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国标版语文第九册 《练习二》 教案(通用15篇)
苏教国标版语文第九册 《练习二》 教案 篇1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歇后语并练习使用
2.熟记有关“观察”的重要性的三段名言
教学重点:
学习歇后语并练习使用
教学难点:
学会解决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教学第一题(语文与生活)
1.教学第一部分。
(1)要求学生自读五个歇后语,让学生知道这种形式叫歇后语。(本题中的歇后语前半部分是一个有趣的小故事,后半部分是这个故事要告诉人们的意思,而且往往还有深层次的意义)
(2)让学生把课前通过查工具书和请教别人学会的歇后语小故事讲给同学们听。可以说自己最喜欢的,教师注意引导。
(3)引导学生了解歇后语前后两个部分之间的关系,让学生自己体会出歇后语的特点。
2.教学第二部分。
(1)要求学生再读五个歇后语,进一步了解它们的意思。
(2)让学生仔细阅读第二部分,尝试在空白处填上最恰当的歇后语。(学生交流,教师指导、订正)
(3)要求学生读两个填写完整的句子,体会歇后语在句中的作用和好。
3.教学第三部分。
(1)鼓励学生想想平时在生活和课外学习中还见到过哪些歇后语,然后说出来,看谁说得多。
(2)要求学生用知道的歇后语说一句话。教师评议,看句子是否贴切、生动、准确、通顺。
二、教学第二题(诵读与积累)
1.读背。
(1)学生看书,自由朗读,要求渎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试读,相机正音。
(3)学生继续朗读,做到熟读成诵。
(4)在熟读成诵的情况下,学生试着理解句子的意思。
(5)指名背诵,集体背诵。
2.拓展。
(1)引导学生选择自己体会最深的一句,说出大意和自己的看法。
(2)让学生联系具体事例来说说自己的体会。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用钢笔描红一段话,注意整体布局。
2.学写毛笔字。
教学重点:
用钢笔描红一段话,注意整体布局。
教学难点:
学写毛笔字。
教学过程:
一、教学第三题(写好钢笔字)
1.指导。
(1)指读题目,教师进一步明确练习要求。
(2)要求学生朗读这段话,指明这段话选自《装满昆虫的衣袋》。
(3)引导学生观察书写的格式,字与字之间、字与标点之间的距离以及每个字在一行中的位置。
(4)教师重点指导“雕、塞”等字和整体布局。
2.练习。
(1)学生练习描红。
(2)教师根据描红情况及时小结。
(3)学生仿写。要求一气呵成,注意行款布局。
3.反馈。
(1)展示写得好的字,指出好在哪里。
(2)对写得不好的字,进行纠正,强化训练。。
二、教学第五题(学写毛笔字)
1.审题。
明确本次学写的部首:四点底、心字底。两个范字是:点、思。
2.指导。
(1)学生细心观察偏旁和范字的写法以及在米字格中的位置。
(2)教师边范写边讲解书写方法。
(3)学生初练,教师及时指导。
3.练习。
(1)学生临摹,教师巡视,帮助写字有困难的学生。
(2)练习“点、思”的写法。(注意在米字格中的位置)
4.反馈。
(1)展示写得好的字,指出好在哪里。
(1)指出不足,进一步纠正。
板书设计: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口语交际:训练学生的看图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学会合理想象和连贯表达意思。
教学难点:
能够连贯表达意思
教学过程:
一、教学第四题(口语交际)
1.审题。
(1)学生自读题目的要求,观察书上的漫画。
(2)教师明确本次口语交际的要求:观察并理解图意,合理想象第二幅图的情景;将四幅图的意思连贯地说出来。
2.指导。
(1)让学生认真看图并思考:这几幅图有几人?他们在干什么?他们是什么人?(分别给它们取名:晓鸣、小强、小静)
(2)组织讨论:已有的三幅图分别画的是什么内容?
(3)学生小结出图意。
(4)学生讨论:这幅四格漫画可以怎样命名?(《一张令人发笑的照片》)第二幅图应该是个什么内容?(晓鸣拍的是什么情景?为什么笑得前仰后合?)
(5)分组交流。
3.练习。
(1)每组指派代表说出他们的想象。(教师以鼓励为主)
(2)让学生互相评说各自的想象,对想象不合理的地方加以改正。
(3)学生把想象的第二幅图补充进去,然后用自己的话把四幅图的意思连贯地说给同学们听。
板书设计:
口语交际
一张令人发笑的照片
苏教国标版语文第九册 《练习二》 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练习,使学生能够熟练地计算商中间、末尾有0的除法。
2、能用除法计算实际问题,体现数学的应用性。
3、掌握口算的方法,学会口算。
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能够熟练地计算商中间、末尾有0的除法。
教学资源: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做练习二第1题。
1、出示题目:640÷8 64÷8 750÷5 286÷7
2、指名说说各题的商是几位数,你是怎么想的。
3、指名板演,其余学生在自备本上完成。
4、反馈评议。
二、做练习二第2题。
1、学生先独立完成第三组题目,指名2人板演。
2、集体评议。
3、进行比较。
三、做练习二第3题。
1、学生在书上完成两组口算题。
2、交流结果。
3、提问:你们发现了什么?
(第一组)通过表内除法,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带出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
(第二组)通过比较弄清每组上下两题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四、做练习二第4题。
1、学生读题后独立解答问题。
2、交流。指名说说是怎样想的。
提醒学生正确答语。
五、做练习二第5题。
1、出示题目让学生理解题意。
2、反馈交流,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六、做练习二第6题。
1、让学生先读题,理解题意。
2、学生独立列式解答,然后交流思考过程。
七、做练习二第7题。
1、让学生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解答。
2、说说思考方法:
解法一:240÷2=120(幅) 120÷4=30(幅)
解法二:2×4=8(个) 240÷8=30(幅)
八、做练习二第8题。
1、让学生读题,提问:题目提供了哪些信息?要求什么问题?
2、指名说说自己的想法。
3、提问:为什么要除以2?
九、做练习二第9题。
1、出示题目,让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2、提问:怎样求“哪种蛋糕每块的价钱最贵?哪种最便宜?”
1、 学生交流,师板书:
正方形蛋糕 27÷3÷3=3(元)
圆形蛋糕 30÷3÷2=6(元)
三角形蛋糕 32÷2÷4=4(元)
十、思考题。
先同桌讨论后交流。
十一、全课小结。
教后感:
苏教国标版语文第九册 《练习二》 教案 篇3
教学目标: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乘加、乘减两步应用题的结构,学会列式解答乘加、乘减应用题。
教学过程设计:
一、
1.根据问题选择算式并连线。
妈妈买了29个果冻,第一天吃了7个,第二天吃了15个。
(1)两天吃了多少个果冻?(1)29―7―15
(2)还剩多少个果冻?(2)15―7
(3)第一天比第二天少吃多少个?(3)7+15
2.根据算式补问题。
学校买来38个排球,分给二年级5个班,每班分7个。
7X5=35(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8-35=3(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练习
1.教科书第10页的第2题。
想一想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是什么?要求还剩多少个萝卜,我们必须知道什么条件?(一共种了多少个萝卜和送了多少个给兔奶奶)那我们第一步先求什么?(一共种了多少个萝卜?)接着再求什么?(还剩多少个萝卜)
列式:9X5-15
提问:9X5表示什么?再减15又表示什么?
2.教科书第1l页的第3题.
分四人一小组进行讨论,然后由小组长汇报本小组讨论的结果。
[主要的要点:爸爸和妈妈是成人要买成人票,每张8元,共花8X2=16(元),小明是儿童,每张票5元,这样三人去动物园要花16+5=21(元)。21元大于20元,所以用20元买票不够。]
3.教科书第11页的第4题。
教师:球队的得分分主场分和客场分两种。本题可让学生分小组合作讨论,然后再汇报讨论结果。
队的主场得分是卡塔尔队主场得分的4倍,卡塔尔主场得分是3分,所以队主场得分是3X4=12。队的客场得分是7分。队的总分是19分。
阿联酋队的主场得分是3分,客场得分是8分。阿联酋队的总分是11分。
乌兹别克斯坦队的主场得分是阿联酋队主场得分的3倍,阿联酋队的主场得分是3分,所以乌兹别克斯坦队的主场得分是3X3=9,客场得分是1分。乌兹别克斯坦队的总分是10分。
卡塔尔队主场得分是3分,是本队客场得分的2倍,客场得分是3X2=6。卡塔尔队的总分是9分。
阿曼队主场得分是5分,客场得分与乌兹别克斯坦队的客场得分相同。阿曼队的总分是6分
3.妈妈买来26个桔子,吃了几个,剩下的每5个放一盘,放了4盘。问吃了几个桔子?
4.游乐场有7辆小赛车,每车能坐4人,还有21人在排队等候,现在一共有多少人?
5.快餐店运来56个汉堡包,卖出37个,又运进21个,现在快餐店有汉堡包多少个?
6.4个工人叔叔每人要做7个卡通玩具,已经做了19个,还要做多少个?
7.商店里有30个书包,上午卖出13个,下午又卖8个,还剩下多少个?
苏教国标版语文第九册 《练习二》 教案 篇4
教学内容
教材练习六第1~5。
教学目的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熟练地口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
2+89= 53+7= 64+9=
57+4= 6+29= 73+8=
29+7= 92+8= 54+20=
集体口算,选一两题说说你是怎样算的?
2.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今天我们来上一节练习课。[板书课题:练习六(1)]
二、练习。
1.练习六1。
独立口算,集体订正时提问。
每一组的第1题与第2、第3题有什么相同与不同的地方?
(都是两位数加一位数,第一题是不进位加法,第2题是进位加法,因此十位上的数比原来多1。)
2.练习六2。
老师可以将第2题做成道具,改动要加上的一位数,让学生多练几次,掌握计算方法。
3.练习六3。
(1)出示第3题,老师说明题意:在括号中选择一个正确的得数,并把它圈起来。
(2)独立完成,集体交流时说说你圈的是哪个数?另一个得数错在哪里?今后计算时要注意些什么?
4.练习六4。
(1)出示第4题,指名说图意,说说这道题已知什么?求什么?(已各原来有37张光盘,再放3张就满了,求一共可以放多少张光盘?)
(2)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时说说用什么方法计算?为什么?
5.练习六5。
先计算后比较。
(1)先找出哪几道题进位加,哪几题不是?
(2)每一组的上下两题在计算上有什么相同的地主和不同的地方?
(3)24+3与24+8为什么一题得二十几,另一题和三十几?
老师小结:
在计算加法,个位上的数要加在个位上,十位上的数要加在十位上,个位上相加满十,要向十位进1。
一、作业布置。
《练习与测试》练习六(1)。
第二课时作业设计
一、比一比,算一算。
(一)45+3= 3+52= 6+40=
45+5= 8+52= 6+44=
45+8= 9+52= 6+49=
(二)49+3= 52+6= 4+68=
49+30= 52+9= 4+66=
二、在正确的得数上打“√”。
54+9(63 53 73)8+63(71 61 72)
95+5(99 90 100)75+9(84 74 85)
三、直接写出得数。
2+89= 55+5= 92+8=
57+40= 6+29= 64+9=
29+7= 30+70= 75+20=
教学后记:
学生忘了进位,加强这方面的练习。
苏教国标版语文第九册 《练习二》 教案 篇5
教学内容:
巩固新学的加减、连减应用题。
教学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加减、连减两步应用题的结构,学会列式解答加减、连减应用题。
教学过程设计:
1.口算:
78-1745+5471-3435+24
6l-4529+5629+4191-45
2.补充问题后,再列式计算。
(1)有20个乒乓球,17个小皮球,_____________?
(2)飞机上有儿童和大人一共57名,其中大人38名,____________?(3)小明用了5张电脑磁盘,还剩下19张,____________?
3.妈妈买了一些蛋糕,上午小朋友吃了9根,下午来了8个客人,每人吃一根,冰箱里还有21根。妈妈一共买了多少根雪糕?
4.二年3班的小朋友为了迎接新年活动,做了27个红灯笼,18黄
灯笼,送给一年级的小朋友15个,还剩下多少个?
5.幼儿园第一次买来小象洒水壶12个,第二次又买来29个,现在分给17个小朋友去给花浇水,还剩多少个洒水壶没有分?
6.图书馆有故事书54本,第一次借出16本,第二次借出28本,剩下的第三次全部借出。第三次借出多少本?
7.1996年和0年我国运动健儿在奥运会上获奖牌情况如下:
金牌银牌铜牌
1996年162212
0年281615
(1)1996年共获奖牌多少块?
(2)0年共获奖牌多少块?
(3)请你自己提一个问题,并解答。
教学反思:
2、乘加、乘减应用题
苏教国标版语文第九册 《练习二》 教案 篇6
作者:宗阳春 发表时间:2004-4-29 阅读次数:102
一.教学目标 :
1. 练习用钢笔正确、端正地描红写出一段话。
2. 了解ABB式重叠部分的读音变化。
3. 能正确使用和朗读语气词。
4. 正确选择关联词。
5. 熟记成语。
6. 口语交际“谈成语”。
7. 学写毛笔字。
二.教学时间:三课时。
三.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
1.练习用钢笔正确、端正地描红写出一段话。
2.了解ABB式重叠部分的读音变化。
二.教学过程 :
(一)教学第一题。
1. 审题。
2. 指导。
(1) 指名读这一段话。
(2) 要求学生观察每一个的字的笔顺和间架结构。
(3) 这些字在书写时,你认为有哪些地方应提醒大家注意的?
(4) 教师重点指导学生书写“郭”、“逃”两个字。
3. 练习。
(1) 学生练习描红。
(2) 根据描红情况,教师及时小结,再让学生仿写。
4. 反馈。
(二)教学第二题。
1. 审题。
2. 指导。
(1) 指名读小黑板。
(2) 这一组的带点的字在读音上的异同。
(3) 想一想:同一个音在不同词语中读音为什么不同?
(4) 用同样的方法指导学生学习第二、三组。
3. 练习:指名读、自由读、齐读。
4. 反馈。
(1) 让学生说说ABB形容性词语重叠部分声调变化的规律。
(2) 出示黑板或投影片,指名认读。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
1.能正确使用和朗读语气词。
2.正确选择关联词。
3.熟记成语。
二.教学过程 :
(一)教学第三题。
1. 审题。
2. 指导。
(1) 指导第一句。
指名读第一句。
想一想:句末应填入哪个表示语气的词?
先让学生分辨句末字的声、韵母。
教师提示一些基本规律:语气助词按发音习惯通常是句末一个字的韵尾加上韵母“a”合成的音节,若无合适的字,可填“啊”。
第一句应填“a”。
(2) 指导第二句。
指名说一说句末字的声、韵母。
按音节写出合适的语气词。
第二句应填“呀”。
(3) 指导第三句。
指名说一说句末的声、韵母。
按音节写出合适的语气词。
第三句应填“哇”。
3. 练习。
(1) 学生用笔在书上填写。
(2) 学生自由练读。
4. 反馈。
(二)教学第四题。
1. 审题。
2. 指导。
(1) 讨论:“不但……而且……”、“虽然……但是……”、“如果……就……”这几个关联词是什么关系?
(2) 用小黑板出示题(1),指名读题。
(3) 想一想:第一句前后意思之间是什么关系?
(4) 选择一个合适的关联词填空。
3. 练习。
4. 反馈。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
1.熟记成语。
2.口语交际“谈成语”。
二.教学过程 :
(一)教学第五题。
1. 审题。
2. 指导。
(1) 学生自由读,不认识的字可以查字典或问老师。
(2) 教师范读。
(3) 同座的同学讨论每条成语的意思。
(4) 学生练习说这些成语的意思。
3. 练习。
(1) 自由读。
(2) 同座位互相练习背诵。
(3) 教师巡回个别抽读、抽背。
4. 反馈。
(1) 指名读。
(2) 集体练读。
(3) 集体齐背。
(4) 指名背。
(三) 教学第六题。
1. 审题。
2. 指导。
(1) 启发谈话:同学们,你们爱听相声吗?相声常以诙谐、幽默的语言让人捧腹大笑。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举行一次“相声比赛”,看一看哪位同学说得最精彩。
(2) 各自练读,想一想这个相声主要讲了什么。
(3) 教师提出明确的要求:根据句意,正确把两个人说话的语气、语调、语速。还可配上动作。
(4) 同桌练说。
3. 练习。
(1) 在熟读的基础上,指名说。
(2) 集体评议。
4.反馈:用自己的话把记成语的方法归纳复述出来。
苏教国标版语文第九册 《练习二》 教案 篇7
教学内容:完成“练习与应用”的第6、7题,“拓展与实践”,“反思”等。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系统地掌握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圆锥体的体积公式,理解这些体积公式之间的内在联系。
2、熟练地针对不同的情况运用不同的公式进行计算,使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进一步的提高。
3、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能力。
教学重点: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有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创新意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提问,引导学生讨论:
(1)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圆锥体的体积公式各是什么?它们的体积之间有什么关系?
(2)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圆锥体的底面积相等、高也相等它们的体积之间有什么关系?
(3),板书关系.
2、基本练习:
将一个正方体木料加工成最大的圆柱体木料、圆柱体与正方体有那些相等的关系?如果将一个正方体木料加工成一个最大的圆锥体木料、正方体木料和圆锥体木料又有那些相等的关系?
通过上述两题的比较,让学生理解底面积相等、高相等与底面直径相等高相等之间的区别。
3、公式推导的深化理解。
(1)提问:在圆柱体的推导过程中,圆柱体分成若干等份后拼成的长方体的表面积和圆柱体的表面积相比是如何变化的?如果圆柱体的高为4分米、拼成长方体以后表面积增加了48平方分米,原来圆柱体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2)学生交流发言。
(3)教师引导:回忆推导过程,有什么收获?
二、实践应用
1、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与数学知识的合理搭配。
(1)一个圆柱体的罐头盒外面贴商标纸,求商标纸的面积是求什么?你还知道生活中有那些地方是求物体的侧面积的?
(2)要做一个圆柱底面油桶现在已经有了一块长25.12分米,宽5分米的铁皮,现在要给它配上合适的底和盖,需要边长几分米的正方形几块?做成的圆柱体的容积是多少?
2、先实际测量,再运用所学的知识计算。
分小组测量并计算。
(1)每组先出示一个茶杯,量出有关的数据,算出茶杯的容积。
(2)给每组一个土豆,利用刚才的茶杯让学生想办法测量出土豆的体积。
3、解决问题。
讨论解决第6题。
根据学生的解答教师质疑:
除了题目中画图的摆的方法外有没有其它方法?你能算一算其他方法摆时纸箱的长、宽、高各是多少吗?
题目中所用的方法是不是用的硬纸板最少?
学生交流
讨论解决第7题。
评议、交流
4、完成探索与实践
探讨、交流
三、
你有何收获?反思
学生交流
四、作业
完成《练习与测试》相关作业
板书设计
与练习
苏教国标版语文第九册 《练习二》 教案 篇8
教学内容: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 10页 练习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熟悉的认识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和西南八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过程与方法】通过同桌合作、集体交流以及小组交流引导学生参与、动手、动眼、动口(观察、比较、探究、评价)能在平面图上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进一步培养学生辨认方向的意识、发展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动手操作练习设计,培养学生辨别方向的意识,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产生热爱数学的兴趣,同时让学生充分地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能运用所学习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东,南,西,北,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八个方向的掌握。根据参照物的不同,认清事物之间的方向关系。
教学过程:
一、课前复习:
1、说一说你知道的八个方位,并指一指
2、老师说方位,学生指出来。同桌互相合作(1人指方向,1人说出来,交换进行。)
二、引入
1.看地图,找家乡。
师: 同学们我们生活在地球上,我们都是中国人,那大家对我们的国家了解多少呢?现在我来考一考大家
师:我们住在哪里啊?(指一指)
师:谁能具体说一说,我们的家乡在中国的哪个方向?
师:长城在我们家乡的什么方向呢
师:判断方向你有什么好办法?(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发现先写出八个方向图,再用实际位置对照)
2.辨别家乡位置。
师:那我们来一起看看我们的家乡吧。
3.辨别学校位置。
师:再看一看我们的学校
4.怎样去学校的道路。
师:小军说,我家住在学校的西南面,那小军家住在哪里呢?请同学们画出小军的家。
师:小红说,我家住在学校的北面,也请同学们画出小红的家。
(此处同学们拿出练习本,练习自己画一画)
师: 这时啊,小红的好朋友小丁来找到她,小丁要寄信给外婆,可是他不认识路,只有让小红带他去。
师:那他们应该怎样走呢?同学们来帮帮他们吧。
师:你是怎样判断的?
师: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锻炼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即同学问,同学答)
5.小小设计师。
师: 小丁的信上对外婆说,要去乌鲁木齐看望她,并带她去海南玩。
1、请你为小丁设计一个路线。
2、他将如何走,才能将外婆接到海南呢?好,我们首先要知道乌鲁木齐在祖国的什么地方?那我们就回过头来看一看之前的中国地图。
师:几天过去了,小丁和外婆玩的很开心,还带回很多海南的特产要分给同学们吃,明天就要上学了。
大家看着地图告诉老师。
问题1:学校在陈青家的哪个方向?
问题2:说一说陈青上学的路线。
三、小结
师:同学们,通过今天的练习,说说你们都有哪些收获?
说说在找位置与方向时,特别要注意哪些?
【教学建议】:
本课教学中需要教师准备一些辅助教具:中国地图,中山市地图以及学校的平面图,以及练习题对应的简图。
本节课是练习课,如果只是单一的形式进行教学,可能很难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学习,让学生在自主探索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巩固。
苏教国标版语文第九册 《练习二》 教案 篇9
之一
佚名
教学要求
1. 练习用钢笔正确、端正地描写出一段话。
2. 了解ABB式重叠部分的读音变化。
3. 能正确使用和朗读语气词。
4. 正确选择关联词。
5. 熟记成语。
6. 口语交际“谈成语”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第一题
1.审题。
(1)指名读题目。
(2)教师进一步明确练习要求。
2.指导。
(1)指名朗读这一段话。
(2)要求学生观察每个字的笔顺和间架结构。
(3)这些字在书写时,你认为有哪些地方应提醒大家注意的?
(4)教师重点指导学生书写“郭”、“逃”两个字。(“郭”的第八笔是“提”,“逃”的第八笔是“横折折撇”)
3.练习。
(1)学生练习描红。(教师进行巡视,及时了解书写情况)
(2)根据描红情况,教师及时小结,再让学生仿写。
4.反馈。
(1)展示写得好的字,评点好在哪里。
(2)指出不足,进行矫正性练习。
二、教学第二题
1. 审题。
(1)指名读题。
(2)进一步明确练习要求。
2.指导。
(1)指名读小黑板。淋浴水淋淋
(2)这一组的带点的字在读音上的异同。(这两个音节声母、韵母相同,声调却不同。“淋浴”的“淋”念第二声,“水淋淋”的“淋”却是第一声)
(3)想一想:同一个音在不同词语中读音为什么不同?(教师向学生介绍ABB式重叠部分的读音变化,在大多数ABB式形容性词语的重叠部分,不管原来是什么声调,一般都读成第一声)
(4)用同样的方法指导学生学习第二、三组。
3.练习。采用指名读、自由读、齐读等形式,让学生反复练读,从读中了解ABB式形容性词语重叠部分声调变化的规律。
4.反馈。
(1)让学生说说ABB形容性词语重叠部分声调变化的规律。
(2)出示黑板或投影片,指名认读。黄澄澄明晃晃毛茸茸沉甸甸
第二课时
一、教学第三题
1.审题。
(1)指名读题目。
(2)讲解题目的要求。
2.指导。
(1)指导第一句。
①指名读第一句。
②想一想:句末应填人哪个表示语气的词?
③先让学生分辨句末字的声、韵母。
④教师提示一些基本规律:语气助词按发音习惯通常是句末一个字的韵尾加上韵母“a”合成的音节,若无合适的字,可填“啊”。
⑤第一句应填“啊”。
(2)指导第二句。
①指名说一说句末字的声、韵母。
②按音节写出合适的语气词。
③第二句应填“呀”。
(3)指导第三句。
①指名说一说句末字的声、韵母。
②按音节写出合适的语气词。
③第三句应填“哇”。
3.练习。
(1)用笔在书上填写。
(2)学生自由练读。
4.反馈。
(1)同座同学互相检查,看填写的词语是否准确。
(2)齐读,体会发音特点,并说说规律。
二、教学第四题
1.审题。指名读题,弄清要求。
2.指导。
(1)讨论:“不但……而且……”、“虽然……但是……”、“如果……就……”这几个关联词语各是什么关系?
(2)用小黑板出示题(1),指名读题。
(3)想一想:第一句前后意思之间是什么关系?
(4)选择一个合适的关联词填空。
3.练习。
(1)让学生自己练习填空第(2)、(3)句。
(2)教师根据学生自练情况,进行针对性辅导。
4.反馈。
(1)指名逐题朗读,确定正确答案。
(2)同座的同学互相检查练习情况。
(3)齐读。
第三课时
一、教学第五题
1.审题。
(1)指名读题。
(2)教师讲清本题的要求。
2.指导。
(1)学生自由地读,不认识的字可以查字典或问老师。
(2)教师范读。
(3)同座的同学讨论每条成语的大概意思。
(4)学生练说这些成语的意思。
刻舟求剑:楚国有个人过江时把剑掉在水里,他在船帮上剑落的地方刻上记号,等船停下,从刻记号的地方下水找剑,结果自然找不到。比喻拘泥成例,不知道跟着情势的变化而改变看法或办法。
守株待兔:传说战国时宋国有一个农民,看见一只兔子撞在树桩上死了,他便放下手里的农具在那里等待,希望再得到撞死的兔子。比喻不主动地努力,而存万一的侥幸心理,希望得到意外的收获。
画蛇添足:蛇本身没有脚,画蛇添上脚。比喻做多余的事反而不恰当。
掩耳盗铃:把耳朵捂住去偷铃铛。比喻自己欺骗自己,明明掩盖不了的事偏要设法掩盖。
螳臂挡车:螳螂举起前腿想挡住车子前进。比喻不估计自己的力量去做办不到的事情,必然招致失败。
蚍蜉撼树:蚍蜉,大蚂蚁。比喻力量很小而想动摇强大的事物,自不量力。
3.练习。
(1)自由地读。
(2)同座位练习背诵。
(3)教师巡回个别抽读、抽背。
4.反馈。
(1)指名读。
(2)集体练读。
(3)集体齐背。
(4)指名背。
二、教学第六题
1.审题。
(1)指名读题目。
(2)帮助学生弄清本次口语交际的要求。
2.指导。
(1)启发谈话:同学们,你们爱听相声吗?相声常以诙谐、幽默的语言让人捧腹大笑。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举行一次“相声比赛”,看看哪位同学说得最精彩。
(2)各自练读,想一想这个相声主要讲了什么。
(3)教师提出明确的要求:根据句意,正确把握两个人说话的语气、语调、语速。还可配上动作。
(4)同座位练说。
3.练习。
(1)在熟读的基础上,指名练说。
(2)集体评议。
4.反馈。用自己的话把记成语的方法归纳复述出来。
教后记:
苏教国标版语文第九册 《练习二》 教案 篇10
教学内容:
教材第22-23页练习五1-9题。
教学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简单应用题的基本结构,学会解答简单的减法应用题。
教学重点:
能够根据条件和问题,排出多余条件,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完成教科书P22第2题。
[本题中的多余条件我们已经走了15分钟了写在旁边,便于学生发现。学生能很快选择出题目中需要的信息,解决问题。]
二、解决实际问题
完成教科书P22第4题,本题中多余条件和有用条件写在一起,位置隐蔽,需要。
[让学生观察画面,口头编题,列式计算,全班订正。]
三、完成教科书P22第1题
让学生根据画面意思,进行编题。(小红和小丽每人要写15个大字,小红已经写了7个,还要写几个?小丽还要写6个字,她已经写了几个字?)
[引导学生找出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再列式解答,全班核对。]
[引导学生学会多次运用有效信息,体会条件与问题之间的联系,正确解决问题。]
让学生将两道题的条件和问题完整地说清楚,再列式解答。
[然后比较两道题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强化问题结构,进一步理解减法的意义。]
四、完成教科书P21第3题
[全班同时开始,在指定的时间内检查学生的计算质量,对做得又快又好的同学给予表扬。]
五、完成教科书P23第6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集体订正,教师任意指一两题,请学生说出思考过程。]
六、完成教科书P23第8题
七、课堂练习
完成教科书P23第5、7、9题。
教学反思:
本节课在练习中让学生发现加法与减法之间的关系,进一步理解加法和减法之间的互逆关系,并能灵活运用解决实际问题,突出了想加算减法的思维过程。学生对这一思维方式逐渐得到了认可。
苏教国标版语文第九册 《练习二》 教案 篇11
教材说明:
本次练习安排三个项目,内容包括学用字词句,读读背得,学好铅笔字和口语交际训练。其中,学用字词句和口语交际是重点。
教学目标:
1、学习一些拟声词,初步掌握拟声词的构字规律,并运用拟声词将句子补充完整。
2、朗读、背诵4个成语和古诗《鹅》。
3、写铅笔字,认识从上到下的笔顺规则。
4、观察图画,按要求进行口语交际,知道如何向别人道歉和接受别人的道歉。
知识与能力:掌握拟声字的构字规律,并学会运用。背诵4个成语和古诗《鹅》。过程与方法:让学生通过读读、想想,留意身边的事物,要会看、会听,善于模仿,不断搜集加工身边事物。
情感与态度:学会如何向别人道歉和接受别人的道歉。
教时安排:4课时。
教具安排:小卡片,田字格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学习一些拟声字,初步掌握拟声字的构字规律,并运用拟生字将句子补充完整。
2、朗读、背诵四个成语和古诗《鹅》。
重点难点:学习拟生字,掌握拟生字的构字规律。
教学过程:
一、教学第一题:
1、显示4组拟声词,指导学生借助汉语拼音认读。
2、引导学生说出四组拟生词分别是鸽子、小鸡、小猫和小青蛙的叫声。播放它们的叫声。
3、对口练习,让学生再次亮开嗓门模仿。
二、教学第二题。
1、指导学生说说这些表示动物叫声的词语都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2、讨论:为什么表示动物叫声的词语多是口字旁?
3、归纳:人或动物发声与口有关,所以表示它们声音的拟声词一般都是口字旁。
4、启发学生说说还有哪些口字旁表示声音的字。
5、归纳引申,一些物体的发声,拟声字也加口字旁。
教学第三题:
1、小鸡一边地叫,一边在找虫子。
2、指名读句子,想想横线上应填什么词。
3、在横线上填上“叽叽叽”。
4、比较读,体会加上小鸡叫声后句子显得更加生动。
5、学生自己动手完成余下的两道题。
6、交流反馈。
7、比较读,进一步体会。
8、迁移运用。
苏教国标版语文第九册 《练习二》 教案 篇12
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按要求摘录句子,完成第4题。
2.阅读训练,完成第5题。
(二)教学过程
1.指导学习第4题。
(1)读题,明确要求。(根据要求摘抄句子,并说说这些描写的作用。)
(2)按要求从第七单元几写人的课文中去划找。
(3)全班交流、评议。
:写人的神态、语言、行动和心理活动是描写人物的四种方法,每种方法对表达人物品质都能起到突出、反映的作用,能使人物形象更生动。
2.指导学习第5题。
(1)读课后问题。
(2)带着问题自学短文,思考怎样回答。
(3)全班讨论。
①选择:使、偷偷、宝贵、收藏、耐人录味。
②那一小段应补在第2、3自然段之间,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③文中能反映全文中心意思的成语是“精益求精”,写了“作画对自己的要求十分苛刻”、“喜欢听取批评意见”两方面的内容。
3.布置作业。
摘录句子,完成练习第4题。
苏教国标版语文第九册 《练习二》 教案 篇13
教学设计者:王永珠、李大贵、凌遐莲、李雄瑛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
1、完成练习2中的第一项:学用字词句。
2、巩固查字典,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理解能力。
3、学会联系上下文理解生字词,培养学生对语句的理解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学会联系上下文理解生字词
教、学具:多媒体、学生准备字典
教学设计:
一、 谈话,激趣导入
小朋友们,我们祖国的语言文字有着丰富的内涵,相同的字词在不同的语境中,意思有时就不同了,我们来看这样一个句子。
二、 多媒体出示:明境一样的水面顿时漾起了一道道波纹。
1、 学生自由读。
2、 指名读。
过渡:这里的“漾”分别有两种解释,分别是什么呢?请打开书,认真阅读第一项,并把你的答案在书上画下来。
3、指名问:你选择的是哪一种解释,并说说原因。
指导看图。
4、 教会理解生字的新方法:联系上下文理解生字词。
三、 教学第二题
1、 审题,并画了题目中的要求
2、 让我们一起去帮助小猴吧!(出示句子)
3、 指名读,要求读准确,将自己领悟的感情读出来。
4、 按要求查字典。
5、 分小组讨论、交流
6、 汇报交流结果
7、 出示:不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带点的词。
(1) 有贴着山顶的白云映衬,湛蓝的天空里越发纯净。
(2) 奶奶说:“小明,你长得可真结实。”
四、 总结:根据上下文确定字词的意思,这是学习的一种重要方法,我们掌握了这种方法,就能为我们理解课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 作业 :用联系上下文确定字词的意思预习下面课文的生字词。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
1、完成“写好钢笔字”,对学生的写字姿势,学习习惯进行培养。
2、按照笔顺规则把“异济养”3个字写正确、写端正。
3、完成“读读背背”,培养学生对词语的积累和运用。
教学重点、难点:对学生写字的良好习惯的培养
教、学具:小黑板
教学过程 :
一、 教学“写好钢笔字”
1、 审题
2、 指导
(1) 回忆写字要求和描红要求
(2) 出示小黑板,认读3个字,了解这几个字的结构。
(3) 仔细观察,找出3个字的共同笔划,并说出撇和竖怎样才能写好看。
(4) 范写,启示要点(异:上下结构,上面的“巳”要写在横中线的中央部位;第四笔“横”要长一些,第五笔“撇”稍短,竖落在竖中线上;济、养:除了“撇”“竖”注意以外,还要将上面的“撇”“捺”展开。
(5) 学生书空
3、 练习:教师个别辅导并强调书写姿势。
4、 反馈:表扬书写姿势正确的学生并作纠正训练
二、 教学“读读背背”
1、 审题:弄清题目要求
2、 指导
(1) 自由读成语,不认识的字可以查字典或问老师。
(2) 教师范读
(3) 学生自由读
(4) 理解成语意思,学生交流、讨论
(5) 练读、指名读、分组读
(6) 练背、同桌间互背、集体背、指名背
3、 练习:根据书上插图,任选成语说一句话。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
1、使学生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能力,能在和陌生人交流中,掌握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的能力。
2、能够有辨别善恶的能力,能有初步的防范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使学生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能力。
教、学具:投影片
预习要求:观察父母是如何面对有人敲门的
教学过程 :
一、激发兴趣,导入 新课
1、 听力训练,放录音。
这是什么声音?相机板书课题:当有人敲门的时候
过渡:当你一个人在家的时候,有人敲门,你会怎么想?怎么做?
二、 审题,出示书上插图。
三、 指导
1、 自主参与,大胆陈述
2、 学生讲,及时纠正
3、 指导学生将画面说具体。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谁是怎样的表情,这样做对不对呢?为什么?
4、 学生分小组练说。
四、 互助学习,拓展思维
1、 平时都有谁会敲你家门,你如何对答呢?
2、 设置情景:(1)敲门者是出差归来的父亲。
(2)敲门者是自己不认识的,但说是认识爸爸或妈妈的人。
(3)敲门者是陌生人。
3、学生互相交流,讨论。
4、 学生表演,大家点评,点评的要求是:态度是否大方;声音是否响亮;见熟悉的人时用礼貌用语,发现是陌生人,要委婉拒绝。对学生的表演进行鼓励,并及时纠正错误之处。
五、总结:面对朋友要热情、礼貌,面对陌生人的敲门要婉转拒绝。
第四课时
教学目标 :
完成学写毛笔字,对学生的初学毛笔字掌握的写字姿势进行训练,加强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教学重点、难点: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教、学具:多媒体学生准备:笔、墨、砚
教学过程 :
一、 回忆写毛笔字的要求
二、 学写:竖
1、竖有两种写法:悬针竖、垂露竖
2、范写:边写边讲解,起笔落笔的位置,以及如何运笔。
3、学生仿写。教师巡视,对个别学生重点辅导。
三、 多媒体演示:十、个
1、 学生仿写
2、 反馈:学生在写的过程中有问题处,教师重新范写。
3、 学生练习:教师巡视,对个别学生辅导。
四、 反馈
将好的习字贴在墙上,对不足之处重点辅导。
苏教国标版语文第九册 《练习二》 教案 篇14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歇后语并练习使用
2.熟记有关“观察”的重要性的三段名言
教学重点:
学习歇后语并练习使用
教学难点:
学会解决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教学第一题(语文与生活)
1.教学第一部分。
(1)要求学生自读五个歇后语,让学生知道这种形式叫歇后语。(本题中的歇后语前半部分是一个有趣的小故事,后半部分是这个故事要告诉人们的意思,而且往往还有深层次的意义)
(2)让学生把课前通过查工具书和请教别人学会的歇后语小故事讲给同学们听。可以说自己最喜欢的,教师注意引导。
(3)引导学生了解歇后语前后两个部分之间的关系,让学生自己体会出歇后语的特点。
2.教学第二部分。
(1)要求学生再读五个歇后语,进一步了解它们的意思。
(2)让学生仔细阅读第二部分,尝试在空白处填上最恰当的歇后语。(学生交流,教师指导、订正)
(3)要求学生读两个填写完整的句子,体会歇后语在句中的作用和好。
3.教学第三部分。
(1)鼓励学生想想平时在生活和课外学习中还见到过哪些歇后语,然后说出来,看谁说得多。
(2)要求学生用知道的歇后语说一句话。教师评议,看句子是否贴切、生动、准确、通顺。
二、教学第二题(诵读与积累)
1.读背。
(1)学生看书,自由朗读,要求渎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试读,相机正音。
(3)学生继续朗读,做到熟读成诵。
(4)在熟读成诵的情况下,学生试着理解句子的意思。
(5)指名背诵,集体背诵。
2.拓展。
(1)引导学生选择自己体会最深的一句,说出大意和自己的看法。
(2)让学生联系具体事例来说说自己的体会。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用钢笔描红一段话,注意整体布局。
2.学写毛笔字。
教学重点:
用钢笔描红一段话,注意整体布局。
教学难点:
学写毛笔字。
教学过程:
一、教学第三题(写好钢笔字)
1.指导。
(1)指读题目,教师进一步明确练习要求。
(2)要求学生朗读这段话,指明这段话选自《装满昆虫的衣袋》。
(3)引导学生观察书写的格式,字与字之间、字与标点之间的距离以及每个字在一行中的位置。
(4)教师重点指导“雕、塞”等字和整体布局。
2.练习。
(1)学生练习描红。
(2)教师根据描红情况及时小结。
(3)学生仿写。要求一气呵成,注意行款布局。
3.反馈。
(1)展示写得好的字,指出好在哪里。
(2)对写得不好的字,进行纠正,强化训练。。
二、教学第五题(学写毛笔字)
1.审题。
明确本次学写的部首:四点底、心字底。两个范字是:点、思。
2.指导。
(1)学生细心观察偏旁和范字的写法以及在米字格中的位置。
(2)教师边范写边讲解书写方法。
(3)学生初练,教师及时指导。
3.练习。
(1)学生临摹,教师巡视,帮助写字有困难的学生。
(2)练习“点、思”的写法。(注意在米字格中的位置)
4.反馈。
(1)展示写得好的字,指出好在哪里。
(1)指出不足,进一步纠正。
板书设计: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口语交际:训练学生的看图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学会合理想象和连贯表达意思。
教学难点:
能够连贯表达意思
教学过程:
一、教学第四题(口语交际)
1.审题。
(1)学生自读题目的要求,观察书上的漫画。
(2)教师明确本次口语交际的要求:观察并理解图意,合理想象第二幅图的情景;将四幅图的意思连贯地说出来。
2.指导。
(1)让学生认真看图并思考:这几幅图中共有几人?他们在干什么?他们是什么人?(分别给它们取名:晓鸣、小强、小静)
(2)组织讨论:已有的三幅图分别画的是什么内容?
(3)学生小结出图意。
(4)学生讨论:这幅四格漫画可以怎样命名?(《一张令人发笑的照片》)第二幅图应该是个什么内容?(晓鸣拍的是什么情景?为什么笑得前仰后合?)
(5)分组交流。
3.练习。
(1)每组指派代表说出他们的想象。(教师以鼓励为主)
(2)让学生互相评说各自的想象,对想象不合理的地方加以改正。
(3)学生把想象的第二幅图补充进去,然后用自己的话把四幅图的意思连贯地说给同学们听。
板书设计:
口语交际
一张令人发笑的照片
苏教国标版语文第九册 《练习二》 教案 篇15
教学内容:
P59~61练习四
教学目的:
1、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的价值,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
2、通过练习,巩固整十、整百数的加减的口算及三位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正确进行计算。
3、进一步提高学生计算的熟练程度,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4、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进一步提高学生计算的熟练程度,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难点:
进一步提高学生计算的熟练程度,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准备:
挂图、ppt、口算卡片。
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
二次设计
道具。
教师出示口算卡片,学生口算,并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完成教材第59页的第1题。
玩中学
1、生完成教材第59页的第2题。
教师启发学生先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怎样找到最大数与最小数,怎样确定哪两个数的和最大,哪两个数的和最小,哪两个数的差最小。
2、生完成教材第51页的第3、4题。
让学生在独立计算的基础上自觉的进行验算,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学生完成教材第51页的第5题。
引导学生在独立完成的基础上进行小组讨论。
4、学生完成教材第51页的第6题。
让学生看图说出图意,在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看图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学生完成教材第51页的第7题。
6、学生完成教材第51页的第8题。
让学生独立解答并比较出得数的大小后,再交流各自的解答过程。
7、学生完成教材第51页的第9题
让学生看图说出图意,在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看图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8、学生完成教材第51页的第10题
学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指名反馈。
9、学生完成教材第51页的第11题
学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指名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