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矛与盾》教学设计(精选12篇)
六年级语文《矛与盾》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理解句子,讲寓言故事。
3、懂得寓言故事告诉人们的道理。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抓住对话中的关键性的话语展开思考、讨论。
2、理解寓言中所蕴含的深刻道理。
3、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能说出重点语句的含义,能用自己的话讲述寓言故事。
教学过程:
一、成语导入,激发兴趣
1、课件出示图片学生猜成语。说说寓言有什么特点。(假托有趣的故事告诉人们一个深刻的道理)
2、课件出示课文插图,引出自相矛盾这个成语。
3、课件出示矛与盾的图片引导学生明白矛与盾各是什么样的,分别用来干什么?
4、揭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韩非子带给我们的寓言故事《矛与盾》。(板书课题,指导学生写好“矛与盾”三个字)
二、自主学文,释疑懂理
(一)初读课文,读通读顺
1、教师范读,提出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吐字清楚,注意断句停顿和重音。学生评价。
2、学生自己练习把语句读通顺,读流畅。
3、指名2-3名学生读课文,由学生纠正朗读中出现的问题。
4、齐读全文。
5、竞赛读。
(二)细读课文
1、学习文言文方法(课件显示)
2、自读课文,结合课后注释,揣摩句子意思。如果有不好理解或说不通顺的语句,就在书上标出来。
3、将自学所得及疑问在小组中交流讨论。
4、全班交流。
5、说说全文的意思。
(三) 品读课文,汇报交流
1、师: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指名作答。
请生解释:鬻:卖;誉:夸耀;并写写这两个字。
师:楚人先夸耀什么?生读第一句话(生读,师板书:(坚)盾 莫能陷)。指名夸一夸。
2、师:同学们真会夸。那个楚国人又是如何卖他的矛的呢?指名回答。
师:你真会做生意。
师:我想请你带大家一起夸好吗?(生夸)
师:原来是在夸他的矛锋利,请你来夸一夸矛吧!“又誉其矛曰:……”(生读,师板书:(利)矛 无不陷)
师:楚国人既夸了自己的矛又夸了自己的盾,不知道同学们想夸什么呢?自己在下面吆喝一下吧!(生自由读)师:请男生誉盾,请女生誉矛,看哪一组夸得更自信,准备: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又誉其矛曰:“……”。
3、同学们真会夸真会卖,,可老师有一个疑问:怎么什么东西到了楚人那儿都成了那么好的呢?仔细想想他的话,你发现了什么?
师:楚人的一番吆喝吸引了许多围观者,他们到底有没有买他的矛和盾呢?你从书中哪句话知道的?指名作答。请同学们看插图,请同学们自己练习,模仿谁都可以。
指名读,生猜是什么样的人在读?(锻炼学生的朗读能力及模仿能力。)
4、师:听了旁人的质问,那个人有什么反应?生:那个人哑口无言。
师:你是从书上哪个地方知道的?你能说说这句话的意思吗?
生:其人弗能应也。那个人不能回答。
师:(引导学生说)“弗”就是“不”的意思,你能读读这句话吗? (生读此句师板书:弗能应也)
5、师:面对旁人的质问,他为什么答不上话来呢?小组讨论一下,帮那个人总结一下教训!生小组讨论发言:楚人言过其实,前后矛盾,不能自圆其说。(师板书:道理)
(四)探究寓意
1、选择小组上台表演,学生评议
练习把这个故事演出来。(提示:根据你们小组的实际情况,可以采用课文的原话,也可以结合自己的理解,丰富故事中的情节,表演时要注意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
2、采访围观者:你们为什么这样说?为什么笑?
3、同学们帮他出出主意,怎样把他的矛和盾卖出去。
4、得到的启示:学生总结。
5、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碰到过类似的事情吗?与同学交流一下。
6、动画欣赏。
三、回味朗读,练习背诵
1、寓言中的人物栩栩如生,寓言中的道理耐人寻味。老师带来了《矛与盾》的动画欣赏,大家轻松一下。
2、大家和着音乐试着背一背。
学古文没有捷径,唯有多读多背,方能学以致用。大家随着音乐一起背背吧!不会背的方再看看书,会背的大家一起背。
四、板书设计:
矛与盾
(坚)盾 莫能陷 (利)矛 无不陷
自相矛盾
六年级语文《矛与盾》教学设计 篇2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由动画导入课文学习。
1、师:同学们,上课之前咱们先来轻松一下,看一个flash。(播放课件中的flash,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生观看课件。
2、师:这个故事有意思吗?你们知道它讲的什么意思吗?
自由谈谈自己对这个故事的理解。
3、师:这个就是我国古代的一个寓言故事,就是我们常说的成语“自相矛盾”。知道这个故事出自哪里吗?
根据课前预习,介绍韩非子的资料和他的论著:韩非子:(公元前280——前233)我国战国时期思想家、政治家,是当时著名的思想家荀卿的学生。他是法家的代表人物。
4、师:你们觉得要学习古代的文言文寓言应该用什么样的方法呢?
谈谈学习文言文寓言的方法。
师归纳学生的汇报,出示课件:读通课文——弄懂文意——反复朗读——理解寓意
二、朗读课文,感知内容。
1、师:从同学们的表现中老师感觉到了你们学习课文的急迫心情,现在我们就去读一读“自相矛盾”这个成语故事的原文吧。
生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2、指名读课文:谁想大声地给大家读一读课文?
生2、3名读课文。
师引导学生进行评价:谁能说说他读得怎么样?
生进行评价:从朗读的流利程度、断句是否恰当、停顿是否合适、重音读出来没有进行评价。
3、引导学生把握朗读文章的节奏。
师:你们觉得这篇文言文在朗读时它的停顿和重音应该怎样处理呢?自己画一画。
生按照自己的理解用铅笔在书上画出相应的停顿和重音。
师引导学生汇报:(1)谁来说说读课文时你是怎么停顿的?(生自由汇报,师归纳,并出示相应的课件。)
(2)这篇短文中,读的时候还要注意哪些字的重音呢?(生自由汇报,师归纳,并出示相应的课件。)
4、师播放朗读课件:课文的停顿和重音大家都掌握了,咱们来听听怎么读会更好。
师鼓励学生读:还想读吗?你自己再好好多读两遍。
三、质疑问难,重点点拨。
1、引导学生运用工具书,结合注释,理解文章的内容。
师:同学们,文章我们读过很多遍了,你们能用自己的方式去理解它的意思吗?
生按照自己的方式展开对课文的学习,把理解的内容和小组的同学交流。
2、师引导学生汇报关于课文的理解,恰当归纳。
生2、3名回答补充:楚国有一个卖矛和盾的人,夸耀他的盾说:“我的盾非常坚固,没有哪一种东西可以穿透它。”他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非常锐利,没有什么东西不能穿透的。”有人说:“用您的矛穿您的盾,会怎么样?那个人回答不上来了。
3、师引导学生朗读、感悟重点句子:
(1)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2)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3)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师引导:谁能读出他卖矛和盾时说的话?该用一种什么样的语气、什么样的语调读?
生找出相应的句子,并模仿朗读。
师板书,课件出示(1)(2)句,引导学生对该生的朗读进行点评,并再找同学读出自己的理解。
生在感悟朗读的同时,谈谈为什么要这样读:因为这是这个楚人在夸耀自己矛和盾的话,所以应该读得骄傲一些、夸张一点。
师:同学们很好地理解了楚人吹嘘自己的矛和盾说的话,那么如果你是街上的围观者,你会如何反驳他呢?
生:如果我是围观者,我会说:“……………………。”(1、2名学生说自己的想法。)
师:书中的围观者是怎么反驳他的呢?
生读课文中的句子。
师板书,出示第(3)句话,引导:刚才这位同学把这句话的语气、节奏都读出来了,大家看看文中的插图,猜猜他刚才可能是模仿哪一位围观者说的话?
生自由发表看法。
师:不同的人物、不同的年龄、不同的身份说出来的话也不会一样的,你们能试着体会朗读吗?
生练习模仿不同的人物语气读,并说说的自己的见解,说出为什么要这样读。
4、师:很好,大家在自己的朗读中融入了自己的感悟,读得很精彩,现在让我们带着对课文的理解,再一齐读一遍课文。
生齐读短文。
四、明确寓意,联系实际受到启发。
1、师;你们觉得这个人可笑吗?他可笑在哪里?帮他总结一下教训好吗?
生自由交流对寓言的理解。汇报自己对寓意的理解。
2、师归纳学生的理解,点拨、明确:这则寓言讽刺了那些说话不顾事实,把事物夸大,使自己陷入自相矛盾、尴尬境地的人。告诉人们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讲究分寸。不能自相矛盾。(板书:实事求是)
3、师鼓励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把课文的内容演出来:今天我们合作很成功,同学们在课堂中也表现得很棒。如果你有兴趣,可以自愿结组表演,同时,你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加进自己的一些其他的想象,使故事情节更丰富。
生自由组合小组,练习表演,表演时可以加进自己的理解。师巡视指导。
选择生1、2组表演。表演完毕后点评。
4、师相机总结并鼓励学生多积累:这个愚蠢的楚国人为我们留下了一个笑话,也留下了一个人生哲理,我们说话、做事可不能自相矛盾呦。像这样的的寓言还有很多,希望同学们课下找来读一读,相信你一定会从中明白更多的道理,有更大的收获!
板书设计:
矛 与 盾
刺
?
利 坚
实 事 求 是
六年级语文《矛与盾》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熟读成诵。
2、能借助注释理解课文,领悟课文所讲的道理。
3、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提高文言文转成现代汉语的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能借助注释理解课文,领悟课文所讲的道理。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教学方法:四读法
教学准备:小黑板出示“四读法”各步骤要求
教学步骤:
一、课前导入,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在小学阶段我们学过不少寓言故事,你能介绍一下自己最喜欢的寓言故事吗?
生1:守株待兔
生2:拔苗助长
……
师:这些寓言故事都有什么特点?
生:这些寓言故事都是假借有趣的小故事告诉人们一个深刻的道理。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寓言故事《矛与盾》跟以往不大一样,它是一则古代寓言故事。请大家齐读课题。
学生齐读课题。提醒注意 “矛”字和 “盾”字。
师:知道矛和盾是什么吗?谁能来介绍介绍?
师:矛和盾是古代打仗用的兵器,矛用来进攻,盾用来防守。
二、学习课文,领悟课文所讲的道理
师:《矛与盾》这则寓言故事,语言文字深奥难懂,我们今天将按下列方法来学习。
(小黑板出示阅读方法)
师:首先让我们借助拼音读通课文。古时候,诵读诗文是一种很风雅的事,一卷在手,书声朗朗。文言文的朗读特别要注意节奏和韵味。
(学生自由读;师范读;师领读;指名读;齐读)
师:文言文不仅要把字音读正确,更重要的是要读懂。这是朗读文言文的前提。请同学们对照注释一句一句读。想想每句话的意思。还可以想象当时的情景。不懂的地方可以做上记号。
(学生自己练习;小组内互讲)
学生交流。
师:你们读懂了吗?谁先来说说你读懂了哪一句?
生: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楚国有个卖盾和矛的人,他夸耀他的盾说:“我的盾很坚固,什么东西都穿不透。”
师:你读懂了这句话的意思。知道他在夸耀自己的盾非常坚固。你从文中哪个字读懂他在夸耀的呢?“誉”是夸耀的意思。谁来当当这个楚人读读这句话,夸夸这面坚固无比的盾。要读出吹嘘的语气哦!
生读。
师:这面盾坚固吗?看来你是初次经商,还没有体会到商人的心情。夸得还不够!
生再读。边读教师边点头。
师:我们借助注释读懂了第一句,那个楚人在那儿一个劲儿的吆喝,夸耀他的盾无比坚固什么东西都穿不透。他话虽不多,但很有用意,这个楚人很会做生意!不信?咱们接着往下读。
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地。”又夸耀他的矛说:“我的矛很锋利,没有什么东西不能穿透的。”
师:嗯,你读懂了,他接着夸耀自己的矛无比锋利。盾是坚固无比,天下无敌了。矛也要好好夸夸,要不可没人买!谁再来读这句,夸夸这支矛?大家听听这样吆喝卖得出去吗?
(学生评读)生:这支长矛十分锋利,没有不能穿透的东西。
师:他读得好,你评得也好。“无不陷”没有不能穿透的,也就是说任何物体都能穿透。这支矛可真锋利!你现在就是楚人,想象一下你在集市上叫卖的样子,试着读读这句话。
(学生自主练习朗读)
……
师:读了这则寓言故事,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生1: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说话不能吹嘘。
生2:这则故事告诉我们说话前后不能自相矛盾。
……
师:那个楚国人说话前后不一致,自己打了自己的嘴巴,在现实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例子呢?你从中应吸取什么教训?
生:其实这样的例子我们生活中也有。这则故事告诉我们说话自吹自擂得过分了会闹出笑话。所以我们说话、做事要实事求是。
……
师:是啊,这个楚国人同时夸耀自己所卖的矛和盾,而最后不能自圆其说。所以我们自己的言行前后要一致,以免闹出笑话。
三、模拟表演,积累运用语言
师:这个故事这么有趣,快快背下来吧。
学生自由背诵。
师:为了记住这个故事,我们来开展一次模拟表演,看谁演得生动有趣,惟妙惟肖。
学生自由组合,表演。
四、总结全文。
六年级语文《矛与盾》教学设计 篇4
内蒙古 王为民设计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明确学习方法
同学们,以前学过哪些寓言?是怎么学习寓言的?(使学生知道,学习寓言要了解寓言故事,懂得其中讲的道理。)
本课的两则寓言与以前学过的寓言相比有什么不同?(使学生知道,学习文言文要把语句读通顺,借助注释理解句子意思,最后达到熟读成诵。学习本课,首先要读懂、读通,然后讲寓言故事,明白其中道理,最后读熟并能背诵。)
二、读通语句,整体感知课文大意
1 先学《矛与盾》。教师范读,领读。使学生读准字音,知道如何断句停顿,读出句子语气。
2 学生自己练习把语句读通顺,读流畅。然后,整体感知寓言大意,试着说一说。
三、读懂课文,对照注释自悟句意文意
1 自己边读句子边看课后注释,揣摩句子意思。
2 小组合作练习说句意,提出不好理解或说不通顺的词句。
3 全班交流质疑。教师重点指导难句:“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引导学生注意三句中“之”字的意思。
强调:用现代语言表达古文句子的意思,句子形式可以灵活些,说法不必强求一致,意思不错即可。
4 把句子意思连起来,练习讲寓言故事。先自己讲,再指名讲。评议:讲得是否正确,语句是否通顺连贯。
四、明确寓意,联系实际受到启发
1 小组讨论:(1)卖矛又卖盾的人可笑在哪里?帮那个人总结一下教训;(2)现实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事情?举例说一说。
2 班级交流讨论结果。教师指导点拨:这则寓言讽刺了那些不实事求是,使自己陷入自相矛盾尴尬境地的人,告诫人们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讲究分寸。
五、熟读背诵,进行语言积累
1 练习读出感情,再分角色演读(分叙述人,卖矛与盾的人,观看的人),体会寓言的情境。
2 练习背诵课文。
3 读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自读自悟,读通、读懂每句话
1 学习《郑人买履》。学生自读课文,边读句子边看注释,同桌合作,尝试说一说句子的意思。
2 全班交流:句子怎么读,句子是什么意思;学生评议,教师点拨引导。
一句一句地研读,指导理解句子意思、读通顺。使学生领悟,只有理解词句的意思,才能把语句读得正确、通顺。
重点指导难句:“至之市而忘操之。”“何不试之以足?”引导学生注意“之”字的意思。
二、讲寓言故事,理解寓意,联系生活想开去
1 自己练习讲寓言故事,再小组讲,全班讲。
2 小组、班级讨论:郑国那个买鞋的人可笑在哪里?从这则寓言联系生活想开去,你能悟出寓言告诉人们的一个什么道理?举出实例说一说。
教师点拨:这则寓言讽刺了那种办事过于死板,只信教条、讲形式,不相信实际的人,告诉人们做事不能过分拘泥形式,要注重实际。
三、熟读、背诵课文,领悟、积累语言
1 练习读熟;分角色演读,体会寓言意境。
2 出示课后“思考・练习”第二题中的五个句子,练习说句意,注意比较认识“之”字的不同意思。
3 练习背诵,指导写生字。
六年级语文《矛与盾》教学设计 篇5
(一)学习目标
1. 基础知识目标
生字: 鬻 y ù 誉 y ù 鹬 y ù 蚌 b à ng 啄 zhu ó 箝 qi á n 喙 hu ì
正音字:舍:在本文中读 sh ě ,不读 sh è 即:读 j í ,不读 j ì
作家:
韩非:战国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著作有《韩非子》一书。
刘向:西汉末年的经学家,相传他校订、整理了《战国策》。
作品:
《韩非子》,作者韩非,现存 55 篇,宣传法家思想的著作。书中很多篇章都运用寓言故事来形象地说理,有很强的说服力。
《战国策》,相传西汉末年刘向编辑,是一部国别体史书。本书内容丰富,但虚构成分多,文学性很强。
2. 能力目标
能熟练朗读并背诵全文。掌握一定量的文言词语的含义。
3. 思想情感目标
理解两则寓言的寓意。
(二)重点、难点
重点:正确朗读并背诵全文。了解文章大意。
难点:对寓意的理解及运用。
(三)课文分析
先请同学们朗读、背诵一遍课文。
下面来讲第一则的一些字、词: 鬻 :卖。矛:古代的一种兵器,在长柄顶端装有枪头。盾:盾牌。古代作战时用来遮挡箭。 其 :他,最后一个“其”应讲成“那”。陷:穿透。俄而:一会儿,表示时间的副词。利:锋利。应:接。之:他(指卖矛和 盾的 人)。 以 :用。子:你。何如:怎么样。
全文共四句话。两句话是卖者夸耀自己的矛和 盾。 “物莫能陷也”与“无物不陷也”,这两句话的内容自相抵触,不能自圆其说。所以,自然引出了看热闹人的问话“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结果使卖矛和 盾的 人非常尴尬,无言以对。因此他夸耀矛和 盾的话 不攻自破,成为笑柄。
这则寓言故事告诫人们:说话办事要事实求是,不要言过其实,自相矛盾,这个寓意具有广泛的指导意义。
下面来讲第二则的一些字、词:蚌:一种软体动物。方:正。 曝 :晒。鹬:一种水鸟,羽毛呈茶褐色,嘴和脚很长。捕食鱼、虫类。 箝 :是“钳”字的异体字,夹住。喙:鸟的嘴。雨:下雨(动词)。谓:对……说。得:获得。并:一并。禽:捕捉。
这则寓言选自《战国策・燕策二・赵且伐燕》。全文也是四句话。第一句是叙述,交待故事内容:鹬 啄住蚌 的肉,蚌夹住鹬的嘴。二、三两句是对话:二者互不相让, 互找弱点 ,等待对方死亡。最后一句也是 叙述句 ,交待故事的结局:渔翁获利。
这则寓言告诫人们:凡事要权衡得失,不要只想到有利的一面,要互相谦让,否则两败俱伤,让别人钻空子。
这两则寓言故事都是以叙述、对话为主,没有任何评论,但寓意都很深刻,今天仍然有现实意义。
六年级语文《矛与盾》教学设计 篇6
一、谈话激趣、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有一种故事短小而精辟,通过有趣的故事情节,能告诉人们深刻的道理。你们知道这种故事叫——寓言。(板书:寓言)
师:你能用成语说说这些故事吗?出示图画:《守株待兔》《拔苗助长》《刻舟求剑》《掩耳盗铃》《画蛇添足》
师:古代寓言更是寥寥数语便能表情达意,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古代寓言两则》,它是古代思想家韩非子写的。(介绍韩非子)就让咱们跟随韩非子一起到两千多年前的集市去瞧瞧吧!(课件展示)看,街上好热闹啊!街边的空地上拥着一群人,他们在干什么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古代寓言《矛与盾》去看个究竟吧!
师板书:矛与盾,提醒注意“矛”与“盾”字
师:谁知道矛和盾是什么?
生:矛和盾是古代打仗用的兵器(出示图片)
二、初读课文、感知语言
师:现在请同学们观看屏幕,感受矛与盾这则寓言。
师:现在请同学们打开书第25课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音,把你认为不好读的地方或不好理解的地方作上记号。
师:有哪些地方不理解?
(学生提出不好读的和不理解的,学生帮着解决)
师:谁愿意读给大家听一听?
生:1 ----2------3------
师:文言文的朗读特别要注意停顿和重读。听老师读好吗?
师:大家再试着读一读,还可以读给你的同桌听,特别注意停顿的地方,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三、导读课文
文言文不仅要把字音读正确,更重要的是要读懂,这是理解文言文的前提,现在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借助注释一字一句地读,想想每句话的意思,可以想象当时的情景,不懂的地方可以做上记号。还可以联系上下文,试着理解,大胆地猜读!另外 选出一句代表,汇报学习成果。
生:活动------
师:你学会了什么?(小组汇报)
生答
师:你还有哪些地方不懂?
生交流
师:文中有两个yu,分别是什么意思呢?
生:鬻指卖。誉;指夸耀。
师:他在夸耀什么呢?
生:矛和盾
师:他是怎样夸耀矛和盾的,能在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吗?
生: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出示课件)
师:这两句话又是指什么意思呢?先说说前一句吧!
生:它在赞誉他的盾。
师:板书盾(画)它的盾怎样呢?
生:无坚不催
师:用一个词来说出商人口中盾的特点吧?
生:坚固
师:他的盾真好呀?老师都心动了,真想买一支呀,可是就在这个时候,商人又举起了一支矛。 这时他又是怎样誉矛的呢?
生: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板书)
师:谁愿意解释这句话?
生:——————————————
师:用一个词概括矛很———锋利
师:同学们,如果有这样坚固的盾,这样锋利的矛,很难不让商人(自傲。自大。夸耀)
师:如果你现在就是这个商人,想象一下你在集市上会以怎样的语气叫卖?
生:1————————2——————3————————
师:还谁想试一试。想读的一起读吧!
师:课文进行了到这里,谁愿意用自己的话为大家讲一讲发生了什么事?
师:集市上可真热闹呀!商人的一番吆喝吸引了不少的围观者,你们看,有白发苍苍的老者,有年轻气盛的小伙子,有活泼俊俏的姑娘,还有一脸稚气的孩子。他们听了商人的一番吆喝到底有没有人买呢?
师:你从书上哪句话知道的?
师: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师:问这话的人真不简单哪,一下就听出了他话中的破绽,你能用书上的句子再问问他吗?
师:听出破绽,明知故问,该怎么问?
一个秀气的小姑娘在问呢?
哟,是一个健壮的小伙子在质问呢?
这是一位精明的长者在跟他较真呢?
师:请大家一起来问他。
生:齐说
师:听到了旁人的质问,商人有什么反应呢?
师:学到这里谁愿意为全班同学讲讲这个小故事?
师:你能说说这则寓言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吗?
生:1——2-——3——
师:如果让你用一个成语概括本文,你会选择?(自相矛盾)师板书 它的意思是。
生:(做事不实事求是)……。
四、语言积累、实践体验
师:同学们寓言中的人物栩栩如生,寓言中的道理耐人寻味,让我们再次走进这则寓言,回味他给我们带来的启示吧!老师先读,同学们试着用/画出停顿,用。表示重读的字、词。
师:读,评生画的准确否?进行对比
师:你们是否也想感受其中的韵味?
生:齐读
师:学古文就要多读多背,才能学以致用。
指名背诵。
(放音乐)大家随着音乐一起背吧。把这则有趣的寓言珍藏在脑海里,不会背的地方再看看书。
师:背得很好。咱们再去逛逛集市吧!集市上人声鼎沸,吆喝声此起彼伏。谁愿意为我们再现当时楚人买矛和盾的情景?可以加入自己的想象和语言。
(生表演)
师: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这种事情呢?谁愿意说一说?
五、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借助注释、插图读懂了《矛与盾》领略了古代文言文独特的韵味,认识了一个可笑的楚人,明白了一个深刻的道理,那就是做事一定要——生1
生2————(教师适时表扬)
师:同学们,现在我们共同回忆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吧?
读(读熟古文)借(借助注释)理(理解古文)道(懂得道理)
师:假如你是商人会如何推销自己的矛和盾呢?
矛与盾
盾 莫能陷
鬻 誉
矛 无不陷
自相矛盾
六年级语文《矛与盾》教学设计 篇7
《矛与盾》的教案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师:大家曾经学过寓言,知道寓言往往假托有趣的故事,告诉人们一个深刻的道理。古代寓言更是寥寥数语便能表情达意。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古代寓言两则》就向我们展示了文言文的独特魅力。就让咱们跟随古代思想家韩非子一起到两千多年前的集市去瞧一瞧吧。看,街上好热闹啊!赶集的人来来往往可真多!街边的一块空地上拥着一群人,他们在干什么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古代寓言《矛与盾》去看个究竟吧!
2、老师板书课题。提醒注意 “矛”字和 “盾”字。
3、师:知道矛和盾是什么吗?谁能来介绍介绍?
生:矛和盾是古代打仗用的兵器,矛用来进攻,盾用来防守。
(cai显示矛和盾)
师:我们今天要学的古代寓言就和这两样兵器有关。
二、初读课文,读通读顺
1、师: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是学文言文的诀窍。不过,学文言文的难点,也在于读。大家打开25课,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谁愿意读给大家听听?你们4个人来读吧,1人读一句。大家听听他们的字音读准了没有?
师:字音咬得真准。谁还想读?学生读课文.
3、师:大家字音读得真准,我也想读了。古时候,诵读诗文是一种很风雅的事,一卷在手,书声朗朗。文言文的朗读特别要注意节奏和韵味。我们一起听听范读吧?(配乐范读)
4、师:怎么样?文言文读起来也蛮有味道的吧! 一回生,两回熟,大家再试着读一读,还可以读给你的同桌听。特别注意该停顿的地方要停顿。
5、师:谁还想读?来,想读的一起读吧。相信你们会比刚才读得更好。(学生读得有点味道了。)
三、精当讲解,反复朗读,明白寓意
1、师:文言文不仅要把字音读正确,更重要的是要读懂。这是朗读文言文的前提。常言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咱们先静下心来,默读课文,运用你们以前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对照注释一句一句读。想想每句话的意思。还可以想象当时的情景。不懂的地方可以做上记号。
2、学生借助注释,自学课文。(师巡视指导)
⑴ 你可真会学习!一边读书还一边看插图,图文对照是个好方法!
⑵ 这个同学把注释直接标在文中相应字词的旁边,学起来一目了然,快速方便,你真聪明!
⑶ 大家还可以联系上下文试着理解,大胆地猜读!
3、小组交流,不懂的地方可以和你的伙伴商量商量。
4、全班交流:咱们再到集市上去看看,刚才那堆人围在一起,他们究竟在干什么呢?你们读懂了吗?谁先来说说你读懂了哪一句?
⑴ 生: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课件出示)
楚国有个卖盾和矛的人,他夸耀他的盾说:“我的盾很坚固,什么东西都穿不透,”
师:你读懂了这句话的意思。知道他在夸耀自己的盾非常坚固。你从文中哪个字读懂他在夸耀的呢?
(“誉”是夸耀的意思。谁来当当这个楚人读读这句话,夸夸这面坚固无比的盾。)
⑵ 师:这面盾坚固吗?看来你是初次经商,还没有体会到商人的心情。夸得还不够!假如你是他,你为了卖出自己的盾,会怎样誉盾呢?想像一下当时的情景,可以加上表情和动作,先自己吆喝吆喝,练习一下。
(学生自主练习朗读)如果是你,你会怎样夸他?(超级无敌)
师:瞧你得意的样子,这面盾有什么值得你夸耀的?
生:这面盾没有东西可穿透,十分坚固。
师:口气还真不小!不仅夸盾坚固,还夸它坚固到什么东西都不能穿透,这面盾“物莫能陷也。”
⑶ 谁再来当当楚人,吆喝吆喝?
(生摇头晃脑读此句,强调“莫能陷”)(老师多种方法读,此人把盾举过头顶,对来往的人群道:……此人排排胸脯吆喝道……)
师:听你这么一夸,我都想掏钱买了,你可真会誉盾呀!
(男女生分读。)
(小结过渡)师:我们借助注释读懂了第一句,那个楚人在那儿一个劲儿的吆喝,夸耀他的盾无比坚固什么东西都穿不透。他话虽不多,但很有用意,这个楚人很会做生意!不信?咱们接着往下读。你还读懂了哪一句?
──“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⑴ 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地。”
又夸耀他的矛说:“我的矛很锋利,没有什么东西不能穿透的。”
师:嗯,你读懂了,他接着夸耀自己的矛无比锋利。盾是坚固无比,天下无敌了。矛也要好好夸夸,要不可没人买!
⑵ 谁再来读这句,夸夸这支矛?大家听听这样吆喝卖得出去吗?
(学生评读)生:这支长矛十分锋利,没有不能穿透的东西。
师:他读得好,你评得也好。“无不陷”没有不能穿透的,也就是说任何物体都能穿透。这支矛可真锋利!你现在就是楚人,想象一下他在集市上叫卖的样子,试着读读这句话。
⑶ 师:瞧我们这位老祖宗,他可真能吹呀,什么东西到了他那儿都成了天下最好的了!楚人又誉其矛曰:教师引读此句。楚人看见停留的人越来越多,举起自己的矛得意的曰:……这人暗暗自喜,不停的吆喝道:……
师:这支矛真是锐不可挡,尔等真会誉矛也.。
⑷ 师:(小结)你瞧!那个楚人多想把自己的矛和盾卖出去呀!看他神气十足的样子,充满了自信。他先誉盾接着又誉矛,大家再读一读这两句话,仔细体会一下,楚人夸矛和夸盾时说的话有什么不同。
生:夸矛时他用了两个否定词,想把他的矛卖出去。
师:楚人用“无不”这个双重否定来强调矛的锋利,吸引别人来买他的矛,所以加重了夸的语气。真可谓用心良苦呀!
分组读1、2句。(出示句子)
──“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① 师:集市上可真热闹!楚人的一番吆喝吸引了不少的围观者。你们看!有白发苍苍的老者,有年轻气盛的小伙子,有活泼俊俏的姑娘,还有一脸稚气的孩子。那听了楚人的一番吆喝,到底有没有人买呢?你从书上哪个地方知道的?(出示图画)
生:没人买。旁边有人怀疑他说的话是不是真的,问他用自己的矛刺自己的盾会怎样呢?
② 师:嗯,用你自己的矛去刺你自己的盾,会怎样呢?问这话的人可不简单一下就听出了他话里的破绽,此人好精明!你能用书上的句子再问问吗?
生: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③ 师:听出破绽,明知故问,该怎么问?
师:一个秀气的姑娘故意笑着,疑惑地问……
师:一个健壮小伙子在质问道,……
师:一位精明的长者带着刺,讽刺道……
师:来,咱们也一起来问问他.
④ 小结过渡(教师引读前三句)
我们一起来读读前面三句话。
① 师:听了旁人的质问,那个楚人有什么反应呢?
生:那个人哑口无言。
师:你是从书上哪个地方知道的?你能说说这句话的意思吗?
──“其人弗能应也。”(出示)
生:其人弗能应也。那个人不能回答。
师:(引导学生说)“弗”就是“不”的意思,你能读读这句话吗?
②师:大家再看看图,瞧他瞠目结舌、无言以对的可笑样子。周围的人都在笑话他呢。谁再来读读,读出他的哑口无言。
(生读得比较到位)
③ 师:面对旁人的质问,他为什么答不上话来呢? 小组讨论一下,帮那个人总结一下教训!生小组讨论发言:楚人言过其实,前后矛盾,不能自圆其说。师板书:自相矛盾 因此现在我们常用自相矛盾来比喻做事、说话前后自相抵触。
5、师:你在生活中遇到类似自相矛盾的情况吗?举个例子说说。
(我们做事说话可不能自相矛盾自己的言行前后要一致,以免闹出笑话。)
6、师:咱们不仅把这则寓言不仅读通了,读懂了,而且还明白了其中蕴含的道理。你们真棒!学古文就是需要反复的品味,
让我们共同来感受一下吧。大家一起读吧。 分角色读。
四、熟读背诵,进行语言积累
1、师:寓言中的人物栩栩如生,寓言中的道理耐人寻味。让我们再次走进这则寓言,回味他给我们带来的启示,你可以和你的伙伴读一读,背一背,讲一讲,演一演。(开始)
2、师:咱们再去逛逛集市吧。集市上真是人声鼎沸,吆喝声此起彼伏。谁能向我们再现当时楚人誉盾又誉矛的情景,可以加入自己的想象和语言表演一下。
(展示学生的表演)
五、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师:今天,我们借助注释、插图读懂了《矛与盾》,领略了古代文言文独特的韵味。它是那样凝练,仅仅只用53个字,让我们逛了逛古代的集市,认识了一个可笑的楚人,明白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咱们今后说话做事可不能像这位老祖宗一样自相矛盾哟!
2、课后可以去读读其他的寓言故事,如《刻舟求剑》等
《矛与盾》说课稿
【设计理念】
文言文是一种传承祖国古代灿烂文化的载体。文字言简意赅,又不失生动形象,表达了深遂的思想,而又颇能让人体味到某种含蓄和幽默。在小学高年段学习少量文言文,就好像在孩子面前打开了一扇窗户,铺开了一条通道,让他们穿越时空,去阅读、去思考、去吸取,与两千多年前的大师直接对话,这将为他们以后进一步了解并热爱祖国文化打下基础,并对其一生的文化素养的形成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
《矛与盾》是人教版小语第十二册最后一组《古代寓言两则》里的第一则文言文寓言。文字简练形象,寓意深刻明了,用人物说的话作为点睛之笔蕴含寓意。凭心而论,学生在接触文言文时,难免觉得拗口难读,晦涩难懂,产生畏难情绪。这则文言寓言,在文字表达上与现代文有很多不同,然而有注释可供借助,小学生读起来就容易多了,加上在第十一册已接触过文言文,学生多少有了一些学习基础和经验。因此,文言文的教学仍应坚持以自读为主,重点指导朗读和背诵,强化感悟、积累的策略。
不过,《矛与盾》这则文言寓言将理解古文的意思,领悟寓言的寓意两者加在一起,为学生学习古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前教学这样的课文时,教师往往教学生弄懂文言词句和整篇课文的意思,懂得讲了一个什么道理就行了,这种只关注知识和能力的“双基”目标以及简单的德育目标,在新课改背景下是远远不够的。如何借助文言文的文本特征进行教学设计与实施教学呢?如何让学生经历文言寓言学习的过程,并在体验学习过程中领悟寓意呢?我们仔细研究了教材,充分借助文言寓言的文本特征,巧妙设计,尝试了“情境引领,读为根本,拓展积淀”的特色教学方法,力图使学生充分体验到学古文的乐趣。
一、情境为线,古文为珠,串起一片精彩
文章不是无情物,一字一句总关情。文言文教学中的听说读写同样离不开文字创造的具体情境。《矛与盾》是文言寓言,具有寓言生动可笑的形象,讽刺夸张的手法,创设适合学情的教学情境,使情境贯穿教学始终,可以优化文言文课堂教学。
1、导语引渡──未入文辞先入境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教学伊始,一曲悠扬的古乐,一幅精美的画卷将学生带入到两千多年前的集市,顺势设置悬念,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打动了学生的心扉,一下子拉近了学生与文言文的距离。学生兴趣盎然,轻松自如地走进了古香古色的文言世界。
2、模拟表演──身临其境品意境
课堂上,我模拟古代集市,让学生自由组合,进入角色表演。孩子们带着角色转换的真切感受入情入境地理解课文,自然而然地加深了内心体验,内化了语言文字。凭借这种身临其境的知觉,学生在情境读文后觉得文中“鬻”者的可笑,领悟到了寓言的深刻寓意。学生的表演微妙微肖,举手投足间无不古韵十足。
3、情境评价──此情绵绵无绝期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从大环节的创设到过渡语的斟酌,处处含情,情境的创设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我竭力以情境化的语言贯穿文言文教学,多次用语言再现楚人卖矛和盾的场景,让情境延伸,使学生始终置身其中去读懂这则寓言。如“瞧你得意的样子,这面盾有什么值得你夸耀的?”“尔等真会誉矛也!”尽可能多地使用精炼的文学语言,如半白半文的导语,创设情境的评价语潜移默化地带着学生在语言环境中去读去悟,给予学生更多的文化熏陶,力图通过与文言文的“亲密接触”,带给孩子们一份走进古典文学的惊喜!
二、字字珠玑,张驰有度,读出知情理趣
语言教学着重于读,文言文教学更基于此,且文言文教学与普通精读课文的读相比,更应着重于读。不读就显不出语言的特点,就品尝不出文中的韵味,就难以理解出文中的意思。要反复读,多读,才能理其义。在这节课中,我努力做到了“四读”。
1、正确流利的整体读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这节课上,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给学生充分自己读书的空间,力求通过朗读激发学习古文的兴趣。进入新课时,我赋有韵味的范读一下子把学生带入到文言文的情境之中,点燃了学生阅读文言文的热情。最终把背诵课文变成了自觉行为。学生神情专注,摇头晃脑,沉醉其中,读得正确流利,读出停顿、节奏,也对课文的内容有了一个整体的把握。
2、深入理解的感悟读
“读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我在巡视学生对照注释读懂句意时,十分尊重学生个性化学习,注重对文言文学习方法的提炼。如:一边读一边看插图,标明注释快速学习,联系上下文猜读,这些都是学生自主学习文言文不可缺少的拐杖。尤其是对照注释,揣摩句意。如果将学习文言文比作一幅国画,那么这一步是一个局部精细勾勒的过程。经过这一步,课文的文言形式已在学生头脑中逐步稀释为相当的白话文。这些学习方法从学生中来又回归于学生中去,学生在读通的基础上再去读懂。
学生在读“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两句时,很自然地将对古文的理解和读紧密地结合起来,读得有滋有味,读出了张扬夸耀的语气。体会到楚人说话言过其实,自相矛盾。学生在潜意识中明白了读能帮助理解,而理解又能促进朗读。
3、感同身受的个性读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在指导朗读“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一句时,我不仅充分借助文中插图,还创造性的编加插图,再次将学生融入情境,鼓励学生设想不同年龄,不同性格的人在问这句话时的语气、节奏,尝试个性朗读。于是,白发苍苍的老者、年轻气盛的小伙子,活泼俊俏的小姑娘,一脸稚气的孩子,纷纷从远古走来。文言语言如同己出,吟诵如吐心语,极具个性的朗读活跃了文言文的课堂。
4、拓展延伸的积累读
在新的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我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分角色朗读,用自己的话讲故事,熟读成诵。鼓励学生以一篇带多篇,课外继续接触文言文,努力实现“语文课堂与生活零距离。”在一次次的拓展积累中,学生的语文功底、顿悟理解力也会渐渐厚重起来,对文言文的学习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真乃“言有尽而意无穷”。
和谐、幽默、欢快的气氛充溢着文言文教学的课堂,学生从读通到读懂,最后熟读成诵,达到了“其词若出吾之口,其情若生吾之心”的境界。
六年级语文《矛与盾》教学设计 篇8
一、谈话激趣、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想要给大家讲一个小故事,想听吗?
师:古时候有一个人,看见人家大门上挂着一只门铃,便想把它偷来,他明明知道如果去摘门铃,铃就会“铃铃铃”地响起来。于是他想出了一个办法,把自己的耳朵掩起来,不就听不见了吗?于是他就这样做了,可后来他仍被人发觉了,因为别人并没能掩着耳朵,仍能听得见铃声。
师:谁能说出这个小故事的名字?
生:掩耳盗铃
师:它是一则——
生:寓言
师:什么叫寓言?
生:能够告诉人们一个深刻的道理
师:古代寓言更是寥寥数语便能表情达意,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古代寓言两则》就向我们展示了文言文的独特魅力,就让咱们跟随古代思想家韩非子一起到两千多年前的集市去瞧瞧吧!(课件展示)看,街上好热闹啊!街边的空地上拥着一群人,他们在干什么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古代寓言《矛与盾》去看个究竟吧!
师板书:矛与盾,提醒注意“矛”与“盾”字
师:谁知道矛和盾是什么?
生:矛和盾是古代打仗用的兵器
二、初读课文、感知语言
师:古人云“书读百遍,其意自见”这是学文言文的决窍。不过,学文言文的难点,也在于读。现在请同学们观看屏幕,感受矛与盾这则寓言。
师:看过这则寓言后,同学们想不想自己也读一读?
生:想
师:现在同学们可以打开教科书第25课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师:谁愿意读给大家听一听?
生:1 ----2------3------
师:大家字音读得真准,真好,老师也想读一读。古时候,诵读诗文是一件很风雅的事。一卷在手书声朗朗,文言文的朗读特别要注意停顿和重读。听老师读好吗?
师:怎么样,文言文读起来也蛮有味道的吧!一回生,二回熟,大家不妨再试着读读一读,还可以读给你的同桌听,特别注意停顿的地方,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想读的一起读吧!相信你们会比刚才读得更好。
三、导读课文
文言文不仅要把字音读正确,更重要的是要读懂,这是理解文言文的前提,现在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借助注释一字一句地读,想想每句话的意思,可以想象当时的情景,不懂的地方可以做上记号。还可以联系上下文,试着理解,大胆地猜读!另外 选出一句代表,汇报学习成果。
生:活动------
师:你学会了什么?(小组汇报)
生:楚人有鬻盾与矛者。——————
师:文中有两个yu,分别是什么意思呢?
生:鬻指卖。誉;指夸耀。
师:他在夸耀什么呢?
生:矛和盾
师:他是怎样夸耀矛和盾的,能在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吗?
生: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出示课件)
师:这两句话又是指什么意思呢?先说说前一句吧!
生:它在赞誉他的盾。
师:板书盾(画)它的盾怎样呢?
生:无坚不催
师:用一个词来说出商人口中盾的特点吧?
生:坚固
师:他的盾真好呀?老师都心动了,真想买一支呀,可是就在这个时候,商人又举起了一支矛。 这时他又是怎样誉矛的呢?
生: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板书)
师:谁愿意解释这句话?
生:——————————————
师:用一个词概括矛很———锋利
师:同学们,如果有这样坚固的盾,这样锋利的矛,很难不让商人(自傲。自大。夸耀)
师:如果你现在就是这个商人,想象一下你在集市上会以怎样的语气叫卖?
生:1————————2——————3————————
师:还谁想试一试。想读的一起读吧!
师:课文进行了到这里,谁愿意用自己的话为大家讲一讲发生了什么事?
师:集市上可真热闹呀!梦人的一番吆喝吸引了不少的围观者,你们看有白发苍苍的老者,有年轻气盛的小伙子,有活泼俊俏的姑娘,还有一脸稚气的孩子。他们听了商人的一番吆喝到底有没有人买呢?
师:你从书上哪句话知道的?
师: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师:问这话的人真不简单哪,一下就听出了他话中的破绽,此人好精明,你能用书上的句子再问问他吗?
师:听出破绽,明知故问,该怎么问?
一个秀气的小姑娘在问呢?
哟,是一个健壮的小伙子在质问呢?
这是一位精明的长者在跟他较真呢?
师:来大家一起来问他。
生:齐说
师:听到了旁人的质问,商人有什么反应呢?用原文回答吧!意思是?
师:学到这里谁愿意为全班同学讲讲这个小故事?
师:你的故事讲得真棒,你能说出这则寓言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吗?
生:1——2-——3——
师:如果让你用一个成语概括本文,你会选择?(自相矛盾) 这的意思是。生(做事不实事求是)师板书。
四、语言积累、实践体验
师:同学们寓言中的人物栩栩如生,寓言中的道理耐人寻味,让我们再次走进这则寓言,回味他给我们带来的启示吧!老师先读,同学们试着用/画出停顿,用。表示重读的字、词。
师:读,评生画的准确否?进行对比
师:你们是否也想感受其中的韵味?
生:齐读
师:学古文没有捷径,唯有多读多背,方能学以致用。
指名背诵。
大家随着音乐一起背吧。把这则有趣的寓言珍藏在脑海里,不会背的地方再看看书。
师:同学们真聪明,背得真棒。咱们再去逛逛集市吧!集市上人声鼎沸,吆喝声此起彼伏。谁愿意为我们再现当时楚人买矛和盾的情景?可以加入自己的想象和语言。
(生表演)
师: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有没能遇到这种事情呢?谁愿意说一说?
五、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借助注释。插图读懂了《矛与盾》领略了古代文言文独特的韵味,认识了一个可笑的楚人,明白了一个深刻的道理,那就是做事一定要——生1
生2————(教师适时表扬)
师:同学们,虽然说学习古文没有捷径,但是它有一定的方法让我们共同回忆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吧?
读(读熟古文)借(借助注释)理(理解古文)道(懂得道理)
师:今天的作业同学们可以自由选择:
1。设计本文的广告词,以警示他人。
2。与家长合作,假如你是商人会如何推销自己的矛和盾呢?
六年级语文《矛与盾》教学设计 篇9
教学目标:
1、读通古文,能结合注释理解古文的意思。
2、感情朗读,体会文中蕴含的哲理。
3、背诵古文,丰富语言的积累。
教学重难点: 读通古文,体会文中蕴含的哲理。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故事引入
同学们,最近老师遇到一件有趣的事儿,想听听吗?我有一个侄子,喜欢跟别人打赌。我便教育他:“这可不是一个好习惯。”他呢,也认识到自己的缺点,于是写下保证书,保证今后再也不随随便便和别人打赌了。这不,前天,我又遇见他了,一见面,我便问:“你现在改掉那个毛病了吗?”他拍着胸脯回答道:“改掉了,改掉了,不信,我跟你赌一瓶可乐。”
同学们,你们能用一个成语来概括我侄子的这种言行吗?(自相矛盾)
这个成语就出自于战国时期的韩非子写的一篇古文《矛与盾》[板书课题]
2、质疑、读题
谁知道这“矛”是什么?“盾”呢?
齐读课题。
二、读通课文
1、教师范读
请同学们打开书,明确学法
同学们,我们先来回忆一下,学习古文有哪些方法?
(多读、借助注释、查工具书……)
同学们的方法真不少,今天,咱们就用其中的一种来学习。请看大屏幕,齐读学习方法。
出示:①读通古文,读准节奏。
②借助注释,理解意思先听老师读一遍,注意听老师是如何隔词断句的。
2、学生跟读
拿起书,轻声跟老师读一遍。
3、自由练读
想自己读一读吗?请同学们自由练读课文,读通,读顺,读准。
4、全班交流
谁愿读给大家听一听?
(个人读,男生读,女生读。指导读音字形,重点指导“物/莫能陷也。”)
[在学生读时板书“鬻”“誉”“吾”]
三、理解诵读
1、课文,同学们已经读得非常流利了。接着,我们应该如何学习呢?请同学们结合注释,再次默读课文,同时静静地想一想,揣摩一下句子的意思。
2、同桌合作,相互说句意。
3、全班交流,教师相机指导。
谁能跟大家交流一下,你读懂了哪一句?
(结合学生回答,重点点拨:
这句话中,哪个字表示的是卖的意思。鬻
誉:夸赞。陷:穿透。弗能:不能。)
4、谁能连在一起,说说全文的意思?
5、课文中,你还有不理解的词、句吗?
6、同学们凭借注释,就自己读懂了古文,真了不起。那老师想问问大家,这个楚人是怎么夸他的盾与矛的?[板:无不陷 莫能陷]
“无不陷”什么意思?“莫能陷”什么意思?
①请生读
楚人如此称耀他的货物,他当时会是什么样的心情?(洋洋得意、骄傲……)他会用什么样的语气呢?谁愿意来读一读。
现在,就让我们穿越时空,来到楚国的这个集市里。现在,你就是那个卖矛与盾的人,我们大家都是围观的人。你能来吆喝吆喝你的盾吗?
②评价,再读
他的吆喝吸引你了吗?
③带动作,表演读
假如你手中就有一面盾牌,还有一柄长矛,你能带上动作,再来吆喝吆喝吗?(现在你们想买他的货物了吗?为什么?有不想的吗?为什么)
7、让我们再回到文中,围观的人又是什么样的反应呢?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①看看插图,围观的有哪些人?(白发苍苍的老人,稚气的孩子……)
②你觉得这句话会是谁说的?你能用他的语气来读一读吗?
四、感悟明理
1、同学们真棒,读出了不同人物的不同语气。听了这话,这楚人又是什么反应呢?(其人弗能应也。)
2、他为什么回答不出来了?
(如果他的矛穿透了盾,那他说他的盾“物莫能陷”就是假话;如果他的矛没有穿透他的盾,那他说他的矛“于物无不陷”就是假话。他的话前后相互抵触而不能自圆其说。)
对了,这就是——自相矛盾 [板书]
五、背诵积累
1、一篇短文,几十个字,作者韩非子就揭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来,把它背一背吧?
2、指导背诵。
全文一共四句。第一句主要写楚人如何夸盾。第二句主要写楚人如何夸矛。第三句写围观的人的质问。第四句写楚人不能回答。理清脉络再背,是一个背书的好办法。
3、练背。
4、检查、交流。
(师生齐背。教师引背。同位互背。指名背。)
六、读写结合
1、学习语文,我们就要多读多背,付出汗水,你们一定会收获甘甜的果实。课文学到这儿,你们能用一句话写下这个故事带给你的启示吗?
(生交流)
2、同学们,你们说的各有特色,但我听得出,你们都明白了,咱们说话、做事得实事求是,不能夸大其辞。真好,你们已经真正读懂了这则古文。
七、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古代寓言《矛与盾》。同学们不但读通了文章,弄懂了意思,明白了道理,还积累了下来。今后的学习中,我们还会接触到更多的古文,希望大家能认真学习,继承好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
板书设计:
矛与盾
自相矛盾
无不陷 莫能陷
六年级语文《矛与盾》教学设计 篇10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文言文的韵律美,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2.指导学生结合注释读懂文本的意思。
3.懂得说话办事要讲究分寸,不要言过其实,避免自相矛盾。
教学重点:读懂文本的意思,知晓其中道理。
【教学实录】
一、学法引入
师:同学们,上学期我们曾学过两篇文言文《两小儿辩日》和《学弈》,谁愿意和大家说一说你是怎样学习文言文的?(教师板书)
生1:读正确、读流利;(板书)
生2:结合注释读懂;(板书)
生3:明白文中道理。(板书)
师: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文言文《矛与盾》(生随师书空写“矛”和“盾”)
师:大家齐读课题。
生:矛与盾。(齐读)
二、初读文本
师:请同学们打开书看课文,听老师读课文,注意听你读不准的字音。(多媒体出示课文,配古筝曲范读。)
师:请大家抓紧时间,自由读课文,努力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生:自由读课文。
师:谁愿意读?(教师指名读)
师:这位同学是第一个站起来读课文的人,大家评一评他读得怎么样?
生:自由评价。
师:很好。大家既能说出不足,又能发现别人的优点。希望下一个同学再读的时候,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谁想读?(再指名读)
师:你读得真好!尤其是“……何如?”一句,读得有古文的韵味。谁还想读?想读的同学站起来,我们一起读。
生:齐读。
三、读懂文本
师:楚人是怎样夸矛和盾的?谁能用书中的话说?
生: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板书:矛之利,于物无不陷;盾之坚,物莫能陷。)
师:真好,看来你读书时用心思考了。同学们齐读这两句话。
生:齐读。
师:这两句话什么意思呀?谁能试着说一说?
生:我的矛非常锋利,什么东西教能穿透;我的盾非常坚硬,什么东西都穿不透。
师:他说得对吗?
生:对了。(七嘴八舌)
师:这里的“陷”是什么意思?(指名说)
生:是穿透的意思。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书下注释写着呢。
师:好,就请同学们对照书下注释一句一句读课文,相信你一定能自己读懂课文。(学生自学)
师:学完了吗?
生:学完了。
师: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篇课文的意思?(指名说)
生:从前有个楚国人卖矛和盾……
师:真了不起,自己说能读懂文言文。谁还想说?(再指名)
四、动画配音,积累语言
师:同学们不但能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而且能把意思读懂,真了不起!为了奖励大家,老师请同学们看一段动画片,你们愿意吗?
生:愿意。(齐)
师:播放动画片。
师:看明白了吗?
生:看明白了。
师:这个动画片讲的是什么故事?
生:矛与盾的故事。
师:是的,遗憾的是这个动画片没有声音。你们愿意弥补这个不足吗?
生:愿意。(齐说)
师:好,请大家对照画面,试着给动画片配音。同学们可以独立配音,也可以找你喜欢的同学合作配音。(动画循环播放,学生练习配音。)
师:谁愿意给动画片配音?(指一名学生)
生:从前,有一个大汉到市场去卖矛和盾。这市场可真热闹,一会就围上来好多人。他对大伙说:“你们看看,这个盾多结实呀!这是世界上最好的盾,什么东西都穿不透它!快来买呀!我这儿还有一支矛,你们看这支矛多锋利,还发光呢,再结实的东西它都能刺破,不信,你试试。”这时候,一个人问他:“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会怎么样呢?那个人什么也说不出来,急得满头大汗。
师:怎么样?谁来说一说?
生:我觉得他配得挺好的,说明白上故事的意思,还能加上自己的话。
师:你说得有理有据。
生:我觉他配得不够好,有的时候画面和声音没合上。
师:是有一点。希望下一位同学注意这一点。谁还愿意配音?(请合作的学生配音)
师:先介绍一下你们的角色。
生1:我是楚人。
生2:我扮演观众和提问题的人。
生3:我是旁白。
师:好,开始吧。
生3:一天,一位彪形大汗来到市场上卖矛和盾,他对着围上来的人说。
生1:你们看,这是世界上最结实的盾,无论什么东西都不能把它刺破。我这儿还有一支矛呢,看多锋利呀,再结实的东西都能刺破!
生2:真有那么利厉害吗?如果用你的矛刺你的盾会怎么样呢?
生1:啊……这……(扮有掌声)
师:有的同学已经为你们的表现鼓掌了,真好。
师:刚才,几位同学都是用自己的话给动画片配音,我们再用课文给它配音,好不好?
生:好。
师:请大家先再下边读读读课文,争取把它背下来。
师:谁愿意用课文配音?(指名)
生:楚人有鬻盾与矛者……
师:了不起,虽然不熟练,但你是第一个能用文言文配音的同学。能用文言文配音的同学请起立,人们一起给动画配音。
师:同学们,课文最后说“其人弗能应也。”大家想一想,如果真用那支矛去刺那个盾会怎样?说明了什么?
生1:盾被刺破了,说明矛锋利。
生2:矛的尖弯了,说明盾结实。
生3:盾和矛都坏了,说明个都不好。
师:大家再想一想,还有没有其它情况了?
生4:盾和矛都完好无损,这说明矛不利。
生:老师,我有不同意见。我认为两个都完好无损,说明两个都不好。
师:为什么?
生:因为好的矛能刺破盾,好的盾能挡住矛面,而这两个现象都没出现,所以说明两个都不好。
师:有道理。关于这个问题大家可以保留自己的观点,下节课,我们就这个问题开一个小辩论会。
五、写中明理
师:通过讨论这个问题,老师相信同学们一定会对这件事有更深的感悟,你可能明白一个什么道理,也可能有一些话想对楚人说,还可能有一些话想对自己说,现在就请你把自己最想说的话写出来。(学生写话。)
师:写完的同学,请你大声地读出来。
生1:我想对楚人说:请你以后说话的时候有点分寸,别再犯这样的错误了。
师:你是让他吸取教训,是吗?
生1:是的。
师:老师想代他问问你,他犯的是什么错误?
生1:他说大话,自相矛盾了。
师:你的看法真准确,老师替楚人谢谢你。(板书:夸大其辞 自相矛盾)
生2:我想对楚人说:卖东西要讲信用,你的矛和盾不可能都是最好的,你骗了顾客,就算你的买卖成功了,也不光彩。
师:你不虽小,可是你的话却很有分量,你在告戒那些商人要讲诚信。
生:……
师:老师也有话要说,同学们想听吗?
生:想。
师:老师引用两句名人名言表达自己的感受。(多媒体出示)请同学们齐读。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
——屈原
把好和坏协调起来是一件最难办的事——可是在这个世界上,它们却常常结合在一起——那里面有忧伤也有快乐——在看见恶的地方,我们也应看到善
——泰戈尔
师: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下课。
附:板书设计
矛之利,于物无不陷
自相矛盾 言过其辞
盾之坚,物莫能陷
【评析】
《语文课程标准》要总目标中对文言文作出说明: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
鉴于此,张老师本课的教学中主要关注两点:第一,关注兴趣:第二,关注学法(尤其是读书方法)。
一、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小学生初次学习文言文,让他们喜欢文言文比什么都重要。培养兴趣,张老师主要从两方面入手,首先,采用新颖有趣的教学方式,例如:讲故事,给动画片配音等,让学生在活动和游戏中学习文言文,也就是说让学生感觉到学习文言文的快乐,而不是枯燥乏味的死记硬背。其次,把学习文言文由外在的引导转变成学生内在的需要。主要帮助学生发现文言文本身内在的价值:文言文句式上和音调上的独特的韵律美是现代文所不具备的;文言文中有趣的故事发人深醒的道理令人回味无穷。只要让学生认识、理解、体会这些,学习文言文就会成为学生内在的需要。
在《矛与盾》的教学中给动画片配音这一环节主要就是从学生的兴趣出发而设计的,学生因为喜欢为动画片配音,所以积极的读书,主动地背诵,在活动中积累语言培养语感。
二、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新课程标中七至九年级阶段目标中提出: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小学阶段我主要指导学生借助书下注释,读懂文本的意思。在读中让学生初步感受古汉语中常用词语的意思,了解文言文中句式的一般规律。这一目标主要是在学生的读书活动中完成的,因此,张老师注重设计学生的读书活动。读书分层次,每一次读书都有不同的目的,达到不同的要求,做到层层深入,步步推进。
三、读写结合,巧示寓意
《矛与盾》中包括哲学对立统一的思想,对于学生来说难以理解,空洞的讲解只停留在口头,并未入脑入心。而张老师巧妙地设计了写话活动,学生选择的范围广了,可以说明白的道理,也可以写想对楚人或自己说的话。 学生能够从这个故事中想到自己的现实生活,告诫自己该如何说话办事,这也正是寓言的教育作用。
(本课在“十五”国家重点课题“教育与发展”研讨会上做教学观摩,经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审核,本课被确定为中小学教师新课程国家级远程培训课程)
六年级语文《矛与盾》教学设计 篇11
教材分析:本文通过一个人同时夸耀自己所卖的矛和盾,因互相抵触而不能自圆其说的故事,告诉人们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不要言过其实,自相矛盾。
学生分析:了解寓言故事不成问题,关键是如何让学生理解寓言故事所揭示的深刻道理,然后联系实际谈感受。
设计理念:以自渎为主,重在感悟积累。
教学目标:1、理解文言文词义句义,能讲述文言故事。
2、有感情朗读,能背诵此文。
3、懂得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不要言过其实,自相矛盾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学会学习文言文的方法,理解意思,熟读成诵,明白道理
教学流程:
一、教师导语
1、以前学过哪些寓言?怎样学习寓言。
2、什么叫文言文,怎样学习文言文。
3、题解
二、读通语句,整体感知
1、教师泛读(或听录音)
2、领读
3、自由练习朗读
4、指名朗读
三、读懂课文,对照注释自悟句意文意
1、让学生自己边读句子,边看课后注释,揣摩句子意思。
2、汇报交流
3、指名把故事完整的讲述一遍
4、自由练习讲寓言故事
5、练习感情朗读
6、生齐读(要求读慢一点,学会吹嘘自己的矛和盾,注意反驳的语气)
四、揭示道理,发散思维
1、提出问题,学习小组分析讨论
2、汇报小结
五、总结全文
六、熟读背诵进行语言积累
七、作业:
1、帮助楚国人卖出矛和盾,该怎么做?
2、联系生活实际谈感受。
板书设计: 矛 与 盾
↓ ↓
刺
利 ←→ 坚
档
自相矛盾(可笑)
告诫人们: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不要言过其实,自相矛盾。
课后反思;
1、开门见山直接引入话题更好,这样可以为下边的教学留出更多的时间。
2、课堂教学密度还是不够大,所以由于时间关系部分教学环节没能在课时内展现。比如:逐句理解全文后,应请一名学生把句子意思连起来讲一遍,这样可以当堂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然后再自由练习讲寓言故事,加深对寓言的理解和巩固。再比如:没有联系生活实际谈感受,所以教学能否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也就成了未知数。
3、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有放有收,那么怎么放,又怎么收是今后教学过程中值得思考的问题。
4、在课堂教学中,你不知道会出现什么状况,所以必须做足准备,迎接挑战。对于设计好的教案必要时还要灵活地删繁就简。
六年级语文《矛与盾》教学设计 篇12
说教材
《矛与盾》是人教版小学语文12册第25课的一则古代寓言故事。课文说的是一个人同时夸耀自己所卖的矛和盾,困自相抵触而不能自圆其说。课文用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向我们揭示了深刻的道理: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不要言过其实。课文的语言为文言文,言简意赅,用可笑的事,从反面给人以启迪,耐人寻味,是一篇工具性很强的教材。
根据本文的课型特点和在教材中所处的位置,针对高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我确定了以下目标:
1、学习本则寓言中的五个生字。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故事内容。
3、领悟文中所告诉的道理,在日常生活中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不要言过其实,自相矛盾。
理解故事内容是本课时的重点,理解寓意是本课时的难点。
说教学程序
根据课文的内容特点,围绕学习目标,紧扣《语文课程标准》,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路,在教学方法的整体构想上,我准备采用读、议、写、演、观等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
1、针对高年级学生特点,我从图片引入,首先让学生认识与今天学习密切相关的两种古代兵器,由此导入课题。随之告之学生,这是一篇文言文,回忆我们以前学习文言文的方法,这也是本节课的学习方法。
2、采用各种方式加强朗读训练。让学生在朗读中整体感知语言。
3、在朗读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注释或工具书理解句子意思。同时借助课件,通过自己表演,使学生理解故事内容,理解故事说揭示的深刻道理。
4、最后,对《韩非子》和韩非子作简要介绍,使学生的知识得以拓展。
三、说板书
板书两种兵器名称,卖矛和盾的人介绍的它们的特点,以及揭示的深刻道理。这样言简意赅,突出了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