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教学资源网(www.jxzy.wang)
首页 > 教案设计 > 语文教案设计 > 《伤仲永》同步达纲练习(通用15篇)

《伤仲永》同步达纲练习(通用15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伤仲永》同步达纲练习(通用15篇)

《伤仲永》同步达纲练习 篇1

  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邑人( )  环谒( )  称前时之闻( )

  泯然( )  日扳仲永( )  卒之为众人( )

  2、解释下列加粗的词语。

  ⑴ 世隶耕__________________  ⑵ 未尝识书具__________________

  ⑶ 收族为意________________  ⑷ 立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⑸ 宾客其父________________  ⑹ 环谒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⑺ 即书诗四句______________  ⑻ 或以钱币乞之________________

  ⑼ 称前时之闻______________  ⑽ 泯然众人___________________

  ⑾ 贤于材人________________  ⑿ 受之天_____________________

  ⒀ 卒之为众人______________  ⒁ 固众人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句子朗读停顿错误的一项是( )。

  a、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b、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c、或/以钱币乞之。

  d、余闻之/也久。

  4、选出对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

  ⑴ 一乡秀才观之( )

  a、(把他的诗)叫来一个乡的秀才观赏

  b、(把他的诗)叫来全乡的秀才观赏

  c、(把他的诗)传给乡里的一个秀才观赏

  d、(把他的诗)传送给全乡的秀才观赏

  ⑵ 父利其然也( )

  a、父亲利用他的这种情况

  b、父亲认为这种情况有利可图

  c、父亲认为其中的利益就是这样

  d、父亲利用这种情况

  ⑶ 从先人还家( )

  a、从先父那里回家

  b、自先父那里回家

  c、跟着先父回到老家

  d、跟着先父从老家回来

  ⑷ 下列句子中“其”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b、父利其然也

  c、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d、彼其受之天也

  5、填空。

  ⑴ 《伤仲永》选自___________,作者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__________,

  字介甫,晚号__________,北宋著名的文学家、________家、思想家。

  ⑵ 本文是一篇_________,它是________的一种,意思是随手笔录,不拘一

  格。我国古代的随笔常常借一件事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 文章运用了三个副词,使一个天资非凡、神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这三

  个副词是______________。

  ⑷ “余闻之也久”这句话在本文的叙事中,所起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

  ⑸ 在文章最后一段中,作者认为导致方仲永才能“泯然众人”的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

  ⑹ 《伤仲永》一文采用了__________和_________两种表达方式。

  【参考答案】

  1、yì  yè  chèn  mǐn  pān  zú

  2、⑴ 属于

  ⑵ 曾经

  ⑶ 聚、团结

  ⑷ 完成

  ⑸ 以宾客之礼相待

  ⑹ 四处拜访

  ⑺ 马上

  ⑻ 有的(人)

  ⑼ 相当

  ⑽ 完全

  ⑾ 胜过、超过

  ⑿ 承受

  ⒀ 最终

  ⒁ 本来

  3、d

  4、⑴ d

  ⑵ b

  ⑶ c

  ⑷ b

  5、⑴ 《临川先生文集》 王安石 半山 政治

  ⑵ 随笔 散文 抒发作者的感情或阐明某种观点

  ⑶ 忽、即、立

  ⑷ 过渡

  ⑸ 其受于人者不至

  ⑹ 记叙 议论

《伤仲永》同步达纲练习 篇2

  创意说明

  文言文对于初一学生来说,是较有吸引力的,教师可充分利用学生的求知欲和详尽的书下注释,组织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式学习。

  教学步骤

  一、对照书下注释,读懂课文大致内容

  对照书下注释,自己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提出字词理解疑难,自行解决。

  用自己认为科学的方法,整理、积累相关字词知识。然后交流,根据积累内容的价值、形式、全面与否和书写进行评比。

  在这一过程中落实:

  字音:隶 邑 乞 扳 谒 称 泯 耶

  词意:隶 邑 乞 扳 谒 称 泯 耶 为意 未尝 自为其名 收族 立就 文理 自是 通悟 受 贤 彼其

  词类活用:伤仲永 父异焉 借旁近与之 邑人奇之 宾客其父 父利其然

  一词多意:于 之 其

  二、在了解大致内容的基础上,朗读课文

  1、要求不读破句。自己读,听同学读,校正不正确的朗读,调整理解偏差。

  结合课后练习二,提醒学生注意句中的停顿,还可让学生揣摩停顿规则。

  2、要求读出层次。先理性认识课文中的大小层次,标记后再读,养成把理解渗透于朗读中的习惯,以期形成良好的语感。

  在这一环节中贯彻对课文结构的理解:全文借事说理,一、二两段叙述方仲永的故事,第三段说后天教育对成才极为重要之理;从叙事部分看,仲永的变化经历了三个阶段──幼年天资过人,禀赋极高,十二三岁时才能衰退,大不如前,二十岁时才思衰竭,完全变成了一个平庸之人,也有层次之分:从写仲永幼时才能之奇的第一段来看,还有层次──句交代籍贯、身份、姓名、家世,二至五句写他忽有赋诗才能,六、七两句写成名后的状况。本环节实际上是要学生既能整体把握课文,又能从细微处思考句与句间的逻辑关系。

  3、要求读出感情:

  学生自己读,表演读,要能读出作者的惊喜、愤慨、惋惜、哀伤、告诫之情。

  三、熟读课文后,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质疑探究

  读课文,说说自己在理解中遇到的疑难,小组讨论解决,然后把你们认为有普遍意义的思考和解答提出来,全班共同探究。

  课文理解难点:

  1、仲永的故事是真的吗?

  作者力图写真,人物有名有姓,哪里人氏、身份家世都交代得清清楚楚,仲永如何神奇也有明明白白的细节描写,还有父异焉邑人奇之的确证,另外叙事所用见闻录的方式,使仲永成为我生活视野里的一个真真切切的人,叫人不得不信。

  现在我们争论故事的真假已无多大意义,仲永现象不乏其例,作者意在用仲永之例说明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

  2、本文为什么详写仲永才能初露时的情形?

  这样安排更见作者匠心,能更好地表现文章主旨。把仲永的天赋之高渲染得越浓,其才能泯灭引起的哀伤之意才会越深,作者的痛切之感、肺腑之情就会更有感染力。

  3、伤的具体内涵有哪些?

  ⑴ 因仲永的悲剧而伤,幼时天资过人最终却泯然众人。

  ⑵ 伤社会上如仲永之父贪财短视的可悲之辈。

  ⑶ 伤邑人闻听盛名趋之若鹜的不良心态。这也正是文中感慨受于人者不至也的深远意味。

  4、作者为何只追究仲永父亲的责任而不写仲永自身的失职?

  作者把方仲永放在值得哀怜的位置上,重点表现对他的同情惋惜,强调其父不使学是仲永命运变化的关键,且后文所说受之人是说人所受到的后天教育,而不是说人自身的后天学习和主观努力,侧重点不同。

  四、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伤仲永》同步达纲练习 篇3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 朗读课文,正确掌握句中的停顿。

  ⑵ 了解“之”“于”的用法,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翻译课文。

  2、能力目标:

  ⑴ 熟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⑵ 学习本文借事说理的方法,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⑶ 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简洁、洗炼、精当的语言。

  ⑷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自己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3、情感目标:

  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能明白方仲永“泯然众人”的原因。

  【重点难点】

  1、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翻译课文。

  2、认识到“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教学设想】

  1、学习比较阅读的方法。

  2、课前准备:

  预习课文,了解课文大意;解决生字词。

  3、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设计】

  一、新课导入

  1、伟大的科学家和发明家爱迪生有一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他用勤奋的一生发明了无数的东西,对人类作出了巨大贡献,被誉为“发明大王”,人们都认为他是世界上少有的“天才”。到底什么是“天才’妮?他的这句名言就是最恰当的解释。遗憾的是有很多人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自恃聪明,自认为有天赋,结果最终沦为庸才、蠢才,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人。

  2、本文选用《临川先生文集》。作者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做官后,向朝廷上万言书,提出政治改革的主张。继而推行各项政治革新,取得一定成就。但由于保守派的强烈反对,他两次被害相。晚年封为荆国公,谥号“文”。著有《王临川集》、《王文公文集》,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3、题解:

  本文用“伤”字点出作者的写作意图。“伤”是哀伤,哀怜的意思,表达了作者对方仲永这样的人才,“泯然众人”的哀伤,惋惜之情。

  三、正课

  1、补充课文注释:

  隶:属于。

  尝:曾经。

  “父异焉”焉:语气代词,代这件事。

  书:动词,写。

  自:自己。

  为:动词,题上。

  自:从。

  是:这。

  就:完成。

  宾客:名词用作动词,意思是以宾客之礼相待。

  或:有的人。

  利:动员的以动用法,以……为利。

  从:跟从。

  还自扬州:从扬州回家。

  贤:比……好,优秀。

  卒:最终。

  且:况且。

  固:本来。

  “得为众人而已耶?”反问句。恐怕他连普通人还不如罢了。

  2、朗读时注意下列语句的停顿:

  ⑴ 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⑵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⑶ 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⑷ 自是|指物作诗位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⑸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⑥余闻之也|久

  3、对文中的“之”“于”进行归类:

  忽啼求之:它,指书具,代词。

  借旁近与之:他,指仲永,代词。

  余闻之也久:这事。指仲永父“不使学”“环谒于邑人”,代词。

  不能称前时之闻:的,助词。

  卒之为众人:语气助词,不译。

  环谒于邑人:到,介词。

  于舅家见之:在,介词。

  贤于材人远矣:比,介词。

  爱于人者不至:从,介词。

  4、从文中找出词类活用的词语:

  ⑴ 邑人奇之:以…为奇,形容动词作动词。

  ⑵ 宾客其父:把…当作宾客,名词作动词。

  ⑶ 利其然:以…为利,名词作动词。

  ⑷ 伤仲永:哀伤,哀怜,形容词作动词。

  5、翻译:

  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以种田为业。仲永长到五岁,不曾认识笔、墨、纸、砚,(有一天)忽然放声哭着要这些东西。父亲对此感到惊异,从邻近人家借来给他,(仲永)当即写了四句诗,并且题上自己的名字。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团结同宗族的人为内容,传送给全乡的秀才观赏。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能)立即写好,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做客,有的人还花钱求仲永题诗。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我听到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间,我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里见到他,(他已经)十二三岁了。让(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问起方仲永的情况,回答说:“(他已经)才能完全消失,成为普通人了。”

  王先生说:仲永的通晓、领悟能力是天赋的。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像他那样天生聪明,如此有才智的人,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要成为平凡的人;那么,现在那些不是天生聪明,本来就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想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恐怕都不能够吧?

  5、全文可分两部分,第一部分以叙事为主,第二部分以议论为主:

  ⑴ 第一部分(1~2):简叙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

  ①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交代了关于方仲永的哪些情况?联系下文说说作者为什么这么写?

  交代了他的籍贯、身世、姓名、家世。

  “世隶耕”为下文作铺垫,既衬托出他的非凡天资,一个没有家学背景的人,生而知之,更见其大资非凡。又暗示了造成他命运的家庭背景,暗示下文其父“不使学”的原因。

  一个“啼”字,生动地写出方仲永索求书具的儿童情态;“忽”“即”“立”三个副词,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仅一句话就刻画出方仲永父亲贪图小利而自得的可悲可叹的愚昧无知之态;“不使学”三字,看似平淡,却为方仲永的变化埋下伏笔,点出方仲永命运变化的关键。

  ② 为什么详写方仲永才能初露时的情形?

  本文详写方仲永才能初露时的情形,这样安排暗含了文章的主旨,是符合作者意图的。

  ③ 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

  从方仲永个人情况来看,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贪图小利,目光短浅,而“不使学”。从道理上来说,原因是作者在后面的议论中所认为的那样,方仲永“卒之为众人”,是因为“其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受到后天正常的教育。

  ④ 课文写了方仲永的才能发展经历有哪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仲永生五年……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写方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具有作诗才能;

  第二阶段:“……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写十二三岁时的方仲永才能衰退,大不如前;

  第三阶段:“又七年……泯然众人矣。”写方仲永又过七年后完全变成一个平庸之人。

  ⑤ 这三个发展阶段的叙述,有见有闻,有详有略,这样安排组织材料有何好处?

  写仲永年少时天资聪慧,以“闻”的形式;写仲永十二三岁才思“不能称前时之闻”,以“见”的形式;写方仲永最终平庸无奇,又以“闻”的形式。

  “见”和“闻”有机结合,叙述真切可信,课文详写第一个阶段,铺陈方仲永才能初露的情形,暗示其前途无量,而其父“利其然”之举却导致他的才能衰退。后两个阶段略写,几笔点出方仲永沦落平庸的情形,引人深思。这种详略处理,有力地突出了文章主旨,鲜明地体现了“伤”的含义。

  ⑵ 第二部分(3):作者阐明观点看法:

  ① 这一段“受于天”指什么?“受于人’仅指什么?

  作者所说的“受之天”,是指人的天资;“受之人”,是指后天教育。作者认为,二者之间,后者更为重要,即后天教育对一个人是否成才是至关重要的,这一观点无疑是正确的。这里要注意,“受之人”是说人所受到的后天教育,而不是说人自身的后天学习和主观努力(方仲永因其父“不使学”而根本无从学习,无从努力),这是两个不同的问题,而后者并不在本文的议题之内。但我们却可以从中受到启发,对我们认识人的天资与后天学习和主观努力的关系不无裨益。

  ② 这一段讲了几层意思:作者要表明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讲了两层意思:从“王子曰”到“不至”,揭示仲永才能泯灭的原因,即“受于人者不至也”。

  从“彼其……”至文末是第二层,由仲永引申出天赋差的人如果不“受之人”,结局更加可悲。这一段作者主要强调了后天的努力学习、接受教育对成才的重要作用。

  ③ 作者认为人的才能有赖于后天的教育和培养,即使是天赋很高的人,如果不加以教育和培养,也会变成平庸无能的人。

  ④ 作者认为方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是“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进行后天的学习和教育。并由此引发天赋不如仲永之人如果不注重后天教育,结果将更不可设想的感触。

  ⑶ 本文借事说理,以方仲永的实例,说明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文章分两部分:叙事部分写方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却因其父“不使学”而最终“泯然众人”,变得平庸无奇;议论部分则表明作者的看法,指出方仲永才能衰退是由于“受于人者不至”,强调了后天教育的重要。文章通过方仲永这一实例说明具有普遍借鉴意义的道理,给人以深长的思考。

  6、请把本文与《孙权劝学》相比较,说说你的人才观:

  讨论并归纳:人的成长关键在后天接受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像方仲永这样天赋高的神童,不学习,最终也变成了普通人一样。而像目蒙这样大字不识几个的武将,通过学习,也具有了军事方面或政治方面的才干和谋略。像我们这样的普通人更要努力学习,不然想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恐怕都办不到。

  7、以“由方仲永所想到的”为题,在课堂上即席发言,自己确定发言的角度和观点畅谈感受与启示:

  要求:

  ⑴ 声音洪亮,用普通话发言,语言简练。

  ⑵ 中心鲜明,讲话的层次清楚。

  ⑶ 时间在2分钟左右。

  (本题意在训练学生确立观察角度、从材料中提炼观点的能力,以及阐述观点的语言表达能力。要启发学生从方仲永的事例中提炼观点,不拘一格。)

  8、拓展阅读:

  ⑴ 你怎样评价仲永的父亲?假设你有一个这样的父亲或儿子,会怎么样做?

  ⑵ 引用《论语》中的语句劝劝像仲永一样的古人或今人。

  四、小结

  我们在学习中进一步的掌握文言文的学习方法,增强了语感,了解了道理:一个人能否成才,与天资有关,更与后天所受的教育以及自身的学习有关。本文作者为一位“神童”最终变成平常人而深感惋惜,并发表议论,以此引发人们的思考。

  1、在语言表达上,用词洗炼、生动:

  ⑴ 用词的精当传神。如第一段中写方仲永“啼求之”,一个“啼”字生动地写出了索求书具的情态;“忽”“即”“立”三个副词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这一句用极其凝炼的笔墨,揭示了仲永才能衰退、天资尽丧的原因。其中一个“利”字,写出其父贪求钱财、目光短浅的性格,“环谒”概括了其父求财的可鄙行为,“不使学”更是一语中的,批判其父的错误做法,暗示仲永“混然于众”的必然结果。这些词语用得既传神又贴切,寥寥数语便起到了言简意赅的效果。一个“利”字,写出其父贪求钱财、目光短浅的性格,“环谒”把方仲永父贪利自得、可悲可怜的愚昧无知之态刻画得淋漓尽致。“不使学”更是一语中的,批判其父的错误做法,暗示仲永“混然于众”的必然结果。这些词语用得既传神又贴切,寥寥数语便起到了言简意赅的效果。

  ⑵ 从全篇来看,行文也是笔墨极省,既高度概叙,以至难以再删一字,同时也富于文采,描写细腻,与文体特点相映生辉。

  2、本文寓理于事,通过方仲永5岁到20岁才能发展变化的故事,说明了人的天资和后天成才的关系。前两段叙事,最后一段议论。叙事部分详写方仲永幼年才能出众的情形,而略写此后的情况,先仰后场,对比鲜明,表达了作者的婉惜之情;然后就事说理,提出作者的见解,画龙点睛,起了突出中心的作用。

  3、摘抄有关“天才与勤奋”的名言警句5条。

《伤仲永》同步达纲练习 篇4

  教学时数: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准确把握句中的停顿

  2、正确进行翻译

  教学重点

  同上

  教学难点

  1、几个句子的停顿

  2、几个用法特殊的词

  3、几个难句的大意

  预习要求

  1、掌握下列字的读音及意思:

  隶、扳、谒、邑、称、泯、矣、焉、耶

  2、朗读课文,画出文中不清楚停顿的句子。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古人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这句千古名言,一语道破了“活到老,学到老”的真谛。它告诉我们,一个人只有不断的学习、终生学习,才能与时俱进,成为顺应时代的有用之才。反之,如果你不进行学习,不接受教育,哪怕你是一个神童、一个天才,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销蚀成一个庸才、甚至蠢材。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伤仲永〉〉里的主人公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例证。

  二、检查预习

  1、检查预习一:指名朗读,师生共同指正。

  2、检查预习二:由学生提出,师生共同指正。学生齐声朗读。

  可能出现的句子停顿[可根据需要投影]:

  1、仲永/生五年2、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3、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4、自是/指物做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5、传/一乡秀才/观之6、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7、余闻之也/久8、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请一位朗读比较好的学生范读一遍课文,教师随时指正。

  全班齐读全文。

  三、作者作品简介

  提问:这是王安石的作品。哪位同学了解王安石以及他的作品,来给大家谈谈?

  (学生讲述)

  [投影]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是唐宋八大散文家之一。本文选自〈〈临川先生文集〉〉

  四、题解

  (教师)讲述:本文是一篇随笔。

  (教师)提问:谁能说说题目“伤仲永”的“伤”是什么意思?

  明确:哀伤,叹息。表达了作者的感情。

  五、自读课文,掌握大意

  (教师)讲述:王安石哀叹方仲永什么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疑问,自由朗读课文一遍。

  (一)学生自由诵读。

  (二)学生自读课文。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参考老师补充注释(可四人小组探讨),掌握大意。

  教师补充课文注释[幻灯]

  (1)理解几个用法特殊的词

  1、“即书诗四句”书:名词活用为动词,写。

  2、“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日:名词活用为状语,每天。

  3、“邑人奇之”奇: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对……感到惊奇。

  4、“稍稍宾客其父”宾客:名词活用为动词,把……当宾客招待。

  5、“父利其然也”利:名词活用为动词,认为有利。

  (2)理解几个词语

  1、“养父母”养:赡养。2、“传一乡秀才观之”一乡:全乡。3、“或以钱币乞之”或:有的人。4、邑人:同县的人5、“从先人还家”从:跟从。6、“前时之闻”:以前听到的名声。7、“卒之为众人”卒:最终。众:普通。8、“如此之贤也”贤:(有)才能。9、“且为众人”且:尚且。10、“固众人”固:本来。

  (3)理解下列句式

  1、“不使学”省略句,省略了宾语,即“不使(之)学”:不让(仲永)学习。2、“还自扬州”倒装句,正确的语序是“自扬州还”:从扬州回家。3、“受之天也”省略句,省略了介词,即“受之(于)天”:从上天那里得到或上天赋予的

  学生质疑,教师点拨。

  (三)检测自读效果。四个大组口答竞赛。(要求学生合上书本)

  [幻灯](1)朗读下列句子,要求读准句中的停顿

  1、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2、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3、自是指物做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4、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父异焉5、环谒于邑人

  2、其文理皆有可观者6、泯然众人矣

  3、稍稍宾客其父7、贤于材人远矣

  4、或以钱币乞之8、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四)翻译课文。要求一人一句,注意词义正确

  (五)初步感知课文:掌握了文章大意之后,我们明白了作者为什么要“哀叹”仲永了吗?(学生回答)

  六、全班再一次诵读课文

  七、教师小结

  本文记叙了一个神童最终“泯然众人”的故事,流露出了作者的惋惜之情。那么,作者在文章中表露了自己怎样的观点呢?我们又能得到那些启示呢?下堂课,我们再进一步学习。

  八、作业

  1、抄写文下注释一遍

  2、熟读课文,背诵最后一段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2、揣摩本文精当的语言

  3、学习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

  教学重点

  同上

  教学难点

  教学目标2、3

  预习要求

  思考文后练习一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投影]

  1、方仲永的天资过人,表现在哪里?在课文中找出原句。

  2、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3、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用原句回答。你还有什么新的、独到的见解吗?

  4、最后一段作者讲了什么道理?

  明确:

  1、“忽啼求之”;“即书诗四句”;“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2、第一阶段:幼时天资过人

  第二阶段:十二三岁时才能衰退

  第三阶段:又过七年后变成平庸之人

  3、从方仲永个人情况来看,原因是其父“不使学”;从道理上来说,原因是“其受于人者不至”。

  4、天资好的人,没有得到良好的教育,尚且变成普通的人,那些天资平常的人,如不接受教育,连普通人都赶不上了。

  二、揣摩语言

  [讲述]文言文一般都很简洁,本文语言尤为精练。文章前两段叙述方仲永由“指物作诗立就”的神童到“泯然众人”的过程及原因,仅用了158个字,没有一句废话,每一句甚至每个字都有其丰富的表现力。

  [例]

  1、“世隶耕”:三字交代了身份、家世,是对“未尝识书具”“不使学”的必要铺垫,既衬托了方仲永的非凡天资,又暗示了造成他命运的家庭背景。

  2、“啼”:一个字生动地写出方仲永索求书具的儿童情态。

  请同学们尝试着到文中发掘发掘。

  (学生讨论)自由发表意见。

  明确:

  1、“忽”“即”“立”:三个副词,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

  2、“奇之”“宾客其父”“乞之”:三言两语就从旁衬托出方仲永的杰出才华。

  3、“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仅一句话就刻画出方仲永父亲贪图小利、愚昧无知的形象。

  4、“不使学”:三字看似平淡,却也点明了仲永终未成大器的原因。

  5、第二段叙事:仅以一“见”一“闻”一“问”就交代了方仲永后来的变化和结局。

  6、结尾议论:言简意深,说理严谨。

  以上,教师可摘要启发讲解。

  三、质疑探究

  [投影]

  文章叙述了方仲永从五岁到二十岁间才能变化的三个阶段,你认为哪一个阶段写得最详细?说说你的依据。再想想:作者为什么要详写这一阶段呢?

  明确:

  方仲永才能出露时的幼时阶段详写;理由略;详写这一阶段,意在说明一方面“仲永之通悟”确实是“受之天”,有先天的因素;另一方面,正是在这个时期,就已经埋下了才能衰退的种子,即“父利其然也,……,不使学”。以方仲永为反面的例子,来说明“受之人”即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四、体验与反思

  [投影]

  你怎样认识“受之天”与“受之人”的关系,即“人的天资”与“后天教育”的关系?假如你认为自己很聪明的话,读了文章后,有什么感受和启发?假如你认为自己还有点笨,读了文章后,又有什么感受和启发?

  学生自由发言。

  五、教师小结

  本文寓理于事,通过方仲永5岁到20岁才能发展变化的故事,说明了人的天资和后天成才的关系。

  由此看来,人的成长,关键在后天接受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像方仲永这样天赋高的神童,不学习,最终也变成了普通人一样。我们这样的普通人,就更要努力学习,不然想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恐怕都办不到。老师赠送你们一条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的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希望你们珍惜读书机会,好好学习,长大后成为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

  六、作业

  1、完成文后练习三

  2、摘抄有关“天才与勤奋”的名言警句5条

《伤仲永》同步达纲练习 篇5

  教学设想

   1、帮助学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弄清方仲永变化的过程,弄清方仲永的才能衰退的原因。

  2、组织学生讨论现在社会上存在的类似仲永的现象,让学生深刻领会后天学习非常重要这个道理

  3、注意新旧知识的衔接,引导学生灵活适应《论语》中的有关知识。

  教学步骤 

  一、讲故事导入  新课

  1、教师讲一个“年级死囚犯,在临刑前咬下母亲半边耳朵”的故事。

  2、讨论,年轻人的行为如何理解?

  3、听了这个故事你有何感想?

  说明:此项练习旨在调动学习兴趣,让学生自然地进入课堂,集中注意力,进入课文学习,同时开发学生听话,分析能力,并能准确地把自己的感受口头表达出来,训练学生的说话能力。教师应以学生的看法为主。教师不作统一要求。

  二、学生自读课文

  1、师:这是一个令人遗憾,令人痛心的故事。宋代文学家王安石,笔下也有一个令人伤感的故事。你指导是哪篇课文吗?

  说明:此项设计是为了“课题的书写。加深了印象。

  2、朗读课文,参考注意释,然后用自己的话说出故事的内容梗概。

  说明:此项练习旨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逐步感知全文,掌握故事梗概,为下一步训练作铺垫。

  3、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讨论文中理解有困难的词句或文言常用词语。以提问形式在班内交流教师适当提高、指导。

  说明:此项练习旨在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精神疏通文章的障碍。为下步训练作准备。

  三、探究课文内容

  1、课题中“伤”是什么意思?作者因为什么而“伤”?

  2、方仲永的才能有和变化?

  3、方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是什么?

  说明:此三项训练旨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对课文的理解能力。重点在对原文的理解与应用。

  4、你怎样评价仲永的父亲?

  5、假设你有一个这样的父亲或儿子,会怎么样做?

  说明:此二项训练旨在培养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同时训练口头表达能力。

  四、课外延伸

  1、引用《论语》中的语句劝劝像仲永一样的古人或今人。

  说明:此项练习旨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因为两文都涉及到了学习态度的问题。

  2、结合课文,说说现实社会中与之类似或相反的现象。

  说明:此项练习旨在让学生深刻灵活今后学习非常重要这个道理。

  五、作业 

  说说学习《伤仲永》一文的感受。

  六、反思:

  1、初一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有一定的障碍,特别是在朗读方面、断句、节奏、语气语调都有一定的难度。要加强朗读,力争在理性的基础上,多背诵多积累,加深对课文的感悟和体会,更要加强多种形式的朗读。

  2、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没有想象的这么好,特别是后进生更是半懂半不懂,遗憾的教学中应重点注意。

  3、讨课题完成比预料的好,学生讨论热烈,各抒己见,模仿仲永及仲永父亲的语气进行劝说很到位,以后的教学中可加强训练。

《伤仲永》同步达纲练习 篇6

  【课题】

  伤仲永

  【创意说明】

  文言文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并不陌生,让学生自己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并独立完成作业,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组织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式学习。

  【教学步骤】

  1、导课:

  俗话说“先天不足后天补”,也就是说在后天的教育中得到弥补。如果先天条件好,天资聪慧,后天得不到正确的教育,那结果又是怎样呢?今天我们就学习柳宗元的《伤仲永》。

  2、整体感知:

  ⑴ 朗读理解课文:

  对照书下注释,自己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提出字、词,理解疑难,自行解决。

  ① 给加粗的字注音:

  世隶耕( )

  伤仲永( )

  泯然众人矣(  )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 )( )

  称前世之闻( )

  ② 理解加粗词的意思:

  未尝识书具

  自为其名

  稍稍宾客其父( )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仲永之通悟

  不能称前世之闻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或以钱币乞之

  ③ 朗读要求:

  注意停顿,读出层次,读出感情。

  ⑵ 理解课文内容:

  讨论并归纳: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仲永年幼时,具有作诗的才能。

  第二阶段:十二、三岁的方仲永才能衰退,大不如前。

  第三阶段:写方仲永又过7年后,完全变成一个平庸的人。

  3、拓展延伸:

  ⑴ 方仲永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从方仲永个人情况看,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⑵ 最后一段议论讲了什么道理?

  作者认为,人的天资与后天的教育,二者之间后者更重要,即后天教育对一个人是否成材是至关重要的。

  ⑶ “伤”的具体内涵有哪些?

  ① 因仲永的悲剧而“伤”,幼时天资过人,最终却“泯然众人”;

  ② “伤”社会上如仲永之父贪财短视的可悲之辈;

  ③ “伤”邑人闻听盛名趋之若鹜的不良心态。

  这也正是文中感慨“受于人者不至也”的深远意味。

  ⑷ 交流自己学习这篇文章的体会。

  ⑸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资料整合平台】

  作家作品简介:本文选自《临川先生集》,作者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作官后向朝廷上万言书,提出政治主张,既而推行各项政治革新,取得一定成就,但由于保守派的强烈反对,他两次被罢相,晚年封为荆国公,谥号“文”。著有《王临川集》、《王文公文集》,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伤仲永》同步达纲练习 篇7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朗读课文,正确掌握句中的停顿;掌握和积累文言词汇;体会课文简洁精练的语言。

  2、过程与方法:

  采用“读、问、讨、练”的方法学习文言文;注重学生文言知识的积累和对课文的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启发学生探讨方仲永由天才变成普通人的原因,懂得天才出自勤奋的道理。

  【教学重点】

  正确朗读课文,注意句子的停顿;领会详细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借事说理的技巧,明白天才出自勤奋的道理。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朗读课文,正确掌握句中的停顿;掌握和积累文言词汇;疏通文言句子的意思。

  〖教与学的步骤〗

  一、课文导入,简介作者,解释文题

  伟大的科学家和发明家爱迪生有一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他用勤奋的一生发明了无数的东西,对人类作出了巨大贡献,被誉为“发明大王”,人们都认为他是世界上少有的“天才”。到底什么是“天才’呢?他的这句名言就是最恰当的解释。遗憾的是有很多人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自恃聪明,自认为有天赋,结果最终沦为庸才、蠢才,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人。

  简介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晚号半山。唐宋八大家之一。

  本文采用随笔的形式而写,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阐明某种观点。叙述是基础,阐明道理是核心。文题含义:为仲永的经历遭遇而感伤。

  二、自读课文,掌握大意

  (教师)讲述:王安石哀叹方仲永什么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疑问,自由朗读课文一遍。

  1、学生自由诵读。

  2、学生自读课文:

  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参考老师补充注释(可四人小组探讨),掌握大意。

  教师补充课文注释:(幻灯)

  ⑴ 对文中的“之”“于”进行归类:

  之 忽啼求之:它,指书具,代词。

  借旁近与之:他,指仲永,代词。

  余闻之也久:这事,代词。

  不能称前时之闻:的,助词。

  卒之为众人:语气助词,不译。

  于 环谒于邑人:到,介词。

  于舅家见之:在,介词。

  贤于材人远矣:比,介词。

  爱于人者不至:从,介词。

  ⑵ 从文中找出词类活用的词语:

  ① 邑人奇之:以…为奇,形容动词作动词。

  ② 宾客其父:把…当作宾客,名词作动词。

  ③ 利其然:以…为利,名词作动词。

  ④ 伤仲永:哀伤,感伤,形容词作动词。

  ⑤ 即书诗四句:名词活用为动词,写。

  ⑥ 日扳仲永:名词活用为状语,每天。

  ⑶ 朗读时注意下列语句的停顿:

  ① 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② 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③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④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⑤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⑥ 余闻之|也久

  ⑷ 理解几个词语:

  ① 养父母:赡养。

  ② 传一乡秀才观之:全乡。

  ③ 或以钱币乞之:有的人。

  ④ 邑人:同县的人。

  ⑤ 从先人还家:跟从。

  ⑥ 前时之闻:以前听到的名声。

  ⑦ 卒之为众人:卒,最终。众,普通。

  ⑧ 如此之贤也:(有)才能。

  ⑨ 且为众人:尚且。

  ⑩ 固众人:本来。

  ⑸ 理解下列句式:

  ① “不使学”省略句,省略了宾语,即“不使(之)学”:不让(仲永)学习。

  ② “还自扬州”倒装句,正确的语序是“自扬州还”: 从扬州回家。

  ③ “受之天也”省略句,省略了介词,即“受之(于)天”:从上天那里得到或上天赋予的。

  学生质疑,教师点拨。

  3、检测自读效果:

  四个大组口答竞赛:(要求学生合上书本)(幻灯)

  ⑴ 朗读下列句子,要求读准句中的停顿:

  ① 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②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③ 自是指物做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④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⑵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 父异焉

  ②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③ 稍稍宾客其父

  ④ 或以钱币乞之

  ⑤ 环谒于邑人

  ⑥ 泯然众人矣

  ⑦ 贤于材人远矣

  ⑧ 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4、翻译课文。要求一人一句,注意词义正确。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分析品味课文内容;领会详细得当的写法;理解课文借事说理的技巧,明白天才出自勤奋的道理。

  〖教与学的步骤〗

  一、学生齐读课文,点同学复述课文内容

  二、分析理解课文内容,领会课文主旨

  1、思考: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经历了几个阶段?各有什么特点?课文是怎样叙述的?

  三个阶段:

  ⑴ 童年时期:

  才思敏捷,天赋极高,如五岁时就“啼哭求之”,“书诗为名”,“指物作诗立就”,“文理可观”等。

  ⑵ 少年时期:

  才思衰退,大不如前,“不能称前时之闻”。

  ⑶ 青年时期:

  才思平庸,与众无异,“泯然众人矣”。

  2、思考:这三个发展阶段的叙述,有见有闻,有详有略,这样安排组织材料有何好处?

  写仲永年少时天资聪慧,以“闻”的形式。

  写仲永十二三岁才思“不能称前时之闻”,以“见”的形式;写方仲永最终平庸无奇,又以“闻”的形式。

  “见”和“闻”有机结合,叙述真切可信,课文详写第一个阶段,铺陈方仲永才能初露的情形,暗示其前途无量,而其父“利其然”之举却导致他的才能衰退。后两个阶段略写,几笔点出方仲永沦落平庸的情形,引人深思。这种详略处理,有力地突出了文章主旨,鲜明地体现了“伤”的含义。

  3、点学生阅读第3段,思考下列问题:

  ⑴ 这一段在语言表达方式上有何特点?

  采用了议论的形式。

  ⑵ 这一段“受于天”指什么?“受于人’又指什么?

  “受于天”是指人的先天条件好,即有天赋。“受于人”指人的后天学习和受到的教育。

  ⑶ 这一段讲了几层意思,作者要表明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讲了两层意思:从“王子曰”到“不至”,揭示仲永才能泯灭的原因,即“受于人者不至也”。

  从“彼其……”至文末是第二层,由仲永引申出天赋差的人如果不“受之人”,结局更加可悲。这一段作者主要强调了后天的努力学习、接受教育对成才的重要作用。

  4、思考:方仲永由神童沦为平庸之辈的原因是什么?作者是怎样看的?

  原因是“其父利其然,不使学”,把仲永当做赚钱的工具。荒废其学业,不能使其天赋用在学习上。作者认为方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是“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进行后天的学习和教育,并由此引发天赋不如仲永之人如果不注重后天教育,结果将更不可设想的感触。

  5、讨论:你同意作者的这种看法吗?

  (分组讨论)

  (说明:应让学生畅所欲言,并允许有不同的见解)

  6、学了本文,你有何感想?

  学生自由谈感想,可以从仲永自身的角度谈,也可以从仲永的父亲的角度谈,还可以联系实际来谈。只要观点是从本文中提炼出来的,中心明确,语言流畅即可。

  作者认为人的才能有赖于后天的教育和培养,即使是天赋很高的人,如果不加以教育和培养,也会变成平庸无能的人。

  7、说说你的人才观:

  讨论并归纳:人的成长关键在后天接受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像方仲永这样天赋高的神童,不学习,最终也变成了普通人一样。像我们这样的普通人更要努力学习,不然想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恐怕都办不到。

  8、领悟课文语言表达简洁、洗炼的特点:

  ⑴ 文中“忽啼求之”、“即书诗四句”、“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三句中的几个副词对表达文意有什么作用?

  真切、形象,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

  ⑵ 理解“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一句的语言特色:

  这一句用极其凝炼的笔墨,揭示了仲永才能衰退、天资尽丧的原因。一个“利”字,写出其父贪求钱财、目光短浅的性格,“环谒”概括了其父求财的可鄙行为,“不使学”更是一语中的,批判其父的错误做法,暗示仲永“泯然于众”的必然结果。这些词语用得既传神又贴切,寥寥数语便起到了言简意赅的效果。

  三、拓展延伸,语言训练

  1、以“从方仲永的悲剧所想到的”为题,在课堂上即席发言,谈感受:

  例:从方仲永的悲剧我想到了一个人即使是天才也要勤奋刻苦地学习,否则就会像仲永一样最后才能消失,成了一个平常人的。而我只是一个普通的学生,没有天才,也不会五岁就写诗。更应该认真学习,将来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才能有所作为。

  从方仲永的悲剧我想到了天下的父亲千万不能像方仲永的父亲一样“不使学”。因为假如仲永的父亲有让他学习的话,说不定仲永就能成为一个大诗人,跟李白、杜甫一样。

  从方仲永的悲剧我想到了后天的学习是最关键的,方仲永很有才能,但没有学习,最后一事无成。而许多大科学家,他们小时候并不很聪明,像大发明家爱迪生……

  2、有的同学学习很努力,成绩却与付出不成正比,于是他们认为天资才是成才的关键,学了这篇文章后,请你表述一下你的看法。

  3、请课后注意收集有关“成才与勤奋”的名言警句。

  【板书设计】

  伤仲永

  王安石

  叙述经历:天资聪慧 忽啼求 即书诗立就(利环谒不使学)

  才能衰退:不能称

  才能丧尽:泯然众

  议论原因:受于人者不至

《伤仲永》同步达纲练习 篇8

  一、说教材

  1、课文所处位置及作用

  《伤仲永》是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五篇课文,是这一册的第一篇文言文这个单元安排的是以“成长”为主题,通过了解课文中人物的成长历程,让学生能够正确对待成掌中的苦与乐,得与失,成与败

  《伤仲永》是宋代文学家王安石写的一篇议论文,作者讲述了方仲永由一个“神童”变成那个一个普通人的经历,并由此引发议论,“一个人能否成才,与天资有关,更与后天所受的教育及自身的学习有关”这一道理使学生认识到勤奋学习的重要性,同时也表达了对这位“神童”最终变成普通人而感到惋惜

  2、课文解读

  本文借事说理,以方仲永的实例,说明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文章分两部分:叙事部分写方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却因其父“不使学”而最终“泯然众人”,变得平庸无奇;议论部分则表明作者的看法,指出方仲永才能衰退是由于“受于人者不至”,强调了后天教育的重要文章通过方仲永这一实例说明具有普遍借鉴意义的道理,给人以深思

  本文的语言十分精当叙事部分仅以一百五十多字就完整地叙述了方仲永从五岁到二十岁间才能变化的过程,议论部分也不过七十余字,文中的每一词句都不是可有可无例如第一段首句“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仅九字便交代了籍贯、身份、姓名、家世,而且“世隶耕”三字是对“未尝识书具”“不使学”的必要铺垫,既衬托了方仲永的非凡天资,又暗示了造成他命运的家庭背景;“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仅一句话就刻画出方仲永父亲贪图小利而自得的可悲可叹的愚昧无知之态第二段叙事极为简要,仅以一“见”一“闻”一“问”就交代了方仲永后来的变化和结局结尾的议论部分,言简意深,说理严谨

  本文语言平实而又不乏感情色彩字里行间流露着作者对一个神童最终“泯然众人”的惋惜之情,对“受之天”而“受于人者不至”者的哀伤之情,并以鲜明的态度表明作者的观点

  3、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①了解“之”“于”的用法及文言词活用情况

  ②注意文本详略得当的写法,体会语言的简洁、精炼

  ③学习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过程和方法:

  ①诵读

  ②小组合作、交流、探究

  ③运用多媒体辅助手段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使学生明白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从而在学习方面更加勤奋刻苦

  4、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了解“之”“于”的用法及文言词活用情况

  难点:学习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二、说教法

  为了较好的完成教学目标,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依据新课程的理念,面向全体学生,在教学中我采用了情景教学法、分层教学法、分组讨论法及多媒体教学法为了使教学手段更直观、更形象,我制作了简单的课件,增强课堂的表达效果通过在情境中,要求学生边默读边思考问题,养成良好的默读习惯;通过小组交流学习的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让他们有充分的时间和机会通过默读,思考、分析、讨论等方法,主动的获取知识,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掌握探究问题的方法。

  三、说学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语文教学中不仅要传授知识,而且要教授方法只有在讲读课中将学习方法传授给学生,并引导学生在元读课文中加以运用直至掌握,才会收到比较理想的效果在本课的学习中我指导学生采用了整理分类式学习笔记法,为了真正体现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公这一理念,我把自主、合作、探究作为学生的主要学习方式

  四、说教学过程

  1、导入

  引用名言“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引出“学到老,活到老”的真谛,说明一个人不论天资多聪明,都需要后天的努力和教育,导出要学习的课文《伤仲永》

  2、简单介绍作者

  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晚号半山唐宋八大家之一,主要作品收集在《临川先生文集》和《王荆公诗笺注》政治上有著名的“王安石变法”,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伟大的改革家”

  这一环节主要是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文学常识

  3、让学生默读课文,并校正字词的读音

  ①字词:隶、扳、谒、称、耶

  ②聆听配乐朗诵《伤仲永》

  4、反复诵读,整体感知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是文言文学习的切入点“读”的第一环节是“听读”读古文要注意朗读节奏,在听读时要求“划分朗读节奏,并用‘/’划出来”然后“指名读,评价”,为进一步为教学目标服务前面是引导学生读通本文,在引导学生读懂文意时,引导学生正确运用工具,并且充分发挥同学之间的聪明才智,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意识学生读懂文意后,指名学生复述故事,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5、将学生分组,疏通文意

  ①、从文中找出通假字、古今异义字、 词类活用的词语(可以小组抢答完成)

  ②、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自主、合作探究后,要求学生以自主参与的方式每位学生翻译一句话,进行翻译接力赛,其他同学注意纠错,教师出示准确答案 )

  6、根据写作手法的变化,划分层次

  第一部分(1、2段)简述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

  第二部分(3 段)作者阐明观点看法

  提示:第一部分是叙事,第二部分是议论

  板书设计:

  年时期:指物作诗立就 天才

  少年时期:不能称前时之闻 衰退

  青年时期:泯然众人矣 平庸

  原因:不使学

  7、小组讨论作者在叙述方仲永才能三个发展阶段在材料组织安排上有见有闻,有详有略,这样有何好处?

  这一环节主要让学生学习写作上材料组织安排有祥有略、有见有闻的手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精神

  8、领悟课文语言表达简洁、精炼的特点

  “世隶耕”:三字交代了身份、家世,是对“未尝识书具”“不使学”的必要铺垫,既衬托了方仲永的非凡天资,又暗示了造成他命运的家庭背景

  这一环节让学生领悟文言文在语言表达上简洁、精炼的特点,倡导学生在写作中学习文言文语言表达简洁、精炼的特点,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9、难点探讨

  作者寓理于事,是通过什么写法揭示文章主题的?

  这一问题是难点的提示,激起学生对成功的渴望,培养他们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师在此处明确答案,并作小结:全文作者运用先扬后抑的写法,把仲永的前后两个不同时段的情况作了对比,即纵向对比,在叙事中使深刻的哲理得以表现,从而阐述了必须重视后天学习和后天教育的道理

  10、课外延伸,布置作业

  1、以《一个神童》为题,将本文改写成一个生动具体的故事

  2、积累有关“天才与勤奋”的名言警句

  (加强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并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写作能力,并注意增强学生的积累)

《伤仲永》同步达纲练习 篇9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了解“之”“于”“隶”“宾客”“称”等文言虚、实词的用法;能翻译全文,体会语言简洁、洗炼的特点,明确仲永“泯然众人矣”的深层原因。

  过程和方法目标:

  利用工具书,结合注释,初晓课文,反复朗读,体会作者写作意图。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后天教育是成才的关键,成长中的青少年应把握美好时光,刻苦学习,早日成才。

  教学重点、难点:

  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教学方法:学生分组讨论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具准备:投影仪、投影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初步通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一.(整体感知)分析理解课文内容,领会课文主旨。

  思考: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经历了几个阶段?各有什么特点?课文是怎样叙述的?

  三个阶段:

  ①童年时期,才思敏捷.天赋极高,如五岁时就“啼哭求之”。“书诗为名”,“指物作诗立就”,“文理可观”等。

  ②少年时期,才思衰退,大不如前,“不能称前时之闻”。

  ③青年时期。才思平庸,与众无异,“泯然众人矣”。

  思考:方仲永由神童沦为平庸之辈的原因是什么?作者是怎样看的?(原因是“其父利其然,不使学”,把仲永当做赚钱的工具。荒废其学业,不能使其天赋用在学习上。作者认为方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是“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进行后天的学习和教育,并由此引发天赋不如仲永之人如果不注重后天教育,结果将更不可设想的感触。)

  讨论:你同意作者的这种看法吗?(分组讨论)

  二、熟读全文,参照课后练习中的示例,注意句中的停顿。

《伤仲永》同步达纲练习 篇10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 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⑵ 朗读课文正确掌握句中的停顿。

  ⑶ 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课文翻译理解课文,培养学生自学文言文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领会后天教育对人成材的作用,激励学生勤奋学习。

  【重、难点】

  1、朗读课文,正确掌握句中的语顿。

  2、翻译文言文的技巧和方法。

  3、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步骤】

  1、导语设计:

  天才,什么是天才?高尔基说过“天才出于勤奋”“天才是打到一百次仍站立着的人”,卡菜尔也说过“天才就是无止境刻苦勤奋的努力”。世上没有绝对的天才,只有勤劳、不懈追求的普通凡人。今天,我们学习《伤仲永》,看看王安为何“伤”仲永呢?

  2、走近王安石:

  提示学生从名、时、地、评作五个方面掌握,准备作一分钟抢答。

  3、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对照注释,一字一句地读,通过合作交流,把课文读懂。

  师引:

  ⑴ 推荐一位读得最棒的同学大声朗读。

  ⑵ 师读。

  ⑶ 学生评价师和生读的有什么不同?(点评)

  朗读文言文如何停顿才好呢?

  4、多媒体显示:

  停顿的要领:

  ⑴ 理解文章,确定停顿点。(主要是指不能把意思读“破”。)

  ⑵ 根据语言顺序来停顿。(是指不能把词语读“破”。)

  ⑶ 停顿要体现出省略成分。

  5、下面我来连一连,纵着一同学一句,大家齐读:(多媒体显示)

  ⑴ 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⑵ 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⑶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⑷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⑸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还谒于邑人。

  ⑹ 余闻之也/久。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⑴ 大家自由朗读课文。(结合注释和手中资料书疏理文意,把课文试着翻译边读边说出声)

  ⑵ 抢答赛:

  隶:属于。

  尝:曾经

  书具:书写工具,指笔、墨、纸、砚等。

  自为其名: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

  文理:指文采和道理。

  还谒:四处拜访。

  乞:求取。

  泯然:完全。

  通悟:通达聪慧。

  材人:有才能的人。

  还自扬州:从扬州回家。

  得为众人而已耶?:它是一个反问句,恐怕他连普通人还不如罢了。

  ⑶ 翻开书,同桌互相试者翻译,找出不会翻译的句子,然后提出来,全班同学一起解决:

  文言文翻译五字法:(多媒体显示)

  留:国号、年号、地名、官名、人名、书名等可照录翻译;

  替:用现代汉语词语替换古义词;

  调:调整倒装句的语序,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习惯;

  补:补出省略句中省略内容;

  删:删去没有实在意义的词。

  2、课文研讨、探究:

  大家自由读课文,分小组讨论,揣摩文意,提出文章有价值、值得探究的问题:

  ⑴ 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这几个阶段,有见有闻,有祥有略,这样安排用意何在?

  ⑵ 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

  ⑶ 最后一段的议论讲了什么道理?

  学生讨论交流,并自由发言,明确:

  ⑴ 仲永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仲永生五年……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写方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具有作诗才能。第二阶段:“……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写十二三岁时的方仲永才能衰退,大不如前。第三阶段:“又七年……泯然众人矣。”写方仲永又过七年后完全变成一个平庸之人。写仲永年少时天资聪慧,以“闻”的形式;写仲永十二三岁才思“不能称前时之闻”,以“见”的形式;写仲永最终平庸无奇,又以“闻”的形式。“闻”和“见”有机结合,叙述真切可信。课文详写第一阶段,铺陈方仲永才能初露的情形,暗示其前途无量,而其父的贪利之举导致他才能衰退。后两个阶段略写,几笔点出方仲永沦落平庸的情形,引人深思。详略处理,有力突出文章主旨,体现“伤”的含义。

  ⑵ 从方仲永的个人情况来看,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贪图小利,目光短浅,“不使学”,从道理上讲,方仲永“卒之为众人”,是因为“其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受到后天正常的教育。

  ⑶ 作者主要强调了后天的努力学习、接受教育对成才的重要作用。

  板书本课主要内容。

  3、欣赏品味:

  ⑴ 品味用词的精当传神。如:“啼”字,生动的写出了索求书具的情态等。

  ⑵ 了解说理散文中的叙事技巧。

  四、归纳总结

  师问:

  1、本文的写作意图是什么?

  2、我们可以从方仲永身上吸取那些教训?

  生答,小结,明确:

  1、本文用“伤”点出作者的写作意图,“伤”是哀伤痛惜的意思,表达了作者对方仲永这样的人才,“泯然众”的哀伤、痛惜之情。

  2、人的智力发展存在着某些差异,但这不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后天的教育和学习。青少年应正确认识自己,天资好的,加上勤奋学习可能成为栋梁之才;反之,即使天资再好,如后天不学习,同样会碌碌无为。另一方面,即使天资再差的人如勤奋学习,也可以成为有用之才。

  五、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1、老师收集有关学习的名言警句(多媒体展示)并让学生以其中一条为主线,谈谈自己的认识体会。

  名言警句:

  ⑴ 我是个拙笨学艺者,没有充分的天才,全凭苦学。

  ──梅兰芳《舞台生活四十年》

  ⑵ 形成天才的决定因素应该是勤奋。……有几分勤学苦练,天资就能发挥和个人的勤学苦练是成正比例的。

  ──郭沫若

  ⑶ 天才是用劳动换来的。

  ──童第周

  ⑷ 有人问:写一首好诗是靠天才呢;还是靠艺术?我的看法是:苦学而没有丰富的天才,有天才而没有训练,都归无用,两者应该相互为用,相互结合。

  ──亚里士多德《浮学》

  ⑸ “神童”和“天才”如果没有适当的环境和不断的努力,就不能成才,甚至堕落为庸人。

  ──维纳

  2、以“由方仲永所想到的”为题,在课堂上即席发言,自己确定发言者的角度和观点,写在读书笔记上。

《伤仲永》同步达纲练习 篇11

  教学目标

  1、准确把握句中的停顿

  2、正确进行翻译

  教学重点

  同上

  教学难点

  1、几个句子的停顿

  2、几个用法特殊的词

  3、 几个难句的大意

  预习要求

  1、掌握下列字的读音及意思:

  隶、扳、谒、邑、称、泯、矣、焉、耶

  2、朗读课文,画出文中不清楚停顿的句子。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古人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这句千古名言,一语道破了“活到老,学到老”的真谛。它告诉我们,一个人只有不断的学习、终生学习,才能与时俱进,成为顺应时代的有用之才。反之,如果你不进行学习,不接受教育,哪怕你是一个神童、一个天才,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销蚀成一个庸才、甚至蠢材。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伤仲永〉〉里的主人公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例证。

  二、检查预习

  1、检查预习一:指名朗读,师生共同指正。

  2、检查预习二:由学生提出,师生共同指正。学生齐声朗读。

  可能出现的句子停顿[可根据需要投影]:

  1、仲永/生五年

  2、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3、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4、自是/指物做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5、传/一乡秀才/观之

  6、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7、余闻之也/久

  8、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请一位朗读比较好的学生范读一遍课文,教师随时指正。

  全班齐读全文。

  三、作者作品简介

  提问:这是王安石的作品。哪位同学了解王安石以及他的作品,来给大家谈谈?

  (学生讲述)

  [投影]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是唐宋八大散文家之一。 本文选自〈〈临川先生文集〉〉

  四、题解

  (教师)讲述:本文是一篇随笔。

  [投影]随笔,即随手笔录,不拘一格。是散文的一种。古代随笔常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情感或阐述某种观点。短小活泼,意境隽永。

  (教师)提问:谁能说说题目“伤仲永”的“伤”是什么意思?

  明确:哀伤,叹息。表达了作者的感情。

  五、自读课文,掌握大意

  (教师)讲述:王安石哀叹方仲永什么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疑问,自由朗读课文一遍。

  (一)学生自由诵读。

  (二)学生自读课文。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参考老师补充注释(可四人小组探讨),掌握大意。

  教师补充课文注释[幻灯]

  1)理解几个用法特殊的词

  1、“即书诗四句”书:名词活用为动词,写。

  2、“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日:名词活用为状语,每天。

  3、“邑人奇之”奇: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对……感到惊奇。

  4、“稍稍宾客其父”宾客:名词活用为动词,把……当宾客招待。

  5、“父利其然也”利:名词活用为动词,认为有利。

  2)理解几个词语

  1、“养父母”养:赡养。                   2、“传一乡秀才观之”一乡:全乡。

  3、“或以钱币乞之”或:有的人。          4、邑人:同县的人

  5、“从先人还家”从:跟从。              6、“前时之闻”:以前听到的名声。

  7、“卒之为众人”卒:最终。众:普通。    8、“如此之贤也”贤:(有)才能。

  9、“且为众人”且:尚且。               10、“固众人”固:本来。

  3)理解下列句式

  1、“不使学”省略句,省略了宾语,即“不使(之)学”:不让(仲永)学习。

  2、“还自扬州”倒装句,正确的语序是“自扬州还”:从扬州回家。

  3、“受之天也”省略句,省略了介词,即“受之(于)天”:从上天那里得到或上天赋予的

  学生质疑,教师点拨。

  (三)检测自读效果。四个大组口答竞赛。(要求学生合上书本)

  [幻灯](1)朗读下列句子,要求读准句中的停顿

  1、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2、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3、自是指物做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4、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父异焉                                        5、环谒于邑人

  2、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6、泯然众人矣

  3、稍稍宾客其父                                  7、贤于材人远矣

  4、或以钱币乞之                                  8、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四)翻译课文。要求一人一句,注意词义正确

  (五)初步感知课文:掌握了文章大意之后,我们明白了作者为什么要“哀叹”仲永了吗?(学生回答)

  六、全班再一次诵读课文

  七、教师小结

  本文记叙了一个神童最终“泯然众人”的故事,流露出了作者的惋惜之情。那么,作者在文章中表露了自己怎样的观点呢?我们又能得到那些启示呢?下堂课,我们再进一步学习。

  八、作业

  1、             抄写文下注释一遍

  2、             熟读课文,背诵最后一段

  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2、揣摩本文精当的语言

  3、学习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

  教学重点

  同上

  教学难点

  教学目标2、3

  预习要求

  思考文后练习一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投影]

  1、方仲永的天资过人,表现在哪里?在课文中找出原句。

  2、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3、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用原句回答。你还有什么新的、独到的见解吗?

  4、最后一段作者讲了什么道理?

  明确:

  1、“忽啼求之”;“即书诗四句”;“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2、第一阶段:幼时天资过人

  第二阶段:十二三岁时才能衰退

  第三阶段:又过七年后变成平庸之人

  3、从方仲永个人情况来看,原因是其父“不使学”;从道理上来说,原因是“其受于人者不至”。

  4、天资好的人,没有得到良好的教育,尚且变成普通的人,那些天资平常的人,如不接受教育,连普通人都赶不上了。

  二、揣摩语言

  [讲述]文言文一般都很简洁,本文语言尤为精练。文章前两段叙述方仲永由“指物作诗立就”的神童到“泯然众人”的过程及原因,仅用了158个字,没有一句废话,每一句甚至每个字都有其丰富的表现力。

  [例]

  1、“世隶耕”:三字交代了身份、家世,是对“未尝识书具”“不使学”的必要铺垫,既衬托了方仲永的非凡天资,又暗示了造成他命运的家庭背景。

  2、“啼”:一个字生动地写出方仲永索求书具的儿童情态。

  请同学们尝试着到文中发掘发掘。

  (学生讨论)自由发表意见。

  明确:

  1、“忽”“即”“立”:三个副词,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

  2、“奇之”“宾客其父”“乞之”:三言两语就从旁衬托出方仲永的杰出才华。

  3、“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仅一句话就刻画出方仲永父亲贪图小利、愚昧无知的形象。

  4、“不使学”:三字看似平淡,却也点明了仲永终未成大器的原因。

  5、第二段叙事:仅以一“见”一“闻”一“问”就交代了方仲永后来的变化和结局。

  6、结尾议论:言简意深,说理严谨。

  以上,教师可摘要启发讲解。 

  三、质疑探究

  [投影]

  文章叙述了方仲永从五岁到二十岁间才能变化的三个阶段,你认为哪一个阶段写得最详细?说说你的依据。再想想:作者为什么要详写这一阶段呢?

  明确:

  方仲永才能出露时的幼时阶段详写;理由略;详写这一阶段,意在说明一方面“仲永之通悟”确实是“受之天”,有先天的因素;另一方面,正是在这个时期,就已经埋下了才能衰退的种子,即“父利其然也,……,不使学”。以方仲永为反面的例子,来说明“受之人”即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四、体验与反思

  [投影]

  你怎样认识“受之天”与“受之人”的关系,即“人的天资”与“后天教育”的关系?假如你认为自己很聪明的话,读了文章后,有什么感受和启发?假如你认为自己还有点笨,读了文章后,又有什么感受和启发?

  学生自由发言。

  五、教师小结

  本文寓理于事,通过方仲永5岁到20岁才能发展变化的故事,说明了人的天资和后天成才的关系。

  由此看来,人的成长,关键在后天接受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像方仲永这样天赋高的神童,不学习,最终也变成了普通人一样。我们这样的普通人,就更要努力学习,不然想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恐怕都办不到。老师赠送你们一条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的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希望你们珍惜读书机会,好好学习,长大后成为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

  六、作业

  1、完成文后练习三

  2、摘抄有关“天才与勤奋”的名言警句5条

《伤仲永》同步达纲练习 篇12

  5

  语文组李庆宝

  上完了这节课,我和学生们一样,感觉意犹未尽,似乎仍沉浸在课上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回想这节课,无论是学生的合作交流,还是师生的互动,每个环节都顺畅如流水。这节课之所以能达到如此效果,我想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较好地落实了“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

  通过近两个月不懈地训练及反复的强调,学生课前自主学习的习惯基本养成,在上课之前,学生已经基本能口译课文,这样就节省了大量的字词教学时间,为课堂上进行多种能力训练提供了时间的保证。

  具体授课过程中,又十分注意将学生的独创性融入小组的合作学习中,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对一些学生课堂上提出的问题,如“王安石变法”,与教学内容无关,但又不能伤害学生的积极性,则留给学生自行探究,培养学生课后查找资料的习惯。

  2. 与学生建立平等对话的关系。

  在课堂上,我视学生为一个个活泼的生命体,尊重学生,平等对话,探究气氛浓郁,学生个性获得发展,潜能得到开发。教师在教学中,围绕教学重点这一大方向,放手让学生自己在课堂上纵横驰骋,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有放有收,既让学生掌握了知识,又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3.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

  诵读与积累是我的文言文教学的两个基本理念。在这节课中,除了强调诵读外,我还十分注意指导同学们对知识进行积累,归纳整理,对学生在课堂上能自觉“温故而知新”的大加赞赏,意在让学生们重视文言知识的积累,并能做到举一反三。

  4. 多种能力训练渗透其中。

  虽然只是短短的一节课,但注意了各种知识的综合,注重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感之间的联系,重视积累、感悟与语感的培养,致力于语文素养的提高。如“说”的训练,就有让学生讲故事,复述故事,谈感想等。

《伤仲永》同步达纲练习 篇13

  创意说明

  本文借事说理,语言精当,论点鲜明突出,作者强调后天教育对于成才的重要性,却把造成仲永悲剧的主要责任归咎于其父,这一点很多学生都有异议。开辩论会是解决分歧、提高认识的最佳途径,教学中抓住学生思辨的火花,让学生深入思考,充分准备,老师冷眼看学生忙碌,岂不悠哉!

  教学步骤

  一、自读课文,落实字词,理解大意

  二、讨论

  造成仲永悲剧的原因有哪些?作者认为在仲永才能衰竭过程中,其父应负主要责任,有人认为主要责任应由仲永自己负,对此你有何看法?

  三、交流,组织辩论

  分组,定题,推选正反双方的发言代表和主持人,组稿,辩论。

  四、教师小结,赠送天才与勤奋的名言

  【资料整合平台】

  1、有关王安石:

  王安石(1021~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人。22岁中进士,从此开始仕宦生涯,在各地任州县官吏达二十多年,对宋朝社会的种种弊端有痛切的感受,慨然有矫时匡世之志。39岁时写了著名的上仁宗皇帝万言书,提出改革政治的'方针。神宗即位,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时年仅49岁。在他为相期间,大力推行新法,以期改变北宋中期积贫积弱的局面,使国家臻于富强,但遭到保守势力的强烈反对而成效不大。晚年退居金陵,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

  王安石是一位出色的文学家。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散文创作是他政治斗争的工具,内容多直陈政见,揭露时弊。说理透彻,逻辑严密,笔力雄健,语言简洁。他的诗歌多咏时事,具有较强的政治性。晚年之作,别有含蓄雅洁的情韵,在艺术上独具特色,被时人称为王荆公体。他的词作不多,而能一洗五代绮丽风习,意境开阔,感慨深沉。有《临川集》。

  2、天才与勤奋名言:

  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工作上了。

  ──鲁 迅

  天才就是长期劳动的结果。

  ──牛顿

  天才就是这样,终身劳动,便成天才!

  ──门捷列夫

  天才的十分之一是灵感,十分之九是血汗。

  ──列夫・托尔斯泰

  天才就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勤奋。

  ──爱迪生

  天才就是勤奋。

  ──李卜克内西

  人们把我的成功,归因于我的天才;其实我的天才只是刻苦罢了。

  ──爱因斯坦

  我是个拙笨的学艺者,没有充分的天才,全凭苦学。

  ──梅兰芳

  虽有卓越的才能,而无一心不断的勤勉,百折不回的忍耐,亦不能立身于世间。

  ──亚历山大(马其顿)

  3、课外扩读材料:

  周士君《救救神童》。

《伤仲永》同步达纲练习 篇14

  【素质教育目标】

  1、知识教学点:

  ⑴ 文学常识。

  ⑵ 文言实词含义。

  2、能力训练点:

  ⑴ 文言阅读理解能力。

  ⑵ 对古典文学批判地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把握故事中反映出来的进步意义。

  3、德育训练点:

  使学生认识到后天的教育和培养对发展才能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从而端正学习态度。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1、文言实词的读音及含义,训练文言阅读理解能力。

  (学生结合注释自行串讲,教师订正,明确重点实词)

  2、理解“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指出,仲永非主观上不愿学,是父亲贪利。

  (通过分析故事情节来把握)

  【课时安排】

  1课时。

  【学生活动设计】

  1、朗读课文,明确字、词的正确读音。

  2、结合注释,分组串讲文章。

  3、通过分析故事情节,闻一见一闻,在对比中明确后天学习的重要性。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有这么一个故事:

  有人得到一颗非常珍贵的种子。这颗种子种下以后,会开世界上最美丽的花,会结世界上最甜蜜的果。

  几年以后,他的朋友都以为它已枝粗叶茂,开花结果了,纷纷前来向他要这颗果树的种子,谁知道,他连那颗种子都还没有种下去呢。

  “你为什么不种下去呢?”朋友们诧异了。“我怕种下去会晒死。”那人回答说。

  “可以早晚浇点水嘛。”

  “我怕浇水会把它泡烂。”

  “那可以开沟排水呀!”朋友们指点着。

  “啊,这么珍贵的种子,不怕被飞鸟啄掉吗?我舍不得播下去呢!”

  请大家都想想说说:这颗种子的结局怎样?

  种子干瘪了,死了,再也不能开世上最美的花,结世上最甜的果。

  没了大地的营养,没了风雨的磨炼,少了后天的培养,种子再好也不可能体现它的价值。

  种子如此,那先天聪明优秀的人呢?不经过后天的努力学习,他(她)会怎样?让我们来看方仲永吧,听听他的故事。

  今天,我们学习第5课《伤仲永》。

  二、明确目标

  1、文学常识。

  2、文言实词,直译文章。(重点)

  3、辩证地看文章,明确学习的重要性,端正学习态度。

  三、整体感知

  1、文学常识:

  (请学生问答)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本文选自《临川先生文集》。

  2、学生朗读文章(教师先范读),读准下列字音:

  扳 pān  谒 yè  邑 yì  称 chèn  泯 mǐn  耶 yé

  四、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准备:

  学生依照注释翻译文章,分四组,第一组,文章开头至“其文理皆有可观者”;第二组,“邑人奇之”至“不使学”;第三组,准备第二自然段;第四组,准备第三自然段。

  鼓励能力强的同学多译多准备。

  2、串讲:

  每组请一同学起来讲,其余同学补充。教师给予订正,并评议每组完成情况,做得好的给予鼓励。

  3、教师以投影的形式或小黑板明确重点实词的词义,学生识记:

  隶──属于  旁近──邻居  与──给  

  就──完成  泯然──消失  宾客──以……为宾客

  丐──求取  一乡──全乡  扳──同攀,拉、牵

  谒──拜见  称──相当   邑人──同县的人

  固──本来  伤──哀伤   利──以……为利

  闻──名声

  4、再读课文,理清故事情节,分析文章结构:

  ⑴ 本文的叙事采用了见闻录的方式,用3个片断依次分写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阶段,请学生排出这个片断,并各用一字归纳。

  闻──见──问

  ⑵ 本文先扬后抑。先铺写方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后写他变得平庸无奇,前后互为反衬,对比鲜明,显示了方仲永才能的落差之大,突出了他变为庸人的不幸结局,令人警醒、惋惜、伤叹,为仲永感到哀伤、为他惋惜。

  ⑶ 本文先叙事后议论,叙为议服务。议点明了文章的主旨,体现了作者的人才观。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表明了作者对“不使学”、不让人才“受之人”的错误作法的否定。王安石认为人的才能有赖于后天的教育和培养,即使是天赋很高的人,如果不加以教育和培养,也会变成平庸无能的人,表现出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五、总结、扩展

  “天才等于百分之九十九的勤奋加百分之一的灵感”,大科学家,有卓越成就的人尚且这么说,那么,我们呢?我们这一群正在求知的青少年呢?抛掉“我聪明,慢慢来”,“我不学也行”等说法吧,珍惜现在的学习时光,学习环境,努力学习!“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才来“伤仲永”,“伤你伤我们”!

  六、布置作业

  1、结合练习一,熟读课文。

  2、独立完成练习三。

《伤仲永》同步达纲练习 篇15

  一、 导入  方式

  采用讲述式导入  法和情景激发式导入  法开讲。

  二、 运用原则

  讲述式导入  法为导入  部分的前奏,即通过教师的讲述内容,使学生在一开始即接触到知识性、趣味性或富有一定的故事性的语文知识,从而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情景导入  法是通过讲述内容的启发,更进一步深化导入  内容,引起学生对前半部分的内容的思考,给课堂笼罩一层浓浓的感情色彩,使学生的心灵在受到感染的同时也自然地进入课堂角色。

  运用两种方法,力求使导入  的内容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贴近课本,做到贴切自然的“三贴”标准。

  三、 导入  的重点

  因为这是一篇文言文,不同于其他文学作品,从时间或内容上都与今天的学生有较大的距离,所以在导入  时首先应考虑的问题是缩短时空差,找出古今的相通点,使古文今学,使学生在一接触这些东西时便放弃陌生感,像对待老朋友那样去对待古文。

  因此,文中方仲永这一主要人物的自持聪明,自认为有天赋而放弃努力,缺乏勤奋刻苦的治学精神是缩短这种差距凝聚学习要点的突破口,完全可以从身边的许多例子中找到这种在古人身上发生的事例的影子。所以运用爱迪生对“天才”的解释这句名言,更能贴近学生的生活、贴近课本的内容。

  四、 导入  设计

  伟大的科学家、发明家爱迪生有一句名言:“天才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他不仅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他用勤奋的一生为人类发明了上千种东西,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也因此而被人们誉为“发明大王”,被认为是世界上少有的天才,直到今天还有人在研究他大脑。但到什么是天才呢?他的这句名言就是最恰当的解释,遗憾的是有很多人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自持聪明,自认为有天赋,结果最终沦为庸才、蠢材,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王安石向我们介绍的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人。

  课堂导入  说课《伤仲永》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伤仲永》同步达纲练习(通用15篇)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