榜样,让太后看看他触龙是怎样怜爱幼子又“为之计深远”的。
果然,太后入彀了,她好奇地问男人们也疼爱小儿子吗。看来此前全朝文武(多是男人)的劝谏已使她认为男人不懂得爱幼子。触龙投其所好,大胆地跟太后争论究竟是男人还是女人更爱幼子,他知道这种争执只会让太后高兴。不出所料,太后在说“妇人异甚”的时候终于笑了。
年迈但机敏的触龙抓住这一机会评论起太后对燕后和长安君不同的爱法,“长安君”终于进入了谈话范畴。危险吗?不!在这关键时刻,触龙更充分地展示了他过人的智慧,这不仅在提到长安君时,触龙仍没有暴露自己的来意,而是触龙没有像别人那样批评太后爱长安君过了头,他竟然批评太后爱长安君还不深不切,比不上爱燕后。触龙使自己看上去像是太后的同谋,甚至比太后更关爱长安君。想想太后可能的反应吧,她在经历了与满朝文武的对立以后,怎么会不为无赐触龙而欣喜,何况触龙随后又把爱子的道理讲得那么深透,她心甘情愿地和触龙站在了一起。
触龙的高明恐怕就在他使太后转变了态度以后还不认为自己有什么改变。
l 在本单元的课文中,烛之武、邹忌、触龙都很善于说服别人,特别是烛之武和触龙都是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说服对方的。我们应在比较中阅读,感受作品的语言艺术,认识人物鲜明的个性。
四、创造性阅读
本文情节生动而严谨,对结构略事修改就可制造悬念,引起学生学习兴趣。
若把课文结尾太后同意长安君质齐、齐兵前来解围移到第一段的后面,这样就变成了倒叙结构。让学生思考这样写会有什么不同的效果。
这种倒叙结构会产生很强的悬念。太后态度的剧变是怎样完成的,读者会对促成这一变化的触龙这一形象产生强烈的心理期待,激发阅读兴趣。
让学生讨论这一结构的作用之后,再要求学生具体分析触龙的说服步骤。
根据课文的段落划分,写触龙的共有三段,可以把触龙说服太后的过程分为三步。
第一步,即课文第二段内容。触龙所用计谋可叫做“假痴不癫”。面对盛怒的太后,触龙藏起自己的来意,不提长安君,甚至不谈秦军围赵的险恶形势,像两个普通老人见面一样互致问询,以消解太后怒意,缓和谈话气氛,这是劝说的准备阶段。
第二步,课文第三段。触龙的计谋可以叫做“暗渡陈仓”。触龙从为幼子求职开始,引起对谁更爱幼子的争论,最后评论太后对燕后和长安君的不同爱法。在太后浑然不觉中已讨论了如何怜爱长安君这一焦点问题,这是劝说的实施阶段。
第三步,课文第四段。触龙使用的计谋可叫做“上屋抽梯”。触龙借助上一阶段的燕后之爱这一正面例子,扩大战果,此时对举赵王和诸侯子孙侯者后继无人的反面例子,有力地论证了爱子孙就要为之谋计深远的观点。这就使一直为触龙牵着走的太后自然接受了触龙的主张,没有退路,说服遂告成功。这是劝说的完成阶段。
通过分析,触龙形象会清晰鲜明起来。
五、完成课后习题。
触龙说赵太后 篇5
《战国策》
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赵氏求救于齐,齐曰:“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太后不肯,大臣强谏。太后明谓左右:“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
左师触龙愿见太后。太后盛气而揖之。入而徐趋,至而自谢曰:“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窃自恕,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故愿望见太后。”太后曰:“老妇恃辇而行。”曰:“日食饮得无衰乎?”曰:“恃粥耳。”曰:“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三四里,少益耆食,和于身也。”太后曰:“老妇不能。”太后之色少解。
左师公曰:“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而臣衰,窃爱怜之,愿令得补黑衣之数,以卫王宫。没死以闻!”太后曰:“敬诺。年几何矣?”对曰:“十五岁矣。虽少,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太后曰:“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对曰:“甚于妇人。”太后笑曰:“妇人异甚!”对曰:“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曰:“君过矣,不若长安君之甚。”左师公曰:“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祝曰;‘必勿使反。’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太后曰:“然。”
左师公曰:“今三世以前,至于赵之为赵,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曰:“无有。”曰:“微独赵,诸侯有在者乎?”曰:“老妇不闻也。”“此其近者祸及身,远者及其子孙,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太后曰:“诺。恣君之所使之。”
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齐兵乃出。
触龙说赵太后 篇6
教学目标
熟读全文并背诵第三段。
掌握本文文言词句及相关知识点。
鉴赏本文个性化的人物语言、生动的细节描写和鲜明的人物形象。
自读指导
一、导入 课文:
有一则寓言故事这样说:太阳和北风比赛,看谁能让一个过路人脱掉衣服。北风刮起刺骨的寒风,企图刮掉人们身上的衣服,但人们却将衣服裹得越来越紧。太阳用柔和的阳光温暖人,天气渐渐暖和了。人们也就把衣服脱了。批评也要像太阳那样,用温和的态度、暖心的话语,让对方心悦诚服,而不应用强制的手段,生硬的话语,俗话说:“良言一语三春暖,恶言一句六月寒。”讲究点说话的艺术,让话语像三春的太阳温暖人心,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二、简介赵太后:
赵太后即历史上赫赫有名的赵威后。《战国策•齐策》的《赵威后问齐使》一文中,赵威后先问收成,后问百姓,最后才问到君王,致使齐使不悦,认为她是先卑贱而后尊贵,而赵威后答曰:“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故有舍本而问末者耶?”就是这样一位颇为开明的太后,却由于溺爱幼子,一时糊涂,甚至蛮不讲理,对于大臣的强谏,她恼怒已极,公开下令警告群臣:“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在这样情况下,触龙去见她会有什么结果呢?
三、多媒体课件展示(相关资料和图片)
四、自读课文,并用课文中的句子回答下列问题:(引导背诵)
1、的背景是什么?
①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赵氏求救于齐,齐曰:“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②太后不肯,大臣强谏。太后明谓左右:“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
2、从文中找出触龙对太后关心的句子。
①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窃自恕,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故愿望见太后。
②日食饮得无衰乎?
3、听了触龙一番嘘寒问暖的话语后,赵太后的表情有何变化?
太后之色少解。
4、从课文中找出触龙爱怜舒祺的句子。
①“而臣衰,窃爱怜之,愿令得补黑衣之数,以卫王宫。没死以闻!”
②“虽少,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
5、关于男人和女人谁更爱幼子的问题,触龙和赵太后是如何争论的?
太后曰:“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
触龙:“甚于妇人。”
太后:“妇人异甚。”
6、触龙是怎样看待太后对子女的爱的?
“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祝曰:‘必勿使反。’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
“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
8、触龙哪些话最终打动了太后?
“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五、教师点拔
精彩的细节描写
①太后盛气而揖之。
该句说明太后对触龙的来意早有戒心,她认为触龙在这个节骨眼上竟敢求见,真是肆无忌惮、太不知趣了,太后气极,严阵以待,准备好了一口唾沫,随时都可能吐触龙一脸。
太后旁白:这个老触龙,他竟充耳不闻(当做耳旁风)。就算你年老功大,也不能不把老妇我放在眼里呀!好,你来吧,老妇等着,小心你的脸!
②入而徐趋。
“徐趋”与“疾趋”相对。据古书记载,古代行礼时的步伐有“疾趋”和“徐趋”两种,当行礼人“执龟玉”时用“徐趋”,其特点是步子小,脚跟不抬起来。一般情况下,臣见君,用“疾趋”,其特点是步子较大,脚跟离地。触龙见赵太后应“疾趋”,但因为他脚有毛病,只能按“徐趋”的步子走,用前倾快步走的姿势,一步一步向前慢走。“徐”与“趋”两个互相矛盾的词放在一起,活画出一位老者想表示恭敬小步快走却走不动的老态,以动作示其足痛,为下文闲谈,乃至提出为子谋职做了铺垫。
太后独白:几天不见,这老触龙咋变成这样了?也难为他了。且看他怎样说吧。
③太后之色稍解。
何以一番闲聊会使太君怒气稍平?原来太后也有一肚子委屈,新近丧夫,新君年少;众大臣不体察太后作为一个女人和一个母亲的心情,只把她当成一国之后,强逼她交出爱子为质,无怪太后恼怒得要“唾其面”。而触龙却绝口不提太子的事,反而对太后嘘寒问暖。这如盛夏中吹来一般凉风,给盛怒的太后一丝清凉的慰藉。
太后独白:到底是老臣,能理解我,知道关心我的身体。
④太后笑曰:“妇人异甚。”
盛怒之下的太后此刻怎么会笑起来呢?一是太后明白了触龙的来意原来是为其幼子谋一卫士之职,放松了警惕;二是触龙一大老爷们竟也懂疼爱幼子,简直与自己是志同道合了,难得遇上了知音。这一笑是宽慰的笑,是被人理解了的笑。
⑤持其踵为之泣。
课本注释为“握着她的脚后跟为她哭泣”,这样解释与情理相悖。哪有母亲送女儿时握着她的脚后跟不让她走的?实际上,“持”的意思是“止”,“持其踵”,即“使其踵止”,意为不想离开她。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这样注释:“持,制止意。踵,脚后跟。人举足则两踵接迹而前。持其踵,就是说母亲拉着女儿,女儿不能举步。这是古人的形象语言。”
⑥太后曰:“然。”
一个“然”字,表面上是赵太后同意触龙对自己对待女儿种种做法的理解;实际上,太后已经悟到自己不让长安君为人质是短识的。太后在说“然”的时候,应是恍然若有所悟的样子。
⑦太后曰:“诺。……”
一个“诺”字,道出赵太后心悦诚服地接受了触龙的劝告,痛痛快快地答应了让长安君做人质。
六、知识点训练
1、下列各句中加点字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入而徐趋,至而自谢曰      B、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
C、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      D、乃自强步
2、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奉厚而无劳              B、少益耆食
C、祝曰:“必勿使反。”    D、太后之色稍解
3、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后之色少解  (颜色)      B、曾不能疾走  (竟)
C、妇人异甚  (差异)          D、持其踵为之泣  (大声哭)
4、下列句子没有敬称的是(  )
A、敢以烦执事      B、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C、吾不能早用子    D、媪之送燕后也
5、“与”字作介词用的是(  )
A、失其所与,不知          B、秦伯说,与郑人盟
C、若壅其曰,其与能几何    D、吾与徐公孰美
6、“其”字作人称代词用的一项是(  )
A、吾其还也      B、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
C、谓其妻曰      D、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
七、教学后记:
[1]
触龙说赵太后 篇7
一 教学设想
中学教材中的文言课文可以说是是祖国灿烂悠久文化中的精华,通过学习可以大大丰富学生的思想内涵、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审美趣味,然而这些脍炙人口的作品却总是被当作积累文言字词知识和学习文言句式的工具,并试图以此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学生的阅读能力实际上达到什么程度姑且不论,其阅读目的则早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阅读兴趣也很寥寥。 可是为什么文言文教学会陷入如此尴尬的处境呢?我以为有这样两个原因。
(一) 阅读能力培养模式的荒诞
文言文阅读能力正如其他一切能力的形成一样,理论的指导、教练的提醒固然重要,然而主体的的训练、摸索、反思、改进起着更为关键的作用。因为语文特别是文言文没有数理学科那种严密的知识体系,要养成纯熟的阅读理解能力,惟有大量自觉主动阅读以举十反一,而绝对不是先学语法举一反三。游泳是在水里学会的,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自然也惟有投入自主阅读的海洋。可是多年来我们一直习惯于以探求、掌握事物的规律来取得举一反三之功效,于是把每一篇文章都当作培养能力的工具(例子),逐句翻译、精讲细讲,抓住字词反复比较归纳,再做些针对高考的训练题,于是大功告成。其实这培养的不是文言作品的阅读理解能力,至多不过是文言应试能力。
每一篇文章都逐句翻译,是对学生主体地位的不尊重、对学生理解能力的不信任和对学生自学权力的剥夺,强行注入的最多是知识,而永远不可能是能力。学生不能从探索学习中体会乐趣,又没有自学的习惯,只是被动的接受,容易疲劳,学习效果之差也就可想而知了。而且一味强调文言字词的积累、文言句式的分析,也容易造成对作品思想内容、艺术美感的放逐,如此心劳力瘁之后非但没有能力的形成,反而日渐丧失了对传统文化精品的神往和亲近。
教人学游泳,如果只在岸上讲解技巧而从不让人下水,这是滑稽而又荒唐的事情,可现在大家都极为严肃认真地以这种方式进行文言文教学,一切却显得那么正常,甚至天经地义,实在很荒诞。
(二) 以培养阅读能力为主要目的本身也很荒诞
因为知识是无限的,灌输知识不如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即“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所以长期以来我们一直把培养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作为文言文教学的首要目标,2000年版高中语文教学大纲更是对此作出了明确规定。然而在这样的目标指导下,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不甚明显,而学习阅读兴趣越来越低,对文言文学习有重要意义的认同率也有一定下降,教师中也有很多人认为文言文学习意义不大甚至是浪费时间,作为教育的成品(至少是合格的),教师的阅读能力也不理想,在工作中除语文、历史学科之外基本不接触文言文。教师尚且如此,其他“教育成品”“半成品”的情况就可想而知了。
以能力培养为目的,能力却没有明显提高;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形成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也基本并不去运用它,这能力是不是有些“屠龙”之嫌呢?而且水平再高如果总得不到强化能力也会日渐荒废,既然如此这以能力培养为目的的文言文教学到头来不是“瞎子点灯白费蜡”吗?实际情况当然不是如此,通过学习,“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的英雄气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雄奇画卷、“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人生哲理乃至“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胸怀,早已经深深地融入心灵深处。是不是可以说“有心栽培的‘能力之花’没能迎风怒放,而无意熏陶的‘思想之柳’却自在飞扬”呢?倘若真是如此为什么当初不索性以“思想之柳”的熏陶为主要目的呢?况且整天在河里游来游去还用你刻意地教他如何在水里伸展四肢吗?
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的自由发展的人,文言课文历经千百年时间长河的淘洗,是民族文化中璀璨的明珠,语文教师倘使能激发出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自觉阅读文言作品的习惯,引导他们超越时空与古圣先贤对话,从而丰富思想、启迪智慧、开阔胸襟、砥砺心志,那该是多么令人神往的境界啊!至于能力只不过是实现这一目的的途径而决非目的本身,现在为培养能力而牺牲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习惯,实在是“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
文言文教学应当转换教学模式,我认为可以从这样几个方面做些尝试。
(一)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养成能力,这一切要想落到实处,就必须让作为教育主导者的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建构文言文教学新模式。教师要充分信任学生,在阅读实践中练就阅读能力。可是教师不讲,学生自读课文能行吗?文言文毕竟是汉语,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了三年,书上又有大量的注释,只要给学生相应的时间,未晓处且放过,他们对课文是能有一个整体的把握的,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揣摩局部的含义,反复吟咏体味,滞涩处一般都能通过,剩下的那些疑难又可在与同学老师的讨论和相互启发中得到解决。就在这感知揣摩中,阅读能力自然养成。
(二)教师要确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以自己深情的解读引导学生投入学习。文言课文应该说都是古典文学的经典,有着丰富的内涵、深厚的底蕴和极高的美学价值,但毕竟是千百年前的作品,而我们的学生成长于电视、卡通等快餐文化,又受制于应试压力,在阅读兴致、审美情趣、价值取向等方面自然有很大的差距,所以常常下意识地对其敬而远之。语文教师首先要做的是创设情境、铺垫引导,并提供必要的背景知识,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的热情,从而为学生的自觉自主阅读作好必要的准备。因为思想要思想引导,热情要热情点燃,语文教师只有树立终身学习的观点,在“诲人不倦”的同时更“学而不厌”,浸淫于灿烂的文学精品中,以提高自己的古典文化素养、培养对传统文化发自内心的热爱,以这种热爱之情感染学生,带着学生一起穿越渺远的时空,触摸先贤的灵魂。而一个自己都厌烦古文的老师能够将文言课文上得妙趣横生激情四溢是不可想象的,至多不过是以己之昏昏使人之昏昏罢了。
(三)文言课文教师创设情境、联系现实,引导学生关注作品的思想内容。热情感召之外,要让绝大部分学生都投入学习,老师还要做好细致的铺垫工作,利用各种手段创设教学情境,帮助学生拉近与作品的距离,使其自然而然地走近先哲走近经典。我们进行了这样一些尝试,比如在上《伶官传序》时,播放MTV《霸王别姬》,带学生一起诵读“力拔山兮气盖世”的名句,再投影展示李存勖人生经历的四幅图片,努力营造气氛,激发学生对英雄横空出世的神往、又为他的穷途末路而叹惋神伤,在唏嘘感慨之后深情吟咏,在吟咏之中细细品味,品味之中实现自我教育。在上《季氏将伐颛臾》时根据孔子师徒问答设计以现实学习生活为内容的师生问答,使课文教学具有现场感,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明白一个人应当诚实正直、尽职尽责作好本职工作。
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当今世界政治风云变幻,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科学技术增长迅速。世界范围的竞争,实际上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和民族素质的竞争。从这个意义上讲,谁掌握了21世纪的教育,谁就能在21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战略主动地位。”文言作品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儿女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和创造源泉,所以语文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要带着我们的学生亲近传统、亲近历史,在古典文化的月光下徜徉,以丰富思想、发展智慧、砥砺心志、提高品位,在继承和发扬中反思自我、发展自我、超越自我,成为21世纪最具有世界竞争力的中华民族儿女。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以“不求甚解”的方式训练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尽量消除学生对文言文的畏惧感和距离感,让他们认识到文言文原来也可以看懂,文言文原来很有意思。
【教学方法】
让学生结合注释,直接亲近文本,反复诵读,同桌间相互翻译。
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揣摩字词意义、句式句法特点,提高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老师巡视,解答疑难。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让学生对字词句的理解更清晰更具体,帮助他们把新知纳入已有的知识体系;
能分析触龙成功的原因,欣赏其说词的艺术;
进一步培养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学以致用,尝试以言辞解决生活中的交际冲突。
【教学过程 】
一 分角色朗读,熟悉文本。
二 投影检测学生对字词句的理解。
少 乃 甚 贤 而
三 学生分析触龙成功的原因,欣赏触龙说词的艺术。
四 创设情境,带学生尝试设计说词,解决生活中的难题。
1 罗德满的作业 又没交,这是开学以来的第八次(老师布置过9次)了,贾可训老师怒不可遏,冲进教室,“罗德满,你给我滚出去!”
“我交了学费就有资格坐在教室里上课,谁也不能剥夺我学习的权利。”他昂起倔强的头,咕哝了一句,没有动。
“好,你不走我走。以后只要你罗德满在教室,我就不到这个班上课!”贾可训老师甩下全班学生,气鼓鼓地回办公室去了。
作为课代表的你,受同学的委托去请老师回来,你该怎么说呢?(允许对贾老师的个性进行想象加工。)
2 上了一天课的大雄,走在回家的路上,又饿又累。可是家对他来讲,不再是温馨的港湾,因为自从爸爸下岗以来,家就成了爸爸妈妈比试挖苦谩骂、摔砸器皿甚至格斗技巧的擂台。每当大雄瑟瑟缩缩地请求他们不要吵时,总是被一句“大人的事不要管,搞好你的学习就行了”顶回去。爬上六楼,打开门,就听见玻璃爆裂的声音,接下来是压抑的哭泣……作为大雄的好朋友,技安打抱不平了,你觉得他该怎样说更管用呢?
五 拓展阅读
宫之奇谏假道
《左传》
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宫之奇谏曰:“虢,虞之表也。虢亡,虞必从之。晋不可启,寇不可玩。一之为甚,其可再乎?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
公曰:“晋,吾宗也,岂害我哉?”对曰:“大伯、虞仲,大王之昭也。大伯不从,是以不嗣。虢仲、虢叔,王季之穆也,为文王卿士。将虢是灭,何爱于虞?且虞能亲于桓、庄乎?桓、庄之族何罪,而以为戮?不惟逼乎?亲以宠逼,犹尚害之,况以国乎?”
公曰:“吾享祀丰洁,神必佑我。”对曰:“臣闻之:鬼神非人实亲,唯德是依。故《周书》曰:‘皇天无亲,唯德是辅。’又曰:‘黍稷非馨,明德唯馨。’又曰:‘民不易物,唯德馨物。’如是,则非德民不和,神不享也。神所凭依,将在德矣。若晋取虞,而明德以荐馨香,神其吐之乎?”
弗听,许晋使。宫之奇以其族行。曰:“虞不腊矣。在此行也,晋不更举矣。”
冬,十二月丙子朔,晋灭虢,虢公丑奔京师。师还,馆于虞。遂袭虞,灭之,执虞公。
触龙说赵太后 篇8
教学目标
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掌握文言词语的含义及其在课文中的用法;
教学重点
1、辨识“及”“甚”“少”“为”等词的诸多义项;
2、以第三段为重点,品读触龙的劝说语言,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注意情境气氛的变化,感受人物形象的力量。
教学难点
品读触龙的劝说语言,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精当的细节描写和游说技巧。
教学方法
诵读法;自读法;竞赛法。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我国古代著名学者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曾高度评价口才的作用:“一言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舌头”真有这么大的作用吗?让我们看看《战国策》里的触龙是如何运用他的三寸不烂之舌说服赵太后,换来齐国救援之师的吧。
二、简介赵太后:
赵太后是赫赫有名的赵威后。在《战国策•齐策》里,有一段“赵威后问齐使”的佳话:道出了“苟无岁,何有民?苟无民,何有君”的千古名言。
三、介绍背景:
公元前266年,赵惠文王去世,其子孝成王继位,因他年幼,故四赵太后执政。新老交替,又加太后新政,国内动荡不安。当时的赵国虽有廉颇、蔺相如、平原君等人支撑门面,但国势大不如前。秦国认为有机可乘,便发兵东下,一举攻下赵国的三座城池,赵国危在旦夕,不得不向齐国求救兵,
四、指导自读
(一)初读课文,读准字音,注意断句
游说( )唾沫( )强谏( )有郄( )恃粥( )
耆食( )老媪( )接踵( )膏腴( ) (二)诵读指导
第一自然段的诵读: 本段为叙述语气,要读得平缓、清晰。“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句中的“新”和“急”要用重音读。要将赵太后的蛮横无礼读出来。(指名一学生读,教师作指正,然后学生齐读)
第二自然段(齐读课文)诵读指导:
1、后从盛气凌人到态度稍好转的心理变化读出来。
2、触龙是在太后与大臣僵持不下时出场的。他的有意识的苍老,他的机智,他的从容不迫都寓于其温和、亲切的拉家常的言语之中,读时要注意。
3.“日/食饮/得无衰乎?”句一要读出关切之情,二“日”与“食饮”后要略作停顿。(教师范读,学生齐读)
第三自然段(让一名朗读基础好的同学读,然后作指导)诵读指导:
1、愿令/得补黑衣之数,以卫王宫。没死以闻!”句“令”后略作停顿。“没死以闻”要读得坚定可信。
2、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要读出疑问语气中得关切之情。
3、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句较长,一要读出反问语气,二要在“非”“计久长”后略作停顿。
4、段中触龙与赵太后得对话已很投机。左师公疼爱小儿子“没死以闻”的恳切;太后对“爱子”话题的兴趣均溢于言表。因此,太后之言“妇人异甚”“君过矣”要读得心平气和,“然”更要读得心悦诚服。(学生齐读,男女声分角色读)
第四自然段 诵读指导
本段中触龙单刀直入,侃侃而谈;赵太后怒气全无,心悦诚服,读时要把握好此点。
(三)再读课文,疏通文意
(学生齐读课文后用10~15分钟时间结合课文下面注释疏通文意)
五、小结
触龙借赵侯和各国诸侯的子孙不能永保爵位的历史教训,当面指出赵太后在爱子问题上的错误,终于使赵太后改变了态度,同意长安君质于齐。
六、 布置作业 :
1、对照注释,翻译课文。
2、熟读课文,体会游说的巧妙。
教学后记
第 二 课 时
一、检查作业 (学生读课文)。
二、师生一同对照注释,串释课文。
1、文中的敬词、谦词、委婉说法等。
尊称:子、君、足下、执事、子大夫、媪、令尊、令母、令堂……
谦称:寡人、老臣、仆、愚、贱息、贱妾……
委婉说法:填沟壑、山陵崩
2、文言实词
.质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捕蛇者说》 质地、底子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 人质
今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 《史记•屈原列传》 “质”通“贽”为古代初次拜见长辈得礼物
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腰斩时用得砧垫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 《送东阳马生序》 询问、质疑
2及
及返,市罢 《韩非子•郑人买履》 到……时候
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 《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 趁
自以为能不及孙膑 《史记•孙子列传》 比得上
田忌信然之,与王及诸公子逐射千金 《史记•孙子列传》 表并列,和
甚
夜半雪愈甚 《资治通鉴•李 雪夜入蔡州》 大
不若长安君之甚 《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 厉害
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严重
甚矣,汝之不惠 《列子•愚公移山》 太
以为且筮己也,甚恐 《黔之驴》 非常
少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 《赤壁之战》 表短时间
民治渠少烦苦,不欲也 《史记•西门豹治邺》 稍微
自经丧乱少睡眠 《列子•愚公移山》 同“多”相对
是炎帝之少(shào)女,名曰女娃 《山海经•精卫填海》 年少的
5.异
此一异也 《马钧传》 奇异
渔人甚异也 《桃花源记》 惊异
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 《黔之驴》 特别
太后笑曰:“妇人异甚。” 《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 特别
杀人以梃与刃,有以异乎? 《孟子•梁惠王》 不同
为
使齐军入魏地为十万灶 《史记•孙子列传》 做
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惟天时,抑亦人谋 《三国志•隆中对》 变为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庄子•逍遥游》 叫
必为有窃疾矣 《墨子•公输》 表判断,是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观书有感》 因为
公输盘为我为(wéi)云梯 《墨子•公输》 前一个“为”当“替”讲,后一个“为”当“制造”讲
如姬为公子泣,公子使客斩其仇头 《史记•信陵君窃符救赵》 对……
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岂足托乎! 《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被
附:1~5句“为”读wéi,6~8句“为”读wèi。
三、教师对精彩的细节描写的点拔
1、太后盛气而揖之。
该句说明太后对触龙的来意早有戒心。
太后旁白:这个老触龙,他竟充耳不闻。就算你年老功大,也不能不把老妇我放在眼里呀!好,你来吧,老妇等着,小心你的脸!
2、入而徐趋。
“徐”与“趋”两个互相矛盾的词放在一起,活画出一位老者想表示恭敬小步快走却走不动的老态,以动作示其足痛,为下文闲谈,乃至提出为子谋职做了铺垫。
太后独白:几天不见,这老触龙咋变成这样了?也难为他了。且看他怎样说吧。
3、太后之色稍解。
太后也有一肚子委屈,新近丧夫,新君年少;众大臣不体察太后做为一个女人和一个母亲的心情,强逼她交出爱子为质。而触龙却绝口不提太子的事,反而对太后嘘寒问暖。给盛怒的太后一丝清凉的慰藉。
太后独白:到底是老臣,能理解我,知道关心我的身体。
4、太后笑曰:“妇人异甚。”
太后明白了触龙的来意原来是为其幼子谋一卫士之职,放松了警惕;二是触龙一大老爷们竟也懂疼爱幼子,简直与自己是志同道合了,难得遇上了知音。这一笑是宽慰的笑,是被人理解了的笑。
5、持其踵为之泣。
人举足则两踵接迹而前。持其踵,就是说母亲拉着女儿,女儿不能举步。这是古人的形象语言。”
四、简析课文,体会触龙的游说技巧
《触龙说赵太后》一文记叙了触龙劝谏的全过程。先言“说”的前因;再详写“说”的过程;最后交代“说”的结果。“说”字贯穿全文始终。以柔克刚,以情动人,能言善辩的触龙;蛮横固执、爱子心切的赵太后在叙家常的娓娓巧妙言辞中栩栩如生。
“迂回战术”:首先,用“缓冲法”;其次,用“引诱法”;再次,用“激将法”;最后,用“欲擒故纵法”。
五、试评说烛之武、邹忌、触龙的游说艺术
――烛之武,郑国之“老”百姓也,其挑拨离间的游说艺术在晋秦围郑的危急存亡之秋大派用场。邹忌,齐国之美男子也,其“美”仅次于城北徐公,假此以己推人说服齐王广纳群谏名扬天下。触龙,老朽矣,世间皆知老妇人因唠叨而著名,不料触龙爷爷竟也大发唠叨,迂回包抄,晓之以理,使得赵太后将其爱子长安君“恣触龙之所使之”。
国籍不同,时机不同,事件不同,游说对象不同,游说方法不同,然而游说结果相同。何故?
1.为对方打算――不暴露游说目的
2.用婉言相劝――忠言顺耳利于听
3.巧施攻心术――先对方之忧而忧
六、小结《触龙说赵太后》一文记叙了触龙劝谏的全过程。先言“说”的前因;再详写“说”的过程;最后交代“说”的结果。“说”字贯穿全文始终。以柔克刚,以情动人,能言善辩的触龙;蛮横固执、爱子心切的赵太后在叙家常的娓娓巧妙言辞中栩栩如生。
七、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
板书设计
秦急攻之
前因 求救于齐 三对矛盾
太后与大臣
一问饮食住行
说 过程 二求舒祺之事 三个方面
三论王位承袭
结果 长安君质于齐 矛盾解决
教学后记
触龙说赵太后 篇9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
1.掌握文中尊称与谦称。掌握文中的通假字、词类活用的词以及特殊的文言句式。
2.结合上下文揣摩词语的意义与用法,的能力。
3.分析人物形象,赏析曲折委婉的语言艺术。
二、过程和方法
诵读、感悟、疏通、评判、翻译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认识父母应为子女作长期打算的道理,明白溺爱的危害性。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中心,理解课文文言词语和句式。
难点:对触龙曲折委婉的劝谏语言的理解。
解决办法:让学生借助注释与工具书自读课文,理解课文文言词语和句式,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逐层背诵课文第三段。领悟触龙的劝谏语言。教师要介绍作品背景材料,对课文涉及的文言知识要点拨、归纳。
●学生活动设计
1.借助课文注释与工具书自读课文。
2.分角色朗读课文,激发兴趣,加深理解。
3.制作文言词语、词类活用以及文言知识卡片,积累文言知识。
4.讨论课文层次结构,理清文章思路,理解课文内容。评析人物形象,把握文章中心。.
5.讨论触龙的劝谏语言艺术。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1.导入
本单元已经学过两篇“谏说”类的历史散文《烛之武退秦师》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两篇文章的主人公在“谏说”方面各有特色,均取得了成功。烛之武善于抓住矛盾,分析利弊,逐层深入,正反剖析;而邹忌则善于以事设喻,以小见大,类比推理。这都是因为他们能够从“谏说”对象的利益、心理出发,统观全局,并且具有很高的运用语言的能力。
今天我们再学习一篇“谏说”类的文章《触龙说赵太后》,看看触龙的“谏说”又有什么特点,是如何说服赵太后的。
2.背景及人物
公元前266年,赵惠文王去世,其子孝成王继位,因年小故由赵太后(即赵威后)执政。此时,秦见赵新旧交替,国内动荡不安,以为有机可乘,便发兵攻赵。赵向齐求救,而齐则要赵让孝成王之弟(赵太后最小的儿子)长安君为人质方才出兵。赵太后溺爱小儿子,坚决不肯让长安君去做人质。于是触龙出面劝说赵太后,终于使她同意让长安君去做人质,齐国才出兵救赵。
赵太后,赵惠文王之妻赵威后。惠文王死后,孝成王年幼,威后执政。《战国策•齐策》中记载了赵威后问齐使的一段对话,她先问齐国的年成和百姓,然后才问齐国国君,并对齐国两个贤士不被重用,一名孝女没有受到敬重要深表不满,体现了她以民为本的政治见解和积极用士的精神,是个开明君主。这是她最终接受触龙劝谏的思想基础。
触龙,赵国的大臣,担任左师。他年龄大、资格老、关系深,有丰富的人生经验,目光长远、对赵国忠心耿耿,这也是他劝谏成功的基础。
3.学生自由诵读课文
(1)注意以下字的读音
强(qiǎn)谏 心唾(tuò)其面 揖(xū)之 有所郄(xì)
恃(shì)辇(niǎn) 耆(shì)食 不肖(xiào) 没(mò)死 沟壑(hè) 媪(ǎo) 持其踵(zhǒng) 挟(xié)重器
膏腴(yú) 百乘(shèng)
(2)注意以下句子的诵读停顿
日食饮/得无衰乎 太后之色/少解 年/几何矣 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 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 则/为之/计深远 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
4.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尽量读出一些味道。
提示:第一段太后的话,要读出恼怒、严厉;第二段触龙的话要读得恳切、舒缓;第三段触龙的话,求职要读出影射之味,“甚于妇人”要读得风趣,“老臣窃以为”要读得轻松,“则为之计深远”要读得深沉,“岂非”要读得肯定。第四段触龙的话要读得从容、深沉,表现出忧虑。
5.学生制作文言知识卡片
(1)古今异义
“用事”:执政。“丈夫”:男子。“徐趋”:小步快走。“疾走”:快跑。“百乘”:古代一车四马为一乘。“没死”:冒着死罪。“至于赵元为赵”:到了……的时候。
(2)通假
“耆”通“嗜”,“反”通“返”,“奉”通“俸”。
(3)活用
名词用作动词:“赵王之子孙侯者”(封侯),“质于齐”(做人质)
使动用法:“没死以闻”(使闻),“今媪尊长安君之位”(使地位尊贵)
动词用作名词:“其继有在乎”(继承人)
(4)句式
“日食饮得无衰乎”(该不会……吧)
“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难道不是……吗)
“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凭什么……)
(5)尊称与谦称
完成课后练习三,然后加以整理。
(6)一词多义
完成课后练习二“质”“及”“甚”“少”“异”“为”。
补充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才)
乃
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 (却)
赵氏求救于齐 (向)
于 和于身也 (在)
甚于如人 (比)
6.扩展
阅读文言文要注意古今词义的不同,切忌望文生义。古今词义的不同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1.词义范围扩大。例如“江”古代专指长江,“河”古代专指黄河,现在则泛指一般江河。
2.词义范围缩小。例如“丈夫”古代指男子,现在则缩小仅指夫妻中男的一方。
3.词义的转移。例如“是”古代的意思是跑,而现在转为行走。
4.感情色彩的变化。例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谤讥”是中性词,而现在则为贬义词。
5.古代是两个单音词而现在是一个双音合成词。例如“地方”“至于”。
7.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二。
附:板书设计
说的原因
说家常
说 说的内容
说爱子
说的结果
第二课时
教学步骤
一、分析课文内容,赏析劝谏艺术
1.在“说的原因”一段中哪几个字突出了赵国面临的危机?
一个“新”字,表明赵国国内正处新旧交替之际,局势不稳。一个“急”字突出了秦趁虚而入的急切。一个“必”字表明齐国要求长安君为人质的坚决。一个“乃”字强调了出兵的必要条件。
2.大臣强谏后,太后的语言中哪个字突出表现了她的固执任性、蛮横专断?在全段中起什么作用?
“必”字充分表现了太后固执任性、蛮横专断的性格。这个字照应了前面齐国条件中的“必”字,立刻使矛盾尖锐化。
3.触龙在说家常中说了哪几层意思?在说太后中起什么作用?
说了四层意思:谒见目的,问起居,问饮食,谈养生。作用是缓和气氛,消除太后戒心。
4.理解性背诵课文第三段,用课文原句回答下列问题。
(1)左师公说爱子的主旨是什么?
(2)哪些话是为这个主旨伏根的?
(3)哪些话反激出这个主旨?
(4)哪些话论述了这个主旨?
5.这段话骨子里是批评太后不为长安君作长远打算的,为什么太后乐意听下去,并且接受了“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的道理的?
这是因为触龙能体贴太后对幼子溺爱的心情,先从为自己幼子求“补黑衣之数”入手,影射长安君,从感情上让太后产生共鸣;然后又借燕后作反衬,激赵太后的反驳,顺理成章地提出主旨;接着又设身处地进入角色,与太后一起动情回忆疼爱燕后的情景,使太后完全接受了道理。
6.如果说前面触龙还是曲折迂回、旁敲侧击的话,第四段就直接阐明观点了。说说这一段是分几层讲的?
第一层提出两个“有在者乎”的历史事实,欲擒故纵。第二层分析“无有”“不闻”的原因,得出规律。第三层水到渠成,类比长安君,批评赵太后,一针见血,击中要害。第四层巧妙地归结到“爱子”这个话题上,刚而转柔,使太后深受感动而醒悟。
7.本文善于用精当的细节描写来展示人物的心理变化,试找出反映太后心理变化的细节描写。
“盛气而揖之” “太后之色少解” “笑曰”
二、总结、扩展
本文是《战国策》中写谋臣巧谏成功的最佳篇什之一。其所以能干载传诵,历久不衰,就在于它富有永远感动人心的艺术魅力和发人深省的思想启迪。本文最显著的艺术特色是善于用轻松细致的笔触,描写人物委婉亲切的说辞,表现人物微妙的心理活动和性格特征。《古文观止》对《触龙说赵太后》评曰:左师悟太后,句句闲语,步步闲情。又妙在从妇人情性体贴出来。便借燕后反衬长安君,危词警动,便尔易人。老臣一片苦心,诚则生巧。至今读之,犹觉天花满目,又何怪当日太后之欣然听受也。
课文鼓励子女培养独立奋斗、创业立功的自立精神,而不应依仗父母财产权力的荫庇坐享其成的重要思想,这一点对今天也有深刻的启迪。
三、布置作业
1.阅读《古文观止》中选自《战国策》的《赵威后问齐使》。
2.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课文读后感。
附:板书设计
谒见目的
问候起居 缓和气
说家常
问候饮食
解说养生
说太后 说补卫 将心比心
说燕后 智用激将
点主旨 说辞之纲
说爱子 忆送别 设身处地
摆史实 欲擒故纵
得规律 水到渠成
批大后 击中要害
归“爱子”刚而转柔
※资料库
一、译文
赵太后刚刚执政,秦国就急忙进攻赵国。赵太后向齐国求救。齐国说:“一定要用长安君来做人质,援兵才能派出。”赵太后不肯答应,大臣们极力劝谏。太后公开对左右近臣说:“有谁敢再说让长安君去做人质,我一定唾他一脸!”
左师触龙愿意去见太后。太后气冲冲地等着他。触龙做出快步走的姿势,慢慢地挪动着脚步,到了太后面前谢罪说:“老臣脚有毛病,竟不能快跑,很久没来看您了。我私下原谅自己呢。又总担心太后的贵体有什么不舒适,所以想来看望您。”太后说:“我全靠坐辇走动。”触龙问:“您每天的饮食该不会减少吧?”太后说:“吃点稀粥罢了。”触龙说:“我近来很不想吃东西,自己却勉强走走,每天走上三四里,就慢慢地稍微增加点食欲,身上也比较舒适了。”太后说:“我做不到。”太后的怒色稍微消解了些。
左师说:“我的儿子舒祺,年龄最小,不成材;而我又老了,私下疼爱他,希望能让他递补上黑衣卫士的空额,来保卫王宫。我冒着死罪禀告太后。”太后说:“可以。年龄多大了?”触龙说:“十五岁了。虽然还小,希望趁我还没入土就托付给您。”太后说:“你们男人也疼爱小儿子吗?”触龙说:“比妇女还厉害。”太后笑着说:“妇女更厉害。”触龙回答说:“我私下认为,您疼爱燕后就超过了疼爱长安君。”太后说:“您错了!不像疼爱长安君那样厉害。”左师公说:“父母疼爱子女,就得为他们考虑长远些。您送燕后出嫁的时候,摸住她的脚后跟为她哭泣,这是惦念并伤心她嫁到远方,也够可怜的了。她出嫁以后,您也并不是不想念她,可您祭祀时,一定为她祝告说:‘千万不要被赶回来啊。’难道这不是为她作长远打算,希望她生育子孙,一代一代地做国君吗?”太后说:“是这样。”
左师公说:“从这一辈往上推到三代以前,一直到赵国建立的时候,赵王被封侯的子孙的后继人有还在的吗?”赵太后说:“没有。”触龙说:“不光是赵国,其他诸侯国君的被封侯的子孙,他们的后人还有在的吗?”赵太后说:“我没听说过。”左师公说:“他们当中祸患来得早的就降临到自己头上,祸患来得晚的就降临到子孙头上。难道国君的子孙就一定不好吗?这是因为他们地位高而没有功勋,俸禄丰厚而没有劳绩,占有的珍宝却太多了啊!现在您把长安君的地位提得很高,又封给他肥沃的土地,给他很多珍宝,而不趁现在这个时机让他为国立功,一旦您百年之后,长安君凭什么在赵国站住脚呢?我觉得您为长安君打算得太短了,因此我认为您疼爱他不如疼爱燕后。”太后说:“好吧,任凭您指派他吧。”
于是就替长安君准备了一百辆车子,送他到齐国去做人质。齐国的救兵才出动。
二、背景材料
这个故事大约发生在赵孝成王元年(公元前265年)。公元前266年,赵国的国君惠文王去世,他的儿子孝成王继承了王位,因当时孝成王还小,所以由太后执政。赵国正处于新旧交替之际,赵太后刚刚执政,国内动荡不安。当时的赵国,虽然有廉颇、蔺相如、平原君等人在支撑门面,但国势已大不如前。秦国认为有机可乘,便发兵东下,一举攻占了赵国的三座城池,赵国危在旦夕。显然,靠自身的力量赵国决不是秦国的对手。所以,太后不得不请求与赵国关系较密切的齐国增援。齐王虽然答应出兵,但按当时的惯例提出了一个条件:即赵国必须派太后的幼子长安君到齐国去作人质。
赵太后即赫赫有名的赵威后。在《战国策•齐策》里,有一段“赵威后问齐使”的佳话。她先问收成,后问百姓,最后才问到君王,致使齐使不悦,说她是“先贱而后尊贵”。赵威后据理以对,道出了“苟无岁,何有民?苟无民,何有君”的千古名言。问者言之凿凿,步步进逼,对者狼狈不堪,嗫嚅语塞。赵威后从此青史留名。但在这篇课文中,她却表现出溺爱子女、甚至蛮横不讲理的一面,完全不像一个开明君主的样子。这说明统治者的子女观并不绝对地与个人品质有关,而是与社会制度和当时的社会文明程度有关。
三、补充注释
1.关于“触龙”
触龙,人名,《战国策》的各种传本均作“触 ”,王念孙《读书杂志•战国策杂志二》曾据《史记•赵世家》等史料订正为“触龙”,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战国策》残本记此事均作“触龙”。另外,有人认为“触龙”后还有“言”字,因尚有不同看法,故未取。
2.关于“质”
春秋战国时代,各诸侯国之间互相攻伐,常常由几个国家结盟,共同对付另外的一个或几个国家,结盟的凭据就是派王子或世子到别处或别国作抵押,叫“质”或“质子”。
3.关于“盛气而揖之”
据王念孙《读书杂志•战国策杂志二》,“揖”是“胥”字之误。因为在隶书中“胥”字作,因讹而为,后人又加“扌”,误作“揖”字。赵太后也不会对大臣作揖,尤其是在“盛气”的时候。“胥”为“等待”义。这一点,也已为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战国策》所证实。
4.关于“三世以前”和“赵之为赵”
赵国是从赵烈侯一代称侯立国的,经过赵敬侯、成侯、肃侯,到赵武灵王时始称王,然后传至惠文王,再传至孝成王。文中所说的“三世以前”,是指赵肃侯时代,即赵国未称王的时代;“赵之为赵”,则指赵烈侯开国之时。
四、《古文观止》对本文的总评
左师悟太后,句句闲语,步步闲情。又妙在从妇人情性体贴出来。便借燕后反衬长安君,危词警动,便尔易入。老臣一片苦心,诚则生巧。至今读之,犹觉天花满目,又何怪当日太后之欣然听受也!
五、读《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吴小如)
这个故事发生在赵孝成王元年(公元前265年),当时赵惠文王刚死,孝成王初即位,因年纪太轻,故由太后执政。故事中的赵太后,《战国策》里也称“威后”,就是惠文王的王后,孝成王的母亲。秦国看到赵国正在新旧交替之际,国内动荡不定,孝成王又年少无知,认为有机可乘,于是遣兵将“急攻之”。故事的第1段就从这里写起,长安君是诸侯国的贵族公子的封号。他是赵太后最小的儿子,是孝成王的幼弟,当然受到母亲的溺爱。“老妇”,是赵太后自己的谦称。这篇文章的主要矛盾在于太后的溺爱少子而置国家安危于不顾,坚决不肯让长安君到齐国去做人质(这在战国时代已形成一种制度,主要由于即使是盟国之间彼此也不够信任,才用以人为质的办法来巩固联盟),以至于发展到不讲道理的地步。一方面见出赵太后“新用事”的威权,一方面也看出当时赵国形势的危急。作者有意识地把这场“戏”摆在矛盾的焦点上来写,使文章波澜起伏,也使读者的心弦被绷得紧紧的。短短的几行文字写出了故事的起因,但作者写得简括、明确。一个“新”字,一个“急”字,用字很恰当。而齐国的“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和太后的“老妇必唾其面”,两个“必”字就活画出这人为的矛盾几乎已达到无法统一的地步。故事一开头,矛盾的主要方面似乎是赵太后;而太后的对立面乃是下文即将出场的左师公触龙。我们在这篇故事中,主要就是看触龙使太后的思想转变,矛盾的主要方面逐渐转化到触龙方面来,从而得到统一。第2段看似娓娓闲谈,实际是触龙同太后在解决矛盾上的正式交锋的第一个回合。左师公的战术是这样的:首先要使自己的谈话出乎太后意料之外;其次,要用闲话拖长交谈的时间,来缓解太后的“盛气”;更重要的是,利用自己年龄大、资格老、关系深等种种有利因素,从本身的体衰多病说起,以同病相怜的切身体会来打动太后。既说他“愿见”太后,则太后必以为是来劝说自己放走小儿子远离国土、入质齐国的,所以先做了精神准备,以“盛气”凌人的态度等着对方来用唇舌交锋。而触龙却有意识地显出老态,“入而徐趋,至而自谢”。根据礼节,大臣见国君时应“趋”行前进,即急走;“趋”字本身同“徐”字就有矛盾。作者偏偏把这两个有矛盾的词儿放在一起,来刻画左师公应当快走而走不动的神态。见面以后,先不说话就自我道歉(“谢”是谢罪的意思),说明自己不良于行,所以少来谒见;但对太后的健康又表示关切,仿佛再不来谒见太后就实在放心不下了。这一席话全出乎太后意料之外,太后早就准备好的全副精神武装根本没有用上。这实际上左师已取得了几分胜利,他不是“先声夺人”,而是用情感把太后给软化了。两人的对话很自然,但也并非毫无层次。由左师公的走路引起太后说她:“恃辇而行”,是由此及彼;然后左师又从饮食问起,从太后的“恃粥耳”又回到左师本人谈到本来饮食不香,结果靠轻微锻炼(每天走三四里路)来增强食欲,使身体得到好处,又是由彼及此。“老妇不能”,是指不能像左师那样靠走路来引起食欲。这样东拉西扯,终于“少解”了脸上的怒色。这一段并非空话。左师公是用同情、慰藉和关心的“将心比心”的感情来解除太后的精神武装,转变她无理可喻的错误态度的。我们不妨借用今天的说法,触龙是个真正会做思想工作的人。试想,从太后个人的角度来着想,她也有一肚子委屈。自己新死了丈夫,国家一摊子事情要等着自己去操心处理,偏偏最心爱的小儿子又成了关键人物;外交上强国虎视眈眈在出兵侵略自己的国家,危及自己的政权,而盟国的条件又如此苛酷;内政上,尽管自己掌了权,可是大臣们并不体谅自己,一味“强谏”,把局面搞得很僵。就在这时,触龙出现了,对太后却充满了同情,十分关心她的身体,并且现身说法,告诉她人老了要讲养生之道,希望太后多多保重。这时在太后心中,似乎觉得到底是年老旧臣对自己还比较体贴,而且说了半天并未涉及长安君的事,不由得精神上就放松了警惕。而太后的放松警惕却正是矛盾转化的契机,是左师公的胜利。
第3段包括双方交锋的两个回合。从开头到“不若长安君之甚”是第二个回合,后面才进入第三个回合。触龙提出让自己的小儿子入宫当禁卫军的要求很容易引起太后的错觉。第一,她以为左师公是为自己的小儿子来“走后门”的,不是为长安君;第二,她感到这个年老的大臣跟自己的想法相同,两人有共同语言,都疼爱小儿子,不但应该彼此互相关切,而且简直是“志同道合”了。这就不仅使太后放松警惕,而且还对左师公表示同情。这一节的妙处,是太后自己上了钩而不自觉,竟于无意中把矛盾的焦点所在从自己口中说了出来。关键乃在于左师摸透了太后的心理,用父亲疼爱小儿子的心情翻转来引起了太后的关注和同情。太后既把左师引为知音同调,所以由“盛气而揖之”而脸色“少解”,最后竟然情不自禁的“笑”了。作者的刻画真是细腻而深刻。但这时触龙仍故意说反话,意思说你不要以为你疼爱儿子,其实你更疼爱女儿。太后当然不同意,赶紧声明:“君过矣,不若长安君之甚!”说到这儿,事实上已接触到矛盾本身,可太后却并未觉察。左师公的迂回战术已取得包抄性的胜利。按照读者的一般想法,以为下文总该说到长安君了,谁知偏不然。是作者在故弄狡狯吗?不。这恰恰是文章的精彩而深刻的地方。
在这一段的后一半即第三个回合,有两个地方需要略加解释。一个地方是母亲送女儿出嫁“持其踵为之泣”应怎样理解,另一个是“必勿使返”的道理何在。“持其踵”有二说:一是居者送行者,居者匍伏于地,持行者之踵而泣,表示舍不得而挽留的意思;但作为母亲,似不宜伏地持女儿脚踵,这里面有个尊卑的等级关系。另一说是女儿登车之后,母亲立于车下,古代车身甚高,车下的人正好可以抱持车上人的脚踵。同样表示舍不得让女儿离开的意思。这里我们姑且后说。“勿使返”,春秋战国时代诸侯国的公主嫁到另一诸侯国做王后,只有因废黜而被逐,或丈夫的国家灭亡了,才不得已而返回娘家。所以赵太后祈祷自己的女儿千万不要回来,意思是她在燕国不仅做皇后,而且丈夫死了还可以做太后,同时国家也越来越兴旺,她在燕国可以永远受到尊重。左师公谈到太后爱女儿的一段话,实际上也仍旧出乎太后的意外。这个意外是,居然她自己没想到原来所更疼爱的倒是女儿而非小儿子。而左师公既把道理讲明,太后也不得不承认事实确是如此。左师公这段话包含以下几层意思:一、太后对女儿的前途是有长远考虑的;二、从对燕后的态度看,太后是深明大义,懂得是非,很讲道理的;三、事实证明,父母疼爱子女并非一味溺爱,而且就拿赵太后本身来说,也有不溺爱的时候:既有不溺爱的方式方法,更有不溺爱的对象──自己的女儿燕后;四、太后对燕后并非没有亲子之情,只是从长远考虑,使理智战胜了感情。凡此种种,恰好与溺爱长安君形成鲜明对照。而造成这个鲜明对照的并非别人,恰好正是太后自己。“以子之矛攻子之盾”,这样的说服力最强,也最容易打通解不开扣儿的人的思想。所以进行到这一回合,太后已经立于必败之地,矛盾眼看着就解决了。
最后一段也是双方交锋的最末一个回合。赵太后完全被说服,不折不扣地接受了触龙的劝告。但这一段从文章设计上讲,是用的欲擒故纵手法。读者会想,笔锋该转到长安君身上来了吧?谁知左师公仍没有点明主旨。岂但没有说到长安君,反倒把笔荡开了。先说到“三世以前”,然后说到赵由三家分晋自成一国开始成为赵国的时候,甚至说到其他诸侯各国。话题愈说愈远,仿佛不着边际。但说得范围愈大却扣题扣得愈紧。从广泛举例中终于得出一条必然规律:即作为诸侯国的统治者,为国君的如果不让他的子孙为国家出力,只是坐享其成,利用其特权享受挥霍,如果他不是王位的继承者而只是作为旁系的贵族公子,那他迟早会丧失了封爵和土地,被剥夺了特权,降而成为非贵族,甚至触犯刑律,断绝子嗣。而目前太后对于长安君的一切“照顾”,也蹈了前人覆辙,因过分溺爱而在将来自己死后终不免使她最心爱的儿子遭到更为严重的不幸后果,“虽曰爱之,其实害之”,反而把他的前途给葬送了,这究竟是爱他呢,还是让他自食苦果?如果目前能使长安君“有功于国”,那么他就不是只享受特权而不付出代价的人,也算对赵国有了贡献,将来就能立住脚跟,可以“自托于赵”了。这才是真正为自己最疼爱的孩子做出的长远打算。这些话,如“一旦山陵崩(指太后去世),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实际上在前面已有了伏笔,那就是触龙替自己儿子求情时说的“虽少,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可见触龙并不是真心为小儿子“走后门”,而是将己心比人心,用现身说法的办法来促使太后自己从溺爱中清醒过来。读者如果只从字面上看问题,那就不仅埋没了左师公的巧妙策略,也辜负了作者在艺术构思上的苦心孤诣了。然而这欲擒故纵的说理方式巧妙地打中了对方要害,赵太后也不是个不懂政治的糊涂女人,因此不等左师公把话说完,就痛痛快快地答应了,而且表示长安君的一切都由以左师公为代表的大臣们去处理、支配。矛盾既已解决,文章也就戛然而止。
[1] [2] 下一页
触龙说赵太后 篇10
教案示例一
教学目标
1.领会“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的积极意义。
2.体会本文高超、雄辩的讽谏技巧。
3.理解和归纳重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4.背诵课文。
5.培养学生根据语境推断文言实词词义的能力。
教学重点
1.理解“质、揖、走、郄、恃、不肖、没死、崩、恣、约、乘”词语。
2.归纳“质、及、甚、少、异”等词语的义项。
教学难点
1.培养学生根据语境推断文言实词词义的能力。
2.领悟本文高超、雄辩的讽谏技巧。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介绍故事背景
2・反复阅读课文,疏通文意,理清思路。
[教学步骤]
导语
每当看到有些人用公车接孩子时,每当看到独生子女在家庭中备受宠爱时,每当听到有些父母为给孩子安排一个好的工作,谋一个“好”的前程东奔西忙,不惜以权谋私,贪赃枉法时,总会想起发生在战国时期赵威后与左师触龙之间的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今天,我们就学习选自《战国策》的历史散文。
一、介绍故事背景
属《战国策・赵策》。触龙是赵国的一位老臣,在朝中担任“左师”职务。赵太后则是赫赫有名的赵威后。说起赵威后的赫赫有名,在《战国策・齐策》里,有一段“赵威后问齐使”的佳话:齐国使节来赵,她先问收成,后问百姓,最后才问到君王,致使齐使不悦。说她是“先贱而后尊贵”。赵威后据理以对,道出了“苟无岁,何有民?苟无民,何有君”的千古名言。赵威后从此威风八面,青史留名。就是这位青史留名的赵威后,在对待子女的问题上,有时却过于溺爱,甚至蛮不讲理。触龙就此点巧妙地说服了赵太后。
这个故事大约发生在赵孝成王元年(公元前265年)。公元前266年,赵国国君惠文王去世,他的儿子孝成王继承了王位,因当时孝成王还小,所以又赵威后执政。当时的赵国,虽然有廉颇、蔺相如、平原君等人在支撑门面,但赵太后刚执政,处于新旧交替之际,国内动荡不安,国势大不如以前。秦国认为有机可乘,便发兵东下,一举攻占了赵国的三座城池,赵国危在旦夕,太后不得不向齐国求援。齐国虽答应出兵,但按当时惯例提出了一个条件:即赵国必须派太后的幼子长安君到齐国做人质。太后是如何考虑这件事的,触龙又是怎样巧妙地说服太后使长安君质于齐的呢,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
(放录音,学生整体感知课文)
二、指导自读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指导学生借助书下注释和词典扫清文字障碍)
2.再读课文,疏通文意
(学生齐读课文后用10~15分钟时间结合课文下面注释疏通文意)
3.三读课文,指导诵读,理清思路
第一自然段
诵读指导:
本段为叙述语气,要读得平缓、清晰。“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句中的“新”和“急”要用重音读。“太后不肯,大臣强谏”句中的“强”读为qiǎng,既要重读,又要读准字音。“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句,“有”字后要略作停顿,“唾”字要重读,要将赵太后的蛮横无礼读出来。
(指名一学生读,教师作指正,然后学生齐读)
提问:第一自然段,寥寥几笔,交待了什么?
明确:交待了故事发生的原因。“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一句点明赵国危在旦夕。赵氏求救于齐,齐必以长安君为质。大臣的强谏,太后的不肯,拉开了这个故事的序幕。
第二自然段
(齐读课文)
诵读指导:
“左师触龙愿见太后”使太后与大臣之间的紧张气氛得以缓解。本段则是触龙与太后之间的一段精彩的对话。
1.此段中,赵太后言语不多,开始“太后盛气而揖之”,最后“太后之色少解”。心态的变化溢于回答之中。要将太后从盛气凌人到态度稍好转的心理变化读出来。
2.触龙是在太后与大臣僵持不下时出场的。他的有意识的苍老,他的机智,他的从容不迫都寓于其温和、亲切的拉家常的言语之中,读时要注意。
3.“日/食饮/得无衰乎?”句一要读出关切之情,二“日”与“食饮”后要略作停顿。
(教师范读,学生齐读)
提问:对这段貌似娓娓闲谈话家常的对话,你是如何理解的?
明确:此段貌似闲谈,实际上是触龙巧妙地说服赵太后的第一步。“盛气而揖之”说明太后的思想上有准备,既使你是身居高位的老臣,照样让你过不去。可触龙却采用“缓冲法”,见面后,只字不提“令长安君为质”之事。而是诉自己的病苦,问太后起居,在叙寒问暖中使太后“色少解”,打破了僵持不下的局面,为进谏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第三自然段
(让一名朗读基础好的同学读,然后作指导)
诵读指导:
1.“愿令/得补黑衣之数,以卫王宫。没死以闻!”句“令”后略作停顿。“没死以闻”要读得坚定可信。
2.“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要读出疑问语气中得关切之情。
3.“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句较长,一要读出反问语气,二要在“非”“计久长”后略作停顿。
4.此段中触龙与赵太后得对话已很投机。左师公疼爱小儿子“没死以闻”的恳切;太后对“爱子”话题的兴趣均溢于言表。因此,太后之言“妇人异甚”“君过矣”要读得心平气和,“然”更要读得心悦诚服。
(学生齐读,男女声分角色读)
提问:敌对情绪逐渐消失,紧张气氛趋于缓和,触龙为何还不提“以长安君为质”之事,而提出让自己的小儿子“得补黑衣之数”呢?
明确:触龙提及少子舒祺之事,不仅拆除了赵太后心中的戒备,而且使她在爱子的问题上引起共鸣。这是触龙说服赵太后的第二步。
提问:触龙在使赵太后在“爱子”问题上引起共鸣后,又是如何进一步引水入渠的?
明确:借太后的爱子之情,避实就虚地将燕后与长安君作比较,顺势引出了“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的观点,如此的旁敲侧击,终于使太后心悦诚服。这是说服赵太后关键的一步。
(学生齐读,尝试背诵)
第四自然段
诵读指导
本段中触龙单刀直入,侃侃而谈;赵太后怒气全无,心悦诚服,读时要把握好此点。
文意简析:
本段写触龙借赵侯和各国诸侯的子孙不能永保爵位的历史教训,当面指出赵太后在爱子问题上的错误,终于使赵太后改变了态度,同意长安君质于齐。
(学生齐读全文)
三、布置作业
1.背诵第三自然段
2.完成课后练习二、三题。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学生就文中难解词句质疑,师生共同解难。
2.梳理归纳“质、及、甚、少、异、为”等词语的义项。
[教学步骤]
一、检查复习
1.检查背诵情况(采用集体背诵和抽查两种方式)
2.资料显示(投影或多媒体)
小结:一文记叙了触龙劝谏的全过程。先言“说”的前因;再详写“说”的过程;最后交代“说”的结果。“说”字贯穿全文始终。以柔克刚,以情动人,能言善辩的触龙;蛮横固执、爱子心切的赵太后在叙家常的娓娓巧妙言辞中栩栩如生。
二、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解难
(放录音,学生再次整体感知课文,边听边在有疑之处画线)
学生提问:“日食饮得无衰乎”句中的“得无”该如何理解?
明确:“日食饮得无衰乎?”句是古汉语得固定句式。“得无”与语气词“乎”组成“得无……乎”的句式。此句式表示对某种情况的推测。“得无”可译为:“该不会”或“恐怕是”。例如“日食饮得无衰乎?”应译为:您每天的饮食该不会减少吧?
又例:“得无教我猎虫所耶?”(《聊斋志异・促织》)应译为:恐怕是向我暗示捕捉蟋蟀的地方吧。
学生提问:“今三世以前,至于赵之为赵,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又在者乎?”句应如何理解?
明确:“三世以前”指韩、赵、魏三家大夫瓜分晋国,三个新的诸侯建国时起。即指赵肃侯时代,赵国未称王的时代。“赵王之子孙侯者”的“侯”为“封侯“,名词作动词。此句应译为:从这一辈往上推到三代以前,甚至到赵国建立的时候,赵王被封侯的子孙的后继人有还在的吗?
三、梳理归纳“质、及、甚、少、异、为”等词语的义项。
(学生结合课后练习二题,再借助古汉语词典加以梳理)
资料显示(投影或多媒体)
1.质
例句出处
意义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捕蛇者说》
质地、底子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战国策・》
人质
今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
《史记・屈原列传》
“质”通“贽”为古代初次拜见长辈得礼物
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腰斩时用得砧垫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
《送东阳马生序》
询问、质疑
2.及
例句
出处
意义
及返,市罢
《韩非子・郑人买履》
到……时候
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
《战国策・》趁
自以为能不及孙膑
《史记・孙子列传》
比得上田忌信然之,与王及诸公子逐射千金
《史记・孙子列传》
表并列,和
3.甚
例句
出处
意义夜半雪愈甚
《资治通鉴・李 雪夜入蔡州》
大
不若长安君之甚
《战国策・》
厉害
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严重
甚矣,汝之不惠
《列子・愚公移山》
太
以为且筮己也,甚恐
《黔之驴》
非常
4.少
例句
出处
意义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
《赤壁之战》
表短时间
民治渠少烦苦,不欲也
《史记・西门豹治邺》
稍微
自经丧乱少睡眠
《列子・愚公移山》
同“多”相对
是炎帝之少(shào)女,名曰女娃
《山海经・精卫填海》
年少的5.异
例句
出处
意义此一异也
《马钧传》
奇异
渔人甚异也
《桃花源记》
惊异
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
《黔之驴》
特别
太后笑曰:“妇人异甚。”
《战国策・》
特别
杀人以梃与刃,有以异乎?
《孟子・梁惠王》
不同
6.为
例句
出处
意义
使齐军入魏地为十万灶
《史记・孙子列传》
做
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惟天时,抑亦人谋
《三国志・隆中对》
变为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庄子・逍遥游》
叫
必为有窃疾矣
《墨子・公输》
表判断,是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观书有感》
因为
公输盘为我为(wéi)云梯
《墨子・公输》
前一个“为”当“替”讲,后一个“为”当“制造”讲
如姬为公子泣,公子使客斩其仇头
《史记・信陵君窃符救赵》对……
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岂足托乎!
《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被
附:1~5句“为”读wéi,6~8句“为”读wèi。
四、布置作业
1.巩固梳理归纳的成果。
2.反复阅读,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本文是自读课文。本教案通过不同形式的读,让学生能够顺利的疏通文意,理清思路。进而体会文中体现的高超的讽谏技巧。通过归纳、扩展本课重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培养学生根据语境推断文言实词词义的能力。
教案示例二
自读目标
1、背诵并翻译全文。
2、归纳本文文言知识点。
3、品味鉴赏本文个性化的人物语言、生动的细节描写和鲜明的人物形象。
自读设想
让学生在理解熟读原文的基础上,把本文改编成剧本,培养其想象创新能力。
自读指导程序
一、导入 课文:
有一则寓言故事这样说:太阳和北风比赛,看谁能让一个过路人脱掉衣服。北风刮起刺骨的寒风,企图刮掉人们身上的衣服,但人们却将衣服裹得越来越紧。太阳用柔和的阳光温暖人,天气渐渐暖和了。人们也就把衣服脱了。批评也要像太阳那样,用温和的态度、暖心的话语,让对方心悦诚服,而不应用强制的手段,生硬的话语,俗话说:“良言一语三春暖,恶言一句六月寒。”讲究点说话的艺术,让话语像三春的太阳温暖人心,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二、简介赵太后:
赵太后即历史上赫赫有名的赵威后。《战国策・齐策》的《赵威后问齐使》一文中,赵威后先问收成,后问百姓,最后才问到君王,致使齐使不悦,认为她是先卑贱而后尊贵,而赵威后答曰:“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故有舍本而问末者耶?”
就是这样一位颇为开明的太后,却由于溺爱幼子,一时糊涂,甚至蛮不讲理,对于大臣的强谏,她恼怒已极,公开下令警告群臣:“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 在这样情况下,触龙去见她会有什么结果呢?
三、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读课文,并用原文句子回答下列问题。
(引导背诵)
1、的背景是什么?
①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赵氏求救于齐,齐曰:“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②太后不肯,大臣强谏。太后明谓左右:“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
2、从文中找出触龙对太后关心的句子。
①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窃自恕,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故愿望见太后。
②日食饮得无衰乎?
3、听了触龙一番嘘寒问暖的话语后,赵太后的表情有何变化?
太后之色少解。
4、从课文中找出触龙爱怜舒祺的句子。
①“而臣衰,窃爱怜之,愿令得补黑衣之数,以卫王宫。没死以闻!”
②“虽少,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
5、关于男人和女人谁更爱幼子的问题,触龙和赵太后是如何争论的?
太后曰:“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
触龙:“甚于妇人。”
太后:“妇人异甚。”
6、触龙是怎样看待太后对子女的爱的?
“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祝曰:‘必勿使反。’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
“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
8、触龙哪些话最终打动了太后?
“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四、教师点拔
1.对学生理解有误处纠正。
2.对精彩之笔的点拨。
3.对文化常识的补注,如“持其踵”等。
4.对弦外之音的解读,如“太后盛气而揖之”“太后之色少解”“太后笑曰”等。
补充:
对精彩的细节描写的点拔
①太后盛气而揖之。
该句说明太后对触龙的来意早有戒心,她认为触龙在这个节骨眼上竟敢求见,真是太肆无忌惮、太不知趣了,太后气极,严阵以待,准备好了一口唾沫,随时都可能吐触龙一脸。 太后旁白:这个老触龙,他竟充耳不闻(当做耳旁风)。就算你年老功大,也不能不把老妇我放在眼里呀!好,你来吧,老妇等着,小心你的脸!
②入而徐趋。
“徐趋”与“疾趋”相对。据古书记载,古代行礼时的步伐有“疾趋”和“徐趋”两种,当行礼人“执龟玉”和“与尸行”时用“徐趋”,其特点是步子小,脚跟不抬起来。一般情况下,包括臣见君,用“疾趋”,其特点是步子较大,脚跟离地。触龙见赵太后应“疾趋”,但因为他脚有毛病,只能按“徐趋”的步子走,用前倾快步走的姿势,一步一步向前慢走。“徐”与“趋”两个互相矛盾的词放在一起,活画出一位老者想表示恭敬小步快走却走不动的老态,以动作示其足痛,为下文闲谈,乃至提出为子谋职做了铺垫。 赵太后看到触龙这模样,感情上会有什么变化?
太后独白:几天不见,这老触龙咋变成这样了?也难为他了。且看他怎样说吧。
③太后之色稍解。
何以一番闲聊会使太君怒气稍平?原来太后也有一肚子委屈,新近丧夫,新君年少;众大臣不体察太后做为一个女人和一个母亲的心情,只把她当成一国之后,强逼她交出爱子为质,无怪太后恼怒得要“唾其面”。而触龙却绝口不提太子的事,反而对太后嘘寒问暖。这如盛夏中吹来一般凉风,给盛怒的太后一丝清凉的慰藉。 太后独白:到底是老臣,能理解我,知道关心我的身体。
④太后笑曰:“妇人异甚。”
盛怒之下的太后此刻怎么会笑起来呢?一是太后明白了触龙的来意原来是为其幼子谋一卫士之职,放松了警惕;二是触龙一大老爷们竟也懂疼爱幼子,简直与自己是志同道合了,难得遇上了知音。这一笑是宽慰的笑,是被人理解了的笑。
⑤持其踵为之泣。
课本注释为“握着她的脚后跟为她哭泣”,这样解释与情理相悖。哪有母亲送女儿时握着她的脚后跟不让她走的?实际上,“持”的意思是“止”,“持其踵”,即“使其踵止”,意为不想离开她。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这样注释:“持,制止意。踵,脚后跟。人举足则两踵接迹而前。持其踵,就是说母亲拉着女儿,女儿不能举步。这是古人的形象语言。”
⑥太后曰:“然。”
一个“然”字,表面上是赵太后同意触龙对自己对待女儿种种做法的理解;实际上,太后已经悟到自己不让长安君为人质是短识的。太后在说“然”的时候,应是恍然若有所悟的样子。
⑦太后曰:“诺。……”
一个“诺”字,道出赵太后心悦诚服地接受了触龙的劝告,痛痛快快地答应了让长安君做人质。
探究活动
本文的话题是谈为人父母者应该如何爱孩子的。让学生查找关于父母如何教育孩子的书阅读,多收集一些父母教育孩子成功或不成功的事例,提出些观点,用一节课时间开个关于父母如何教育孩子的辩论会。最后再结合自身事例写一篇文章,要谈自己的观点。
触龙说赵太后 篇11
教案示例一
教学目标
1.领会“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的积极意义。
2.体会本文高超、雄辩的讽谏技巧。
3.理解和归纳重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4.背诵课文。
5.培养学生根据语境推断文言实词词义的能力。
教学重点
1.理解“质、揖、走、郄、恃、不肖、没死、崩、恣、约、乘”词语。
2.归纳“质、及、甚、少、异”等词语的义项。
教学难点
1.培养学生根据语境推断文言实词词义的能力。
2.领悟本文高超、雄辩的讽谏技巧。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介绍故事背景
2・反复阅读课文,疏通文意,理清思路。
[教学步骤]
导语
每当看到有些人用公车接孩子时,每当看到独生子女在家庭中备受宠爱时,每当听到有些父母为给孩子安排一个好的工作,谋一个“好”的前程东奔西忙,不惜以权谋私,贪赃枉法时,总会想起发生在战国时期赵威后与左师触龙之间的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今天,我们就学习选自《战国策》的历史散文。
一、介绍故事背景
属《战国策・赵策》。触龙是赵国的一位老臣,在朝中担任“左师”职务。赵太后则是赫赫有名的赵威后。说起赵威后的赫赫有名,在《战国策・齐策》里,有一段“赵威后问齐使”的佳话:齐国使节来赵,她先问收成,后问百姓,最后才问到君王,致使齐使不悦。说她是“先贱而后尊贵”。赵威后据理以对,道出了“苟无岁,何有民?苟无民,何有君”的千古名言。赵威后从此威风八面,青史留名。就是这位青史留名的赵威后,在对待子女的问题上,有时却过于溺爱,甚至蛮不讲理。触龙就此点巧妙地说服了赵太后。
这个故事大约发生在赵孝成王元年(公元前265年)。公元前266年,赵国国君惠文王去世,他的儿子孝成王继承了王位,因当时孝成王还小,所以又赵威后执政。当时的赵国,虽然有廉颇、蔺相如、平原君等人在支撑门面,但赵太后刚执政,处于新旧交替之际,国内动荡不安,国势大不如以前。秦国认为有机可乘,便发兵东下,一举攻占了赵国的三座城池,赵国危在旦夕,太后不得不向齐国求援。齐国虽答应出兵,但按当时惯例提出了一个条件:即赵国必须派太后的幼子长安君到齐国做人质。太后是如何考虑这件事的,触龙又是怎样巧妙地说服太后使长安君质于齐的呢,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
(放录音,学生整体感知课文)
二、指导自读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指导学生借助书下注释和词典扫清文字障碍)
2.再读课文,疏通文意
(学生齐读课文后用10~15分钟时间结合课文下面注释疏通文意)
3.三读课文,指导诵读,理清思路
第一自然段
诵读指导:
本段为叙述语气,要读得平缓、清晰。“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句中的“新”和“急”要用重音读。“太后不肯,大臣强谏”句中的“强”读为qiǎng,既要重读,又要读准字音。“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句,“有”字后要略作停顿,“唾”字要重读,要将赵太后的蛮横无礼读出来。
(指名一学生读,教师作指正,然后学生齐读)
提问:第一自然段,寥寥几笔,交待了什么?
明确:交待了故事发生的原因。“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一句点明赵国危在旦夕。赵氏求救于齐,齐必以长安君为质。大臣的强谏,太后的不肯,拉开了这个故事的序幕。
第二自然段
(齐读课文)
诵读指导:
“左师触龙愿见太后”使太后与大臣之间的紧张气氛得以缓解。本段则是触龙与太后之间的一段精彩的对话。
1.此段中,赵太后言语不多,开始“太后盛气而揖之”,最后“太后之色少解”。心态的变化溢于回答之中。要将太后从盛气凌人到态度稍好转的心理变化读出来。
2.触龙是在太后与大臣僵持不下时出场的。他的有意识的苍老,他的机智,他的从容不迫都寓于其温和、亲切的拉家常的言语之中,读时要注意。
3.“日/食饮/得无衰乎?”句一要读出关切之情,二“日”与“食饮”后要略作停顿。
(教师范读,学生齐读)
提问:对这段貌似娓娓闲谈话家常的对话,你是如何理解的?
明确:此段貌似闲谈,实际上是触龙巧妙地说服赵太后的第一步。“盛气而揖之”说明太后的思想上有准备,既使你是身居高位的老臣,照样让你过不去。可触龙却采用“缓冲法”,见面后,只字不提“令长安君为质”之事。而是诉自己的病苦,问太后起居,在叙寒问暖中使太后“色少解”,打破了僵持不下的局面,为进谏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第三自然段
(让一名朗读基础好的同学读,然后作指导)
诵读指导:
1.“愿令/得补黑衣之数,以卫王宫。没死以闻!”句“令”后略作停顿。“没死以闻”要读得坚定可信。
2.“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要读出疑问语气中得关切之情。
3.“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句较长,一要读出反问语气,二要在“非”“计久长”后略作停顿。
4.此段中触龙与赵太后得对话已很投机。左师公疼爱小儿子“没死以闻”的恳切;太后对“爱子”话题的兴趣均溢于言表。因此,太后之言“妇人异甚”“君过矣”要读得心平气和,“然”更要读得心悦诚服。
(学生齐读,男女声分角色读)
提问:敌对情绪逐渐消失,紧张气氛趋于缓和,触龙为何还不提“以长安君为质”之事,而提出让自己的小儿子“得补黑衣之数”呢?
明确:触龙提及少子舒祺之事,不仅拆除了赵太后心中的戒备,而且使她在爱子的问题上引起共鸣。这是触龙说服赵太后的第二步。
提问:触龙在使赵太后在“爱子”问题上引起共鸣后,又是如何进一步引水入渠的?
明确:借太后的爱子之情,避实就虚地将燕后与长安君作比较,顺势引出了“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的观点,如此的旁敲侧击,终于使太后心悦诚服。这是说服赵太后关键的一步。
(学生齐读,尝试背诵)
第四自然段
诵读指导
本段中触龙单刀直入,侃侃而谈;赵太后怒气全无,心悦诚服,读时要把握好此点。
文意简析:
本段写触龙借赵侯和各国诸侯的子孙不能永保爵位的历史教训,当面指出赵太后在爱子问题上的错误,终于使赵太后改变了态度,同意长安君质于齐。
(学生齐读全文)
三、布置作业
1.背诵第三自然段
2.完成课后练习二、三题。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学生就文中难解词句质疑,师生共同解难。
2.梳理归纳“质、及、甚、少、异、为”等词语的义项。
[教学步骤]
一、检查复习
1.检查背诵情况(采用集体背诵和抽查两种方式)
2.资料显示(投影或多媒体)
小结:一文记叙了触龙劝谏的全过程。先言“说”的前因;再详写“说”的过程;最后交代“说”的结果。“说”字贯穿全文始终。以柔克刚,以情动人,能言善辩的触龙;蛮横固执、爱子心切的赵太后在叙家常的娓娓巧妙言辞中栩栩如生。
二、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解难
(放录音,学生再次整体感知课文,边听边在有疑之处画线)
学生提问:“日食饮得无衰乎”句中的“得无”该如何理解?
明确:“日食饮得无衰乎?”句是古汉语得固定句式。“得无”与语气词“乎”组成“得无……乎”的句式。此句式表示对某种情况的推测。“得无”可译为:“该不会”或“恐怕是”。例如“日食饮得无衰乎?”应译为:您每天的饮食该不会减少吧?
又例:“得无教我猎虫所耶?”(《聊斋志异・促织》)应译为:恐怕是向我暗示捕捉蟋蟀的地方吧。
学生提问:“今三世以前,至于赵之为赵,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又在者乎?”句应如何理解?
明确:“三世以前”指韩、赵、魏三家大夫瓜分晋国,三个新的诸侯建国时起。即指赵肃侯时代,赵国未称王的时代。“赵王之子孙侯者”的“侯”为“封侯“,名词作动词。此句应译为:从这一辈往上推到三代以前,甚至到赵国建立的时候,赵王被封侯的子孙的后继人有还在的吗?
三、梳理归纳“质、及、甚、少、异、为”等词语的义项。
(学生结合课后练习二题,再借助古汉语词典加以梳理)
资料显示(投影或多媒体)
1.质
例句出处
意义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捕蛇者说》
质地、底子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战国策・》
人质
今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
《史记・屈原列传》
“质”通“贽”为古代初次拜见长辈得礼物
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腰斩时用得砧垫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
《送东阳马生序》
询问、质疑
2.及
例句
出处
意义
及返,市罢
《韩非子・郑人买履》
到……时候
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
《战国策・》趁
自以为能不及孙膑
《史记・孙子列传》
比得上田忌信然之,与王及诸公子逐射千金
《史记・孙子列传》
表并列,和
3.甚
例句
出处
意义夜半雪愈甚
《资治通鉴・李 雪夜入蔡州》
大
不若长安君之甚
《战国策・》
厉害
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严重
甚矣,汝之不惠
《列子・愚公移山》
太
以为且筮己也,甚恐
《黔之驴》
非常
4.少
例句
出处
意义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
《赤壁之战》
表短时间
民治渠少烦苦,不欲也
《史记・西门豹治邺》
稍微
自经丧乱少睡眠
《列子・愚公移山》
同“多”相对
是炎帝之少(shào)女,名曰女娃
《山海经・精卫填海》
年少的5.异
例句
出处
意义此一异也
《马钧传》
奇异
渔人甚异也
《桃花源记》
惊异
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
《黔之驴》
特别
太后笑曰:“妇人异甚。”
《战国策・》
特别
杀人以梃与刃,有以异乎?
《孟子・梁惠王》
不同
6.为
例句
出处
意义
使齐军入魏地为十万灶
《史记・孙子列传》
做
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惟天时,抑亦人谋
《三国志・隆中对》
变为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庄子・逍遥游》
叫
必为有窃疾矣
《墨子・公输》
表判断,是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观书有感》
因为
公输盘为我为(wéi)云梯
《墨子・公输》
前一个“为”当“替”讲,后一个“为”当“制造”讲
如姬为公子泣,公子使客斩其仇头
《史记・信陵君窃符救赵》对……
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岂足托乎!
《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被
附:1~5句“为”读wéi,6~8句“为”读wèi。
四、布置作业
1.巩固梳理归纳的成果。
2.反复阅读,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本文是自读课文。本教案通过不同形式的读,让学生能够顺利的疏通文意,理清思路。进而体会文中体现的高超的讽谏技巧。通过归纳、扩展本课重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培养学生根据语境推断文言实词词义的能力。
触龙说赵太后 篇12
ybck
[自读目标]
1、背诵并翻译全文。
2、归纳本文文言知识点。
3、品味鉴赏本文个性化的人物语言、生动的细节描写和鲜明的人物形象。
[自读设想]
让学生在理解熟读原文的基础上,把本文改编成剧本,培养其想象创新能力。
触龙说赵太后
[自读指导程序]
一、导入 课文:
有一则寓言故事这样说:太阳和北风比赛,看谁能让一个过路人脱掉衣服。北风刮起刺骨的寒风,企图刮掉人们身上的衣服,但人们却将衣服裹得越来越紧。太阳用柔和的阳光温暖人,天气渐渐暖和了。人们也就把衣服脱了。批评也要像太阳那样,用温和的态度、暖心的话语,让对方心悦诚服,而不应用强制的手段,生硬的话语,俗话说:“良言一语三春暖,恶言一句六月寒。”讲究点说话的艺术,让话语像三春的太阳温暖人心,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触龙说赵太后》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二、简介赵太后:
赵太后即历史上赫赫有名的赵威后。《战国策•齐策》的《赵威后问齐使》一文中,赵威后先问收成,后问百姓,最后才问到君王,致使齐使不悦,认为她是先卑贱而后尊贵,而赵威后答曰:“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故有舍本而问末者耶?”
就是这样一位颇为开明的太后,却由于溺爱幼子,一时糊涂,甚至蛮不讲理,对于大臣的强谏,她恼怒已极,公开下令警告群臣:“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
在这样情况下,触龙去见她会有什么结果呢?
三、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读课文,并用原文句子回答下列问题。
(引导背诵)
1、触龙说赵太后的背景是什么?
①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赵氏求救于齐,齐曰:“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②太后不肯,大臣强谏。太后明谓左右:“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
2、从文中找出触龙对太后关心的句子。
①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窃自恕,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故愿望见太后。
②日食饮得无衰乎?
3、听了触龙一番嘘寒问暖的话语后,赵太后的表情有何变化?
太后之色少解。
4、从课文中找出触龙爱怜舒祺的句子。
①“而臣衰,窃爱怜之,愿令得补黑衣之数,以卫王宫。没死以闻!”
②“虽少,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
5、关于男人和女人谁更爱幼子的问题,触龙和赵太后是如何争论的?
太后曰:“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
触龙:“甚于妇人。”
太后:“妇人异甚。”
6、触龙是怎样看待太后对子女的爱的?
“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祝曰:‘必勿使反。’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
“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
8、触龙哪些话最终打动了太后?
“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四、教师点拔
1、对精彩的细节描写的点拔
①太后盛气而揖之。
该句说明太后对触龙的来意早有戒心,她认为触龙在这个节骨眼上竟敢求见,真是太肆无忌惮、太不知趣了,太后气极,严阵以待,准备好了一口唾沫,随时都可能吐触龙一脸。
太后旁白:这个老触龙,他竟充耳不闻(当做耳旁风)。就算你年老功大,也不能不把老妇我放在眼里呀!好,你来吧,老妇等着,小心你的脸!
②入而徐趋。
“徐趋”与“疾趋”相对。据古书记载,古代行礼时的步伐有“疾趋”和“徐趋”两种,当行礼人“执龟玉”和“与尸行”时用“徐趋”,其特点是步子小,脚跟不抬起来。一般情况下,包括臣见君,用“疾趋”,其特点是步子较大,脚跟离地。触龙见赵太后应“疾趋”,但因为他脚有毛病,只能按“徐趋”的步子走,用前倾快步走的姿势,一步一步向前慢走。“徐”与“趋”两个互相矛盾的词放在一起,活画出一位老者想表示恭敬小步快走却走不动的老态,以动作示其足痛,为下文闲谈,乃至提出为子谋职做了铺垫。
赵太后看到触龙这模样,感情上会有什么变化?
太后独白:几天不见,这老触龙咋变成这样了?也难为他了。且看他怎样说吧。
③太后之色稍解。
何以一番闲聊会使太君怒气稍平?原来太后也有一肚子委屈,新近丧夫,新君年少;众大臣不体察太后做为一个女人和一个母亲的心情,只把她当成一国之后,强逼她交出爱子为质,无怪太后恼怒得要“唾其面”。而触龙却绝口不提太子的事,反而对太后嘘寒问暖。这如盛夏中吹来一般凉风,给盛怒的太后一丝清凉的慰藉。
太后独白:到底是老臣,能理解我,知道关心我的身体。
④太后笑曰:“妇人异甚。”
盛怒之下的太后此刻怎么会笑起来呢?一是太后明白了触龙的来意原来是为其幼子谋一卫士之职,放松了警惕;二是触龙一大老爷们竟也懂疼爱幼子,简直与自己是志同道合了,难得遇上了知音。这一笑是宽慰的笑,是被人理解了的笑。
⑤持其踵为之泣。
课本注释为“握着她的脚后跟为她哭泣”,这样解释与情理相悖。哪有母亲送女儿时握着她的脚后跟不让她走的?实际上,“持”的意思是“止”,“持其踵”,即“使其踵止”,意为不想离开她。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这样注释:“持,制止意。踵,脚后跟。人举足则两踵接迹而前。持其踵,就是说母亲拉着女儿,女儿不能举步。这是古人的形象语言。”
⑥太后曰:“然。”
一个“然”字,表面上是赵太后同意触龙对自己对待女儿种种做法的理解;实际上,太后已经悟到自己不让长安君为人质是短识的。太后在说“然”的时候,应是恍然若有所悟的样子。
⑦太后曰:“诺。……”
一个“诺”字,道出赵太后心悦诚服地接受了触龙的劝告,痛痛快快地答应了让长安君做人质。
五、知识点训练
1、下列各句中加线字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入而徐趋,至而自谢曰 B、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
C、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 D、乃自强步
2、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奉厚而无劳 B、少益耆食
C、祝曰:“必勿使反。” D、太后之色稍解
3、下列句中加线字用法相同的两项是
A、念悲其远也 B、赵王之子孙侯者
C、其继有在者乎? D、今媪尊长安君之位
E、祭祀必祝之
F、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
4、对下列句中加线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太后之色少解 (颜色) B、曾不能疾走 (竟)
C、妇人异甚 (差异) D、持其踵为之泣 (大声哭)
一、选择题
1、下列各句中加线字的解释,不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且贰于楚也 从属二主
失其所与,不知 给以
B、川壅而溃 阻塞
吾能弭谤矣 消除、阻止
C、吾妻之美者,私我也 偏爱
王之蔽甚矣 被蒙蔽
D、曾不能疾走 快
入而徐趋 小步快走
2、加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触龙说(shuì)赵太后 大臣强(qiáng)谏
B、盛(shèng)气而揖之 没(mào)死以闻
C、媪(yùn)之送燕后也 老妇恃(sì)辇而行
D、形貌 (yì)丽 朝(zhāo)服衣冠
3、选出完全不含通假字的一组
①行李之往来,共其无害 ②形貌 丽
③失其所与,不知 ④邹忌修八尺有余
⑤朝济而夕设版焉 ⑥徐公来,孰视之
⑦少益耆食 ⑧老妇恃辇而行
⑨奉厚而无劳
A、②④⑤ B、②③⑤ C、②⑤⑧ D、⑤⑧⑨
4、和例句中“夫”字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①遂率子孙荷提者三夫 ②夫晋,何厌之有
③夫战,勇气也 ④予观夫巴陵胜状
⑤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⑥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
A、①⑥ B、②③ C、④⑤ D、③④
5、下列句中“犹”字用法相同的两句是和
A、民之有口,犹土之有山川也
B、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C、犹得备晨炊
D、农夫犹饿死
E、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6、下列句子中用了比喻说法的是
A、原未及填沟壑而托之 B、一旦山陵崩
C、愿令得补黑衣之数 D、老臣贱息舒祺
7、下列句子没有敬称的是
A、敢以烦执事 B、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C、吾不能早用子 D、媪之送燕后也
8、“与”字作介词用的一项是
A、失其所与,不知 B、秦伯说,与郑人盟
C、若壅其曰,其与能几何 D、吾与徐公孰美
9、“其”字作人称代词用的一项是
A、吾其还也 B、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
C、谓其妻曰 D、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
10、下列每项中的两句,后一句接得对的是
A、因人之力而敝之,不武。
B、防民之口,伤人必多。
C、问之客曰:“吾孰与徐公美?”
D、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
11、选出加线字的用法,不同于其它三句的一项
(1)A、不若长安君之甚 B、目似瞑,意暇甚
C、由是观之,王之蔽甚矣 D、甚矣,汝之不惠
(2)A、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 B、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C、及郡下,诣太守 D、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
(3)A、为川者决之使导
B、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C、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
D、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12、对下列各句中加线字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组是
①晋军函陵 ②若不阙秦 ③闻寡人之耳者
④因人之力而敝之 ⑤肆其西封 ⑥吾妻之美我者
⑦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⑧赵王之子孙侯者
⑨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⑩今媪尊长安君之位
A、①⑧/②③⑨⑩/④⑤/⑥⑦
B、①⑧/②③④⑤⑨⑩/⑥/⑦
C、①⑧/②③⑨⑩/⑥/④⑤/⑦
D、①⑦/②③⑨⑩/⑥/④⑤/⑧
13、下列句中加线词,古今同义的一组是
A、行李之往来 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
B、国人谤王 财用于是乎出
C、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亲戚补察
D、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 父母之爱子
14、省略成分不同于其它三句的一项是
A、晋军函陵 B、敢以烦执事
C、召公告曰:“民不堪命矣!” D、使监谤者
15、下列句子中,结构相同的一组是
A、以其无礼于晋 且贰于楚也
而封以膏腴之地 贤于长安君
B、夫晋,何厌之有 忌不自信
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C、是障之也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非弗思也
D、客从外来,与坐谈 敢以烦执事
召公告曰:“民不堪命矣!” 使监谤者
16、选出停顿有误的一组
A、于是/入朝见威王。 今齐/地/方千里。
B、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
C、邹忌修八尺/有余。 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
D、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
老臣/今者/殊不欲食。
17、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春秋时期,有公、候、伯、子、男五种官职。
B、所谓“春秋三传”,指的是解释鲁史《春秋》的《左传》、《公
羊传》和《谷梁传》
C、我国古代有二十四部纪传体史书,其中包括《左传》、《国语》
和《战国策》
D、“曰”字在现代汉语中一般不单独使用,它是作为一个语素在句子中充当成分的。
二、填空题
18、解释下面句中加线词,分别指什么人?
“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 诵,百工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诲,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
公卿 列士 瞽 史师 瞍 百工庶人 近臣 亲戚 瞽、史 耆、艾
19、委婉劝谏是一种高超的语言艺术。认真回答下列各题,体会课文主人公各自采用的劝谏方法。
(1)烛之武之所以能说退秦师,主要在于他举例析理的深刻,详陈秦
攻郑之害,其害主要有三:
其一,
其二,
其三,
(2)邹忌运用类比的方法讽谏齐王收到了显著的效果。令初下, ;数月之后,;期年之后。
(3)触龙用对比的方法,使赵太后明白了 的道理,进而使太后最终同意以长安君为人质。
教学建议
文言语言通俗易懂,教师可指导学生借助注释自读课文,并简略介绍背景材料,对文句稍加点拨,使学生通过自学课文既受到培养自
立能力的教育,又吸收游说语言艺术的营养,同时掌握文中实词、虚词的用法,了解句式特点,并背诵文章第3段。教学时可分四个
步骤进行:
(一)简介《触龙说赵太后》一文背景材料
1.简介当时赵国面临的紧张形势;
2.简介赵太后其人,她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赵威后,并非昏庸无能之辈。
(二)借助注释自读课文,并用原文句子回答下列问题,然后译成现代汉语。
1.触龙说赵太后的背景是什么?
2.太后怎样从“盛气而揖之”到“色少解”?
3.触龙认为父母应如何爱子女?
4.触龙自己是如何关爱他的幼子的?
5.触龙是怎样看待太后关爱女儿的?
6.赵先祖以及各国诸侯溺爱子孙留下了怎样的惨痛教训?
7.触龙哪些话最终打动了太后,使其欣然答应派长安君去齐国作人质的?
(三)教师点拨
1.对学生理解有误处纠正。
2.对精彩之笔的点拨,如“入而徐趋”。
提示:以动作示触龙足痛,为下文闲谈乃至提出为子谋职作辅垫。
3.对文化常识的补注,如“持其踵”等。
4.对弦外之音的解读,如“太后盛气而揖之”“太后之色少解”“太后笑曰”等。
(四)将本文改写成现代汉语,要求根据自己的理解把对话时的心理活动写进去。
[1]
触龙说赵太后 篇13
课程分析:《触龙说赵太后》一文选自《战国策・赵策》,是一篇琅琅上口,广为传诵的名作。文章通过触龙巧妙地说服赵太后将幼子送到齐国作人质以换取救兵,解救国家危难的故事,提出了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父母怎样才是真正爱护子女?正如触龙所言:“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这一主题在今天仍有十分积极的现实意义。另外,本文是一篇自读课文,情节曲折,语言生动,故事性强,易于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本文时,应注意引导学生通过诵读、讨论等方式积极参与体验文章欣赏、评价,主动探究问题,并能结合现实生活提高他们的思想认识水平。
学情分析:我校的情况很特殊,高一新生生源质量较差,招收的学生大多语文基础薄弱,学习习惯差,但往往思维很活跃,求知欲望非常强。我所教的两个班就是这种情况。因此,教学中要不失时机的引导学生去理解文章,并创设恰当的教学情景,让学生积极自主地思考问题,并能够相互合作学习,情不自禁地进行表达交流,从而实现“自主、合作、探究”这一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可以说,只要诱导得当,学生就会积极有效地去学习。加之,现在独生子女较多,对于本文谈及的“爱子”问题,更易产生共鸣,引起学习兴趣。
设计理念: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对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带有更大的个人色彩。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情感、经验、眼光、角度去体验作品,对作品作出个性的反应,作出富有想象力的反应”,“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其核心就是关注和重视我们对文学作品的个性化阅读。根据张熊飞教授诱思探究教学论、探究性学习方式的精神,“体验为红线,思维为主攻”“食贵自化,学贵自得”“教贵善诱,学贵善思,以诱达思”在组织教学时,我尝试运用导向性、激励性语言引导学生主动的探究问题,从而真正实现课堂上学生“动情读”“动口议”“动脑思”,让他们真正体验语文学习全过程。
学习目标:
1、理解文意,积累重点文言词语。
2、感悟、体味本文高超雄辩的讽谏技巧。
3、深刻领会“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的积极意义
4、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更深刻地体会母爱亲情,感恩父母。
教学流程:
一、课前预习
课前让学生结合课下注释及工具书理解“质、揖、走、恃、郄窃、不肖、没死、崩、恣“等重点词语。并利用语文早自习让学生充分预习课文,使其在熟读的基础上,熟悉课文,理解文意,并在反复阅读、理解中巩固对省略句式、宾语前置句、词类活用现象的掌握。
二、情景导入
每当看到有些人用公车接送孩子上学时,每当看到独生子女在家中备受宠爱时,每当听到有些父母为孩子安排一个好的工作,谋一个“好”的前程东奔西跑,不惜权谋私、贪赃枉法时,总会想起发生在战国时期赵威后与触龙之间的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触龙说赵太后》。
〔点评:利用“导语”激起学生主动探究课文内容的兴趣,学生跃跃欲试,准备进入文章赏读之中。〕
三、诵读课文,体验文辞之美
首先,学生朗读课文。教师范读课文,声情并茂,学生深受感染,老师相机指导诵读要领。学生再读课文,进入文章情景之中。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学生读得很卖力,并且初步读懂了文意。提出:同学们,《触龙说赵太后》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大家是否可以根据对文章的理解用自己的话讲讲?问题提出后,学生争先恐后,准备回答。
(同学们积极思考并踊跃回答问题,讲述自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四、引导学生结合背景和课文探究理解触龙 服赵太后的巧妙之处
引导学生结合注释和课文第一段弄清故事发生的背景:当时赵惠文王刚死,孝成王初即位,因年纪太轻,故由太后执政。即故事中的赵太后,赫赫有名的赵威后。秦国看到赵国正在新旧交替之际,国内动荡不定,于是“急攻之”。这篇文章的主要矛盾在于太后的溺爱少子而置国家的安危于不顾,坚决不肯让长安君到齐国去作人质(这在战国时代已形成一种制度,主要由于即使是盟国,彼此之间也不够信任,才用以人为质的办法来巩固联盟),以至于发展到不讲道理的地步。
同学们,同桌之间相互交流,然后回答:
刘晓媛:触龙针对赵太后的心理状态采用了一整套“迂回战术”,动之以情,喻之以理,终于说服了赵太后。首先,在叙寒温,谈家常之中缓和了紧张气氛,开始打破僵局,为下一步进谏打下基础。其次,触龙借为自己的少子舒淇谋个黑衣卫士之职,以自己的爱子之心为诱饵,巧妙地引出太后爱子之情,从而过渡到长安君的问题上来。再次,触龙又转弯拐角地把太后的'爱女燕红和爱子长安君比较,故意强调太后爱燕后胜过爱长安君,并提出了“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的标准引起太后的思考。最后,从历史教训入手总结经验分析了赵国及其他诸侯国侯位绝嗣的原因,就在于其子孙“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接着,直接提出长安君问题,不能不使太后心悦诚服,终于同意长安君到齐国做人质。
郑海彦:这也就是一种“出奇制胜”“引君入瓮”的方法,往往是刀出偏锋,夺取了胜利。触龙有备而来,避实就虚,欲擒故纵,最终说服了赵太后。
五、延伸拓展
引导学生对结合自身阅历对文中观点“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谈谈自己的理解。
教师:“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这一见解发人深省,“爱子”之心,身为父母皆有,但如何去爱则意义不同。古人尚且知道“骄子如杀子”的道理,我们作为现代人在教育子女方面存在哪些问题,请同学们围绕“独生子女教育”“母爱”等问题按小组讨论,然后选代表发言,谈谈自己的见解。
全班分为七个小组,同学们热烈讨论,每个学生都成了学习的主体,课堂变成了“学堂”。
教师:同学们讨论得很热烈,下面我们进行一次口头作文:“我所了解的当代独生子女教育”。
同学们听后学习兴致更高了,选代表精彩发言:
孙盼盼:当代的独生子女是捧大的一代,父母对他们言听计从,物质上极尽奢侈,关心上无微不至,一切都包办,结果父母的溺爱是他们永远“长不大”,凡事都不能独立,依赖性太强。
柴冰冰:当代的独生子女都成了“小公主”“小皇帝”,他们被别人照顾惯了,养成了许多毛病,如自私冷漠等等。凡事要求别人做得好,却很少去关心别人,甚至对父母也缺少起码的感恩。
孙书平:父母对孩子的宠爱只会使他们养成任性的习惯,不易融入集体,受不了约束,考虑问题往往不能设身处地,周全行事,制约了个人才能的发挥。
杨珍珍:“温室里注定培养不出参天大树”,“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过分的呵护,使独生子女缺少必要的挫折承受能力,往往心理脆弱,不能自如应对紧张的学习生活压力。
时珂:对子女的溺爱,累了父母,却使孩子养成安逸享乐的不良习惯,不懂生活艰辛,从长远来看,当代社会激烈的竞争会使孩子吃苦头。因此“溺爱”子女要不得。
学生的表现令我吃惊。学生精彩的回答显示了新时期中学生清醒的自我意识与时代意识。巧妙的设疑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热情,分组讨论又使学生进一步实现了认识的飞跃。
六、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教师:同学们精彩的发言,让老师看到你们长大了,也让老师看到了你们未来的希望。希望大家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中好好把握吧!课后将发言整理成书面文字。
课后反思:
一堂课,只有抓住学生的心理,巧妙设疑,适当进行诱导,学生才会尽情地探究知识,进行有效的创新学习。这正是张熊飞教授探究性学习方式“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体验为红线,思维为主攻”的要求。不足之处体现在学生课堂上活动面不够广,学生对问题的思考还停留在表面,课堂上老师对学生的评价有待进一步科学化。
触龙说赵太后 篇14
我说课的篇目是《触龙说赵太后》,它是高中一年级的教学内容,具体编排在第一 第四单元的第四篇。
大纲对高中阶段在文言文方面的要求如下:
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掌握课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见附录一)和文言句式,能理解词句含义,读懂课文,学习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
《触龙说赵太后》是《战国策》里一篇表现了高超的语言艺术的文章。层层递进,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是本文最大的特点。根据大纲的要求,结合本文特点,我确立教学目标如下:
1、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及重要的句子
2、分析本文层层递进,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语言艺术
3、语言艺术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确定学习的重点及难点。据此原则,我确立本文重点和难点如下:
教学重点:1、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及重要的句子
教学难点:2、分析本文层层递进,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语言艺术
3、语言艺术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如何突破重点难点,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呢?根据大纲要求和学生学情,要遵循两个原则:一、以诵读为主线贯穿本课的教学,掌握主要实词,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二、在诵读基础上,师生共同讨论鉴赏,重在点拨。
具体教学过程(www.diyifanwen.com)如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胶片展示)
赵威后问齐使
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使者不悦,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威后曰:“不然,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故有问,舍本而问末者耶?”
这段文字中,赵威后问得言之凿凿,步步紧逼;齐使者则狼狈不堪,嗫嘘语塞。这充分表现出了赵威后作为政治家的远见卓识。正因如此,赵太后才会名垂青竹帛,声施后世。但“人无完人,金无足赤”,赵威后也并非至圣至贤之人,她也曾固执任性,蛮横专断。也曾以溺子之私,置国家危亡于不顾。至此国家生死存亡之际,谁又能挽狂澜于既然倒,撑大厦于将倾呢?我们今天学习了《触龙说赵太后》之后,就会认识这位 海 流,显出英雄本色的老人。
二、齐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难句举释(面上展开)
将学生分成三组,第一组负责1-2节,第二组负责3节,第三组负责4-5节。结合注释分组翻译,找出难句相互讨论,讨论不决,推举一同学指出疑词难句,教师集中加以讲解。如此,教师重在点拨省时省力,学生积极参与,手脑并用。
2、掌握重要实词(点上突破)
独立完成课后练习(二)“质”“及”“甚”“少”“异”“为”。可分组展开竞赛,提高课堂效率。
3、完成课后练习三,了解文言文中的敬词与谦词
三、复述课文,培养表达能力
先让学生再次快速浏览课文,然后点名要求学生复述课文的主要情节 。这样就能既培养了学生的语意概括能力,又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可谓一举两得。
四、三读课文,体味文章妙处
学生朗读课文,自己去揣摩文章的妙处,为下节课鉴赏评价奠定基础。这一环节必不可少,因为学生通过朗读固然能体味到文章的一些精妙之处,但也会遇到疑难,产生疑惑,学生的学习心理就会处于焦虑状态,迫切需要解疑答惑。于是,“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师解疑答惑也就水到渠成。
第二课时
一、检查字词难句,巩固所学内容(胶片展示)
1、下列各句中加线字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入而徐趋,至而自谢曰 b、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
c、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 d、乃自强步
2、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奉厚而无劳 b、少益耆食
c、祝曰:/"必勿使反。/" d、太后之色稍解
3、下列句中加线字用法相同的两项是
a、念悲其远也 b、赵王之子孙侯者
c、其继有在者乎? d、今媪尊长安君之位
e、祭祀必祝之
f、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
4、对下列句中加线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太后之色少解 (颜色) b、曾不能疾走 (竟)
c、妇人异甚 (差异) d、持其踵为之泣 (大声哭)
二、分角色朗读,进行赏析品位
分角色朗读能让学生进入特定的语言情境,进入特定的角色,领悟触龙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高超的语言艺术,并能激活课堂气氛,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
在分角色朗读的基础上,教师结合课后练习一,引导学生赏析触龙由远及近,迂回包抄说服太后的策略。教师抛出问题:触龙是通过几个回合让太后入毂的?都采用了哪些策略?然后师生共同讨论赏析。
1、叙家常,缓和气氛
“入而徐趋,至而致谢”--年迈羸弱,老态龙钟
自诉病苦之况--引起太后怜悯之心
问候饮食起居--以士关心同情
如此将心比心,赵威后心头的坚冰开始融化,心灵之门已经开启。看来,触龙确实深谙太后此时的心理。“自己死了丈夫,国家一摊子事情等着自己去操心处理,偏偏最心爱的小儿子又成了关键人物,外交上强国……出兵侵略自己的国家,危及自己的政权,而盟国的条件又如此苛刻;内政上,尽管自己掌了权,可大臣们并不体谅自己,一味‘强谏’,把局面搞得很僵。”此时赵太后可谓满腹委屈,迫切需要体贴安慰。触龙经过叙寒温,话家常,让赵太后感到到底还是年老旧臣体贴自己,从而解除了太后的精神武装,缓和了紧张的气氛,打破了僵持不下的局面,为下一步进谏创造了有利条件。
2、谈幼子,托及身后(诱敌深入)
尽管打破对峙,气氛虽有所缓和,但深谈时机仍未成熟,所以触龙便“王顾左右而言它”,提出让幼子舒 “补黑衣之数”。可就势提问:“触龙此举目的何在?引导学生讨论,明确触龙此举意在引起太后的错觉:一、这老家伙竟然也为幼子走后门,可怜天下父母心啊!二、这老家伙竟然也那么疼爱幼子,真是“于我心有戚戚焉”!并且触龙还说:“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用自己的爱子之情翻转来引起太后的关注与同情,引出太后的爱子之情,从而引起太后的情感共鸣。这就使太后进一步放松了警惕,而且还把左师公引为知音同调。谈话已经触及矛盾本身,而太后却浑然不觉,这就是左师公的高明之处。
3、谈燕后,辨明爱法(避实就虚)
按照常理,下文该谈及长安君了吧,谁知却不然,左师公反而谈起了燕后,而且故意强调太后爱燕后甚于长安君。左师公的一番陈词有着极为丰富的内涵:一、太后对自己的女儿的前途考虑长远;二、太后是深明大义的;三、事实证明,疼爱子女并非一味溺爱。就太后来说,也有不溺爱的时候:既有不溺爱的方式方法,更有不溺爱的对象。四、太后对燕后并非没有亲子之情,只是从长远考虑,让理智战胜了感情。这一番陈词,表面上大谈燕后之事,实际上是借客形主,与溺爱长安君形成鲜明对比。凡此种种,无不“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从而摧垮了太后的精神防线。
4、话今昔,点明后果(单刀直入 )
行文至此,似乎应该触及问题的本质,但作者仍欲擒故纵,非但没有提及长安君,反而把笔荡开,这不禁让人感到纳闷?左师公从三家分晋说及诸侯各国,话题越说越远,范围越来越大,但扣题也越来越紧。这番话看似漫无边际,实则步步紧逼。左师公“从广泛的举例中得出了一条必然规律:作为诸侯国的统治者,为国君的如果不让他的子孙为国家出力,只是坐享其成,利用其特权享受挥霍……那他(子孙)迟早会丧失封爵和土地,被剥夺特权……甚至触犯刑律,断绝子嗣。”至此左师公便单刀直入,指出昔之诸侯如此,今日太后亦然。太后正在溺爱长安君,过分的溺爱只能断送长安君的锦绣前程。反之,如果让长安君“有功于国”,那么将来他就能在赵国站稳脚跟,飞黄腾达。通过对比,其中利害,孰轻孰重,判然分明。赵太后虽然一时糊涂,但听到当头棒喝,又怎能不猛然警省?文章由远及近,层层深入,从冰冻三尺到坚冰消融,从溪流潺潺到波涛汹涌,可谓瓜熟蒂落水到渠成。
5、以《古文观止》总评作结
左师悟太后,句句闲情,步步闲情。又妙在从妇人情性体贴出来。便借燕后反衬长安君,危词警动,便尔易入。老臣一片苦心,诚则生巧。至今读之,犹觉天花满目,又何怪当日太后之欣然听受也。
三、自读(第)三节,完成背诵任务
文言文诵读不仅可以积累相关的文言知识,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不仅可以让学生体验作品的情感,更可以让学生接受优秀的传统文化的熏陶,从而“提高道德修养、审美情趣……文化品位”。诵读感悟,至关重要!
四、借古鉴今,培养写作能力
1、由赵太后溺爱幼子所想到的
2、谈左师公的语言艺术在现实中的意义
触龙说赵太后 篇15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理解下列词语:趋、谢、曾、恃、崩、恣、约、乘、贱息、不肖、没死、丈夫。归纳下列词语的义项:质、及、甚、少、异、为、于、乃。
2.掌握文中尊称与谦称。
3.掌握文中的通假字、词类活用以及特殊的文言句式。
(二)能力训练点
1.进一步训练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读成诵的能力。
2.进一步训练结合上下文揣摩词语的意义与用法的能力。
3.训练分析人物形象,归纳文章中心的能力。
4.提高对曲折委婉的语言艺术的鉴赏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1.认识父母应为子女作长期打算的道理,明白溺爱的危害性。
2.感悟触龙的忠诚与处事能力。
(四)美育渗透点
1.体悟赵太后与触龙君臣对话中人情、人性美。
2.感受触龙说赵太后的辞令美。
二.学法引导
1.本文细节生动,语言形象,故事性强,可以让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读课文,疏通文意,复述主要情节。
2.在复述的基础上指导学生翻译课文,可以译全文,也可只摘译难句。如“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今三世以前,至于赵之为赵,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等。译文可以不强求一致,但必须直译。
3.由翻译引起的词义辨析应引导学生进行词语整理和积累。哪些是一词多义,哪些是古今异义,哪句话成分有省略……都不能不记录下来,以备后查。在这一过程中,抽时间完成相关的课后练习。
4.教材要求背诵的第三段也是本课赏析的重点部分,因此背诵和赏析可以结合起来完成。此前应让学生再读一次课文,可以分角色朗读,活跃气氛。
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中心,理解课文文言词语和句式,熟读背诵课文第三段。
难点:对触龙曲折委婉的劝谏语言的理解。
解决办法:让学生借助注释与工具书自读课文,理解课文文言词语和句式,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逐层背诵课文第三段。领悟触龙的劝谏艺术。教师要介绍作品背景材料,对课文涉及的文言知识要点拨、归纳。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文章语言通俗易懂,教师可指导学生借助注释自读课文,并简略介绍背景材料,对文句稍加点拨,使学生通过自学课文既受到如何学会自立的教育,又吸收游说语言艺术的营养,同时掌握文中实词、虚词的用法,了解句式特点,并背诵文章第3段。
2.这篇历史散文学习的重点在于体味游说四个回合中透过人物的言语表情所展示的极为丰富的内心世界,学生通过自读,若能改写成现代汉语,把原文字里行间隐含的心理奥秘破译出来,对提高自己的阅读欣赏能力和思维延伸能力都有裨益。
3.有兴趣和有条件的话,可在前面两项活动的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把课文改成剧本,推选学生表演。
六.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1.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2.理解文言词语、句式及词类活用的情况,掌握文中尊称、谦词。
(二)整体感知
1.导人新课
本单元已经学过两篇“谏说”类的历史散文《烛之武退秦师》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两篇文章的主人公在“谏说”方面各有特色,均取得了成功。烛之武善于抓住矛盾,分析利弊,逐层深入,正反剖析;而邹忌则善于以事设喻,以小见大,类比推理。这都是因为他们能够从“谏说”对象的利益、心理出发,统观全局,并且具有很强的运用语言的能力。
今天我们再学习一篇“谏说”类的文章《触龙说赵太后》,看看触龙的“谏说”又有什么特点,是如何说服赵太后的。
2.关于《战国策》
本文选自《战国策》,关于战国策有关知识,上一课刚学过,可以指名学生对该书作评价以巩固复习。
3.背景介绍
这个故事大约发生在赵孝成王元年(公元前265年)。公元前266年,赵国的国君惠文王去世,他的儿子孝成王继承了王位,因当时孝成王还小,所以由太后执政。赵国正处于新旧交替之际,赵太后刚刚执政,国内动荡不安。当时的赵国,虽有廉颇、蔺相如、平原君等人在支撑门面;但国势已大不如前。秦国认为有机。可乘,便发兵东下,一举攻占了赵国的三座城池,赵国危在旦夕。显然靠自身的力量赵国决不是秦国的对手。所以,太后不得不请求与赵国关系较密切的齐国增援。齐王虽然答应出兵,但按当时的惯例提出了一个条件:赵国必须派太后的幼子长安君到齐国作人质。
4.速读全文,围绕“说”字理解全文,整体感知文意。
点拨:《触龙说赵太后》一文的题文关系是:题目是全文记叙的中心事件;题眼是:“说”。全文围绕一个“说(shuì)”字展开:
游说原由:赵太后不肯让幼子为人质
游说准备:以闲谈消除太后戒心(第一回合)
游说迂回:为子求职引起太后兴趣(第二回合)
游说包抄:肯定太后对女儿前途能够深谋远虑(第三回合)
游说强化:以史为鉴由太后抉择(第四回合)
游说成功:太后答应让幼子为人质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达成过程
1.学生自由诵读课文
投影:
(1)注意以下字的读音
强(qiǎng)谏必唾(tuò)其面揖(yī)之有所郄(xì)恃(shì)
辇(niǎn)耆(shì)食不肖(xiào)没(mò)死沟壑(hè)
媪(ǎo)持其踵(zhǒng)挟(xié)重器膏腴(yú)百乘(shèng)
(2)注意下列句子的诵读停顿
日食饮/得无衰乎太后之色/少解年/几何矣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则/为之/计深远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
2.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尽量读出人物的.心理。
点拨:第一段太后的话,要读出恼怒、严厉;第二段触龙的话要读得恳切、舒缓;第三段触龙的话,要读出影射之味,“甚于妇人”要渎得风趣,“老臣窃以为”要读得轻松,“则为之计深远”要渎得深沉,“岂非”要渎得肯定;第四段触龙的话要读得从容、深沉,表现出忧虑。
3.学生制作文言知识卡片,对本文中的文言知识作分类归纳,教师巡视答疑指导。
投影:
(1)古今异义
“用事”:执政。“丈夫”:男子。“徐趋”:小步快走。“疾走”:快跑。“百乘”:古代一车四马为一乘。“没死”:冒着死罪。“至于赵之为赵”:到了……的时候。
(2)通假
“耆”通“嗜”,“反”通“返”,“奉”通“俸”。
(3)活用
名词用作动词:“赵王之子孙侯者”(封侯),“质于齐”(做人质)
使动用法:“没死以闻”(使闻),“今媪尊长安君之位”(使地位尊贵)
动词用作名词:“其继有在者乎”(继承人)
(4)句式
“日食饮得无衰乎”(该不会……吧)
“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难道不是……吗)
“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越”(……凭什么……)
(5)尊称与谦称
完成课后练习三,然后加以整理。
(6)一词多义
完成课后练习二:“质”“及”“甚”“少”“异”“为”。
补充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才)
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却)
赵氏求救于齐(向)
和于身也(在)
甚于妇人(比)
5.学生复述课文内容,理清课文整体思路。
本文通过触龙劝说赵太后以幼子为齐国人质,让齐国出兵解赵国之围的故事,说明“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令其吃苦创业,方为上策的道理。触龙能言善辩,精通“游说他人,攻心为上”的谈话策略,使游说的动机、方法及效果高度一致。
文章可分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交代“触龙说赵太后”的背景,既交代赵国面对的严重形势,又突出太后的短见、固执,为触龙的“说”做铺垫。
第二部分(第2-5段)
第一层(第2-4段)写触龙用迂回的办法劝服赵太后。先言己年老力衰,再言“爱子”之情,最后才言及正题,归结为太后“为长安君计短”,使太后自然而然接受新意见。
第二层(第5段),写长安君为质的结果。
(四)总结扩展
1.(触龙说赵太后》一文记叙了触龙劝谏的全过程。先言“说”的前因,再详写“说”的过程,最后交代“说”的结果。“说”字贯穿全文始终。以柔克刚、以情动人、能言善辩的触龙和蛮横固执、爱子心切的赵太后都刻画得栩栩如生。
2.阅读文言文要注意古今词义的不同,切忌望文生义。古今词义的不同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①词义范围扩大。例如“江”古代专指长江,“河”古代专指黄河,现在则泛指一般江河。
②词义范围缩小。例如“丈夫”古代指男子,现在则缩小为仅指夫妻中男的一方。
③词义的转移。例如“走”古代的意思是跑,而现在转为行走。
④感情色彩的变化。例如《忌讽齐王纳谏》中“谤讥”是中性词,而现在则为贬义词。
⑤古代是两个单音词而现在是一个双音合成词。例如“地方”“至于”。
(五)布置作业
1.背诵第三段。
2.体味触龙的劝谏艺术。
第二课时
(一)明确目标
1.分析课文内容,把握主题。
2.学习触龙抓住对方心理,设身处地,曲折委婉地劝谏的语言艺术。
3.当堂背诵课文第三段。
(二)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达成过程
1.在“说的原因”一段中哪几个字突出了赵国面临的危机?
[点拨]一个“新”字,表明赵国国内正处新旧交替之际,局势不稳。一个“急”字突出了秦趁虚而入的急切。一个“必”字表明齐国要求长安君为人质的坚决。一个“巧”字强调了出兵的必要条件。
2.大臣强谏后,太后的语言中哪个字突出表现了她的固执任性、蛮横专断?在全段中起什么作用?
[点拨]“必”字充分表现了太后固执任性、蛮横专断的性格。这个字照应了前面齐国条件中的“必”字,立刻使矛盾尖锐化。
3.触龙在说家常中说了哪几层意思?在说太后中起什么作用?
[点拨]说了四层意思:谒见目的,问起居,问饮食,谈养生。作用是缓和气氛,消除太后戒心。
4.理解背诵课文第三段,用课文原句回答下列问题。(让学生在理解中背诵)
(1)左师公说爱子的主旨是什么?
(2)哪些话是为这个主旨作铺垫的?
(3)哪些话反激出这个主旨?
(4)哪些话论述了这个主旨?
5.这段话骨子里是批评太后不为长安君作长远打算的,为什么太后乐意听下去,并且接受了“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的道理?
[点拨]这是因为触龙能体贴太后对幼子溺爱的心情,先从为自己幼子求“补黑衣之数”入手,影射长安君,从感情上让太后产生共鸣;然后又借燕后作反衬,激赵太后反驳,顺理成章地提出主旨;接着又设身处地进入角色,与太后一起动情回忆疼爱燕后的情景,使太后完全接受了道理。
6.如果说前面触龙还是曲折迂回、旁敲侧击的话,第四段就直接阐明观点了。说说这一段是分几层讲的?
[点拨]第一层提出两个“有在者乎”的历史事实,欲擒故纵。第二层分析“无有”“不闻”的原因,得出规律。第三层水到渠成,类比长安君,批评赵太后,一针见血,击中要害。第四层巧妙地归结到“爱子”这个话题上,刚而转柔,使太后深受感动而醒悟。
7.本文善于用精当的细节描写来展示人物的心理变化,试找出反映太后心理变化的细节描写。
[点拨]“盛气而揖之”一“太后之色少解”一“笑日”
8.讨论归纳本文的表现手法及触龙的游说艺术
(1)情节跌宕起伏
触龙入见太后,太后盛气揖之,剑拔弩张,矛盾一触即发。但出人意料,触龙只字不提人质,却谈身体状况,养生之道,太后色少解;既而触龙又提出为幼子求卫土:之职的请求,似乎是来找太后“开后门”来了;言谈中太后觅得知音,转怒为喜,并不由自主提出爱长安君甚于爱燕后;接着触龙一番表扬,已使太后为自己在长安君为人质问题上的短识而惭愧;然后又荡开一笔,写触龙大谈诸侯溺爱子女的恶果,巩固了游说战果,终使赵太后被说服。情节尺水兴波,扣人心弦。
(2)说理正反对比
本文谈话的中心是父母如何对待子女,触龙的观点是“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正面说理:①令贱息舒棋补黑衣之数,以卫王宫,使其自主。②太后爱燕后,常祝之:“必勿使反。”反面说理:赵先主及同时代各诸侯之后嗣,位尊无功,奉厚无劳,而挟重器多也,以至近者祸及身,远者及其子孙。
在两相对比的基础上,置赵太后于何去何从的抉择之中,触龙一句“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如重锤击鼓,振聋发聩,使赵太后猛然醒悟。
(3)游说攻心为上
触龙游说,攻心为上。开始一番闲聊,起到了托长交谈时间,缓和谈话气氛的作用。接着提出为子谋职的请求则声东击西,彻底消除太后的戒心,营造了良好的淡话气氛。表扬太后为女儿深谋远虑,是为了树立太后的自信心,使她感到自己更能为长安君深谋远虑,最后摆出两条道路让太后选择,把主动权交给对方。可见触龙的游说语言艺术炉火纯青。
(4)运用伏笔回锋
触龙言及自己为儿子谋划时说“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不经意处,伏下一笔,“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则回锋相照应,文章细针密线,构思精巧。
(三)总结扩展
[总结]
公元前266年,赵惠王死了,接任的孝成王年纪尚小,国政暂时由赵太后掌管。秦国看到赵国困难重重,欲乘机进犯。赵国只好向齐国求救,齐王却提出拿孝成王的弟弟长安君做人质。长安君是赵太后的掌上明珠,太后执意不肯让他去。面对垂帘听政而又爱子情切不能忍痛割爱顾全大局的妇人,进谏必须讲求策略。当时,赵太后闻听触龙进谏,早已知道触龙必定是来劝驾。于是,她先摆出吐唾的架势,表明她的态度坚决。而触龙进门后,先避实就虚,说明自己此次不是来劝驾而是问安,大出太后意外。赵太后的第一道心理防线被击破,“色少解”,终于和触龙攀谈起来。触龙这时因势利导,又旁敲侧击,谈起了子女的问题,并“走起后门”,要求太后顾惜他的小儿子,流露出爱子情深的真情。太后似乎找到了感情上的慰藉和知音,竟说道:“丈夫亦爱怜其少子。”到此,触龙已经用激将法让太后道出了真心话。“妇人异甚”,太后免提孩子的第二道心理防线又被触龙击破。然后,触龙立即抓住这个时机,趁势把话题转到正题。但此时他还是绝口不提人质的问题,而又采用了迂回曲折的方法,拿长安君与燕后进行比较,逐渐提出了“爱子情切”的真正问题是为子女以后的前途着想的命题。这时候,他便开始直陈利害,点明了赵太后爱子态度方法的不当。至此,太后的最后一道心理防线在触龙人情人量的分析上土崩瓦解,使她不由自主地说出“诺,恣君之所使之”。问题水到渠成地解决了。
通观全文,触龙的进谏成功就在于他使用了避实就虚、移花接木、巧于迂回的方法。这种说辨的方法,可以使论敌的说辨意识丧失平衡,心理防线崩溃,最终使论敌不由自主地就范,从而达到曲径通幽的效果。
[扩展]
文言实词词义判断六法
(1)形训法。即运用形训,通过分析字形结构来解释词的本义。汉字中形声字占百分之八十以上,其义符为我们领悟词义提供了有利条件。如:
“君径造袁所寓之法华寺”一句中“造”的意义。“造”的义符为“之”,联系下文“袁所寓之法华寺”,不难推测与处所关联的词义应是“到”、“去”的意思,“造”的其他意义“制造”、“成就”显然与文意不符。
(2)声训法。即运用声训,找到通假关系,用本义去解释借义。如:
“甲兵顿弊而人民日以安于佚乐”句中“顿”的意义。“顿”与“钝”字形相似,读音相近,“钝”的含义是“不锋利”,“甲兵顿弊”就是“甲敝兵钝”,意思是长期放弃战备,铠甲破敝,兵器也不锋利了。
(3)相似法。即利用相似的语言结构中,处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意义上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的特点,求得词涪正确的解释。如:
“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句中“跬步”的意义,可从相应的“小流”来推断,“跬步”即为小步、半步的意思。
(4)成语法。即借助成语来推断词义。请看下面的例子:
A.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不速之客)
B.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日薄西山)
C.势拔五岳掩赤城。(出类拔萃)
D.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言听计从)
从上面几个例子中,括号内成语中的加点词词义,我们平时是比较熟悉的,借助这些熟悉的词义,帮助我们推断文言语句中加点词的词义。
(5)对文法。即在一些整齐的文言句式中,相对应的位置上往往是同义词或近义词,我们可以用其中一个已知的,推知另一个难懂词的词义。如:
A.信而见疑,忠而被谤。B.通五经,贯六艺。
C.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D.忠不必用,贤不必以。
A中由“被”推知“见”也作“被”;B中由“通”推知“贯”也作“通”;C中由“慎”推知“敬”也作“慎”;D中由“用”推知“以”也作“用”。
(6)语法法。即借助语法结构分析词义。如:
A.烟涛微茫信请求
B.楚王贪而信张仪
C.信义著于四海
A句中“难求”为谓语,“信”修饰“难求”,作状语,状语一般由副词和形容词充当,结合语境可推断出“信”是“实在”的意思。B句中可以看出“信张仪”是个动宾结构,可断定“信”作“相信”讲。在D句中可以看出“信义”作主语,一般由名词、代词充当主语,由此可推知“信”是名词,作“信用”讲。
(四)布置作业
1.归纳巩固文言知识。
2.反复阅读,熟练背诵第三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