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教学资源网(www.jxzy.wang)
首页 > 教案设计 > 语文教案设计 >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课外语段阅读题(精选14篇)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课外语段阅读题(精选1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课外语段阅读题(精选14篇)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课外语段阅读题 篇1

  课内语段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习题。      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    这个方面,情况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    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青年运动的领导人,闻一多先生“说”了。起先,小声说,只有昆明的青年听得到;后来,声音越来越大,他向全国人民呼喊,叫人民起来,反对独裁,争取民主!    他在给我的信上说:“此身别无长处,既然有一颗心,有一张嘴,讲话定要讲个痛快!”    他“说”了,跟着的是“做”。这不再是“做了再说”或“做了也不一定说”了。现在,他“说”了就“做”。言论与行动完全一致,这是人格的写照,而且是以生命作为代价的。1944年10月12日,他给了我一封信,最后一行说:“另函寄上油印物二张,代表我最近的工作之一,请传观。”这是为争取民主,反对独裁,他起稿的一张政治传单!    在李公朴同志被害之后,警报迭起,形势紧张,明知凶多吉少,而闻先生大无畏地在群众大会上,大骂特务,慷慨淋漓,并指着这群败类说:你们站出来!你们站出来!他“说”了。说得真痛快,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他“说”了:“我们要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    他“做”了,在情况紧急的生死关头,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他终于以宝贵的生命,实证了他的“言”和“行”。    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大勇的革命烈士。    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1.这几段文字主要写了闻一多哪些方面的“说”和“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释下列词语。    (1)迥乎不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反既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你们站出来!你们站出来!”和“我们要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体现了闻一多什么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体现了闻一多什么精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请问闻一多先生“巨”在何处?“高”在哪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作为革命家的“说”和“做”2.(1)形容相差很远。(2)改变过去一贯的做法。3.义正辞严,声震天地,蔑视敌人。4.英勇无畏,视死如归。

  5.“巨”在一切为国为民上,“高”在有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上。

  课外语段阅读题二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习题 。屠格涅夫仰坐在一个沙发上,用一种轻轻的并有点犹豫的声调慢慢地讲着,但是不管什么事情一经他的嘴讲出,就都带上非凡的魅力和极大的趣味。福楼拜转动着蓝色的大眼睛盯着朋友这张白皙的脸,十分钦佩地听着。当他回答时,他的嗓音特别洪亮,仿佛在他那古高卢斗士式的大胡须下面吹响一把军号。他们的谈话很少涉及日常琐事,总是围绕着文学史方面的事件。屠格涅夫也常常带来一些外文书籍,并非常流利地翻译一些歌德和普希金的诗句。……渐渐地,人越来越多,挤满了小客厅。新来的人只好到餐厅里去。这时只见福楼拜做着大幅度的动作(就像他要飞起来似的),从这个人面前一步跨到那个人面前,带动得他的衣裤鼓起来,像一条渔船上的风帆。他时而激情满怀,时而义愤填膺;有时热烈激动,有时雄辩过人。他激动起来未免逗人发笑,但激动后和蔼可亲的样子又使人心情愉快;尤其是他那惊人的记忆力和超人的博学多识往往使人惊叹不已、他可以用一句很明了很深刻的话结束一场辩论。思想一下子飞跃过纵观几个世纪,并从中找出两个类同的事实或两段类似的格言,再加以比较。于是,就像两块同样的石头碰到一起一样,一束启蒙的火花从他的话语里迸发出来。1.上文刻画的人物是________________。2.找出文中人物肖像描写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上文通过对人物________和________描写,展现人物什么样的性格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这两个人物有很多相同点,但也有一个非常明显的不同点,这个不同点是什么?(摘抄文中的语句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屠格涅夫、福楼拜。2.屠格涅夫是“白皙的脸”’,福楼拜是“古高卢斗士式的大胡须”,“蓝色的大眼睛”。3.语言  行动(或:动作)屠格涅夫怀有狂热的理想,醉心文学事业,博学多识。福楼拜热情奔放,容易激动,和蔼可亲,博学睿智。

  说话的声调不同。屠格涅夫“用一种轻轻的并有点犹豫的声调慢慢地讲着”;福楼拜“嗓音特别洪亮”,像“吹响一把军号”。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课外语段阅读题 篇2

  教学目标 

  1. 通读课文,理解文章思路,理解文章内容。

  2. 品味文中生动形象的语言,说出作者对闻一多的赞美敬重之情。

  3. 学习闻一多热爱祖国、为了祖国的民主富强奋斗终身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

  品味重点语句关键词语,探究其内涵。

  课前准备

  阅读课文,预习生字、生词。

  第一教时

  一. 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邓稼先》这篇文章,我们无不为我国优秀知识分子为祖国默默奉献的感人品质所感染。甘愿为国为民而献身,是我国历代优秀知识分子的光荣传统。今天我们在来学习一篇写我国优秀知识分子的文章《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让我们在从闻一多身上感受这种崇高的精神境界。

  检查生字、生词预习效果。

  二. 整体感悟

  1. 一名学生朗读课文,听读的学生思考如何归纳文章的中心内容。

  2. 合作学习小组讨论一分钟,然后全班交流。

  3. 教师评议学生发言,归纳讨论意见:本文叙述了闻一多先生不同阶段在说和做方面表现的不同特点,热情赞扬他救国救民的需要而说和做的爱国精神。

  三. 品味探究

  1. 闻一多一心救国救民的精神,最突出的表现在哪些事情上?

  a. 全班讨论交流。估计不止提到老师预期的两件事。

  b. 教师引导学生找出每一 阶段中最突出的表现:苦读写作《唐诗杂论》,在李公朴被害后大无畏地参加群众大会。

  2. 探究品味闻一多写作《唐诗杂论》的部分:

  a. 齐读三、四小节。

  b. 这部分文章叙述闻一多写作《唐诗杂论》的目的以及他为了这一目的而苦读钻研的特点。请从文中找出表现这些内容的关键词句的表达作用。

  (四人合作小组讨论,时间不少于三分钟。

  全班讨论交流,教师随时评议归纳学生的讨论意见:

  要给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深宵灯火“大开光明之路”,用比喻、拟人手法表达闻一多先生为探索救国道路而苦读古籍的目的。

  “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以整齐的句式,流泻的激情,热情赞美闻一多治学“潜心贯注、心会神凝”。

  “无暇”“惜”,表现他治学专心致志的程度。“贪”,表现他治学如饥似渴的欲望。“辛苦”“凝成”,表现其治学成果来之不易。

  3. 品味探究第二部分:]

  a. 齐读第二部分,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语段。

  b. 读出自己最喜欢的语段,抓住关键语句,说一说他们表达中心内容的作用。

  四. 质疑问难

  鼓励学生提出还不明白的问题;鼓励其他学生回答,也可由老师回答。课后练习二提出的问题,如果课堂讨论未涉及,学生又未质疑,可提问学生,予以解决。

  五. 巩固拓展

  请你列举一首闻一多的诗,说明他作为诗人也是忧国忧民的爱国者。

  六. 评议总结

  1. 回顾学习内容,自结学习收获;自评参与学习的主动程度。

  2. 以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结束教学过程 。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课外语段阅读题 篇3

  一 教材分析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处在初中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2课。

  本单元课文为名人单元,编者意在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名人的品格气质和生活道路,颂扬他们对人类的贡献,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生命轨迹走进或者走近作品生命的某个角落”,进而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能力三方面都有所得。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这篇文章写得十分精粹,全文只有一千多字,就突出地表现了闻一多先生思想品格的最本质特征。精选的典型事例,精致严谨的结构,精练的诗一般的语言,精当的抒情性议论,使这篇文章充满了感人的力量。

  二 教学目标 和重点难点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关键语句领悟文意,受到多方面的熏陶,体会语言的优美和抒情性。 

  2、了解作者在材料剪裁上的深厚功力,及前后文的过渡和照应 

  3、引导学生从课文中积累语言,培养语感,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整体感悟文章内容,把握并学习人物的超凡人格;做到课堂内外融会贯通。

  三 教学方法的采用

  1.把握大语文观方向,密切联系实际生活,做到课堂中有生活,生活中有语文。从而真正落实语文即是生活的新理念。

  2.新课程的实施要求开展形式多样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彻底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打破一承不变的教学模式。从某种意义上把“接受型教学”转变为“自主合作探究型学习”。

  3.在自主合作探究型学习过程中,教师只是导演,而学生才是演员。让学“翻身”当家作做自己学习的主人。让他们用自己的眼光去审视美的世界,真正成为教学舞台上的主角。

  4. 对待传统教学,我们应该“扬弃”而非“抛弃”。不管教学形式如何变化,但它的某些基本内容 却不能丢。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依然是构筑教学大厦的重要材料。

  四 教学设计

  一、导入  ;文外天地

  1导入  

  同学们,日常生活中的说话和做事最能看出一个人的品行。很多时候,我们往往容易忽视这一点。在日常生活中,你是怎样处理说和做的呢?请你说给大家听听。

  2文外天地

  根据你搜集的资料,简要介绍一下闻一多先生和臧克家。

  教师补充,(见幻灯片)

  二、纸老虎

  见幻灯片

  三、我能读

  1、 划出精辟的句子,找出闻一多前期和后期在各个方面的不同之处。

  个别小组可以提示:可以从身份,特点,事例,指导思想等方面来比较

  (表见幻灯片)

  小结并作写作指导: 写人记事不分家,选材典型上好佳。(要求学生笔记)

  2、 课文的两部分之间,是用哪些话过渡的?把这些话找出来,说说是怎样起过渡作用的。

  过渡段是由两个句子组成的,“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是对前一部分的全面概括,然后指出这只是闻一多的一个方面。他还有另一个方面-------革命家的方面,这句话领起了文章的后一部分。(承上启下)

  四、雾蒙蒙 

  交流讨论不能理解的关键语句,师生共同解决。

  学生可能出现的疑问:(见幻灯片)

  1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

  2 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3 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

  4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

  5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五、我学会了

  1、 学生小组自己总结,

  2、 教师总结:

  闻一多前期作为一位卓越的学者,他是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表现了他谦虚严谨的态度和实干的精神。

  作为革命家的闻一多,他说了就做,言行一致,表现了他英勇无畏的英雄气概。

  虽然前后期表现不相同,但是他热爱祖国,希望祖国早日繁荣富强的心愿是不变的。

  3、拓展延伸:

  ①有人崇拜叱咤风云的球星;有人仰慕演技高超的影星;也有人追随亮丽纷呈的歌星。像闻先生这样的民族之星是否值得我们去追随?谈谈你的看法。

  ②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请你为自己写一句有关说和做的座右铭。(各组推荐交流)

  六、结束曲――《七子之歌》

  教师:同学们,诗人臧克家在《有的人》一诗中写到“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是啊,闻先生虽然早已离我们而去,但他的英魂却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不断地激励着我们前进。我们应该时刻铭记着――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闻一多。下面让我们为这位勇士齐唱一首由他作词的歌曲――《七子之歌》。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课外语段阅读题 篇4

  一 教材分析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处在初中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2课。

  本单元课文为名人单元,编者意在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名人的品格气质和生活道路,颂扬他们对人类的贡献,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生命轨迹走进或者走近作品生命的某个角落”,进而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能力三方面都有所得。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这篇文章写得十分精粹,全文只有一千多字,就突出地表现了闻一多先生思想品格的最本质特征。精选的典型事例,精致严谨的结构,精练的诗一般的语言,精当的抒情性议论,使这篇文章充满了感人的力量。

  二 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关键语句领悟文意,受到多方面的熏陶,体会语言的优美和抒情性。 

  2、了解作者在材料剪裁上的深厚功力,及前后文的过渡和照应 

  3、引导学生从课文中积累语言,培养语感,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整体感悟文章内容,把握并学习人物的超凡人格;做到课堂内外融会贯通。

  三 教学方法的采用

  1.把握大语文观方向,密切联系实际生活,做到课堂中有生活,生活中有语文。从而真正落实语文即是生活的新理念。

  2.新课程的实施要求开展形式多样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彻底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打破一承不变的教学模式。从某种意义上把“接受型教学”转变为“自主合作探究型学习”。

  3.在自主合作探究型学习过程中,教师只是导演,而学生才是演员。让学“翻身”当家作做自己学习的主人。让他们用自己的眼光去审视美的世界,真正成为教学舞台上的主角。

  4. 对待传统教学,我们应该“扬弃”而非“抛弃”。不管教学形式如何变化,但它的某些基本内容 却不能丢。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依然是构筑教学大厦的重要材料。

  四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文外天地

  1导入

  同学们,日常生活中的说话和做事最能看出一个人的品行。很多时候,我们往往容易忽视这一点。在日常生活中,你是怎样处理说和做的呢?请你说给大家听听。

  2文外天地

  根据你搜集的资料,简要介绍一下闻一多先生和臧克家。

  教师补充,(见幻灯片)

  二、纸老虎

  见幻灯片

  三、我能读

  1、 划出精辟的句子,找出闻一多前期和后期在各个方面的不同之处。

  个别小组可以提示:可以从身份,特点,事例,指导思想等方面来比较

  (表见幻灯片)

  小结并作写作指导: 写人记事不分家,选材典型上好佳。(要求学生笔记)

  2、 课文的两部分之间,是用哪些话过渡的?把这些话找出来,说说是怎样起过渡作用的。

  过渡段是由两个句子组成的,“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是对前一部分的全面概括,然后指出这只是闻一多的一个方面。他还有另一个方面-------革命家的方面,这句话领起了文章的后一部分。(承上启下)

  四、雾蒙蒙 

  交流讨论不能理解的关键语句,师生共同解决。

  学生可能出现的疑问:(见幻灯片)

  1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

  2 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3 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

  4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

  5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五、我学会了

  1、 学生小组自己总结,

  2、 教师总结:

  闻一多前期作为一位卓越的学者,他是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表现了他谦虚严谨的态度和实干的精神。

  作为革命家的闻一多,他说了就做,言行一致,表现了他英勇无畏的英雄气概。

  虽然前后期表现不相同,但是他热爱祖国,希望祖国早日繁荣富强的心愿是不变的。

  3、拓展延伸:

  ①有人崇拜叱咤风云的球星;有人仰慕演技高超的影星;也有人追随亮丽纷呈的歌星。像闻先生这样的民族之星是否值得我们去追随?谈谈你的看法。

  ②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请你为自己写一句有关说和做的座右铭。(各组推荐交流)

  六、结束曲――《七子之歌》

  教师:同学们,诗人臧克家在《有的人》一诗中写到“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是啊,闻先生虽然早已离我们而去,但他的英魂却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不断地激励着我们前进。我们应该时刻铭记着――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闻一多。下面让我们为这位勇士齐唱一首由他作词的歌曲――《七子之歌》。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课外语段阅读题 篇5

  第12课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教案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课文,以领悟文意,受到熏陶,体会语言的优美和抒情性。

  2、了解夹叙夹议的方法,叙述中的抒情、描写和议论,前后文的过渡和照应

  3、引导学生从课文中积累语言,培养语感,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课文,以领悟文意,受到熏陶,体会语言的优美和抒情性。

  教学用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  

  解放战争时期的民主革命斗争引出闻一多的事迹。

  二、通读课文,整体把握

  1.这一篇文章不是人物传记,却记叙了闻一多先生的主要事略,表现了他的崇高品格,高度赞扬了他的革命精神。(毛泽东同志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指出:“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人们,在美国帝国主义者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高度赞扬闻一多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具有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这是闻一多先生精神品格的最主要方面,这在这篇文章中充分表现出来了。文章的后半部分,着力写闻一多先生是“大勇的革命烈士”。然而,闻一多先生一生中主要身份是学者、诗人。因此,这篇文章前半部分写闻一多先生前期怎样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潜心学术,不畏艰辛,废寝忘食,十数年如一日,终于在学术上取得累累硕果。着力表现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闻一多先生前期潜心于学术,后期投身于民主运动,这反映了他对社会认识的变化。但作为一名卓越的学者,一名伟大的爱国者,一位言行一致的志士仁人,他是始终如一的。)

  2.这篇文章写得十分精粹,全文只有一千多字,就突出地表现了闻一多先生思想品格的最本质特征。精选的典型事例,精致严谨的结构,精练的诗一般的语言,精当的抒情性议论,使这篇文章充满了感人的力量。[(1)结构严谨。作者用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总领全文,上半部分写闻一多先生“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表现闻先生“学者的方面”;后半部分写闻一多先生“说”了就“做”,言行完全一致,表现闻先生“革命家的方面”。在上半部分与下半部分之间,用了总承上文和总起下文的句子,使衔接紧密,过渡自然。(2)选材精当。作者所选材料,讲究典型性,能以少胜多。对作为“学者的方面”,作者只选取了写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三本书的情况加以表现;对作为“革命家的方面”,则选取起稿政治传单、群众大会演说、参加游行示威这三件事作为例证。闻先生一生经历复杂,著作等身,可以记述的事很多很多。作者只从大量材料中选取了这六件事,就已经把闻一多先生的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著的爱国热情、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都表现出来了。(3)精于剪裁。对材料的使用,作者根据表现中心的需要,有取有舍,有繁有简。比如,闻先生的研究唐诗,作者并没有写他研读了哪些书籍,发掘了哪些新意等等,而是着重写他研究的目的和态度:“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史”,“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突出了闻先生的研究学问,目的是在于救国;“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头发零乱”“睡得很少”这些细节,表现了闻先生的刻苦精神;“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则表现出闻一多先生一丝不苟的严谨态度。这样的剪裁,能有力地突出中心。从详略上说,研究唐诗,写得详细;而写作《楚辞校补》和《古典新义》两事,只用了一小段,不足一百字,强调“做”了“也没有说”的意思,表达的侧重点与前面又有不同。闻先生的“最后一次演讲”及其被害经过,是人们熟知的,作者就不再对事实经过作过多的记述,而只是反复强调“凶多吉少”的紧急形势,撷取“演讲”中最“慷慨淋漓”的“你们站出来”这一句话,描绘“昂首挺胸,长须飘飘”的从容姿态,从而突出了闻一多先生的大无畏革命精神。所有这些,都说明了作者在材料剪裁上的深厚功力。]

  3.语言生动形象,精练含蓄,富于感情和音乐美。(1)生动形象。不仅描写的语言是形象的,叙述和议论的语言也是形象的。例如“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一句,本来是叙述语言,无非是讲闻一多正在研究古代典籍,但作者不用“研究”一词,而精心地选用了“钻探”,这就包含了比喻,既形象,含义也更丰富了。并且句式也变成“向……钻探”,叙述由静态变成动态,给人的印象不再是客观的介绍,而且是热情的称赞了。此外,如“吃尽”“消化尽”“炯炯目光……远射……”,“赫然而出”“向……迈进了”“起先,小声说”“向……呼喊”“警报迭起”,等等,都是明显的例子,叙述语言和议论语言的形象化,使文章生动,富于感染力。(2)精练含蓄。比如一个“说”字,很普通,作者却赋予多种含义。开头引用的闻一多自述中的“说”,是向人家宣告自己要干什么或告白自己干了什么的意思;与第5段“他并没有‘说’,但他‘做’了”中的“说”和第6段中的“说”,则有吹嘘、自诩的意思,这里的“没有‘说’”,主要是赞扬闻一多先生的实干精神和谦虚美德;“作为革命家”,闻一多的“说”,是对于革命的宣传和动员,是对反动派的揭露和斥责,实际上也就不但是“言”,也是“行”了。一个“说”字,竟然表达这么多的意思!这种结合一定语言环境灵活地赋予同一个词以不同含义的表现手法,是耐人寻味的。(3)富于感情。这篇文章的叙述、描写抒情化,令人无法分清哪些是记叙,哪些是抒情。例如,“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说它是记叙未尝不可,但洋溢着赞美之情。又如,“昂首挺胸,长须飘飘”,显然是描写,但颂扬、景仰之情也呼之欲出。又如,“饭,几乎忘了吃”,本来是极平常的一句赞语,但紧接着跟上一句“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形成了对比,意蕴就丰富多了。同样,“夜间睡得很少”,“惜寸阴”,这种句子原也并不怎么精妙,但跟着一个情犹未尽的“分阴”,给人的感觉就不一般了。由于作者带着强烈的感情,能把平常的语句变得不平常了。

  (4)富于音乐美。①作者善于使用成语或仿成语结构,如“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潜心贯注,心会神凝”,“迥乎不同”,“一反既往”,“警报迭起,形势紧张”,等等。这些词语的结构整齐,有节奏感。②作者惯于使用对句的形式,如一开头的“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就是对句,又如“仰之弥高……钻之弥坚……”,“不动不响,无声无闻”,“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还有末段的“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这些成对的句子,有些具有对比的性质,有些则是并列的性质,有的是更为整齐的对偶句。这些句子读起来,琅琅上口,铿锵有力,富于音乐美。4.夹叙夹议的写法。本文表达上的一大特点是夹叙夹议。作者实际上是以议论来结构文章的。第一、二段是第一部分的叙述的纲领,第七段是第一部分的总结,这两处都是议论。第八、九两段是第二部分的纲,最后一段则是第二部分,也是全文的总结,这两处也都是议论。这篇文章多次用到照应,有首尾照应,有行文前后的多次照应,有行文与题目的照应。多种方式的照应,使文章的结构严谨,而且形成了一种旋律,一种气势,加强了文章的感染力。而所有这些照应,又几乎全是议论。由此可见议论在本文中的重要作用。

  (以上主要由学生来完成)

  三、细读全文,画出精辟的语句,然后复述课文大意,并说出闻一多前期和后期思想品格上的主要特点,前后期有什么变化,又有什么共同的地方。(闻先生前期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潜心学术,不畏艰辛,废寝忘食,十数年如一日,终于在学术上取得累累硕果。后期则投身于民主运动,敢于为人民讲话,面对凶残的敌人无所畏惧,视死如归,体现出民主战士的大勇,成为中国革命知识分子的楷模。闻先生在前期和后期所走的道路不同,反映了他对社会认识的变化。但作为一名卓越的学者,一名伟大的爱国者,一名言行一致的志士仁人,他却是始终如一的)

  第二课时

  一、问题探究

  1.课文的两个部分之间,是用哪些话过渡的?把这些话找出来,说说是怎样起过渡作用的。(是用两个句子完成过渡的。“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是对前一部分的全面概括,然后指出这只是闻先生的一个方面。“闻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革命家的方面”,这句领起了文章的后一部分。这两个句子关联得十分紧密,“仅……还……”“一个方面……另外一个方面……”这都是起关联作用的词语,“学者的方面”“革命家的方面”这是呼应紧密的提法。作者在两个部分之间,用了总承上文和总起下文的句子,在两句之间又注意彼此的关联,这样就使两个部分的过渡十分自然。)

  2.这篇文章在叙述中穿插了哪些形象的描写?说说这些描写的作用。(课文中对闻一多的语言、肖像有许多具体描写。例如炯炯目光、头发零乱、昂首挺胸、长须飘飘、目不窥园。又有细节描写,例如“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凡此种种,能起到具体再现闻先生那令人尊敬的高大形象的作用,使他的精神、品格、作风仿佛都成了可以具体感知的东西。)

  二、说说下列句子的含义,注意其中加点部分的意思。

  1.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诗兴不作”是文言说法。“作”,起。“诗兴不作”就是写诗的兴致减少了。20年代,闻一多写了许多爱国诗篇。从20年代末起,转入对我国古典文化的深入研究。)

  2.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是比喻的说法,指寻找使我国民族文化繁荣昌盛起来的方法。自20年代末起,闻先生过了十多年“书斋生活”,企图从文化上寻找振兴民族的途径。)

  3.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望闻问切”是比拟的说法,把我们的民族比成一个病人(第2句就全句而言也是比拟),说明闻一多当时从文化研究上来探求救国的方法,也还仅仅是走出了第一步。)

  4.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它”指深夜灯火。深夜只有孤灯相伴,本来应感到寂寞,但闻一多则不然,他在一盏孤灯的照耀下,全力进行学术研究,成绩斐然。“漂白了的四壁”引自闻一多诗《静夜》,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前途和人民命运的关切。课文中引用“漂白了的四壁”,意在表现闻先生深夜从事学术研究那种怡然自适的情景,与“大开光明之路”的意趣一脉相承。)

  5.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潜心贯注”和“心会神凝”意思相近,都是说用心极专极深,除学术研究外,没有别的任何事情使他分心。)

  三.课外收集:闻一多先生的事迹很多,试为本文补充一两个事例。

  教后记:这篇文章记述了闻一多先生的主要事迹,表现了他的崇高品格和精神。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理解学习他的精神。同时让学生注意本文的选材角度和记述的重点。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课外语段阅读题 篇6

  思路综述:

  1. 教材分析

  这篇散文感情充沛,语言精警。从单元设计来看,学习本文,在品味生动形象的语言的基础上,应让学生了解闻一多先生的事迹,深入领会他言行一致的崇高品格和澎湃执著的爱国热情;学习文章的结构技巧和选材技巧。

  2. 教法分析

  本文结构严谨,选材精当,裁剪得体,语言生动凝练,感情充沛,可在学生充分诵读的基础上,通过师生互动,采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认识得到提高,情感得到升华。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

  1. 知识与能力:积累生动形象的语句,提高语言运用的能力;在感情朗读的

  基础上,整体感悟文意;学习本文结构严谨、选材精当的技法;

  2 方法与过程: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闻一多先生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著的爱国热情、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从中受到启迪,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1。对闻一多先生言行一致、崇高品格和革命精神的把握。

  2.本文选材技巧和结构技巧。

  教学难点 : 难理解的文言词语。

  教学课时: 2课时。

  课前准备:预习课文,搜集与闻一多先生和臧克家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导 入:

  2001年4月29日,在清华大学建 校70周年大会上讲:“闻一多先生横眉冷对反动派,宁死不屈,表现了‘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的高风亮节,这是清华大学的骄傲,也是我们知识分子的光荣。”为什么高度赞扬闻一多先生?今天,我们共同学习现代著名诗人臧克家的〈〈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去探寻赞扬的原因。(板书课题)

  整体感知: 1。出示学习目标 (投影片或多媒体显示)

  2. 检查预习,扫清文字障碍。

  3.课堂交流搜集到的资料,了解相关知识。

  4.教师范读课文:

  要求:朗读时注意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学生带着问题听读课文。(投影片或多媒体显示)

  (1)文章从那两个方面来写闻一多先生“说和做的”?

  (2)把这两方面综合起来看,闻一多先生是怎样的人?

  (3)据此脉络,文章可分为几部分?每部分各写了闻先生“说和做”的什么特点?

  学生听读后,感情朗读,四人小组讨论。

  教师引导明确:(投影片或多媒体显示)

  (1)从学者的方面和革命家的方面来写的。

  (2)“言论和 行动完全一致”或“口的巨人,行的高标”。

  (3)分两部分,1――7自然段为第一部分,记述闻先生作为学者方面“做”了再“说”“做”了也不“说”的特点;8――20自然段为第二部分,记述闻先生作为革命家方面“说”了就“做”的特点。

  研讨课文: 我们通过朗读、讨论,认识到闻先生“说和做”是完全一致的,这种高贵的品格值得我们景仰和学习。那么,作者是怎样表现闻先生这一高贵品格的?

  .研读课文第一部分:

  学生默读,讨论下列问题:(投影片或多媒体显示)

  (1) 哪两句话是对闻先生作为学者“说和做”的高度概括?

  (2) 这部分列举了那些事例?这些事例选材的角度是什么?详略安排怎样?

  (3) 闻一多先生潜心研究学术的目的是什么?那些语句生动形象地描绘了闻先生潜心研究学术?

  (4) “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怎样理解“群蚁排衙”?这句话表现出闻先生怎样的治学态度

  (5)用简练的语言概括闻先生学者形象?

  学生默读后,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教师引导、明确:

  (1) 第一、二自然段。

  (2) 三个事例:写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三本书的情况。写作《唐诗杂论》事例是从“做”了再“说”这个角度选材的;其他两个事例是从做了也不一定说角度选材的。详写第一件事,略写后两件事。

  (3) 闻先生研究学术的目的是“要给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先让学生自由发表见解,再引导学生理解这句话。)语句(略)

  (4)“群蚁排衙”,文中指闻先生写字工工整整,十分认真,他的手稿都是蝇头小楷,好象群蚁排衙 。表现了闻先生严谨的治学态度。

  (5)先生是一位为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潜心学术、治学严谨、不畏艰辛、废寝忘食、终于在学术上取得累累硕果的卓越学者,言行一致的爱国者。(意思对即可)

  教师小结:作为学者的闻一多先生,治学严谨,不畏艰辛,这种治学态度值得我们共同学习。

  第二课时

  1.研读第二部分: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二部分,要读出气势来,思考下列问题。(投影片或多媒体显示)

  (1)文中哪一句话是对作为民主战士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的高度概括?

  (2)闻一多先生说了,是怎么说的?说的内容和目的是什么?

  (3)闻一多先生“说”了就做了,文中写了他做了几件事?反映了闻先生什么精神

  学生朗读后,四人小组开始讨论、交流。

  教师引导、明确:(略)

  2探究学习:

  (1) 把学者闻一多和革命家闻一多综合起来,概述闻先生的形象。

  (2) 文章一、二两部分是怎样衔接起来的?这样衔接有什么好处?

  (3) 把你认为生动优美的语句或词语划出来,并说说原因

  学生自读课文,四人小组研讨、探究。

  教师巡回指导,集体交流:

  (1) (略)

  (2) 文中第七自然段承接上文进行总结,并照应开头;第八、九自然段开启下文。

  好处:承上启下,前后呼应,连缀紧密,脉络清楚,过度自然,把闻先生作为学者和作为革命家方面的情况用极其简明的语言并列地提出来,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

  (3) 生答:“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字词凝练,句式整齐,音调铿锵,感情浓烈,给人以强烈的感染。特别是一个“沥”字,深刻地表现了闻先生用心血一滴一滴浇灌学术研究花朵的精神,精当、凝练。

  。。。。。。

  3拓展延伸:

  (1) 这篇文章的原标题为“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经作者同意,改成现在这个标题,哪个标题更好些?谈谈你的看法。

  (2) 学习完这篇文章,你有哪些收获?受到哪些启迪?请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谈一谈。

  学生思考,同桌讨论、交流。

  教师明确:(1)(2)题只要言之有理能自圆起说,就予以肯定。

  [教师小结]: 通过学习本课,我们大家领略了闻一多先生的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著的爱国热情、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受益非浅,让我们沿着闻一多先生的足迹,让理想在奋斗中闪光!

  [布置作业 ]:

  (1) 摘抄生动、优美的词句;

  (2)闻一多先生的事迹很多,试为本文补充一两个事例。

  [板书设计 ]: 学者方面:做了再说,做了也不说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革命家方面:说了就做}口的巨人,行的高标

  作者邮箱: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课外语段阅读题 篇7

  闻一多是一个普通而又伟大的名字。最初我对他的认识是很浅显的,我甚至只知道他是一个诗人,后来参加革命了,至于他是怎样做学者,怎样做革命家,怎样做大写的人,直到今天领着同学们学习了这篇文章,才从心底里认识了这个不一般的人物。对于这个人物,对于这篇课文的教学,我想谈谈我的理解。

  按照常规教学思路,让学生了解课文写了些什么,讲了人物什么内容,那么这个课堂是一个死气沉沉的课堂,没有学生的思维发展空间,人物不够立体,不够有血肉,不够有感染力,思想深度和文化内涵没有挖掘出来。学生始终是被动的接受课本上的知识,而没有积极的思维和感情上的共鸣。

  所以我觉得深入理解文本,挖掘文本内涵,对于阅读教学来说至关重要。教师首要做的是深入理解文本,确立阅读要达到的目标,最大限度的开发学生的思维空间。在教学设计上要做大胆的创新。过去的那种介绍作者,归纳段落大意,说说思想感情的方式,完全可以用更好的方式,达到更好的效果。比如,在介绍闻一多做学者时,要充分理解他为什么要做学者,他最终的目的是什么,他为了完成这个目的具体是怎样做的,他做学者的态度如何,我们能否做到他那种实实在在做学问的态度,这样可以让学生更深入的感受人物的不平凡之处。既能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积极性,也能实现阅读的目标。否则,僵死的接受是没有任何意义的。特别是分析他做学问的态度,呕心沥血,兀兀穷年,足不下楼,夜不入眠,这种一丝不苟刻苦勤奋的态度,如今的我们何人能及呀!我们真的应该找找差距,紧跟先烈。

  对于做为革命家的闻一多先生,我们则可以联系中国的时代背景,结合他的《最后一次演讲》,切身的去感受他所经历的一切。而不是一味的按照常规学习他做了哪三件事,课本上给予我们的东西实在是太少,而要让我们这些生活在和平时代的学生去了解他那样一个伟大的人。仅仅依靠课本远远不够。课堂应该是一个洋溢着生命激情充盈着幸福体验的课堂。应当有利于学生的感情世界在一种自由和谐的氛围中不断得到陶冶和美化。因此作为教师要汲取广泛的知识,深入挖掘闻一多这个人物本身蕴含的人格魅力,从而让学生和你一起全身心投入,以情动情,达到情感上的共鸣。事实证明学生在缺乏情感感染的环境下,是很难从英雄人物身上,得到启示和激励,更难在情感美的陶冶里,向着更高的方向发展的。

  同时对于导入课题时,我建议采用一些伟大人物赞颂闻一多的话导入课题,比如:朱自清曾写诗歌颂闻一多: 你是一团火,照彻了深渊;指示着青年,失望中抓住自我。你是一团火,照明了古代;歌舞和竞赛,有力猛如虎。你是一团火,照亮了魔鬼;烧毁了自己!遗烬里爆出个新中国!冰心:“闻一多的死是一首伟大的诗,他给我们留下了最完美、最伟大的诗篇。”周恩来:“鲁迅和闻一多,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周恩来,邓颖超:“为民主为和平为大众成仁取义,反独裁反内战反特务虽死犹生。”董必武,李维汉:“我辈犹生 变悲哀为力量公等不死 继传统有人民。”

  最后教师设计“感动中国”活动场景,让学生为闻一多写一段颂词,从另外一个角度,形成更高更深的理性的认识,也让学生在听、说、读、写、悟、评中充分发挥思维,充分锻炼能力。

  总之,一个好的课堂,就是让每一个生命都能迸发出新的活力,让每一个智慧都能闪烁出新的光芒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课外语段阅读题 篇8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教学目标:  

  1、识记生字词。    

  2、把握文章的结构特点。    

  3、反复诵读,以领悟文意,受到熏陶,体会语言的优美和抒情性。    

  4、抓住文章记叙的主要事件,,了解闻一多先生的主要事迹,把握人物的崇高品格和革命精神。    

  5、学习闻一多严谨、谦逊的治学态度,言行一致的做人原则。    

  教学策略:主要通过朗读,理解文意,感受名人的形象和精神。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由第7课《邓稼先》导入     

  二. 简介臧克家、闻一多(由学生从图书馆、网上自己查阅,加以整理后,在班上交流)   

  闻一多(1899―1946)集诗人、学者、民主斗士“三重人格”于一身的一生。

  诗人:新诗集《红烛》(1923)、《死水》(1928)是现代诗坛经典之作。1925年3月在美国留学期间创作了组诗《七子之歌》,表达了深挚的爱国之情。

  学者:1932年到清华任教后,开始全力专攻古典文学。学术著作有《神话与诗》、《唐诗杂论》、 《楚辞校补》、《古典新义》等。他对《周易》、《诗经》、《庄子》、《楚辞》四大古籍的整理研究(后汇成“新义”),被郭沫若称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革命家:他一身正气,抗战蓄髯八年。1943年以后,面对国民党统治的日益腐朽,拍案而起,走出书斋,投身到反对独裁、争取民主的革命洪流中去。 1946年7月15日 ,在昆明被国民党特务刺杀身亡。

  闻一多先生(1899-1946),五四时即参加学生运动。1922年赴美国留学。1925年留学回国后,曾先后在青岛大学、清华大学等校任教。抗战开始后,随清华大学南迁昆明,任西南联合大学教授、中文系主任。 1946年7月15日 ,他横眉怒对国民党特务的手枪,用鲜血和生命写完了自己历史上最壮丽的一页,时年47岁。闻先生在诗歌创作上提倡“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我们海宁的诗人徐志摩曾深受其影响。

  3.臧克家(1905――)。1930年,国立青岛大学入学考试成绩发布,一位20多岁的考生数学零分,作文也只写了三句带感慨的新诗:“人生永远追逐着幻光,但谁把幻光看成幻光,谁便沉入了无底的苦海。”按说,这位考生铁定无法录取。不过,问题是他碰上了一位慧眼识货的主考官。这位主考官就是文学院院长闻一多先生。闻先生从这三句杂感诗中发现了这位青年身上潜伏的才气,一锤定音破格录取。果不其然,这位青年没有辜负闻先生的期望,很快就发表了一首又一首的新诗,并于1933年出版了轰动一时的诗集《烙印》。他就是后来享誉诗坛的臧克家。

  三. 学生速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字词

  衰微  赫然  迭起 锲而不舍 兀兀穷年 呕心沥血  潜心贯注 心凝神会

  迥乎不同  一反既而 慷慨淋漓 气冲斗牛  无暇顾及 目不窥园 仰之弥高

  2. 从标题看,文章从作为学者和作为革命家两个方面写闻一多的“说”和“做”。文章共写了几件事来反映闻先生的说和做。从这些事中你能看出他是位什么样的人?    

  四 局部探究    

  (一)“作为学者的方面”    

  1指导学生朗读1――7段 (个别读、齐读相结合)边读边思考:    

  (1)、这一部分共写了几件事来表现人物?  

  (2)表现了人物怎样的治学态度?  

  (3)你是从那些地方感受到这一点的?    

  2、学生交流自己的看法。教师引导学生品味下列句子的含义,并注意体会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a、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射到有史以前。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b、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    

  c、闻先生也总是头发凌乱,他是无暇及此的。   

  d、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    

  e、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    

  f、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g、 “做”了,他自己也没有“说”。    

  3、学生小结:作为一个学者,闻一多具有―――――――――――精神和美德。    

  (二)作为革命家的方面    

  1、指导学生朗读8――18段 (个别读、齐读相结合)边读边思考:    

  12段第一句“他‘说’了,跟着的是‘做’。”你能说一下句中的“说”的内涵和“做”了哪些事情吗?       

  2、学生速读、跳读,完善自己的答案并全班交流。    

  3、学生默读,并划出认为写得好的词语或句子,赏析交流。    

  如:(1)…… “说”了。起先小声说,只有昆明的青年听得到;后来,声音越来越大,他向全国人民呼喊,叫人民起来,反对独裁,争取民主!    

  (2)在李公仆同志被害之后,警报迭起,形势紧张,明知凶多吉少,而 闻 先生大无畏地在群众大会上,大骂特务,慷慨淋漓,并指着这群败类说:你们站出来!你们站出来!    

  (3)他“说”了:“我们要准备像 李 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    

  (4)他“做”了,在情况紧急的生死关头,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    

  4、归纳 作为一个革命者,闻一多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精神。    

  (三)学生齐读19、20段    

  引导学生明确:    

  表达方式:议论  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 回顾、小结    

  1---18段以7、8两段分别承上、启下,从作为学者和作为革命家两个方面给我们展示了闻一多先生严谨刻苦的学习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澎湃执着的爱国热情,语言生动形象,精练含蓄,富有表现力。最后两段,以议论收束全文。全文因此衔接紧密,过渡自然,结构严谨。    

  作为一代名人, 闻一多 先生的言与行给我们树立了榜样。我们应该学习他这种严谨、谦逊的治学态度,言行一致的做人原则。    

  六、巩固理解    

  1学生自由诵读,要读出对闻一多先生的钦佩、敬仰之情    

  2 按课文内容填空    

  (1)、人家说了再做,我是________。    

  (2)、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________,越坚,________。    

  (3)、在李公朴同志被害之后,警报迭起,形势紧张,明知________,而 闻 先生大无畏地在群众大会上,大骂特务,________,并指着这群败类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他“说”了。说得真痛快,动人心,_______,气冲斗牛,_______!    

  七 作业    

  闻一多 先生是我们敬仰的名人,学了本文后,你有何感想?结合你的学习、生活实际,写一写我们应该怎样向名人学习。    

  第二课时    

  一、     交流作业“感想”。    

  二、     做巩固性作业:“伴你学”26页――28页“自主学习”、“阅读探究”。    

  三、     做“配套练习册”22页“拓展延伸”。    

  四、     教师讲解与学生合作探究,解难答疑。  

  本环节要求学生自主学习能够根据各自的特点来提出问题。   

  五、教学后记:   

  1.同学们,从李大钊先生的文章中感受到他的信念、忠诚、追求、勇气、执著、热血、强烈的民族责任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一个伟大的灵魂,总是把自己的身家命运和民族命运国家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并把自己的生命交付给自己的国家,自己的人民,把它作为终身的幸福。每一个有民族责任感的人都应该对自己说:让共和国的明天因为有我而更加强大和美丽!

  2.“走到崎岖的境界,愈是奇趣横生,觉得在此奇绝壮绝的境界,愈能感到一种冒险的美趣。”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你体验过这样的美趣吗?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课外语段阅读题 篇9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课文,以领悟文意,受到熏陶,体会语言的优美和抒情性。

  2、了解夹叙夹议的方法,叙述中的抒情、描写和议论,前后文的过渡和照应

  3、引导学生从课文中积累语言,培养语感,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课文,以领悟文意,受到熏陶,体会语言的优美和抒情性。

  教学用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  

  解放战争时期的民主革命斗争引出闻一多的事迹。

  二、通读课文,整体把握  

  1.这一篇文章不是人物传记,却记叙了闻一多先生的主要事略,表现了他的崇高品格,高度赞扬了他的革命精神。(毛泽东同志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指出:“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人们,在美国帝国主义者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高度赞扬闻一多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具有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这是闻一多先生精神品格的最主要方面,这在这篇文章中充分表现出来了。文章的后半部分,着力写闻一多先生是“大勇的革命烈士”。然而,闻一多先生一生中主要身份是学者、诗人。因此,这篇文章前半部分写闻一多先生前期怎样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潜心学术,不畏艰辛,废寝忘食,十数年如一日,终于在学术上取得累累硕果。着力表现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闻一多先生前期潜心于学术,后期投身于民主运动,这反映了他对社会认识的变化。但作为一名卓越的学者,一名伟大的爱国者,一位言行一致的志士仁人,他是始终如一的。)

  2.这篇文章写得十分精粹,全文只有一千多字,就突出地表现了闻一多先生思想品格的最本质特征。精选的典型事例,精致严谨的结构,精练的诗一般的语言,精当的抒情性议论,使这篇文章充满了感人的力量。[(1)结构严谨。作者用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总领全文,上半部分写闻一多先生“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表现闻先生“学者的方面”;后半部分写闻一多先生“说”了就“做”,言行完全一致,表现闻先生“革命家的方面”。在上半部分与下半部分之间,用了总承上文和总起下文的句子,使衔接紧密,过渡自然。(2)选材精当。作者所选材料,讲究典型性,能以少胜多。对作为“学者的方面”,作者只选取了写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三本书的情况加以表现;对作为“革命家的方面”,则选取起稿政治传单、群众大会演说、参加游行示威这三件事作为例证。闻先生一生经历复杂,著作等身,可以记述的事很多很多。作者只从大量材料中选取了这六件事,就已经把闻一多先生的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著的爱国热情、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都表现出来了。(3)精于剪裁。对材料的使用,作者根据表现中心的需要,有取有舍,有繁有简。比如,闻先生的研究唐诗,作者并没有写他研读了哪些书籍,发掘了哪些新意等等,而是着重写他研究的目的和态度:“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史”,“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突出了闻先生的研究学问,目的是在于救国;“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头发零乱”“睡得很少”这些细节,表现了闻先生的刻苦精神;“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则表现出闻一多先生一丝不苟的严谨态度。这样的剪裁,能有力地突出中心。从详略上说,研究唐诗,写得详细;而写作《楚辞校补》和《古典新义》两事,只用了一小段,不足一百字,强调“做”了“也没有说”的意思,表达的侧重点与前面又有不同。闻先生的“最后一次演讲”及其被害经过,是人们熟知的,作者就不再对事实经过作过多的记述,而只是反复强调“凶多吉少”的紧急形势,撷取“演讲”中最“慷慨淋漓”的“你们站出来”这一句话,描绘“昂首挺胸,长须飘飘”的从容姿态,从而突出了闻一多先生的大无畏革命精神。所有这些,都说明了作者在材料剪裁上的深厚功力。]  

  3.语言生动形象,精练含蓄,富于感情和音乐美。(1)生动形象。不仅描写的语言是形象的,叙述和议论的语言也是形象的。例如“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一句,本来是叙述语言,无非是讲闻一多正在研究古代典籍,但作者不用“研究”一词,而精心地选用了“钻探”,这就包含了比喻,既形象,含义也更丰富了。并且句式也变成“向……钻探”,叙述由静态变成动态,给人的印象不再是客观的介绍,而且是热情的称赞了。此外,如“吃尽”“消化尽”“炯炯目光……远射……”,“赫然而出”“向……迈进了”“起先,小声说”“向……呼喊”“警报迭起”,等等,都是明显的例子,叙述语言和议论语言的形象化,使文章生动,富于感染力。(2)精练含蓄。比如一个“说”字,很普通,作者却赋予多种含义。开头引用的闻一多自述中的“说”,是向人家宣告自己要干什么或告白自己干了什么的意思;与第5段“他并没有‘说’,但他‘做’了”中的“说”和第6段中的“说”,则有吹嘘、自诩的意思,这里的“没有‘说’”,主要是赞扬闻一多先生的实干精神和谦虚美德;“作为革命家”,闻一多的“说”,是对于革命的宣传和动员,是对反动派的揭露和斥责,实际上也就不但是“言”,也是“行”了。一个“说”字,竟然表达这么多的意思!这种结合一定语言环境灵活地赋予同一个词以不同含义的表现手法,是耐人寻味的。(3)富于感情。这篇文章的叙述、描写抒情化,令人无法分清哪些是记叙,哪些是抒情。例如,“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说它是记叙未尝不可,但洋溢着赞美之情。又如,“昂首挺胸,长须飘飘”,显然是描写,但颂扬、景仰之情也呼之欲出。又如,“饭,几乎忘了吃”,本来是极平常的一句赞语,但紧接着跟上一句“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形成了对比,意蕴就丰富多了。同样,“夜间睡得很少”,“惜寸阴”,这种句子原也并不怎么精妙,但跟着一个情犹未尽的“分阴”,给人的感觉就不一般了。由于作者带着强烈的感情,能把平常的语句变得不平常了。  

  (4)富于音乐美。①作者善于使用成语或仿成语结构,如“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潜心贯注,心会神凝”,“迥乎不同”,“一反既往”,“警报迭起,形势紧张”,等等。这些词语的结构整齐,有节奏感。②作者惯于使用对句的形式,如一开头的“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就是对句,又如“仰之弥高……钻之弥坚……”,“不动不响,无声无闻”,“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还有末段的“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这些成对的句子,有些具有对比的性质,有些则是并列的性质,有的是更为整齐的对偶句。这些句子读起来,琅琅上口,铿锵有力,富于音乐美。4.夹叙夹议的写法。本文表达上的一大特点是夹叙夹议。作者实际上是以议论来结构文章的。第一、二段是第一部分的叙述的纲领,第七段是第一部分的总结,这两处都是议论。第八、九两段是第二部分的纲,最后一段则是第二部分,也是全文的总结,这两处也都是议论。这篇文章多次用到照应,有首尾照应,有行文前后的多次照应,有行文与题目的照应。多种方式的照应,使文章的结构严谨,而且形成了一种旋律,一种气势,加强了文章的感染力。而所有这些照应,又几乎全是议论。由此可见议论在本文中的重要作用。  

  (以上主要由学生来完成)

  三、细读全文,画出精辟的语句,然后复述课文大意,并说出闻一多前期和后期思想品格上的主要特点,前后期有什么变化,又有什么共同的地方。(闻先生前期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潜心学术,不畏艰辛,废寝忘食,十数年如一日,终于在学术上取得累累硕果。后期则投身于民主运动,敢于为人民讲话,面对凶残的敌人无所畏惧,视死如归,体现出民主战士的大勇,成为中国革命知识分子的楷模。闻先生在前期和后期所走的道路不同,反映了他对社会认识的变化。但作为一名卓越的学者,一名伟大的爱国者,一名言行一致的志士仁人,他却是始终如一的)  

  第二课时

  一、问题探究

  1.课文的两个部分之间,是用哪些话过渡的?把这些话找出来,说说是怎样起过渡作用的。(是用两个句子完成过渡的。“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是对前一部分的全面概括,然后指出这只是闻先生的一个方面。“闻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革命家的方面”,这句领起了文章的后一部分。这两个句子关联得十分紧密,“仅……还……”“一个方面……另外一个方面……”这都是起关联作用的词语,“学者的方面”“革命家的方面”这是呼应紧密的提法。作者在两个部分之间,用了总承上文和总起下文的句子,在两句之间又注意彼此的关联,这样就使两个部分的过渡十分自然。)

  2.这篇文章在叙述中穿插了哪些形象的描写?说说这些描写的作用。(课文中对闻一多的语言、肖像有许多具体描写。例如炯炯目光、头发零乱、昂首挺胸、长须飘飘、目不窥园。又有细节描写,例如“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凡此种种,能起到具体再现闻先生那令人尊敬的高大形象的作用,使他的精神、品格、作风仿佛都成了可以具体感知的东西。)

  二、说说下列句子的含义,注意其中加点部分的意思。  

  1.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诗兴不作”是文言说法。“作”,起。“诗兴不作”就是写诗的兴致减少了。20年代,闻一多写了许多爱国诗篇。从20年代末起,转入对我国古典文化的深入研究。)

  2.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是比喻的说法,指寻找使我国民族文化繁荣昌盛起来的方法。自20年代末起,闻先生过了十多年“书斋生活”,企图从文化上寻找振兴民族的途径。)

  3.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望闻问切”是比拟的说法,把我们的民族比成一个病人(第2句就全句而言也是比拟),说明闻一多当时从文化研究上来探求救国的方法,也还仅仅是走出了第一步。)

  4.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它”指深夜灯火。深夜只有孤灯相伴,本来应感到寂寞,但闻一多则不然,他在一盏孤灯的照耀下,全力进行学术研究,成绩斐然。“漂白了的四壁”引自闻一多诗《静夜》,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前途和人民命运的关切。课文中引用“漂白了的四壁”,意在表现闻先生深夜从事学术研究那种怡然自适的情景,与“大开光明之路”的意趣一脉相承。)

  5.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潜心贯注”和“心会神凝”意思相近,都是说用心极专极深,除学术研究外,没有别的任何事情使他分心。)

  三.课外收集:闻一多先生的事迹很多,试为本文补充一两个事例。

  教后记:这篇文章记述了闻一多先生的主要事迹,表现了他的崇高品格和精神。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理解学习他的精神。同时让学生注意本文的选材角度和记述的重点。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课外语段阅读题 篇10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积累词语,掌握本课词语的音、形、义。

  2、了解臧克家、闻一多生平及作品。

  3、整体把握课文,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

  4、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严谨的结构,理解过渡段的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反复诵读,积累语言,培养语感,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2、通过探讨文中艰深语句的含义,深层体会闻一多先生的思想品格。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习闻一多严谨、谦逊的治学态度,澎湃执著的爱国热情言行一致的做人原则。

  二、教学重点:

  品读课文,体会闻一多先生的精神品质,学习本文过渡的用法。

  三、教学难点:

  联系时代背景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四:课前准备:

  收集臧克家、闻一多的背景常识,了解他们的主要事迹和作品。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课前3分钟,出示课件(积累歌词,丰富文化底蕴:《七子之歌》,背景音乐为对应歌曲)。

  2、逐一追问:这首歌在那一年唱的最响?歌的词作者是谁?你对他了解多少?(引出闻一多)

  3、今天我们来学习他写的《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一起来缅怀闻一多这位伟大的民主战士。(板书课题)

  (二)多媒体出示:作者背景

  闻一多: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①诗人:新诗集《红烛》(1923)、《死水》(1928)是现代诗坛经典之作。1925年3月在美国留学期间创作了组诗《七子之歌》,表达了深挚的爱国之情。

  ②学者:1932年到清华任教后,开始全力专攻古典文学。学术著作有《神话与诗》《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等。他对《周易》《诗经》《庄子》《楚辞》四大古籍的整理研究(后汇成“新义”),被郭沫若称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③民主战士:他一身正气,抗战蓄髯八年。1943年以后,面对国民党统治的日益腐朽,拍案而起,走出书斋,投身到反对独裁、争取民主的革命洪流中去。1946年7月15日,在昆明被国民党特务刺杀身亡。

  多媒体播放《最后一次演讲》视频,请学生谈谈观后感受

  臧克家:当代诗人。1905年生于山东诸城。从小受家庭影响,喜欢古典诗词和民歌,并目睹农民的苦难生活,引起他深切的同情,这为他后来的诗歌创作,初步奠定了基础。1926年秋到武汉,投身于大革命的洪流。大革命失败后,受国民党当局迫害,四处逃亡。1929年还乡,入国立青岛大学补习班。1932年开始发表新诗,以一篇《老马》成名。1933年9月,诗人自费出版了第一本诗集《烙印》。随着《老马》等诗的广泛流传,臧克家被誉为“农民诗人”,为广大读者所熟知和喜爱。1934年大学毕业后到中学任教,发表了长诗《自己的写照》。抗战爆发后,诗人热情地奔赴抗日前线,从事进步文化工作,出版了《从军行》《淮上吟》等诗集。1942年秋到重庆,参加“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出版《十年诗选》及长诗《古树的花朵》等。抗战胜利后,在上海主编《文讯》,写了许多揭露、批判国民党统治的政治讽刺诗。1948年由于国民党的迫害,逃亡香港。1949年3月回到解放后的北平,历任人民出版社编审、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诗刊》主编等职。解放后出版的诗集有《春风集》《欢呼集》《臧克家诗选》和长诗《李大钊》等。

  朱自清曾说:“从臧克家开始,我们才有了有血有肉的以农村为题材的诗。”

  茅盾曾说:减克家是当时青年诗人“最优秀中间的一个”。

  臧克家和闻一多:知遇相惜,亦师亦友。所以这篇文章展现给我们的是:大师笔下的大师,巨人心中的巨人。

  (三)、整体感知

  请大家自由阅读课文,思考并完成下列问题:

  1.理解识记文中出现的生字词

  2.文章从哪两个方面来写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的?

  3.由此来看,文章可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是怎样衔接起来的?有何作用?

  (四)深入理解

  一、多媒体出示第一个学习指导题:请大家默读课文的`第一部分,思考并完成下列问题:

  1.作为学者的闻一多他是怎样说的?怎样做的?

  2.作为学者的闻一多有哪些主要成就?

  3.读了以上内容,虽然不能成为学者,但是能做一个优秀的学生,我们能从先生做学者身上学到什么呢?

  二、多媒体出示第二个学习指导题:默读课文的第二部分,思考并完成下列问题:

  1.作为民主战士的闻一多是怎样说的、怎样做的?是不是还是做了再说,做了不说?

  2.课文记叙了作为革命者的闻一多的哪三件事?(概括)

  3.先生说得内容是什么?

  4.16段到18段是排比段,再现了先生大无畏的精神。大声朗读,读出气势。

  5.综合这两个方面来看,闻一多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用课文原话回答)

  6.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总结)

  7、用一句名言赞美闻一多的品质和精神:

  例:鲁讯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课外语段阅读题 篇11

  学习目标

  1、检查预习,了解人物。

  2、朗读课文,整体感知。(重点)

  3、细读课文,探究质疑。(难点)

  学习过程

  目标导学一:检查预习,了解人物。

  1、认读理解文中出现的生字词。

  2、简介闻一多先生。

  闻一多(1899―1946),本名家骅,著名诗人、学者、爱国民主战士。1899年生于湖北省浠水县一个“世家望族,书香门第”家庭。五四运动在清华大学读书时即参加了学生运动。1922年赴美国芝加哥美术学院学习,后来研究文学。1925年5月回国后,历任青岛大学、清华大学教授。1937年抗战开始,他在昆明西南联大任教。1943年后,因目睹反动政府的贪腐,奋然而起,积极参加反对独裁、争取民主的斗争。1946年7月15日被特务暗杀。

  3、介绍作者臧克家。

  当代诗人。1905年生于山东诸城。从小受家庭影响,喜欢古典诗词和民歌,1932年开始发表新诗,以一篇《老马》成名。1933年9月,诗人自费出版了第一本诗集《烙印》。随着《老马》等诗的广泛流传,臧克家被誉为“农民诗人”。

  目标导学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有什么不同一般人之处?

  ?“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说了就做”。

  2、文章从哪两个方面来写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的?

  从学者的方面和革命家的方面来写的。

  3、综合这两个方面来看,闻一多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用课文原话回答)

  “言论和行动完全一致”或“口的巨人,行的高标”。

  4、思考文章可分为几个部分。(概括出每一部分的内容)

  第一部分(1―7)记述闻先生作为学者方面的“说”和“做”;

  第二部分(8―20)记述闻先生作为革命家方面的“说”和“做”。

  目标导学三:细读课文,探究质疑

  细读课文的第一部分,思考下面问题:

  1、“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课文开头引用闻一多先生这两句话起什么作用?这两句话用了什么写法?表现了闻一多怎样的品质?

  领起本部分,表现闻一多“做”的特点――“做了再说,做了不说”

  对比的写法,表现了闻一多先生严谨治学的态度,言行一致的人格和谦虚谨慎的美德。

  2、学者方面作者选取了哪些典型材料?表现了闻一多先生哪些优秀品质?并找出相对应的语句来。

  《唐诗杂论》严谨刻苦

  学者方面《楚辞校补》孜孜不倦

  (做→说)《古典新义》日夜不懈

  3、作者选取的这三件事,选择的角度是什么?详略安排有什么不同?

  写作《唐诗杂论》是从“做”了再“说”这个角度选材的;其它两个事例是从“做”了也不一定"说"角度选材的。其中第一件事详写,后两件事略写。

  【教学提示】

  课前布置学生预习课文,梳理字词。

  可事先布置学生在课前查找相关资料,指名对闻一多、臧克家进行介绍,教师做适当补充。

  【学法指导】

  记叙文层次划分的技巧:

  ①首先要注意作者是怎样合理安排和组织材料的`

  ②还要研究段落层次的安排,开头结尾的设计,段与段之间的过渡。一般来说在内容上的转折处,叙述上的总分处,行文上的行止处,都要安排过渡句。

  板书设计

  第一部分(1――7)

  《唐诗杂论》严谨刻苦

  学者方面《楚辞校补》孜孜不倦

  (做→说)《古典新义》日夜不懈

  第二部分(8―20)记述闻先生作为革命家方面的“说”和“做”。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课外语段阅读题 篇12

  教学目标:

  1.掌握生字、生词、理清思路,概括课文内容。

  2.指导学生反复朗读,从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中感悟他的崇高品格和革命精神。

  3.学习本文叙述中融入抒情、描写和议论的表达方式的方法。

  教学重点:表达方式的运用及其作用,以及如何精选典型事例。

  教学难点:品味生动形象的语言

  课前预习:①生字、生词②查找臧克家、闻一多的资料。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导言:伟大领袖毛主席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指出:“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人们,在美帝国主

  2.义及其走狗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反动派的威胁,宁可倒下去,也不愿屈服。”这段话高度赞扬了谁?明确:闻一多。表现了他怎么样的精神品质?明确:具有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一文中就充分表现了这一点。

  3.检查预习情况:

  ⑴一名学生朗读课文,听读的师生正音。

  ⑵全体学生解释下列词语:望闻问切、兀兀穷年、迥乎不同、赫然

  ⑶简介臧克家、闻一多。

  二、整体感知

  1.教师朗读课文:

  思考㈠根据闻一多先生是著名的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课文可分为几部分?每部分各写了几件事?又是怎样衔接连缀的?

  2.读后合作学习小组讨论二分钟,然后全班交流。

  3.教师评议发言,归纳讨论意见:

  明确:课文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作为学者”的方面,写了写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三部书的情况;二部分“作为民主战士(革命家)的方面,则选取起稿政治传单,群众大会演说,三件事作为例证。上下两部分之间,用了总承上文和总起下文的过渡句,使衔接紧密,过渡自然。

  思考㈡本方是以什么来结构文章的?明确:作者是以议论结构文章的。第一、二段是第一部分的叙述的纲领,第七段是第一部分的总结这两处都是议论。第八、九两段是第二部分的纲,最后一段则是第二部分,也是全文的总结。这两处也都是议论。

  三、品味探究

  1.一名学生朗读课文,听读学生思考上下两部分的共同点是什么?

  2.合作学习小组次交流讨论一分钟,然后全班交流。

  3.师生评论学生发言,归纳讨论意见:

  本文叙述了闻一多先生不同阶段在“说”“和”“做”方面表现的不同特点,热情赞扬他救国救民的需要及“说”和“做”的爱国精神。

  四、巩固拓展

  请你列举一、二首闻一多的诗,说明他作为诗人也是忧国忧民的.爱国者。

  明确:1923年出版第一部诗集《红烛》,闪烁着反帝爱国的火花。

  1928年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表现出深沉的爱国主义激情。

  五、作业

  复述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拓展

  细读全文,画出精碎的语句,然后复述课文,并说出闻一多前期和后期思想品格上的主要特点,前后期有什么变化?(读文―复述―谈变化)

  明确:闻一多先生前期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潜心学术,不畏艰辛,废寝忘食,十数年如一日,终于在学术上取得累累硕果。后期则投身于民主运动,敢于为人民讲话,面对凶残的敌人,无所畏惧,视死如归,体现出民主战士的大度,成为中国革命知识分子的楷模。闻先生在前后期年走的道路不同,反映了他时社会认识的变化。但作为一名单越的学者,一名伟大的爱国者,一名言行一致的志士仁人,他却是始终如一的。

  二、口味探究

  1.作者写“作为学者和诗人的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是怎样起笔的?这样写好在哪里?

  通过读文思考、讨论、使学生明确:文章引用闻一多先生自己的话起笔直接点题,言简意明。

  它有两个特点:一是运用比较的方法突出闻一多先生对“说”与“做”的态度:二是语意递进加深。文章采用这样的方法起笔,不仅开门见山,而且引起悬念:闻一多先生是这样说的,做的又是怎样的呢?使读者迫不及待地要读下文。

  2.探究品味闻一多写作《唐诗杂论》的部分:

  a:齐读3.4的分段:

  b:这部分文章叙述闻一多的写作《唐诗杂论》的目的以及他为了这一目的而苦读钻石的特点。请从文中找出表现这些内容的关键词句的表达作用。

  c:四人合作小组讨论,时间不少于三分钟。

  全班讨论交流:教师随时评议归纳学生的讨论意见:

  要给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深宵灯火“大开光明之路”用比喻,拟人手法表达闻一多先生为探索救国道路而苦读古籍的目的。

  “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以整齐的句式流泻的激情,热情赞美闻一多治学“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无暇”“惜”,表现他治学专心致志的程度。“贪”,表现他治学如饥似渴的欲望。“辛苦”,“凝成”,表现其治学成果来之不易。

  3.品味探究第二部分:

  思考讨论:文章怎样写“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的闻一多先生的“说”与“做”的?与第一部分写法有什么不同?这样写能收到怎样的效果?

  使学生明确: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闻一多先生既“说”又“做”,先“说”跟着“说”的就是“做”。

  第一部分写法是引用闻先生的“言”,然后记其“行”,再进行议论。第二部分把闻一多先生的 “言”和“行”糅合起来写,把叙述和议论结合起来写,给人以飞流直下,一气呵成的感觉,表露了闻先生言行一致,以生命为代价求民主反独裁的高尚人格。议论中寓含深情,议论中夹以事实,扣击读者的心弦,使人对闻先生的凛然正气和高尚情操油然而生敬仰之情。

  三、研讨问题

  1.这篇课文在叙述中穿插了哪能些形象的描写?说说这些描写的作用。

  明确:课文中对闻一多的语言、肖像有许多具体描写。例如炯炯目光、头发零乱、昂首挺胸、长须飘飘、目不窥园。又有细节描写,例如“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凡此种种,能起到具体再现闻先生那令人尊敬的高大形象的作用,使他的精神、品格、作风仿佛都成了可以具体感知的东西。

  2.闻一多先生是怎样一个人?

  明确:闻一多先生是口的巨人,行的高标,是卓越的学者,大勇的革命烈士。

  四、补充闻一多的一两个事例

  设题意图是,加强学生课外语文活动,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五、评议总结

  1.回顾学习内容,自结学习收获,自评参与学习的主动程度。

  2.以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结束。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课外语段阅读题 篇13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积累词语,掌握一些双音节词语和“锲而不舍、兀兀穷年”等成语的读音、词义,并学会运用。

  2、了解臧克家、闻一多。

  3、整体把握课文,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

  4、理解文中艰深语句的含义,深层体会闻一多先生的思想品格。

  5、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严谨的结构,理解过渡段的作用,逐步提高阅读能力。

  过程与方法:

  1、探讨研究法。

  2、朗读法。

  3、语感品读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闻一多先生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澎湃执著的爱国热情以及他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

  二、教学重点:

  品读课文,体会闻一多先生的精神品质,学习本文的过渡句的用法。

  三、教学难点:

  联系时代背景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录音机、示范朗读带。

  五、课时安排:

  一课时

  六、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环节反思

  一、导入

  提问:闻一多是谁?

  可以做适当补充。(板书课题)

  课件出示闻一多画像。

  二、初读感知

  播放示范录音。

  三、检查预习

  多媒体课件出示:检查学生对生字词的音、形、义的掌握情况。

  四、研读探究

  1、问:那么,你们认为闻一多先生是怎样一个人呢?(鼓励学生大胆发言,适时板书)

  2、课件出示问题:文章从哪两个方面写了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注意两部分之间的过渡段)

  (根据学生回答进行适时板书)

  3、问:那么,作为学者的闻一多先生是怎么说的?怎么做的?

  4、教师做适当补充,并做小结。

  (部分解决课文的教学重点、难点)

  5、闻一多先生后期作为民主战士,他又是怎么说的?怎么做的呢?

  讲:注意这里有过渡,找出来。(课件出示)(训练学生对过渡段的作用的理解)(解决课文的教学重点)

  6、教师做适当补充,并做小结。结合闻一多先生的演讲,鼓励学生有感情朗读,进一步体会闻一多先生的言行一致和大无畏精神。

  (解决课文的教学难点)

  五、质疑问难

  鼓励学生提出还不明白的问题,鼓励其他学生回答,也可以由老师代答。课后练习二的问题如果课堂讨论没有涉及到,或者学生未能质疑,可以提问学生,予以解决。

  六、评议总结

  本课文字不多,却浓缩了闻一多先生的一生,他的言行一致体现在他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和澎湃执著的爱国热情上。而当今,言行一致、爱国守法正是我们中学生明理诚信的基本要求所在。希望闻先生的高尚品格能够指引我们今后做人的方向。

  七、布置作业

  1、课下搜集闻一多先生的作品。可以举办“闻一多先生作品展”。

  2、完成《三导》。

  根据资料简单介绍闻一多。

  (考察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

  听读,初步感知文章,注意正音。

  一组同学开火车领读后全班齐读两遍。

  齐读全文,进一步感知课文。

  思考后自由作答。(说自己的'感受即可,也可以参照原文。)

  思考后自由抢答问题。(考查学生快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

  快速读课文,思考问题,找出重点词、关键句。合作伙伴之间交流、探讨。

  学习小组汇报结果。(汇报形式可以是板书、美读、也可以就课文提出问题,小组不能解决的问题全班共同探讨。)

  找到过渡段,并分析、理解其作用。

  思考问题,找出重点词、关键句。合作伙伴之间交流、探讨。

  学习小组汇报结果。(汇报形式可以是板书、美读、也可以就课文提出问题,小组不能解决的问题全班共同探讨。)

  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回顾学习内容,自己小结学习收获,自评参与的主动程度。

  七、教学板书设计:

  12、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学者→{做了再说做了不说}→优秀的学者。

  口的巨人

  

  革命家→{说了再做}→大勇的革命家。行的高标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课外语段阅读题 篇14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教案

  育才初中   王国平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领悟文意,受到熏陶,体味语言的优美和抒情性。

  2、夹叙夹议的写法,叙述中的抒情、描写和议论,前后文的过渡和照应

  3、积累语言,培养语感,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教学重点

  诵读欣赏,情感熏陶,行文技巧,指导写作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学生讲述交流搜集的资料,引出闻一多,臧克家。

  二、了解闻一多,臧克家。(课件)

  闻一多(1899-1946)  1922年赴美国芝加哥美术学院学习,后来研究文学。1925年回国,历任青岛大学、清华大学教授.诗集有《红烛》《死水》,表现出深沉的爱国激情。1943年后,目睹蒋介石反动政府的腐败,奋然而起,积极参加反对独裁、争取民主的斗争。“一二一”惨案发生后,他更英勇地投身爱国民主运动,最后献出宝贵的生命。集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三重人格”于一身。郭沫若称其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臧克家(简略了解)

  三、检查预习情况(课件)

  1给下列字词注音:

  地壳      仰之弥高      兀兀穷年

  校补      锲而不舍      沥尽心血

  赫然      炯炯目光      群蚁排衙

  函寄      目不窥园      迥乎不同

  漂白      警报迭起      气冲斗牛

  2区分下列形近字

  霄,宵    炯,迥    赫,赧  

  锲,契,挈    暇,瑕,遐

  四、理清课文   整体感知

  1 放声朗读课文,思考:(均有课件)

  2文章从哪些方面写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以此为脉络,文章可分为几部分?每个部分是怎样衔接连缀的?

  明确:从学者的方面和革命家的方面来写的。

  第一部分(1-7)记述前期闻先生作为学者方面的“说”和“做”。

  第二部分(8-20)记述后期闻一多先生作为革命家方面的“说”和“做”。

  两部分之间用了七、八、九三个段落过渡。第七段承接上文小结,第八、九段开启下文。这样连缀紧密,脉络清楚,过渡自然,把两个方面的情况简明地并列提出,给读者以深刻印象。

  3.综合这两个方面来看,闻一多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用课文原话回答)

  明确:“是卓越的学者,大勇的革命烈士”

  4作为学者闻一多是怎样说的?(引用原文)

  “人家是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5作为学者闻一多做了哪些主要成就?目的是什么? (引用原文)

  三部著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 《古典新义》

  目的:“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6作为革命家的闻一多是怎样说的?(引用原文)

  “ 此生别无……讲个痛快”

  “另函寄上……请传观.”

  7作为革命家的闻一多做了哪些?目的是什么?

  明确:起稿政治传单、群众大会演说、参加游行示威

  目的:争取民主

  总结提问:这篇文章为什么取标题“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略

  五 作业 布置

  1,读一读,写一写

  2,《作业 本》1-4题

  第二课时

  一  赏析臧克家诗作《有的人》,缅怀闻一多先生导入  

  二  复习上节课延伸提问:(课件)

  闻一多先生前期和后期思想品格上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又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前后期为什么有这种变化?

  明确:前期为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潜心学术,取得累累硕果。后期投身民主运动,做争取民主的战士,无所畏惧视死如归。原因及共同点:对社会认识的变化。但作为一名卓越的学者,一名伟大的爱国者,他却是始终的言行一致。

  三  重点研读第一部分,赏析生动形象,精炼含蓄的语言。

  1 先让学生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读一读,再讲一讲喜欢的理由。(教师大力鼓励,引导,赏识评价)

  2 学生圈点勾画提出不懂的句子或词语,讨论解决。

  3 教师提出如下句子或词语让学生讨论:

  见课本练习二

  4 “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四壁。”请展开想象,写一段话描写闻一多挑灯夜读的情景。

  5 归纳本文语言特点(课件)

  明确:语言生动形象,富于感情和诗意:

  有记叙、描写、抒情、议论。

  运用成语或四字短语:使结构整齐,有节奏感。

  运用对句:读起来琅琅上口,铿锵有力,富于音乐美。

  四.小结

  本文以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总领全文,作者前半部分介绍了闻先生写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三本书的情况,刻画了闻一多先生前期潜心学术,不畏艰辛,废寝忘食,数十年如一日的敬业精神,着力表现闻一多先生“做了再说,做了不说”的精神,体现了闻先生“学者的方面”。后半部分写闻一多先生“说”了就“做”,言行完全一致,作者选取起草政治传单、群众大会演说、参加游行示威三件事作为例证,表现了闻先生“革命家的方面”。两部分互为补充,使闻一多先生的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著的爱国热情以及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跃然纸上。

  五 课外拓展。

  赏析闻一多《最后一次讲演》,感悟闻一多先生作为卓越学者的精彩语言和作为大勇的革命家的风范。

  六 作业 布置

  1《作业 本》阅读理解

  2 课外读《红烛颂―纪念闻一多烈士》(闻立鹏)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课外语段阅读题(精选14篇)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