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教学资源网(www.jxzy.wang)
首页 > 教案设计 > 语文教案设计 >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教案(通用12篇)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教案(通用12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教案(通用12篇)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教案 篇1

  一、导入:

  (出示图片)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塔吗?对,这就是“斜而不塌”的比萨斜塔,1590年意大利人加利略就在这座斜塔上做了著名的试验,使这座塔名声大噪,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篇有关于这个试验的文章。

  请看老师板书课题。(板书课题)

  谁来读读课题?(指名一位同学读。)你读得很准确,这里有一个多音字,“着地”的“着”字,在这里读zhao,是“接触”的意思。(在“着”下面加黑点。)

  请大家齐读课题。

  二、初读感知,领略人物。

  1.概述课文主要内容:

  这篇课文讲了件什么事呢?请同学们轻轻翻开书,自己读一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谁来说说,这篇课文讲了件什么事?(学生概述课文)真好!这位同学采用抓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来概述全文,真善于学习!|真好!这为同学会围绕课题来概述课文,真是不错的方法。

  2.从刚才那位同学的叙述中,他提到了两个著名的人物,是谁?(伽和亚)板书。你能从书中找到对他们的介绍吗?

  3.先来读读介绍加利略的语段,谁来?(学生读第一段。)

  4.从这段话中,你对他有了哪些初步的了解?(伟大的人,爱提问题的人)

  5.是啊,(出示课件)伽利略研制了世界上第一架放大倍数为33倍的天文望远镜,发现月球表面并不平滑,而是呈现不规则的凹凸起伏。发现银河也不是人们所说的银白的云彩,而是由千千万万颗星星所组成的等等许多许多,在科学领域上做出了杰出贡献。你还知道他有哪些成就?(学生说自己课下搜集到的资料)

  6.看来,他真的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我们再来读读第一句话。(出示第一句话,集体读。)六分钟

  7.那课文中是怎样描述亚里士多德的?谁来读读?(学生读第二段。)对,亚里士多德的著作被成为是百科全书,他的思想影像了人类近两千年,人类历史上再没有第二个人像他那样对人类的启蒙做出那么大的贡献,他死后的一千多年里,人们遇见解答不了的难题还是会从他的著作中区寻找答案。他就是西洋人眼中无人匹敌的领袖。所以,人们把他的话当成是不容更改的真理,谁要是怀疑亚里士多德,人们就会这样(点击)责备他:(出示:“你是什么意思?难道要违背人类的真理吗?”)请一位同学来读读这句责备的话。

  8.感受信奉

  假如你就是一位信奉亚里士多德的生物学家,当听到有人怀疑他的理论的时候,你会大声的责备他:让学生读。

  假如你就是一位信奉亚里士多德的医学家,当听到有人怀疑他的理论的时候,你会毫不客气的责备他:让另外的学生读。八分钟

  三、置疑

  就在人们狂热的信奉亚里士多德的时候,加利略却对他的一句话产生了怀疑。哪句话,找出来。(出示亚的话。)谁来读?

  1.你是怎么理解这段话的?(说明重球比轻球先着地,速度是轻球的十倍。)

  看老师演示。(演示)

  2.这说明,亚里士多德认为物体下落的速度与重量有关。(板书)

  3.过渡:根据亚的话我们知道他认为重物比轻物体先着地,这就是人们信奉的话,但伽利略却对这样的话产生了疑问,看看课文第三段,自己默读,边读边想象他产生怀疑的过程,读懂之后,老师请同学给大家演示一下。十分钟

  4.请学生用道具便说边演示。

  5.刚才从同学们的演示中,我们明白了加利略的疑问是怎样产生的,一起再来看看动画演示。(放动画演示)大家可以看到,同样一个事实却产生了两种截然相反的结论,看来伽利略的置疑是有道理的。

  6.亚里士多德凭着“自信的直觉”,提出了“重物体比轻物体下落的速度要快些”的观点,这种观点统治了西方学术界近两千年,人们对此毫不怀疑,但加利略却对这段话产生了疑问,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他是个怎样的人?(不迷信权威的人。)板书。

  四、自己做试验

  过渡:带着这样的疑问,加利略是怎么做的呢?请同学们一起来看看课文的第四自然段,划出相关语句。

  1.(出示:加利略带着……)请一位同学来读读。

  2.再来看这段,自己再读读,看看有什么不同?(少“反复”和“许多次”)(课件,点红)

  3.体会两句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

  4.所以,你认为加利略是个什么样的人?(严谨治学,有科学试验态度的人。)板书。他反复做了许多次试验,这使我想象到,他站在椅子上,一手拿一个一磅重的铁球,一手拿一个十磅重的,两个铁球同时脱手,结果是:学生说……

  你能也像我这样想象下去吗?学生说。

  5.过渡:加利略严谨治学,科学试验,最后的结果是什么呢?找出书中的话说说。(读“两个……”)由此,我们看出亚里士多德的确说错了,物体下落的速度与轻重没有关系。(把有关的板书改过来。)

  6.过渡:一次次的试验,一次次的成功,一次次的证明自己推断的正确性,一次次的试验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话的确说错了。他很清楚同为科学家的布鲁诺曾因为坚持“日心说”而触怒教廷被逮捕,此时此刻,他在想些什么呢?(坚持做公开试验)

  五、公开试验

  1.出示书上的图,看,消息一传开,许多人都争先恐后的来到比萨斜塔,他们要看看到底是谁嬴谁输。你们瞧,斜塔周围的人议论纷纷,他们都在说什么呢?谁来读读书上的话?(学生读,没有感情。)你读的很通顺,请同学们注意看两句话的结尾,出示,都有一个感叹号,你能体会出什么啊?(人们对伽的不满,嘲讽。)

  2.那请你不满的读读第一句话,再请另外的同学嘲讽的读读第二句话。

  3.过度:就是在这一片讥讽声中,加利略登上了斜塔顶端,请看:出示试验的课件。

  4.你看到了什么?(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了)

  你听到了什么?(人们的惊呼声。)

  你就是惊呼的人群中的一员,你说些什么?

  5.由此,人们都明白了一个道理:出示最后一句话。(先逐个读,后齐读。)

  6.可是,老师通过收集资料得知,加利略做的这个试验触怒了比萨大学里的亚里士多德学派的信徒,他们攻击加利略胆敢怀疑亚里士多德,必定是圣教的叛徒。加利略被赶出了比萨大学。此时,你想对我们的科学家加利略说?(请两个学生说。)对啊,他真是执著追求真理的科学家啊!板书。二十分钟

  六、总结:

  就是由于加利略有(指着板书说)大胆质疑、认真严谨、敢于挑战权威、执著追求真理的精神,他才能在那么多领域中取得那么多令后人瞩目的成就,他真是个伟大的科学家!

  来,我们一起将心中的赞美呼喊出来:出示课文第一句。

  结束语:关于加利略在科学上勇敢探索的故事还有很多,同学们可以在课下认真搜集,他不迷信权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研究的精神值得每个人学习。同时,对课文最后“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一句,同学们在生活中肯定都深有体会,我们下节课可以一起交流。下课。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教案 篇2

  一、导入:

  1.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第25课,齐读课题:《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强调多音字着,在这里读zhao

  2.再来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检查预习

  1.这篇课文向我们介绍了两个伟大的人物,是—亚里士多德、伽利略

  这是两个外国科学家的名字,不太好读,谁能给大家正确的读读呢?我们来一起读读。出示名字让学生多读几遍

  2.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情?

  (是啊,这篇文章就是讲了两个科学家 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伽利略怀疑亚里士多德的话,然后经过反复试验,公开试验,最后向大家证明了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三、重点探究

  (一)学习1、2自然段

  1.你们了解这两位科学家吗?现在大家就来读读课文的1、2自然段。

  2.咱们来相互交流一下,读了这两个自然段,你们对他们有了什么样的了解。

  (伽利略 十七世纪 科学家 辩论家

  亚里士多德 两千多年前古希腊的哲学家 人们都信奉他)

  课下大家都查了字典,信奉什么意思呢?(信奉敬仰)

  你知道许多老人一般都比较信奉什么吗?神佛

  3.课文讲的谁信奉亚里士多德?是啊,连科学家都信奉亚里士多德,就像信奉神佛一样,所以当别人怀疑亚里士多德时,人们就非常愤怒地说:

  出示:你是什么意思?难道要违背人类的真理吗?

  4.你来读读

  (我觉得你这个科学家信奉的不够 哪个科学家更信奉他啊

  看出来了,你这个科学家已经坚定不移的信奉他了

  是啊,那时的科学家都信奉他,我们一起来信奉一次吧)

  5.亚里士多德还被马克思和恩格斯称为是古希腊 “最博学的人”,被人们称为“人类的百科全书”,所以在人们的心目当中,亚里士多德的话就是人类的真理。

  (二)、第三自然段

  1.出示:这个博学的人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两个铁球,一个10磅重,一个1磅重,同时从高处落下来,10磅重的一定先着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

  2.当亚里士多德说关于铁球下落的话时,人们会怎么看待。我们来表演一下。我就是亚里士多德,你们就是当时研究科学的人们。

  老师:“两个铁球,一个10磅重,一个1磅重,同时从高处落下来,10磅重的一定先着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

  学生:人们来赞扬。

  对于这句话,伽利略你是怎么想的?可以说课文内容,也可以含糊回答。

  信奉亚里士多德的人们听到伽利略的话,会说什么?

  自由发言。

  听了人们的指责,你会放弃自己的想法吗?

  你觉得伽利略是一个怎样的人?敢怀疑,勇敢、不迷信权威

  这才是研究者的态度

  3.大家默读课文的第3自然段,看看他的疑问是怎么产生的?

  (1)、读明白了吗?我看好多同学都迷惑不解

  (2)、用边读边想的方法来给大家读读这段文字呢?现在明白了吗?

  (3)、谁来说说,他得出了哪两个相反的结论吗?学生发言

  (4)、既然大家都明白了,那么老师就来考考大家了,课前啊已经给你们每个人发了一张练习纸,你能把伽利略的两个结论通过画图的方式表示出来吗?

  (5)、画完了同位来交流一下,把你们这样画的理由讲给同位听听。

  (6)、谁来给大家讲讲。同学们束起耳朵认真听伽利略讲啊。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教案 篇3

  【学习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能根据上下文理解“信奉、固执、胆大妄为”等重点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初步学习通过典型事例及人物的动作、语言等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4.通过用大小两个球、课件演示,帮助学生了解伽利略思考和试验的过程,学习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执著求实地探求科学真理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理解伽利略试验的过程与结论,并受到启发,初步学习一些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

  【课前准备】

  学生:

  1  读熟课文,理解词语“信奉、胆大妄为”。

  2  布置学生搜集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的图片和生平资料。

  3  思考课后练习2“伽利略为了证明自己的想法是正确的,是怎样进行试验的?别人有哪些反应?”标画相关内容。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准备一大一小两个球。

  学习过程:

  一  揭题导入

  (提前板书课题),这节课我们来25课--《两个铁球同时着地》(学生齐读课题)。正音:着(zhao)地,再读课题。

  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脉落

  1.同学读得都非常投入,老师先来检查一下这些词同学们会读了吗?齐读。

  伽利略  信奉  辩论 违背 拴住 解释  宣布  固执  比萨斜塔  胆大妄为

  2.同学们课前都预习课文了,这篇课文主要讲了哪两个人的故事?

  (亚里士多德  伽利略)  板书

  3. 在他们之间会发生什么故事呢?请同学们自己放开声音读课文,看看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4.谁来说说这篇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先……然后……最后……”(学生概括,师指导提炼:伽利略先对亚里士多德说的一句话产生疑问,然后经过反复试验最后在比萨斜塔公开试验,证明这句话是错的,证明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

  三  品读课文,理解伽利略思考的过程和试验过程

  (一)感受亚里士多德的权威

  1.学生质疑

  过渡:刚才同学们说最后证明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得话也不是全都对的。课本中也有这样的一句话,你找到了吗?

  出示句子:

  这时大家才明白,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

  谁来读读这句话?你想怎么读就怎么读,指名读;自己读一读,看到这句话,你有什么问题吗?

  (这个时候是什么时候?亚里士多德是什么人?他说了什么话?谁说他的话不是全都对的?他怎样证明的?结果是什么?)老师要注意,简单的问题可以当时解决,例如:生问“才是什么意思”?师引导“谁能告诉他”?就是刚刚的意思。

  2.出示学习方法:同学们很会提问题。这节课我们用一种新的方法“自主质疑――自主解疑”来学习这篇课文。

  3.自主解疑:默读课文,看看自己能解决哪些问题。学生自学后,再交流自学情况:通过自学,你解决了哪些问题?

  ①我解决了“这时”是伽利略做完试验的时候。

  ②我了解了亚里士多德这个人:学生结合课外资料简单介绍。

  过渡:这是同学们在课外了解到的,那么课文中是怎么介绍的呢?学生说,教师随机出示句子:

  那时候,研究科学的人都相信亚里士多德,把这位两千多年前的希腊哲学家的话当作(不容更改)真理。

  认真看屏幕和你书中的文字对比,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吗?(相信――信奉;不容更改)

  奉:①给,献给;②接受;③尊重;④信仰;⑤侍候;⑥敬辞,用于自己的举动涉及对方时;⑦姓氏。

  “奉”在字典里有7个意思,在这里你认为选哪一个?④信仰

  “信奉”是什么意思?结合你的理解说说,能够谈得上信仰的是什么人呢?

  只是“相信”的意思吗?(“信奉”不是一般的相信,信奉:比相信程度深,是信仰并崇奉、相信并奉行。)

  读读书,你能从文中哪些词句能够体会到人们对亚里士多德的信奉?(谁要是怀疑亚里士多德,人们就会责备他:“你是什么意思?难道要违背人类的真理吗?”)师:难道要违背人类的真理吗?什么意思?生:不能违背人类的真理。师:是啊,这里用了反问句特别强调不能违背人类的真理。读!生读。人们多么信奉!不容更改!再读。

  从人们对亚里士多德的信奉,你体会到了什么?(亚里士多德在人们心目中的权威地位)板书权威。

  (2)带着你的体会,自己再读一读这句话。

  自己读;

  指名读,老师注意指导;读出人们对亚里士多德的“信奉”“责备”的语气。

  如果学生读得不到位:我听出来你只是相信亚里士多德。

  (权威啊!不容置疑,不容许任何人更改,再一起读!)

  当时的真实情况是这样的:谁要敢怀疑亚里士多德,受到的不仅仅是责备,甚至是辱骂和天主教会的逮捕、监禁!人们对亚里士多德信奉到如此地步! 再一起读这句话;

  在当时的哲学界,亚里士多德最有威望、最有地位,这就是权威,神一样的存在。

  ③他说了什么话?

  书上还有对亚里士多德的描写,到第三自然段里找找。写了什么?

  出示亚里士多德的话:两个铁球,一个10磅重,一个1磅重,同时从高处落下来,10磅重的一定先着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

  指名读,说说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学生如果不理解,师引导:读书百遍,其义自现,用心读一读亚里士多德说的话,体会一下。)谁来说说,亚里士多德的话是什么意思?带着理解再读一读。

  (课件回归)小结:当时,亚里士多德的话就是真理,不容置疑,不容更改。一千年过去了,有人怀疑吗?没有,两千年过去了,有人怀疑吗?有!谁这么有胆量?伽利略。

  (二)感悟伽利略的坚持真理、崇尚科学。

  1.谁知道伽利略是什么人?学生简单介绍。

  2.(回归课件)伽利略怎么认为他说的话不对?找文章中的句子读一读。

  出示句子:①他怎么想的。

  如果这句话是正确的,那么把这两个铁球拴在一起,落得慢的就会拖住落得快的,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慢;但是,如果把拴在一起的两个铁球看作一个整体,就有11磅重,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快。

  指名读,1――2人。伽利略的想法是什么意思?指名说说伽利略的意思。

  这是伽利略的思考过程,老师把它变成了更直接,更易于理解的画面,想看吗?那在看的时候,就要像伽利略那样认真思考,到底球下落的速度和重量有什么样的关系。请你仔细观察,用心思考你看的情景。(教师课件)

  通过刚才的观察,你发现了什么?(学生感受按照亚里斯多德的结论,可以出现两个结果,(出示。找两个学生分别读一读)一是……二是……,你发现了什么?很矛盾,是不可能的。说明亚里士多德的结论是有问题的,是错误的。

  伽利略认真思考了,想到了,你也认真的思考了想到了。

  ②这个问题解决了,(课件回归)下面的问题是伽利略又是怎么做的呢?

  学生说,读文中的句子。

  出示:

  伽利略带着这个疑问反复做了许多次试验,结果都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这句话的确说错了。

  指读,你想怎么读就怎么读?你读出了什么?(让学生读完后接着结合自己的朗读谈体会。用抓重点词语的方法谈一谈你的感受。)

  同学们都知道“反复”和“重复”是一组反义词,(课件出示两个词语),其中的“复”字都有“许多次”的意思。那“反复做试验”是不是就是“重复”做试验?

  “重复做试验”会是怎么做?(“重复”做试验也就是说试验时铁球的重量、高度每次都一样,没有变化。)

  那“反复”做试验呢?想像一下,伽利略做试验时的情景:(不同重量的铁球反复做。)学生说:球重不同,高度也不同,每次试验都不一样。这叫做反复。为什么要反复做呢?你体会到什么?学生回答,老师板书:实事求是

  是呀,通过反复试验,伽利略终于得出了自己的结论。谁来读?指名读1――2人,(注意指导朗读“反复、许多次”),同学们一起读。

  ③人们的反映

  读到这里,伽利略这种科学的态度在当时人们能理解他吗?人们什么态度?不理解,人们是嘲笑、讥讽,从哪里看出来的?找到文章中人们说的两句话,读一读,出示两句话。想想当时的情景,你想怎么读?

  指名读人们的话。你认为应该怎么读?师引“有的说――”,学生直接读人们的话。

  只有这两个人在说吗?想一想,还有人在说什么?生想想补充。

  师补充故事:试验前,他的创见遭到了比萨大学许多教授们的强烈反对,他们讥笑着说:“除了傻瓜外,没有人相信一根羽毛同一颗炮弹能以同样的速度通过空间下降。”他们甚至还商量好了到时候一起让伽利略在众人面前丢脸。

  人们的反映告诉了我们什么?(权威不容质疑,信奉)面对人们的态度,假如你就是伽利略,你会怎么想?你犹豫了吗?你退缩了吗?教师现场采访。

  伽利略的表现又让你感受到了什么?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坚持真理

  (回归问题课件)

  ④多么不屈的伽利略,多么执着的伽利略!顶着巨大的压力,试验开始了。试验的结果到底怎样呢?出示,指读:

  伽利略在斜塔上出现了。他右手拿着一个10磅重的铁球,左手拿着一个1磅重的铁球。两个铁球同时脱手,从空中落下来。一会儿,斜塔周围的人都忍不住惊讶地呼喊起来,因为大家看见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了,正跟伽利略说的一个样。

  指名读。(1人)人们惊讶了!他们信奉了两千多年的结论竟然是错误的!多么不可想象!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吧!一起读。

  ⑤伽利略说:“追求科学需要特殊的勇气。”(出示伽利略说的话)这种“特殊的勇气”是什么?(2――3人说)说得好!这正是他追求科学,崇尚真理的原因!

  他要告诉人们事实真相――生齐读:

  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同时从高处落下来,总是同时着地,铁球往下

  落的速度跟铁球的轻重没有关系。

  他就是要告诉人们科学真理――生齐读:

  这个时候,大家才明白,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

  师:经过了两千多年,绝对权威的结论被年轻的伽利略用事实证明了,这对人类来说是多么巨大的贡献!这其中,为了追求真理,伽利略又付出了多少艰辛和代价!再读:

  他要告诉人们事实真相――生齐读:

  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同时从高处落下来,总是同时着地,铁球往下

  落的速度跟铁球的轻重没有关系。

  他就是要告诉人们科学真理――生齐读:

  这个时候,大家才明白,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

  四、总结升华,感悟延伸。

  课文学到这里,你认为伽利略是个怎样的人?

  (敢于挑战权威,严谨求实)

  正是因为这些可贵的精神,使伽利略成为了一位伟大的科学家。想象一下,当伽利略试验结束后从比萨斜塔上下来后,人们围住了他,会怎样说,怎样做。以《伽利略走下斜塔后》为题写一段话,注意对人物语言、动作的描写。(看时间,如果没有时间就留作作业,有时间就让大家在课堂上完成。)

  五、板书设计:

  25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亚里士多德  2300年前    权威

  伽利略      300年前   实事求是

  坚持真理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2、学生在充分理解课文基础上回答“思考・练习”中1、2、3的问题。

  3、在教师的指导下,能给课文分段,说出段落大意。

  4、学生能从伽利略敢于大胆怀疑大哲学家的说法,并通过反复试验证明自己的怀疑是对的,认识到权威的话往往不全是对的,教育学生学习伽利略破除迷信,献身科学的精神。

  【重点、难点】

  1、重点:教学目标1、2。

  2、难点:教学目标2、3。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埋下伏笔

  1、高尔基曾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有没有人怀疑过这句话?为什么?

  2、引出亚里士多德的一句话:

  ⑴有这样一句话,千百年来从没有人怀疑过:

  (课件出示)

  两个铁球,一个10磅重,一个1磅重,同时从高处落下来,10磅重的一定先着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

  ⑵分析这句话:你们懂这句话么?(想读就读)

  强调什么?(速度与重量有关)板书。

  二、简介人物,激趣生疑

  1、这句话是谁说的?

  简介亚里士多德:他是两千多年前希腊的哲学家,同时也是科学家。在生物学、生理学、医学等方面都有杰出的贡献。

  2、书上是怎样介绍伽利略的?

  伽利略是17世纪意大利伟大的科学家。他25岁时就已经当上了数学教授。

  三、整体感知,把握主题

  过渡:一位是两千多年前希腊的哲学家,一位是25岁的数学教授,他们是怎样联系起来的呢?

  1、快速读课文,想一想:

  他们的联系主要围绕一个什么问题?

  2、学生说,师总结:

  两个铁球着地(板书)

  3、加上两个字就是伽利略的观点。(同时、补充板书)

  过渡:谁对谁错呢?

  四、质疑讨论,精讲研究

  细析亚里士多德的话:

  1、再次出现亚里士多德的话:(集体读)

  ⑴这是亚里士多德说的话,在当时的情况下人们会对他的话怀疑么?为什么?

  ⑵哪些词最能体现?(当作不容更改的真理、信奉、责备)

  “信奉”是什么意思?(相信的程度深,信仰、崇奉)

  “责备”在什么情况下责备?(在人们怀疑亚里士多德说的话的情况下。)

  ⑶读两个反问句,读出责备的语气:

  “你是什么意思?难道要违背人类的真理吗?”

  (两个反问句说明人们对亚里士多德信奉的程度。)

  2、伽利略是怎样想的?用画出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的话产生怀疑的句子。

  大屏幕出现:两个结论,讨论后总结(一慢一快)板书。

  过渡:这两个结论是自相矛盾的,伽利略多么地爱动脑筋,不迷信权威,他不仅敢怀疑,还勇敢地进行试验。

  3、细析伽利略试验及其结果部分:

  ⑴提问:

  课文中从哪儿到哪儿写他做试验的过程?实验分几步?(a、自己试验,b、公开试验)板书。

  ⑵学习伽利略自己做试验部分:

  ①自由读课文,想一想:

  从这部分中你知道伽利略是怎样对待自己的试验?结果如何?

  ②大屏幕出示填空题,学生边报边填空。

  ③提问:

  A、从哪些词语中看出伽利略对试验认真的科学态度?(反复、许多次)他为什么这样做?(因为他面对的是亚里士多德,他不能马马虎虎。)

  B、从结果“都”、“的确”、“总是”三个词可以看出什么?

  (可以看出亚里士多德说的这句话是错的。)

  C、伽利略慎重地作出什么结论?

  (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同时从高处落下来,总是同时着地,铁球往下落的速度跟铁球的轻重没有关系。)

  这句话正好与亚里士多德的话相反。把“速度与重量有关”划掉。

  ④从这段中,你还知道什么?

  (伽利略要在比萨城的斜塔上做一次公开的试验。)

  ⑤过渡:这样的宣布是需要有多大的勇气啊!因为等于公开向人们心中的亚里士多德挑战。

  ⑶学习在比萨斜塔上做公开实验部分:

  ①屏幕出现比萨斜塔的照片:

  师述:比萨斜塔在意大利比萨城内,塌共8层,建到第三层时,地基开始倾斜,该塔由于“斜而不塌”名声远扬,1590年,伽利略在塔上做公开试验,该塔名声更大。公开试验的消息一传开,前来看试验的人很多,人们是怎样议论的?

  ②找出书上描写人们议论的句子:

  (人们来的目的,人们的态度)

  集体读,个别读。(读出人们对伽利略责备、嘲讽、讥笑、奚落的语气。)

  ③面对人们的责备、嘲讽、讥笑、奚落,伽利略怀着必胜的信心登上了比萨斜塔,结果如何呢?请看:

  (动画演示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④面对这样的结果,人们表现怎样?(惊讶)为什么?

  (因为,人们信奉亚里士多德,把他的话当作不容更改的真理,而伽利略的结果出乎人们的意料之外。)

  ⑤人们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

  (亚里士多德的话不全是对的。)

  ⑥这句话对你有什么启发?

  (告诉我们,这个人无论他地位多高,学问多大,说的话也不可能是全对的,所做的事都是对的。不能轻易的相信别人。敢于思考,找出名人的错处。)

  总结:在当时的情况下,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突出怀疑是多么的不易,他勇敢怀疑,打破迷信,献身科学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板书:(献身科学、打破迷信)

  五、总结全文,深化主题

  1、伽利略是一位敢于提出疑问的人,同学们要不要学习他的这种精神?(要)

  2、假如书上有错,你们敢于提出疑问吗?

  ⑴出示句子:

  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同时从高处落下来,总是同时着地。

  ⑵师:这句话就有错误,你们谁敢于提出疑问?

  做两个试验:

  第一次,将两个演示的皮球放在同一高度,并同时放下。

  第二次,将两个演示的皮球大的放在高处,小的放在稍低处,再同时放下。

  ⑶得出结论:

  这句话应该改成──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同时从(同一)高处落下来,总是同时着地。

  3、再给你们一个机会:开头,我们说过高尔基的一句话,谁来质疑?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总结全文: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仅知道了伽利略有不迷信权威,敢于怀疑,献身科学的精神,同时,我们自己也有了这种意识。希望你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勇于思考,用认真、严谨的态度对待学习。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教案 篇5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及其组成的常用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伽利略独立思考,敢于破除迷信,尊重实践的科学精神和认真研究的科学态度。

  二、重点、难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三、教学准备:幻灯片

  四、课时安排:第二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幻灯出示比萨斜塔,简介斜塔,引发学生阅读兴趣。

  2、幻灯出示:两个铁球,一个10磅重,一个1磅重,同时从高处落下来,10磅重的一定先着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

  教师引导:你们懂这句话么?(想读就读)这句话讲了一个什么问题?(两个铁球着地)(板书:两个铁球    着地)

  (二)研究探讨

  1、研究亚里士多德说过的这句话。

  这句话两千多年以来,从没有人怀疑过,知道为什么吗?(因为这句话是亚里士多德说的。)

  书上是怎么介绍亚里士多德的?(指名学生读第2自然段)

  但在亚里士多德死后的两千多年后,却有一个年仅25岁的年轻人对这句话产生了怀疑,知道他是谁吗?

  书上又是怎样介绍伽利略的呢?(指名学生读第1自然段和第4自然段的相关语句。)

  2、过渡:一位是两千多年前希腊的哲学家,一位是25岁的数学教授,他们是怎样联系起来的呢?

  快速读课文,想一想:他们的联系主要围绕一个什么问题?

  学生说后,师总结(指板书):两个铁球    着地,加上两个字就是伽利略的观点。(同时补充板书)

  设疑:谁对谁错呢?

  3、细读第3自然段,研究伽利略当时的想法。

  伽利略是怎样想的?用“——”画出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的话产生怀疑的句子。

  幻灯出示相关句子,引导学生分析:“一个事实”指什么?(一个11磅重的铁球从高处落下)“两个相反的结论”是什么?讨论后总结:一慢一快)板书

  过渡:这两个结论是自相矛盾的,伽利略多么地善于思考,不迷信权威,他不仅敢怀疑,还勇敢地进行试验。

  4、探讨伽利略是怎样试验及其结果如何。

  提问:课文中从哪儿到哪儿写他做试验的过程?实验分几步?(自己试验——公开试验)板书

  细读伽利略自己做试验部分(第4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想一想:从这部分中你知道伽利略是怎样对待自己的试验?结果如何?

  提问:a.从哪些词语中看出伽利略对试验认真的科学态度?(反复、许多次)

  他为什么这样做?(因为他面对的是亚里士多德,他不能马马虎虎。)

  b.从结果“都”、“的确”、“总是”三个词可以看出什么?(可以看出亚里士多德说的这句话是错的。)

  c.伽利略慎重地作出什么结论?(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同时从高处落下来,总是同时着地,铁球往下落的速度跟铁球的轻重没有关系。)

  这句话正好与亚里士多德的话——(相反)

  (2)从这段中,你还知道什么?(伽利略要在比萨城的斜塔上做一次公开的试验。)

  过渡:这样的宣布是需要有多大的勇气啊!因为等于公开向人们心中的亚里士多德挑战。

  5、研究在比萨斜塔上做公开实验部分:

  (1)再次出示比萨斜塔的照片。

  师述:1590年,伽利略在塔上做公开试验,该塔名声更大。

  公开试验的消息一传开,前来看试验的人很多,人们是怎样议论的?

  (2)找出书上描写人们议论的句子。(人们来的目的,人们的态度)

  集体读,个别读。(读出人们对伽利略责备、嘲讽、讥笑、奚落的语气)

  (3)面对人们的责备、嘲讽、讥笑、奚落,伽利略勇敢地登上了比萨斜塔,结果如何呢?请看,伽利略在斜塔顶上出现了——

  (演示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4)面对这样的结果,人们表现怎样?(惊讶)为什么?

  (因为,人们信奉亚里士多德,把他的话当作不容更改的真理,而伽利略的结果出乎人们的意料之外。)

  (5)人们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亚里士多德的话不全是对的。)

  (6)这句话对你有什么启发?(告诉我们,这个人无论他地位多高,学问多大,说的话也不可能是全对的,所做的事都是对的。不能轻易的相信别人,要敢于思考,找出名人的错处。)

  (三)总结升华

  讨论:你觉得伽利略是一个怎样的人?为什么?(在当时的情况下,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突出怀疑是多么的不易,他勇敢怀疑,打破迷信,献身科学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板书:(善于思考、敢于质疑、勇于实践)

  (四)实践创新

  1、假如书上有错,你们敢于提出疑问吗?

  幻灯出示句子:

  “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同时从高处落下来,总是同时着地。”

  师引导:这句话就有错误,你们谁敢于提出疑问?

  做两个试验:第一次,将两个演示的皮球放在同一高度,并同时放下。

  第二次,将两个演示的皮球大的放在高处,小的放在稍低处,再同时放下。

  得出结论:这句话应该改成——

  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同时从(同一)高处落下来,总是同时着地。

  2、出示高尔基的名言:“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鼓励学生质疑。

  总结全文: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仅知道了伽利略是一个善于思考,敢于质疑,勇于实践的科学家,同时,我们自己也有了这种意识。希望你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勇于思考,用认真、严谨的态度对待学习。

  板书设计:

  25.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亚里士多德   一慢一快

  伽利略     试验(自己试验 公开试验)      

  善于思考  敢于质疑  勇于实践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教案 篇6

  学习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能根据上下文理解“信奉、固执、胆大妄为”等重点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初步学习通过典型事例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3、了解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实验过程,学习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执著求实地探求科学真理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了解课文内容,理解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敢于提出问题,反复进行试验,以认真的态度研究科学的过程。  

  2、对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这两个人进行联系比较,理解伽利略可贵的科学精神。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搜集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的图片和生平资料。  

  2、教师制作能够直观反映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课件及相关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置境引入  

  1、(出示课件)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塔吗?对,这就是“斜而不塌”的比萨斜塔。1590年,意大利人伽利略就是在这座塔上做了著名的试验,使这座塔名声大噪。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篇关于这个试验的文章――《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板书课题)  

  2、请同学齐读课题,质疑。  

  二、联结感悟  

  a.初读课文,了解人物  

  1、学生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从刚才这位同学的途述中,他提到了两个著名的人物,是谁?(板书:伽利略、亚里士多德)你能从书中找到对他们的介绍吗?  

  3、谁先来读读介绍伽利略的语段?(学生读第一自然段。)  

  4、从这段话中,你对他有了哪些初步的了解?  

  5、师小结:是啊,伽利略研制了世界上第一架放大倍数为33倍的天文望远镜,发现月球表面并不平滑,而是呈现不规则的凹凸起伏。发现银河也不是人们所说的银白的云彩,而是由千千万万颗暗淡的星星所组成的……在科学领域上作出了杰出的贡献。真不愧为伟大的科学家!  

  6、那课文中又是怎样描述亚里士多德的?谁来读读?(学生读第二自然段。)师:对,亚里士多德的著作成了百科全书,他的思想影响了人类近两千年,人类历史上没有第二个人像他那样对人类的启蒙作出那么大的贡献,他死后的一千多年里,人们遇见解答不了的难题还是会从他的著作中去寻找答案。他就是西洋人眼中无人匹敌的领袖。所以,人们把他的话当成是不容更改的真理,谁要是怀疑亚里士多德,人们就会这样责备他:(出示:“你这是什么意思?难道要违背人类的真理吗?”)请一位同学来读读这句责备的话。  

  b.感悟理解“信奉”  

  假如你是两千多年前的一位信奉亚里士多德的生物学家,当听到有人怀疑他的理论的时候,你会这样大声地责备他:老师手指着那句话,让学生读。  

  假如你是两千多年前的一位信奉亚里士多德的医学家,当听到有人怀疑他的理论的时候,你会毫不客气地这样责备他:老师手指着那句话,让学生读。  

  c.品读课文,深入探究,感悟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执著求实地探求科学真理的精神  

  师:就在人们狂热的信奉亚里士多德的时候,伽利略却对他的一句话产生了怀疑。哪句话?找出来。(出示亚里士多德的话)谁来读?  

  1、你是怎么理解这段话的?(说明重球比轻球先着地,速度是轻球的十倍。)  

  2、学生默读课文第三自然段,边读边思考:伽利略的疑问是怎样产生的?  

  3、亚里士多德凭着“自信的直觉”,提出了“重物体比轻物体下落的速度要快些”的观点,这种观点统治了西方学术界近两千年,人们对此毫不怀疑。而伽利略却对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产生了疑问,但这并不是简单草率的怀疑,而是以假设正确为前提,通过严密的逻辑推理,得出两个相反的结论,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他是个怎样的人?(板书:不迷信权威)  

  4、过渡:带着这样的疑问,伽利略又是怎么做的呢?请同学们一起来看看课文的第四自然段,划出相关语句。  

  (1)(出示:伽利略带着……)请一位同学来读读。  

  (2)再来读这句话,看看有什么不同?(少“反复”和“许多次”)(课件,点红)  

  (3)体会两句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  

  (4)从这里,你认为伽利略还是个什么样的人?(板书:严谨治学,认真求实)  

  5、过渡:一次次的试验,一次次的成功,一次次的证明自己推断的正确性,他很清楚同为科学家的布鲁诺曾因为坚持“日心说”而触怒教廷被活活烧死在罗马广场上。但伽利略为了打破当时科学界盲目崇拜、迷信权威的思想,让人们形成科学的态度,他决定在比萨斜塔上做一次公开试验。  

  三、生成  

  1、(出示课件)师:下面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到比萨塔去观看一场举世闻名的试验。瞧,比萨斜塔多热闹啊!斜塔周围的人议论纷纷,他们都在说什么呢?  

  2、课件出示文中的重点词句,指导朗读,体会人们对伽利略的不满和嘲讽。  

  3、过渡:就在这一片讥讽声中,伽利略登上了斜塔顶端,请看:出示试验的课件。  

  你看到了什么?(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了)  

  你听到了什么?(人们的惊呼声)  

  这时你想说些什么?  

  4、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最后一句话,谈谈自己的体会。  

  5、师总结:  

  是啊,发生在比萨斜塔的这场扣人心弦的试验结束了,但伽利略不迷信权威的独立人格和执著追求真理的精神却深深地印在了我们的心里。我希望同学们能以伽利略为榜样,认真地对待学习,严谨地对待科学! 

  板书设计:  

  25、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亚里士多德                     伽利略  

  (大哲学家  人人信奉)      (不迷信权威  认真求实)  

  10磅        1磅                       10磅      1磅   

  先着地    后着地                   总是同时着地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能根据上下文理解“信奉、固执、胆大妄为”等重点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初步学习通过典型事例表现谷物品质的写法。

  4、了解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实验过程,学习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执著求实地探求科学真理的精神。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搜集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的图片和生平资料。

  2、教师制作能够直观反映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课件及课文插图幻灯片。

  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教师拿出两个易拉罐,一个还未开封,是满的,另一个则已经空了。教师拿着两个易拉罐让同学们看一看,用手掂量掂量。

  同学们,你们看,这两个易拉罐的重量一样吗?那么如果现在老师把它们同时仍下楼去,哪个先着地?

  其实今天的课文就解答了这样的问题,只不过,老师试验的对象的是易拉罐,而课文中说的是铁球。

  (反思:看来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对直观可感的东西特别感兴趣。让他们动动手,使得课堂气氛空前活跃,学习热情也异常高涨。)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1、提出读书要求:自己小声读课文,思考这个试验是谁做的,在什么情况下、怎样做的?为什么要做这个试验?然后试着连起来说一说。

  2、出示生字,边读边解释。其间融入亚里士多德、伽利略以及比萨斜塔的介绍。(学生展示课前搜集的资料、互相补充,教师补充介绍)

  出示课文中的多音字,指导读音、组词。

  二、朗读课文,初步感知人物

  读反复朗读,练习把课文读流利,画出你最受启发的句子,再反复读一读,并在空白处写一写自己的感受。

  3、小组内初步交流。

  4、自主读书,诱导感悟

  同学们,我们已经充分朗读了课文,并初步交流了自己的读书感受。下面,就请同学们再一次放声朗读课文,可自读,也可同桌互读。(学生自主读书)

  5、把你认为自己读得最好得段落读给大家听。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教案 篇8

  一、复习导入

  1、激趣

  同学们,做试验的球都准备好了吗?马克思曾经说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而试验是实践的一种方式。今天,就让我们在试验和分析中完成这节课。好吗?

  2、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两》,知道了课文的主人公是----?他被同学们称为---?而在当时,人们把谁的话当作不容许更改的真理呢?他是一位---?

  3、那作为辩论家的伽利略是否像人们一样迷信亚里士多德呢?文中哪个自然段告诉我们?

  二、讲读第3自然段

  1、听朗读。

  思考: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的哪句话产生怀疑?他是怎么想的?

  2、指名回答。课件出示

  ①认真读,想想铁球下落,关键强调什么条件和结果?动笔画相关词语。

  ②不改变这句话意思还可以怎么说?

  ③要怎样读这句话?

  (二)、

  1、按亚里士多德这句话,重的先着地,这个球好重,感觉像亚里士多德说的没错,可伽利略是怎么想的?

  2、两个不同的结论指什么?

  伽利略怎么得出结论1的,书上怎么说?根据亚里士多德的话,1磅的铁球比这10磅的铁球下落的速度要----?把它们拴在一起后,1磅的铁球就会拖10磅的后腿,它们落下的速度就会比10磅的铁球——?这是伽利略的分析过程。

  结论2又是怎么得出的呢?书上怎么说?谁能像老师一样上台说说?

  3、这是什么关系的两个结论?由此伽利略产生——?(怀疑)这两结论是根据什么推出来的?可见这句话正确吗?

  4.全班齐读。(女同学读伽利略对亚。。产生怀疑的部分,读时要重点突出——?男同学读“他想……”这部分,读时要突出什么?

  三、讲读第4自然段

  好一个伽利略,真不愧是辩论家,提出这么不寻常的问题,那他是不是就此断言亚里士多德说错了呢?

  1、小声读第4自然段。思考:伽利略提出疑问后又是怎么做的?结果怎样呢?2、指名说。(反复做了许多次试验。)

  如果你是伽利略,你会怎么做试验?用自带的小球做做试验。指名做一做。

  3、伽利略的这些试验结果都证明了什么?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伽利略用实践证明了事实,可见他的科学态度是多么严谨啊!

  4、对比句子。(区别,,有何好处,,为什么。)

  5、指导朗读:(慢,重)

  伽利略这时的身份是什么?作为教授,他发现亚里士多德说错后,又是怎样做的呢?(要在比萨城斜塔上做公开试验。

  四、讲读第5.6自然段

  1、学习要求:

  2、师小结: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是人们亲眼所见的正确结果,课文就是以这个结果为题,显示了实践的重要。伽利略从产生怀疑,多次反复试验,再公开试验,从实践中证明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同时从同一高处落下来,总是同时着地。

  3、你们觉得伽利略的精神可贵在哪里?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教案 篇9

  一.导入:

  (出示图片)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塔吗?对,这就是“斜而不塌”的比萨斜塔,1590年意大利人加利略就在这座斜塔上做了著名的试验,使这座塔名声大噪,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篇有关于这个试验的文章。

  请看老师板书课题。(板书课题)

  谁来读读课题?(指名一位同学读。)你读得很准确,这里有一个多音字,“着地”的“着”字,在这里读zhao,是“接触”的意思。(在“着”下面加黑点。)

  请大家齐读课题。

  二.初读感知,领略人物。

  1.概述课文主要内容:

  这篇课文讲了件什么事呢?请同学们轻轻翻开书,自己读一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谁来说说,这篇课文讲了件什么事?(学生概述课文)真好!这位同学采用抓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来概述全文,真善于学习!|真好!这为同学会围绕课题来概述课文,真是不错的方法。

  2.从刚才那位同学的叙述中,他提到了两个著名的人物,是谁?(伽和亚)板书。你能从书中找到对他们的介绍吗?

  3.先来读读介绍加利略的语段,谁来?(学生读第一段。)

  4.从这段话中,你对他有了哪些初步的了解?(伟大的人,爱提问题的人)

  5.是啊,(出示课件)伽利略研制了世界上第一架放大倍数为33倍的天文望远镜,发现月球表面并不平滑,而是呈现不规则的凹凸起伏。发现银河也不是人们所说的银白的云彩,而是由千千万万颗星星所组成的等等许多许多,在科学领域上做出了杰出贡献。你还知道他有哪些成就?(学生说自己课下搜集到的资料)

  6.看来,他真的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我们再来读读第一句话。(出示第一句话,集体读。)六分钟

  7.那课文中是怎样描述亚里士多德的?谁来读读?(学生读第二段。)对,亚里士多德的著作被成为是百科全书,他的思想影像了人类近两千年,人类历史上再没有第二个人像他那样对人类的启蒙做出那么大的贡献,他死后的一千多年里,人们遇见解答不了的难题还是会从他的著作中区寻找答案。他就是西洋人眼中无人匹敌的领袖。所以,人们把他的话当成是不容更改的真理,谁要是怀疑亚里士多德,人们就会这样(点击)责备他:(出示:“你是什么意思?难道要违背人类的真理吗?”)请一位同学来读读这句责备的话。

  8.感受信奉

  假如你就是一位信奉亚里士多德的生物学家,当听到有人怀疑他的理论的时候,你会大声的责备他:让学生读。

  假如你就是一位信奉亚里士多德的医学家,当听到有人怀疑他的理论的时候,你会毫不客气的责备他:让另外的学生读。八分钟

  三.置疑

  就在人们狂热的信奉亚里士多德的时候,加利略却对他的一句话产生了怀疑。哪句话,找出来。(出示亚的话。)谁来读?。

  1. 你是怎么理解这段话的?(说明重球比轻球先着地,速度是轻球的十倍。)

  看老师演示。(演示)

  2. 这说明,亚里士多德认为物体下落的速度与重量有关。(板书)

  3. 过渡:根据亚的话我们知道他认为重物比轻物体先着地,这就是人们信奉的话,但伽利略却对这样的话产生了疑问,看看课文第三段,自己默读,边读边想象他产生怀疑的过程,读懂之后,老师请同学给大家演示一下。十分钟

  4. 请学生用道具便说边演示。

  5. 刚才从同学们的演示中,我们明白了加利略的疑问是怎样产生的,一起再来看看动画演示。(放动画演示)大家可以看到,同样一个事实却产生了两种截然相反的结论,看来伽利略的置疑是有道理的。

  6. 亚里士多德凭着“自信的直觉”,提出了“重物体比轻物体下落的速度要快些”的观点,这种观点统治了西方学术界近两千年,人们对此毫不怀疑,但加利略却对这段话产生了疑问,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他是个怎样的人?(不迷信权威的人。)板书。

  四.自己做试验

  过渡:带着这样的疑问,加利略是怎么做的呢?请同学们一起来看看课文的第四自然段,划出相关语句。

  1.(出示:加利略带着。。。。)请一位同学来读读。

  2. 再来看这段,自己再读读,看看有什么不同?(少“反复”和“许多次”)(课件,点红)

  3. 体会两句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

  4. 所以,你认为加利略是个什么样的人?(严谨治学,有科学试验态度的人。)板书。他反复做了许多次试验,这使我想象到,他站在椅子上,一手拿一个一磅重的铁球,一手拿一个十磅重的,两个铁球同时脱手,结果是:学生说。。。。。。。。

  你能也像我这样想象下去吗?学生说。

  5. 过渡:加利略严谨治学,科学试验,最后的结果是什么呢?找出书中的话说说。(读“两个。。。。。”)由此,我们看出亚里士多德的确说错了,物体下落的速度与轻重没有关系。(把有关的板书改过来。)

  6. 过渡:一次次的试验,一次次的成功,一次次的证明自己推断的正确性,一次次的试验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话的确说错了。他很清楚同为科学家的布鲁诺曾因为坚持“日心说”而触怒教廷被逮捕,此时此刻,他在想些什么呢?(坚持做公开试验)

  五.公开试验

  1. 出示书上的图,看,消息一传开,许多人都争先恐后的来到比萨斜塔,他们要看看到底是谁嬴谁输。你们瞧,斜塔周围的人议论纷纷,他们都在说什么呢?谁来读读书上的话?(学生读,没有感情。)你读的很通顺,请同学们注意看两句话的结尾,出示,都有一个感叹号,你能体会出什么啊?(人们对伽的不满,嘲讽。)

  2. 那请你不满的读读第一句话,再请另外的同学嘲讽的读读第二句话。

  3. 过度:就是在这一片讥讽声中,加利略登上了斜塔顶端,请看:出示试验的课件。

  4. 你看到了什么?(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了)

  你听到了什么?(人们的惊呼声。)

  你就是惊呼的人群中的一员,你说些什么?

  5. 由此,人们都明白了一个道理:出示最后一句话。(先逐个读,后齐读。)

  6. 可是,老师通过收集资料得知,加利略做的这个试验触怒了比萨大学里的亚里士多德学派的信徒,他们攻击加利略胆敢怀疑亚里士多德,必定是圣教的叛徒。加利略被赶出了比萨大学。此时,你想对我们的科学家加利略说?(请两个学生说。)对啊,他真是执著追求真理的科学家啊!板书。二十分钟

  六.总结:

  就是由于加利略有(指着板书说)大胆质疑、认真严谨、敢于挑战权威、执著追求真理的精神,他才能在那么多领域中取得那么多令后人瞩目的成就,他真是个伟大的科学家!板书

  来,我们一起将心中的赞美呼喊出来:出示课文第一句。

  结束语:关于加利略在科学上勇敢探索的故事还有很多,同学们可以在课下认真搜集,他不迷信权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研究的精神值得每个人学习。同时,对课文最后“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一句,同学们在生活中肯定都深有体会,我们下节课可以一起交流。下课。

  板书:

  25.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速度与质量有(无)关

  加利略   亚里士多德

  大胆质疑     

  伟大   不迷信权威   

  执著追求真理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生字、新词,理解个别词语。(重点)

  2、熟练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难点)

  3、设计有关基础知识的练习题。

  4、初步了解伽利略是个怎样的人。(尝试)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同学们,老师手中有两个大小不一的铁球。如果同时从同一高度松开手,会得到什么样的结果?谁得出了这样的结果?

  2、简单介绍你对伽利略的了解。我所知道的他的情况有限,哪位同学向我详细介绍一下他的成就。

  3、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25课,看看伽利略是怎样得出“两球同时着地”这一结论的?

  二、小老师检查预习情况:小黑板出示预习目标逐项进行

  1、对基础知识的检查

  (1)小老师用自己的方式检查课文朗读情况。(是否正确、流利)

  (2)小老师用卡片出示词语指名读、解释词语。(针对学困生)

  (3)小老师听写典型的词语。

  2、对课文内容的检查

  (1)课文主要内容写了什么?

  (2)伽利略是个怎样的人?

  (教师边听课边做记录,检查工作完后作补充、指导、评价)

  三、课堂反馈练习

  1、分组交流设计的题目。(教师巡视指导。)

  2、评选设计题目优秀的学生并给予鼓励。(特别是学困生)

  3、教师用小黑板出示练习题。(重点是学困生)

  4、反馈课文主要内容。(小黑板出示课文主要内容的练习题。)

  四、学生提出预习中的疑难困惑

  教师做好记录,以待下节课解决。

  五、针对课文内容及疑难布置第二课时的预习内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教案 篇11

  一、复习导入

  1、激趣

  同学们,做试验的球都准备好了吗?马克思曾经说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而试验是实践的一种方式。今天,就让我们在试验和分析中完成这节课。好吗?

  2、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两》,知道了课文的主人公是----?他被同学们称为---?而在当时,人们把谁的话当作不容许更改的真理呢?他是一位---?

  3、那作为辩论家的伽利略是否像人们一样迷信亚里士多德呢?文中哪个自然段告诉我们?

  二、讲读第3自然段

  1、听朗读。

  思考: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的`哪句话产生怀疑?他是怎么想的?

  2、指名回答。课件出示

  ①认真读,想想铁球下落,关键强调什么条件和结果?动笔画相关词语。

  ②不改变这句话意思还可以怎么说?

  ③要怎样读这句话?

  (二)、

  1、按亚里士多德这句话,重的先着地,这个球好重,感觉像亚里士多德说的没错,可伽利略是怎么想的?

  2、两个不同的结论指什么?

  伽利略怎么得出结论1的,书上怎么说?根据亚里士多德的话,1磅的铁球比这10磅的铁球下落的速度要----?把它们拴在一起后,1磅的铁球就会拖10磅的后腿,它们落下的速度就会比10磅的铁球――?这是伽利略的分析过程。

  结论2又是怎么得出的呢?书上怎么说?谁能像老师一样上台说说?

  3、这是什么关系的两个结论?由此伽利略产生――?(怀疑)这两结论是根据什么推出来的?可见这句话正确吗?

  4.全班齐读。(女同学读伽利略对亚。产生怀疑的部分,读时要重点突出――?男同学读“他想……”这部分,读时要突出什么?

  三、讲读第4自然段

  好一个伽利略,真不愧是辩论家,提出这么不寻常的问题,那他是不是就此断言亚里士多德说错了呢?

  1、小声读第4自然段。思考:伽利略提出疑问后又是怎么做的?结果怎样呢?

  2、指名说。(反复做了许多次试验。)

  如果你是伽利略,你会怎么做试验?用自带的小球做做试验。指名做一做。

  3、伽利略的这些试验结果都证明了什么?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伽利略用实践证明了事实,可见他的科学态度是多么严谨啊!

  4、对比句子。(区别,,有何好处,,为什么。)

  5、指导朗读:(慢,重)

  伽利略这时的身份是什么?作为教授,他发现亚里士多德说错后,又是怎样做的呢?(要在比萨城斜塔上做公开试验。

  四、讲读第5.6自然段

  1、学习要求:

  2、师: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是人们亲眼所见的正确结果,课文就是以这个结果为题,显示了实践的重要。伽利略从产生怀疑,多次反复试验,再公开试验,从实践中证明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同时从同一高处落下来,总是同时着地。

  3、你们觉得伽利略的可贵在哪里?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教案 篇12

  教学要求:

  1、学习伽利略不迷信权威,认真求实地科学态度。

  2、理解课文内容,概括中心思想。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4、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掌握课文的中心思想。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知道物体从高处落下来有什么规律吗?这篇课文会告诉我们一些道理。

  二、检查预习:

  1、指名分段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2、课文着重讲的是什么人?

  3、他对谁的话提出了疑问?

  4、为了搞清楚这个问题,他做了哪些工作?

  5、实验的结果怎样?

  三、初步理解课文。

  1、默读课文。想想每一个自然段主要讲的是什么内容。

  2、提问:你怎么分段:讲讲每个自然段讲了什么内容?

  四、人物介绍:学生根据查找的资料介绍

  伽利略:意大利物理学家,天文学家。主张研究自然界必须进行系统的观察和实验。

  亚里士多德:古希腊哲学家,科学家,被马克思,恩格斯称为古希腊哲学家中“最博学的人物”

  五、学习课文第一段:

  思考:该段怎样向我们介绍伽利略的?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寻常”是什么意思?“很不寻常”又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伽利略“提出的问题很不寻常”?

  (因为他提出的问题常常使老师都很难解答,这说明他善于发现问题,对事物有独特的见解)

  六、学习课文第二段:

  1、亚里士多德是什么人?

  “信奉”是什么意思?

  当时的人是怎样信奉亚里士多德的?

  为什么要提到这个人物,他与下文有什么联系?

  (对这样的人提出疑问,需要有相当大的勇气。公开实验时,才会有那么多人嘲笑伽利略,对伽利略敢于怀疑,勇于实验的行动更加赞赏。)

  七、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启发谈话,激趣:

  师:同学们,老师手中有一大一小两个铁球,如果我同时从同一高度松开手,会有什么结果?

  生: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师:你们怎么知道的?是谁得到的这个结论?

  今天,我们通过这课书的学习,要了解伽利略通过哪些步骤成功得出这个结论的。

  二、默读课文引路:

  思考: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包括哪些自然段?

  三、回忆复习:

  第1, 2自然段讲了什么?

  四、读第三段:

  1、这一段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2、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的哪句话产生怀疑?

  读出亚里士多德的话,教师出示,学生理解这句话:如果10磅重的铁球是1秒落地的话,1磅重的铁球就会10秒钟落地。

  3、解伽利略的疑问:

  从亚里士多德的话中,可以得出哪两个不同的结论?

  第一个结论是:1磅重的铁球拖住了 10磅重的铁球,使捆在一起的2个铁球落下的速度减慢。

  板书:如果……那么……

  演示,解释:

  因为1磅重的铁球拖住的力是向上拽的,等于10磅重的铁球减轻了1磅重量。用亚里士多德的话来解释,重量减轻了,落下的速度应当比原来慢。可以用图来表示:

  还可以用数学式子表示:

  第二个结论是什么意思?板书:如果……就……

  用图可以表示:

  用数学式子表示:

  谁能仿照第一个结论说说道理吗?

  生:因为把两个铁球看作一个整体,铁球本身的重量就增加了1磅。用亚里士多德的话来解释,重量增加了,落下的速度应当比原来10磅重的铁球快。

  师:你对这两个结论有什么看法?

  生:同一件事的两个结论正好相反,是矛盾的,说不通。

  师:伽利略也觉得说不通,那么他是怎样证明亚里士多德是错的,而得出自己的结论呢?

  五、学习第四段:

  1、学生读第四节:

  其他同学思考:伽利略得出了什么结论?

  结论:

  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同时从高处落下来,总是同时着地,铁球往下落的速度跟铁球的轻重无关。

  2、对照前面亚里士多德的话,伽利略的结论与之完全相反,这个结论是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统治了两千多年的结论,是前所未有的,真是了不起。

  3、他是怎样得到这个结论的呢?

  “反复做了许多次试验。”伽利略的结论不是凭空想象,而是通过科学实验反复求证之后得到的。

  4、伽利略在向亚里士多德挑战时,才25岁,已经当了数学教授,这句话说明了什么?

  生:说明“伽利略当时很年轻,却已经有了相当的功底。”

  5、他为什么要做公开的试验?

  既为了宣布试验结果,也为了启发大家破除迷信,不顾自己这样宣布,会面临人们怎样的责备。

  (二)人们对于伽利略的公开实验持什么态度?

  “是……还是……”

  解词:胆大妄为、固执

  人们为什么对伽利略有这样的评价?人们这时认为谁的话是对的?

  (三) 1、请同学们仔细看图,对照课文内容展开想象的翅膀,说说塔下的人们看到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时的沸腾场面。

  理解人们为什么会惊讶得呼喊起来。

  这句话与别的不同,是先说结果,后说原因。

  理解文中得“才”

  这句话是比喻句吗? “像”是什么意思?你对这句话怎样理解?

  权威们学识渊博,懂得比一般人要多,应该尊重权威们得意见。但是,权威说的“不是全都对的”,也会有错,不能盲目迷信权威,伽利略公开试验使大家明白了这个道理,这是多么重要啊!

  请同学们拿出自己查找的当时的时代背景,理解伽利略这样做需要多大的勇气。

  六.总结中心思想:

  课文讲述了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说的“铁球的轻重不同,落下的速度也不同”这句话产生了怀疑,通过分析和试验,公开在比萨斜塔上进行公开试验,得出了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结论,取得了科学研究新成就的故事,表现了伽利略的敢于破除迷信,坚持科学试验的精神。

  六、课后作业

  完成课本后面的作业。

  第三课时

  一、回顾前课的学习,明确笨课时的学习任务。

  二、指导学生分段,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1、教师提示学法

  2、学生分段

  3、检查学生分段情况:

  三、检查学生读书情况

  四、讨论学习这课书以后,自己懂得什么。

  五、写作读后感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教案(通用12篇)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