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教学资源网(www.jxzy.wang)
首页 > 教案设计 > 语文教案设计 > [教学案例]《孔子拜师》(精选12篇)

[教学案例]《孔子拜师》(精选12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教学案例]《孔子拜师》(精选12篇)

[教学案例]《孔子拜师》 篇1

  教材分析:

  《孔子拜师》是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的一篇讲读课文,是介绍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的。课文内容蕴含丰富,但并不深奥,只是有几个词语,如 “风餐露宿”、“日夜兼程”、“风尘仆仆”,对于一个刚升入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来讲,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要在课堂教学时有机渗透。

  案例:

  教学伊始,我引出了孔子的名言――“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在预设的情境和教师的引导中学生已能将孔子这句名言的意思猜个八九不离。继而让学生展示自己课前收集到的孔子名言,学生表现出了极大的参与热情。

  授课的开始,我努力给每位学生发言的机会,加之适当的情境创设,有效地激发孩子们的学习热情。

  在研读课文时,我以“孔子是个怎样的人?”作为统领性的提问,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文本。在交流汇报过程中,每个人都有各自思考的方向,回答也各不相同:有的学生看出了孔子善于动脑,有的学生看出了孔子有礼有节, 有的则认为孔子谦虚好学……

  学生的回答并不全面,但他们的发言让我看到了真实的阅读,有效的阅读,以及他们思维的过程。我想,这已足够了。

  当一名学生谈到孔子还是一个“不怕吃苦”的人时,我就势出示句子:“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并设计了如下练习,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重点词,并体会语言运用的恰倒好处和对人物刻画的作用。

  ――你们能想象一下在这几个月的路途中孔子会遇到哪些困难呢?

  投影出示练习:(理解“风餐露宿,日夜兼程”)。

  孔子饿了就_______________。

  累了,孔子就_______________。

  天黑了,孔子还_______________。

  正是这样___________ 、 ___________,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

  (1)学生想象,填空。

  (2)相机理解“风餐露宿、日夜兼程”。

  从而明白孔子还是一个“为求学而不怕吃苦”的人。在此之后,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读出自己的体会。

  第三段的学习,抓住“学习是没有止境的”,进行了情境和问题的预设。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进行理解,在师生充分对话交流之后,我安排了一个写话训练:举一个例子,写写对“学习是无止境的”的理解。学生理解得不错,我又让他们读读有关学无止境名言,让学生懂得:世上的学问是学不完的,我们要虚心好学,活到老,学到老。

  这样的环节设计,既符合三年级重视词句训练的要求,又通过词句的学习,进一步进行写话的训练,收到较好的效果。

  课堂除了教师课前的“预设”,还会有一些意料之外的“生成”。 如当学生读到孔子与老子见面时的情景,学生突然有了质疑:“老子为什么称呼孔子仲尼,而不干脆直接称他孔丘?”。面对这样的生成问题,我首先对学生的深入思考进行了表扬,同时把这个问题抛给了学生,引导学生反复的进行朗读、比较,给学生一个思考的空间。体会称呼的不同其实是体现了老子对晚辈爱护以及他为人的平易近人。

  学生不经意间的提问,引发了我和我的学生有益的思维。使学生对课文人物的理解有了更深更全面的认识。

  教后感言:

  在教学中我本着一种平平淡淡、简简单单、扎扎实实地态度,真实的再现我们的课堂。不是用花哨的表演抓住人,而是努力用一种深层的、人文的、纯语文的精神之美吸引人。力图让语文还原本色,复归本位,反璞归真,创造一种纯语文的课堂。

  同时,我也深深地认识到语文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所说的:教师对文本的钻研深入,决定了你的课堂是否精彩。教师像一位引路人,你对教材理解的深度、广度,直接影响到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程度。在我们走上讲台前,应该静心地把教材多读几遍,力求读得深读得透。多思考每篇课文怎么去挖掘它的语文特色,让我们的课堂充满简单的精彩。

  这也是自己今后所要努力的一个方向

[教学案例]《孔子拜师》 篇2

  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远近闻名、相距、学问、风尘仆仆、纳闷、迎候、等候、止境、长进、请教、保留、传授、敬重、品行”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孔子拜师的经过,激发对大思想家孔子和老子的崇敬之情。

  4、积累课文中的好词佳句,能用查字典、联系生活或结合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句的意思。

  教学重点

  了解孔子拜师求学的过程,感受孔子、老子的品行。

  教学难点

  懂得为学要勤奋、谦虚、永不满足,为人真诚无私、尊敬师长。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孔子及老子的图片及资料;

  学生准备:课前收集了解孔子和老子的资料。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远近闻名、相距、学问、风尘仆仆、纳闷、迎候、等候、止境、长进、请教、保留、传授、敬重、品行”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生字的认读及书写。

  教学难点

  了解孔子和老子,感知背景。

  一、情景导入

  1.谈话:

  通过预习,了解到课文中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板书课题)

  (板书:孔子,老子,并正音:子读zǐ)

  2.学生展示搜集的孔子和老子的资料,阅读资料袋。(介绍过程中分别出示“老聃”、“孔丘”,“仲尼”并认记“丘”。)

  3.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吗?

  二、初读感知

  1.初读课文,找找孔子拜师的原因。

  2、认读生字和词语。重点指导:

  尘:第一笔是竖,不是竖钩;

  迎:没有一撇,或一横。

  等:中间几横应长短不一。

  境:右边是“竟”。

  授:形声字,右边是“受”,不是“爱”。

  3、指名分段读课文,评价正音。

  4、同桌读文,相互正音。

  三、交流名言。

  1、书上的名言。

  (1)读一读。最好能简单地说一说,这句名言想要告诉我们什么?

  (2)背一背。

  2、你还知道那些名言?

  四、综合性学习

  布置任务。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孔子拜师的经过,激发对大思想家孔子和老子的崇敬之情。

  3、积累课文中的好词佳句,能用查字典、联系生活或结合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句的意思。

  教学重点

  了解孔子拜师求学的过程,感受孔子、老子的品行。

  教学难点

  懂得为学要勤奋、谦虚、永不满足,为人真诚无私、尊敬师长。

  一、研读感悟

  1.孔子和老子给我们留下很深的印象,请你用“──”标出文中让你感动的句子,并在文中注一注你的感受。

  2.读一读你画的语句,把自己的感受说给小组内的同学听一听!

  3.班级交流读书感受。

  (1)谈孔子

  ①他总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三十岁的时候,他离开家乡曲阜,去洛阳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

  ②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重点词语理解:

  风餐露宿:这个词语一般用来形容旅途或野外生活的艰苦,说明孔子一路上的艰辛。

  日夜兼程:不分白天黑夜地赶路,表明孔子求知若渴的急切心情。

  终于: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路途十分遥远,因此用终于。)

  ③孔子想:这位老人大概就是我要拜访的老师吧!于是上前行礼……

  ④孔子连忙说:“学生孔丘,特地来拜见老师,请收下我这个学生。”(谦虚礼貌)

  ⑤学习是没有止境的。

  ⑥从此,孔子每天不离老师左右,随时请教。

  (2)谈老子

  ①“你就是孔丘啊,听说你要来,我就在这儿迎候。研究学问你不比我差,为什么还要拜我为师呢?”(谦虚礼貌)

  ②老子也把自己的学问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他。(学词“毫无保留”、“传授”。)

  (3)对比理解两组近义词的不同用法。

  学生找出这两组近义词:“拜访”-“拜见”,“迎候”-“等候”。

  ①通过对比朗读,细细品味:“拜访”是敬辞,“访问”的意思,“拜见”是“拜会、会见”的意思,是从客人方面说的。

  ②“迎候”和“等候”都是等待的意思,但“迎候”是到某个地方等候,“等候”则不表示迎接的意思。

  ③这些词互换好不好?为什么?

  (4)学生根据交流综合谈对孔子、老子的印象和感受。(勤奋、谦虚、永不满足,为人真诚无私、尊敬师长。)

  所以课文最后一段告诉我们(生读):人们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也敬重他们的品行。

  二、再读全文,再感受。

  三、作业

  1、抄写自己喜欢的句子。

  2、开始进行中国传统文化的资料收集。

  板书设计:

  17 孔子拜师

  孔子  老子

  学生  拜师

  课后反思:

  学生能利用书中的资料和文后的资料来了解人物,这是很好的学习习惯,但是仍然希望能从课外获取更多资料作为补充,这样可以丰富大家的知识。读文谈感受有进步,能找出文中的词句来理解,读懂了课文。

[教学案例]《孔子拜师》 篇3

  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孔子拜师的经过,激发对大思想家孔子和老子的崇敬之情。

  3、懂得为学要勤奋、谦虚,永不、满足;为人要真诚、无私,尊敬师长。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4、学会借助课外资料学习语文。

  教学重点:

  了解孔子拜师的经过,激发对大思想家孔子和老子的崇敬之情。

  教学难点:

  对“日夜兼程、风餐露宿”等词语的理解

  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通过拓展阅读、课外资料的展示,了解孔子、老子。交流所收集的孔子、老子的名言。

  3、学写12个生字。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孔子拜师的经过,激发对大思想家孔子和老子的崇敬之情。

  2、理解“学习是无止境的”。

  3、积累文中的好词佳句。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两位古代的大思想家,他们是谁呢?(板书:孔子   老子)

  2、千百年过去了,孔子和老子为什么能受到人们的敬重呢?这堂课,让我们继续在课文《孔子拜师》里,去揭开这个秘密。

  二、整体研读

  1、故事里,老子是孔子是个怎样的人,给你什么印象呢?默读课文,划起有关的句子,并在旁边注明你的感受。

  2、读一读你画的语句,把自己的感受说给同座听。

  三、重点研读

  紧扣课文中的重点词句,理解课文。

  (一)谈孔子

  ☆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

  比较这两个句子:

  ⑴ 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

  ⑵ 曲阜到洛阳相距很远,孔子走了几个月,才走到了洛阳。

  (理解:这两个句子,有什么不同。风餐露宿、日夜兼程――这个词,你怎么理解?

  风餐露宿:这个词语一般用来形容旅途或野外生活的艰苦,说明孔子一路上的艰辛。

  日夜兼程:不分白天黑夜地赶路,表明孔子求知若渴的急切心情。)

  曲阜与洛阳相距上千里啊,那时,没有汽车,没有飞机,孔子是靠着双脚风餐露宿、日夜兼程走几个月到洛阳求学。想一想,这一路上,孔子会遇上些什么呢?

  对啊,这一路走来,不简单啊,让我们再来读读句子,再来感受孔子求学路上的艰辛。

  ☆  他总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三十岁的时候,他离家乡曲阜,去洛阳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

  孔子想:这位老人大概就是我要拜访的老师吧!于是上前行礼……

  孔子连忙说:“学后孔丘,特地来拜见老师,请收下我这个学生。”

  从此,孔子每天不离老师左右,随时请教。

  (理解孔子谦虚、好学)

  ☆学习是没有止境的。

  这句话,你怎么理解呢?你身边有这样的事例吗?(说话拓展)

  (二)谈老子

  ☆ 你就是孔丘啊,听说你要来,我就在这儿迎候。研究学问你不比我差,为什么还要拜我为师呢?

  (迎候换成等候,可以吗?为什么?)

  老子也把自己的学问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

  (结合学生的回答板书:有礼  诲人不倦)

  (三)整体回顾课文,感悟孔子、老子的高贵品格

  看板书总结:孔子谦虚好学、不怕吃苦、彬彬有礼,老子谦和大度、诲人不倦,让一起再来读读第二自然断,再次感受两位思想大师的高尚品格吧!(分角色读第二自然段)

  四、拓展阅读

  1、过渡:正因为孔子老子的高尚品格,受到了人们的佩服与敬重。孔子门下有许多的弟子,他的弟子把他的言行记录了下来,编成了《论语》。而老子撰写的《道德经》,这两本书对后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课后,大家可以去找来读读。

  2、学习是无止境的。古今中外,许多名人为了学问,也有过许多动人的故事,现在,让我们一同到文章中去读读这些故事吧!(阅读《参考读物》(下)阅读天地二)

  五、小练笔

  学习无止境,生活处处需要学习,读书、做人……你的身边,有没有一些刻苦求学的人和事呢?请你写下来。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综合性学习

[教学案例]《孔子拜师》 篇4

  学习目标

  ①认识“兼、仆”等7个生字。会写“闻、尘”等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远近闻名、相距、学问”等14个词语。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孔子拜师求学的经过,感受孔子、老子的品行。

  ③懂得为学要勤奋、谦虚,永不满足,为人要真诚、无私、尊敬师长。

  A案

  课前准备

  ①多媒体课件(孔子画像、孔子讲学、孔子论著以及人们纪念孔子的场景)。

  ②自制生字词卡片。

  ③学生自读课文,记下疑问。

  第一课时

  情境导入

  ①谈话:同学们,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我国有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叫孔子(板书:孔子)让我们随着这段录像一起走近孔子。

  ②播放多媒体课件。看了这段录像,你想说些什么?(学生根据课件内容自由说说。)

  ③引入:为什么孔子能成为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学了《孔子拜师》这篇课文,就能揭开这个秘密。

  初读感知

  ①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②检查词语掌握情况。

  指名朗读这些词语:日夜兼程风尘仆仆纳闷风餐露宿毫无保留传授佩服。(注意读准加点字的字音)。

  ③检查课文朗读情况。

  ④感知课文大意。说说课文讲了些什么。

  研读感悟

  ①孔子和老子给我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请你用“一”标出文中让你感动的句子,并在文中注一注你的感受。

  ②读一读你画的语句,把自己的感受说给同座听。

  ③班级交流读书感受。

  学生结合文中的重点语句并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的感受。

  a.谈孔子。

  ◆他总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三十岁的时候,他离家乡曲阜,去洛阳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

  ◆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

  ◆孔子想:这位老人大概就是我要拜访的老师吧!于是上前行礼……

  ◆孔子连忙说:“学后孔丘,特地来拜见老师,请收下我这个学生。”

  ◆学习是没有止境的。

  ◆从此,孔子每天不离老师左右,随时请教。

  b.谈老子。

  ◆你就是孔丘啊,听说你要来,我就在这儿迎候。研究学问你不比我差,为什么还要拜我为师呢?

  ◆老子也把自己的学问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

  c.学生综合谈对孔子、老子的印象。

  课后作业

  结合课文或课外搜集的资料谈谈自己对孔子或老子的印象。下节课,班内召开“我心中的孔子”,“我心中的老子”读书汇报会。

  第二课时

  复习引入

  ①认读、书写生字。

  同桌交流记忆这些生字的方法。注意“丘”与“兵”的区别,“尘”上面“小”字的写法。然后练习写生字。

  ②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孔子、老子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③引入:大家能通过朗读把你的感受读出来吗?

  朗读感悟

  ①生自由练读。

  ②生读自己感受深刻的语句(提醒学生读好写孔子和老子交往时的态度的`词语以及礼貌用语)。

  ③师引读。

  演读感悟

  ①分小组演一演。

  ②推荐小组演一演,进一步加深对孔子、老子的印象。

  抄写词语表中的词语

  先议论一下哪些字写的时候要特别注意。写完后适当展示、指导。

  读书汇报

  学生结合搜集的资料,班内召开“我心中的孔子”和“我心中的老子”读书汇报会,从多方面介绍孔子和老子(鼓励学生引用孔子的名言)。

  拓展活动

  孔子、老子是我国的大思想家,他们创立的儒家学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生活中,我们也处处可以感受到丰富多彩的中华传统文化,为了更多地了解生活中的传统文化,我们准备开展“闪光的金钥匙”活动,用这把金钥匙去开启中华传统文化的大门。

  ①自由分组: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特点选择伙伴组成合作学习小组。

  ②明确责任:各小组主民推荐一名同学作组长,具体负责小组的活动。

  ③商定方案:各小组在组长带领下,商定准备了解哪些内容、准备怎样开展活动,组内具体分工等事宜,形成文字报老师处。

  教学反思

  今天,,我领着孩子们学习了《孔子拜师》。课前,我认真地朗读了课文,发现让学生理解孔子和老子让人敬重的品行有困难,于是我把这一点作为学习难点,准备上课时重点解决。

  教学伊始,我创设一个小的情境,向学生讲述了孔子的出生、童年、成年等一系列曲折故事,让学生了解了孔子。激发了阅读期待,为进一步学习做铺垫,

  在研读课文学习时,我基本上上放手,让学生围绕着自己提出的问题“孔子为什么要去拜师?”“怎样去?”,先是自己读熟课文,再画一画路线图,和小组交流,读一读悟到的情感。重点把握重点句,重点词语来指导学生学习体会.例如第一段抓住远近闻名,不够渊博,第二段抓住风餐露宿,日夜兼程,终于指导学生体会,孔子的谦虚好学,为求学不怕吃苦的精神.在体会之后,再次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读出自己的体会.这样,既符合三年级重视词句训练的要求,又通过词句的学习,进一步进行朗读的训练,收到较好的效果

  通过本次教学,我更加明白了,中年级语文教学一定要落实重点词句的训练,加强朗读的训练,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学中更要随时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并根据学生的学,恰当的调整教学策略,真正做到为学。

[教学案例]《孔子拜师》 篇5

  学习目标:

  1、认识“兼、仆”等7个生字。会写“闻、尘”等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远近闻名、相距、学问”等14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懂得为学要勤奋、谦虚,永不满足,为人要真诚、无私、尊敬师长。

  教学重难点:懂得为学要勤奋、谦虚,永不满足

  知识链接:

  孔丘 (前551年9月28日<农历八月廿七>~前479年4月11日<农历二月十一>),字仲尼。排行老二, 汉族人,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编撰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据有关记载,孔子出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省曲阜市东南的南辛镇鲁源村);孔子逝世时,享年73岁,葬于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所在地。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载于语录体散文集《论语》及先秦和秦汉保存下的《史记·孔子世家》。

  导学过程

  一、预习导学(课外)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自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语,读准字音,查字典或联系生活经验理解词语,读通句子。

  3、理清课文叙述的顺序。

  二、自主、合作、探究:(课内)

  1、交流学习本课生字的识字法,小组长负责检查学习情况。

  2、说说课文讲了些什么。

  3、孔子向谁拜师?他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用“——”标出文中让自己感动的句子,并在旁边住上自己的读书感受。

  4、说说课文的叙述顺序,并动笔记下来。

  5、读读画画给自己启发最深的语句,把感受说给同学听听。

  三、达标检测

  1、形近字组词

  仆(      )  止(      )  境(       ) 丘(     )  品(       )

  扑(      )  正(       ) 镜(       ) 兵(     )  晶(       )

  2、多音字组词

  仆                                     闷      

  3、我知道课文的叙述顺序:

  孔子决意拜师——历尽艰辛前往洛阳拜师——(      )——(          )

  4、抄写词语,积累词语。

  远近闻名   日夜兼程   毫无保留   传授   敬重   品行   风餐露宿

  风尘仆仆   大有长进   纳闷   佩服   渊博   请教   相距   等候

  5、“学习是无止境的。”联系自己的实际,说说你的理解:                   。

  四、学习收获

  五、知识延伸

  1、背诵课后所给出的四句孔子名言。

  2、课后结合课文或课外搜集的资料谈谈自己对孔子或老子的印象。

  学习目标:

  1、积累课文中的好词佳句,能用查字典、联系生活或结合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句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孔子拜师求学的经过,感受孔子、老子的品行。

  3、懂得为学要勤奋、谦虚,永不满足,为人要真诚、无私、尊敬师长。

  教学重难点:了解孔子拜师求学的经过,感受孔子、老子的品行。

  知识链接:

  孔子的名言:

  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导学过程

  一、预习导学(课外)

  1、读课文,把自己感触最深的部分画出来。

  2、运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理解重点词语,如:“远近闻名、渊博、拜访、敬重”等词语。

  3、勾画孔子不顾艰辛去拜师的词句。

  4、反复朗读孔子、老子的对话。

  二、自主、合作、探究:(课内)

  1、用“——”标出文中让你感动的语句,并在句旁写自己的感受。

  2、读一读你画的语句,并把自己的感受读给小组同学听。

  3、你认为孔子的学识渊博吗?为什么?那他为什么还要拜师呢?

  4、联系生活实际体会“学习是没有止境的。”这句话的意思。

  5、面对本课中的孔子、老子,你想对他们说点什么吗?

  三、达标检测

  1、理解下列词语意思或者用它说一句话

  风餐露宿:

  日夜兼程:

  风尘仆仆:

  2、在具体语境中领会意思相近的词语。

  (1)a、这位老人大概就是我要拜访的老师吧!

  b、学生孔丘,特地来拜见老师。

  理解:拜访:                     拜见:

  (2)a、听说你要来,我就在这儿迎候。

  b、多谢老师等候。

  理解:迎候:                     等候:

  3、从课文中你了解到孔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4、请你写出孔子的四句关于学习的名言

  四、学习收获

  五、知识延伸

  1、课外收集积累孔子的名言和关于孔子的小故事。

  2、 办一期“走近孔子”的手抄报。

  3、 做一做“孔子书签”。

[教学案例]《孔子拜师》 篇6

  一、读课题

  课文是围绕那个自然段写的?第四自然段,齐读。

  人们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也敬重他们的品行。

  二、自由朗读课文第1自然段,思考为什么要向老子拜师?

  生:孔子总觉得自己的知识不够多。

  师,其实他的学识怎样?(远近闻名)这么一位远近闻名的学着总觉得自己的知识不够多,你觉得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生:谦虚、好学。

  师:怎么读?读出他的敬佩!

  指名读,齐读。

  三、孔子拜师是怎么做的?齐读第2段,

  1、句子比较:1、课文原句

  2、曲阜和洛阳相距很远,孔子走了几个月后,到了洛阳。

  引导理解词语:风餐露宿——在什么地方吃饭?在什么地方住宿。看到他停下来了没有?

  日夜兼程——白天、夜晚  都在走路。

  白天走就算了,夜晚也赶路,他急着去干吗?拜师。可见,他求知若渴。

  出示地图,山东曲阜    河南洛阳

  我想问一下上星期校运会,跑 400米的同学。感觉怎样?(生:孔子又不是跑步的)

  换算,100里,相当于50万米

  2、途中他可能遇到怎样的困难?

  “烈日当空,孔子冒着酷暑继续赶路。”

  (          ),孔子(               )

  生:每当夜深人静时,人家都在睡觉,他还在赶路。

  生:突然刮起大风,孔子冒着大风继续赶路。

  生:寒风萧萧,孔子不畏寒冷继续赶路。

  生:略

  小结:不管条件多么艰苦,孔子不分昼夜,奔赴前方。再读。

  有个问题:会不会迷路啊?

  3、同学们想象一下,他从头到脚会怎样?(衣服被荆棘刺破、黑眼圈非常厉害、汗流浃背、衣服全湿了。)问个问题:为什么不能骑马去呢?远近闻名,应该有钱?老师问回去查查资料,看他当时是不是大富豪?(那时没有大富豪)

  课文用了个什么词?风尘仆仆。全身上下变成一个沙人。

  4、孔子好不容易长途跋涉到达洛阳,师生会面,课文有一段非常精彩的对话。

  ·默读,把孔子的话用波浪线画出来,老子的话用——画出来。

  ·自由读读,体会体会。

  ·同桌交流,他们说了什么话?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师:孔子说的第一句话,谁来读。

  生:这位老人大概就是我要拜访的老师吧!(这是想的话)

  师:我把他想的、动作和他的话打出来,齐读。体会彬彬有礼。齐读、男生读

  生:孔子连忙说:学生孔丘,特地来拜见老师,请收下我这个学生。很有礼貌

  师:你还读出了什么?要不同的。(生说:“特地”,说明好学。)

  指导朗读,女生读。

  师:孔子还说了什么话?

  能否联系

  生:学无止境,就是学海无涯。

  师:哪些人已经很厉害,还在不断学习。

  生:老师你就是这样的啊。你已经很厉害的了,可是还经常请教别的老师。

  生:有个从日本人来,他还要我教他学习普通话。

  生:孙宇。作文已经很厉害了,每天都在认真的看书。

  师:读出孔子好学上进的精神。齐读。

  师:老子的话:标点符号是无声的语言。“你是——”

  师:当他指导这位青年是远近文敏的孔子之后,是怎么说的呢?

  生:读老子的话。

  “迎候”——老聃先生当时已经70多岁了,他完全可以在洛阳城内等候孔子,为什么要到城外迎候呢?

  生:老子感觉孔子的精神很可贵,所以亲子来接他。

  师:从中你感到老子是个怎样的人?

  生:开辆马车来接他。

  师:谦虚,并不比自己差。

  5、同桌角色扮演。9:05

  根据文章提示,讨论该给人物配上怎样的动作比较恰当,发挥想象,配上动作,把见面的情景再现一下。

  指名一对同桌来表演。

  男生做老子,女生做孔子。做好准备。

  6、从此以后,老子是怎样教的?孔子是怎样学的?自由读第3自然段。

  生:孔子每天都不离老师左右,天天向老师请教。

  师:如果用课后的名言,孔子是怎样学的?(温故而知新、三人行必有吾师)

  老子是怎么教的?(毫无保留)你想到哪个词?(毫不犹豫、不保留马上传授)

  一点私心都没有,一心一意。老师想到一个词语,诲人不倦。积累一个词语。

  7、其实,三人行必有吾师。孔子不仅向70岁的老子学习,他还曾向7岁的向橐学习。什么水没有鱼?什么火没有烟?什么树没有叶,雪花没有枝。(

  宋代是人杨万里也是个不耻下问的人。同步阅读《杨万里拜》

  板书:                 孔子拜师

  孔子               老子

  谦虚好学            谦知有礼

  求知若渴          

  彬彬有礼

[教学案例]《孔子拜师》 篇7

  一、第一次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读准。

  二、第二次朗读课文,完成下面的练习。

  1我能给生字注音并组词。

  闻(    )        尘(    )          仆(    )        纳(    )       

  闷(    )        丘(    )          迎(    )        等(    )       

  止(    )        境(    )          授(    )        品(    )       

  2 、我能把下列词语读准确。

  曲阜(fù)  洛(luò)阳  老聃(dān)  孔丘(qiū)  仲尼(zhòngní)

  3、读了课文,我认为孔子是个                的人,老子是个               的人。

  人们          孔子和老子的          ,也          他们的           。

  三、第三次朗读课文,继续完成下面题目。

  1、读了“曲阜何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想象一下孔子会遇到什么困难                                                             

  2、读了课文,我想说的是                                                   

  3、阅读完书69页的资料袋,我知道了孔子的一些资料:

  ★ 我还积累到孔子的2条名言:

  四、演一演:文中第2自然段中,孔子和老子见面的对话情境很有意思。请按要求完成各题

  1、自己感情朗读这段话。2、在书上写写句子体会。3、自备道具分角色演一演这个情境。

  五、我要请教老师的问题是:                                                

  ★ 在课堂上,我希望老师这样教:                                        

  ★ ★ 做题完毕后,请你读一读以上题目和答案,检查错漏,及时改正,为提高成绩给力!

[教学案例]《孔子拜师》 篇8

  《孔子拜师》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五组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我进行了两次教学,第一次教学,在学生初读课文后,我是这样引导学生品读课文的:“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文中哪些内容让你最感动?说说你的体会。”学生带着问题认真读课文,寻找感动自己的句子,相互说着受感动的原因。尽管课堂很热闹,但学生交流散乱,无法将对话引向深入。孔子和老子的形象并没有在交流中饱满起来。这是为什么呢?课后我反复思索:怎样才能让学生与文本走得更近,在深入思考中,加深理解和感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于是我改进设计,有了这第二次教学。

  课件出示句子:“人们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也敬重他们的品行。”

  (学生齐读)

  师:他们是谁?

  生:孔子和老子。

  师:“人们”指的是哪些人?

  生1:老百姓。

  生2:孔子和老子的学生。

  生3:一些和孔子、老子一样有学问的人。

  生4:所有认识他们的人。

  师:看来同学们对“人们”这个词理解很到位?带着这份理解再来读读这个句子吧!

  (学生齐读句子)

  [自评:理解由浅入深,为后面问题的提出做了铺垫。]

  师:读着读着,你的脑海中冒出了什么问题?

  生1:为什么有那么多人佩服、敬重孔子和老子?

  生2:孔子和老子什么样的品行受到人们的佩服、敬重?

  师:真是提问题的高手,这些问题很值得我们思考,请同学们带着问题快速默读课文,用书中的话回答。

  (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有关句子。)

  [自评:读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通过“读着读着,你的脑海中冒出了什么问题”这一启发诱导,营造了浓浓的问题情境,学生有了探究的欲望。]

  交流一:

  生:“孔子年轻的时候,就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老师了。他总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三十岁的时候,他离开家乡曲阜,去洛阳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

  师:谁注意了“老师”前面的一个词?

  生:“老师”前面的这个词是“远近闻名”。

  师:用心把“远近闻名的老师”念上两遍,怎样的老师才称得上是远近闻名?

  生1:一定是很有学问的老师。

  生2:一定看过很多书。

  生3:学生一定很喜欢他,很佩服他。

  生4:我想,会有很多人想拜他为师。

  师:你猜对了,知道孔子有多少弟子吗?(学生摇头)

  师:(课件出示孔子简介)孔子生活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代,他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据说孔子有三千弟子,其中七十二人名气很大。他的弟子把他的言行记录下来,编成《论语》,这本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师:可就是这样一位很有学问,看过很多书,学生很喜欢、很佩服,有很多人想拜他为师的远近闻名的老师却总觉得――(生接读)“总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三十岁的时候,他离开家乡曲阜,去洛阳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

  [自评:通过推想形成前后反差,为学生设置认知冲突,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师:从这段文字中,你能感受到孔子具有什么样的品行,请用课文中孔子说的一句话来回答。

  生:学习是没有止境的。(板书:学无止境)

  师:所以,课文的结尾写道(课件出示):“人们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也敬重他们的品行。”

  (学生大声齐读)

  交流二:

  生:“在洛阳城外,孔子看见一架马车,车旁站着一位七十多岁的老人,穿着长袍,头发胡子全白了,看上去很有学问。”

  师:孩子,我听明白了,你把“七十多岁”、“头发胡子全白了”读得特别重,你为什么这样读呢?

  生:老子年龄那么大,连头发胡子都白了,还亲自来迎候他的学生,我很佩服。

  师:老师迎候学生让你很佩服,这位七十多岁的老师可能在这儿等候了一个小时,也可能等候了――

  生:两个小时,三个小时,一个上午,一整天……

  师: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师亲自迎候远道而来的学生。所以,文章的结尾有这样一段文字(课件出示):“人们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也敬重他们的品行。”

  (学生大声齐读)

  交流三:

  生:“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赶到了洛阳。”

  师:这句话中哪些词让你体会到孔子去洛阳拜师的艰难。

  生:“风餐露宿”、“日夜兼程”、“终于”。

  师:如果让你选择一个最能表达孔子去洛阳拜师艰难的词,你会选择哪个词?

  生:“终于”。

  师:整整几个月,一百多天呀,他可能在路上会遇到哪些困难?

  生1:走路口渴了,没有水喝。

  生2:还会经常饿肚子。

  生3:如果找不到住的地方,就只能在路边睡觉。

  师:这就叫“露宿”。

  生1:他会感到很孤独,说不定会遇到强盗。

  生2:晚上不能休息,要赶路。

  师:是呀,日夜兼程地赶路为的就是早日见到老师。同学们,带着你们的理解,再来读读这段文字,相信这次你一定有更好的表达。

  (指名读,齐读)

  师:为了拜师求学,孔子克服了重重困难,所以,文章的结尾有这样一段文字:“人们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也敬重他们的品行。”

  (学生大声齐读)

  [自评:“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要想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高质量的对话,教师要琢磨如何创设一种与文本相和谐的情境,建构一个以情动人的阅读话题,以动情的语言,丰富的表情,传达作者的情思,使学生受到感染。]

  交流四:

  生:“孔子每天不离老师左右,随时请教。老子也把自己的学问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孔子。”

  师:哪些词让你感到孔子和老子特别令人佩服、敬重?

  生:孔子“随时请教”。

  生:老子“毫无保留”地传授学问。

  (请学生给这两个词做上记号)

  师:这段文字中,你读出了孔子、老子什么样的品行?

  生1:孔子虚心好学。

  生2:孔子虚心求教。

  生3:孔子的行动体现了学无止境。

  生4:老子无私奉献。

  (板书:虚心求教无私奉献)

  (指名读,齐读)

  师:所以,文章的结尾有这样一段文字:“人们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也敬重他们的品行。”

  (学生大声齐读)

  ……

  [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学生在课堂中能否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关键在于老师是否为他们构建了一个精彩的阅读话题。当下的语文课堂,教师提出一个又一个“问题”,学生不假思索,张口就答,教师零碎地问,学生简单地答,实为低效乃至无效的教学。适时提出具思考价值的问题,是沟通教材、教师、学生三者之间的桥梁。为了让课堂真正成为对话的平台,教师在设计阅读话题时,要找到一个能辐射全文、思考度大,情趣浓的主问题,由此将学生的思维逐步引向其最近发展区,真正实现学生、教师、文章之间的对话。

  在第二次教学《孔子拜师》一课时,我以文章最后一句“人们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也敬重他们的品行”为支点,引导学生质疑,为全文的学习构建了一个主问题――孔子和老子什么样的品行受到人们的敬重?使学生的探究有了明确的指向,而且得以深入。

[教学案例]《孔子拜师》 篇9

  一、教学准备

  学习古代教育名句,初步感知孔子的教育思想。

  二、教学思路及实践

  大屏幕出示相关的名句,以名句为导入点,设计教学环节。

  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这是一节公开课,有很多教师和家长前来听课。为了营造和谐而温馨的氛围,专门在大屏幕中出示了此话语,使家长和各位教师一进教室,就有一种归宿感,也使学生在教学准备阶段学习的名句得到运用,潜移默化的引导孩子在生活实践中运用学过的知识。

  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教学一开始,先以《孔子拜七岁小孩为师》的故事引入课文。使学生初步了解孔子的人格魅力,从而产生进一步认识孔子的欲望。并告诉学生本节课教师也要像孔子一样拜同学们为师,使学生在潜意识中摒弃以往的接受式教学模式,变“接受”为“展示”;摒弃以教师为主导的地位,变“学生”为“小老师”,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接着让学生自由展示自己查阅的资料,并提醒其他学生虚心聆听,积极参与,使学生的学习态度始终建立在“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心理层面。

  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这是本节课得主要教学环节。即让学生展示预习过程中已解决和掌握的知识点或提出自己的疑惑。可以展示自己读书的方法,也可以展示自己已经掌握了的字、词、句、段。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和要求,最好让其他学生帮助解决,教师不必包揽,而应在学生极力思考讨论后,给予相应的点拨。

  4、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以此话语作为导语,使学生意识到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提前做好准备。并告诉学生教师为了拓展大家的知识面,提前准备了很多资料和图片。即孔庙、孔林、孔府、国内各地的孔庙、中国台湾的孔庙,日本、韩国、新加坡的孔庙等图片,《孔子学琴》等文章及美国等国家把孔子的生日作为教师节的相关知识。这些资料和图片的渗入,使学生对孔子在我国和世界教育史中的地位得到了进一步的认识,同时也感受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三、教学体会

  前几天,我进行了公开课《孔子拜师》的教学,部分学生家长和学校的教师听了课。现就我这节课的教学做以下总结:

  1、注重从学生的兴趣入手。对于八九岁的孩子来说,他们最喜欢听故事了。如何在一开课就让学生感受到课堂的乐趣呢?我很想以讲故事的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讲什么故事呢?本课的教学内容是《孔子拜师》。肯定应讲孔子的故事。于是,我在网上搜到了很多有关孔子的故事。最终选取了《孔子拜七岁男孩为师》的故事,作为讲课的内容。这个故事既是《孔子拜师》这一篇课文内容的扩充,又与学生的年龄特点相吻合。课堂中,我讲这个故事时,孩子们听的特别投入,短短的一个故事,却迎来了三四次的笑声。我想不仅仅是故事的内容吸引了学生,可能也与我这次在教学中注意自己的“评书”式朗读有关系。

  2、注重所查资料的科学运用。世界著名教育家泰勒认为:应该把信息作为功性的东西来看待。也就是说,信息应成为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或指导学生实践的资源,不能认为信息本身具有终极的价值。他还强调:学习情境应该涉及用各种方式重组信息。在教学中,我尽量的让学生展示自己所查的资料。但有个要求,那就是不能拿着资料给大家读,必须把所摄取的资料掌握了,变成自己的知识,并以最简洁的方式展示给大家。这样做就促进了学生读资料的能力的形成。当然在学生读资料的时候,我还常常让学生把资料变成一种资源,并尝试科学的运用资源。本节课,在孩子们展示资料的过程中,我发现大部分孩子都知道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去世于公元前479年,但没有一个学生知道孔子到底活了多少岁。很多孩子大声喊到:1000岁,100岁……我深深的感受到我们的学生只会查资料,却不会用资料。于是,我问学生:“谁能通过你掌握的资料算出孔子的年龄?”很快,部分学生就算出来了。孩子们在思考中、在计算中、实践中感受到了用资料的乐趣。

  3、注重言传身教的感染力。很多优秀的教师都说过:给孩子寻找一个榜样,这样孩子便会有目标地进行学习。我也知道,许多孩子在小时候都有想当老师的梦想。所以我不仅仅在教室里为孩子们树立孩子中的榜样,也还把自己作为他们的榜样。因为进步主义教育思想家沛西・能认为:在人类天性中有两个根深蒂固的趋势,其中之一是模仿趋势。他还认为,一个良好集体的形成在于情绪感应和对领袖的模仿,班级中教师是影响集体的主要源泉。根据这种理念,每天早晨孩子们读书时,我也会和孩子们一起读,不但声音大,而且相当有感情。我总是想,有些事情,我没必要要求他们必须怎样做,因为孩子最不喜欢的就是说教。但我可以用我的行为起表率作用,可以以我的行为感染他们。今天这节课中,我也常常说一些关于我怎么做,怎么想的话语,希望能在不知不觉中感染他们。比如,问孩子们预习的怎们样,做好上课的准备了没有时,我告诉学生我昨天晚上就开始准备了,并说我给同学们准备了一个小故事。当想考察学生在家里的读书情况时,我告诉同学们:昨天我也读得很投入,我也想给同学们展示一下我的读书情况。当课堂进入尾声时,我想给喜欢读书的同学提供一些课外读物。但我并没有直接出示课外的文章,而是先告诉学生我为什么选这一篇文章,即:昨天晚上,我在读这一篇文章时,发现课文中在描写“孔子是怎样认真学习”这一部分写的特别略,只说“孔子每天不离老师左右”,为读者留下了一处空白。于是,我就上网查找,想找到这一部分内容。可是却没找到,找到了《孔子学琴》一文,也展现了孔子认真学习的过程,希望有朗读兴趣的同学能读一读。

  也许很多老师认为这些都是废话,与教学内容毫无关系,但我觉得这是我最要保留的话语,因为它可以在不知不觉中把我的学习方法渗透给学生,这不仅仅是在教学,而是在育人。我希望生活中的我话语能成为成为学生进步的阶梯。

  4、注重想象力的培养。很多人说,美国“进步教育”思想家怀特海说;“想象力时一支代代相传的火炬,引导人们不断进取。不断探索生活,挖掘智力;想象力是认识事物意义的一种方法,能使人对世界产生一种理智的远见,从而永远保持生命的热情;想象力还能引起一种令人愉快的学习气氛,是人感到知识不在是记忆的负担,而是蕴藏了无限的可能性。”从这个意义上讲,想象力也可以理解为创造力。很多人都说,中国人最缺少的就是想象力和创造力。我也这样认为。于是我就抓住一切可以培养学生创造力与想象力的时间和空间,对学生进行这两方面的能力的培养。课文中有这样一段话: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这一段话写得很简略,要让学生体会出孔子求学不辞劳苦的特点的确很难。于是我让学生闭上眼睛,一边听老师朗读,一边让学生想象画面。当然,如果老师的朗读不到位,孩子们是很难体会出其中的艰苦的。于是,我尽量让自己进入角色,尽量的通过朗读为孩子们铺设想象的空间。把“上千里” “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终于”“走”几个词读的中一些,音拖的长一些。朗读后效果特别好,孩子们脑海里展现的画面相似单个有不同。第一个孩子说:“他穿着单薄的衣服走在寒风中,但依然不停的走着,毫不停歇......”第二个孩子说:“我的脑海里展现的是:孔子实在走不动了,就拿着书坐在亭子中看里起来......”还有一个孩子说:“我脑海里展现的是他在某一天的行路的样子:有一天,狂风大作,电闪雷鸣,孔子在雨中瑟瑟发抖,但依然在翻山越岭......”多么丰富的想象力啊!多么令人震惊的创造啊!

  5、注重在课堂尾声时激发学生课外学习的欲望,并渗入相关的扩大知识面的方法。原来上公开课时,我总是觉得把自己要讲的东西讲完就算万事大吉。但现在却不一样了,觉得一节好课不应该停留在课上完的基础上,而是看是不是能激发起学生继续求知的热情。终身教育思想家朗格朗说:“学校教育育整个教育过程相比,将只占一个较短的时期,学校教育将成为充分的完整的教育过程中相当重要的具有决定意义的序曲。”顺着这一观点思路,我想:语文课堂也同样是学校教育或整个教育过程中的具有决定意义的序曲。我认为,课堂不仅仅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场所,也应该是课外学习的起点。尤其,在课堂进入尾声时,作为教师不应该认为这是课堂的尾声,而应该认为是学生课后生活的起点。使课内和课外结合起来。于是在这节课即将下课的时候我告诉孩子们说:现在已经下课了,但老师觉得本篇课文对孔子怎么学习的用的笔墨特别少,觉得非常遗憾,于时在网上查找了一些孔子认真学习的文章,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看一看。说着把准备好的文章出示在了大屏幕上。下课了,我看到有一批孩子上厕所或玩去了,但也有一部分孩子站在大屏幕前认真地看着、读着。我知道,我出示的文章,也许会给部分喜欢文学的孩子找到课堂内外的连接点;我所说的话语,也许也会为那些不知道如何质疑性阅读的孩子指明前进的方向。

  6、注重孩子作文素材的获取。许许多多得专家和老师都说现在孩子的生活太单调,缺少写作素材,导致学生的作文内容单一,甚至无东西可写。我却不这样认为,与现在的孩子相比,我们那一代人的生活更单调。多少年才能看上一部电影,多长时间才能进行一次旅游。而现在的孩子,尤其是城里的孩子,逛公园、打游戏、逛超市、买东西、所参与的事情相当多。每一天所看到的新鲜事也很多。为什么说孩子的生活单调呢?此时,我想起了李白坚老师的一句话:鲁迅的童年生活丰富吗?每天都在高墙里,大不了就是从百草园转到三未书屋,可是却写出了《从百草园到三未书屋》的经典之作。与鲁迅相比,我们现在的孩子的生活单调吗?准确地说是丰富极了。我们的孩子不会写作,是因为我们没有教会孩子们捕捉生活瞬间的方法,没有培养孩子们在体会生活,感悟生活的能力。很多老师都不明白我带的学生为什么会不怕写作文,现在回想起来,我觉得是因为我常常注意孩子们观察生活、体会生活、捕捉生活的能力的培养。比如今天这节课。刚开始上课时,我就对学生说:“生活中的一切都可以作为语文学习的内容,我们每天甚至每节课所看到的、所听到的、所感受到地、所做的都由可能成为我们作文的素材。”接着。我又问道:“今天我们的课堂与往常有什么不同?心情怎样?”教学生捕捉生活中的一切变化。在这节课进入尾声之时,我为了不使我开课时的话语落空,也为了使“感受生活、捕捉生活”的理念落到实处,便问到:“如果老师让你写一篇小作文,你将会在本节课中选取哪些内容作为写作的素材?”可能是因为平常的培养,也可能是因为我一开课时的提示,大部分孩子都觉得自己找到了写作素材,有的说:“我准备写读《孔子拜师》有感。”有的说:“我准备写听《孔子拜七岁的孩子为师》有感。”的确,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写读后感是最适合的。但我觉得孩子并没有像我想象中的那么会捕捉生活瞬间,于是提示到:本节课有很多同学举手了,但因为时间关系,有的同学很幸运,回答了问题,展示了自己,心情就相当高兴;而有的同学就很失望,觉得自己举了好几次手,老师却连一次都没看到。在这一节课中,还有的同学显得知识很渊博;有的同学显得很机灵,会找机会展现自己;也许还有的同学对在大电教室上课很感兴趣等等都可以作为写作的素材。经我这样一启发,许多孩子又一次举起了手:“有趣的语文课”“知识丰富的语文课”“聪明的我”“知识渊博的金柏宇”“今天,我很高兴”孩子们手中的话筒在自由的传递着,可无情的下课铃声已经响起,我真不忍心打断孩子们的思路与激情。

  7、注重生活小事地正确操作。任何时候,我都记着伟大的教育家杜威的话:教育及生长。所以作为语文教师的我,时刻都没有忘记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本身就是孩子成长的过程,并没有知把课堂当作传授课本知识、学科知识的场所,而是把它当作学生成长的摇篮。记得这节课中,胡玉琛同学站起来拿出自己准备好的毛笔书法,刚要向大家讲“风餐露宿”的意思,我却发现他把字拿反了,书法字的正面朝着他自己,大家却看到的是背面。我提醒到:“拿反了,翻过来。”其实,此时也有个别学生说拿反了。可是,不知谁起了个头,说:“书法字就是这样的,没拿反。”大部分学生也都跟着喊起来。怎么回事,学生怎么能犯如此幼稚的错误。又一想,这才是三年级的孩子啊,也许这对他们来说还真是弄不懂得知识呢!我不能光为了完成我的学科的教学任务而忽视孩子们成长过程中的生活问题。于是,我走到胡玉琛跟前,把他写的字拿到讲台前,照着胡玉琛刚才的拿法展示了一遍,又以正确的拿法给大家展示了一遍。这样一比较,孩子们才恍然大悟。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往往以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衡量学生的生活经验,总以为很多常识性问题太简单,没必要给学生讲。其实这是因为我们没有蹲下身子从学生的生活需要出发,而过于注重自己的学科知识所造成的教学局面。

  8、注重知识面的扩展。我读了《孔子拜师》这篇文章后,觉得这一篇课文的选编,绝不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文学水平,因为本文的文学欣赏性不强。其教学重点也不能放在理解方面,因为这篇文章只要读一两遍,学生就基本能理解了。本文的教学重点应放在哪里呢?孔子是我们国家最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所以应通过本文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孔子,这才是教学的重点。于是,我不断得在网上查找有关孔子的资料,并把这些资料适时地插入到教学过程中:

  ⑴ 《论语》中的话语的渗入。孔子的话为古今中外的教育界留下了优秀的教育财富,必须在课堂中展现。课堂时间有限,不可能专门利用时间进行学习,只能在教育教学中渗入。于是我在前一天,对孔子的一些名言进行了教学。以便于在第天的教学中进行复习和应用。出示方式是:未开课之前针对家长和孩子们的心情出示“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问学生做好准备了没有时出示“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让学生互相听一听别人所搜集的资料时出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让学生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时出示“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以达到复习和生活中运用的目的。

  ⑵ 孔子个人简介的渗入。我是一个不主张说教的人,所以不愿意以说教的方式出现孔子的资料。于是我让学生在预习使一定要注意孔子个人资料的摄取,有条件的可以制成卡片,进行展示和保存。结果,不出我所料,许多孩子都搜集到了有关孔子的个人资料,他们在互相展示中、互相补充中享受到了知识给他们带来的乐趣。

  ⑶ 孔子时代距现在的时间的知识的渗入。不要说是八九岁的孩子,就是我们这些大人也有很大一部分不知道孔子到底距现在有多少年了。这个问题如果讲出来,孩子们的记忆也不会深刻,因为数字是抽象的。到底怎样出示才能使孩子记忆深刻呢?我想起了我在十年前曾去过山东曲阜的孔庙,也曾在孔庙前的一棵大树前给我的儿子留了影,我还记得那棵树上挂了一个牌子,上面写到:这是建孔庙时在的一棵大树,距现在已有2400多年的历史了。是的。何不以这张照片为切入点,让学生在认识大树的时候,猜一猜这棵大树的年龄呢?结果,上课时,孩子们真的对此处很感兴趣。

  ⑷ 孔子在古今中外人们心目中的地位的渗入。让学生了解孔子在人们心目中的位置,光用口头介绍缺少可信度。用文字、文章介绍吧,孩子们又不喜欢。于是我搜集了很多能证明孔子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的图片,希望运用这种最直接、最能引起兴趣的方式把这些内容展示在学生的眼前。其展示顺序是:曲阜的孔林、孔府、孔庙,其它省市的孔庙、中国台湾的孔庙、日本的红庙。当然我在给孩子们展示的过程中,并不是只说图片的内容,还加入了相关内容的介绍。如在展示日本的孔庙时,还告诉学生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家运用孔子的思想处理人际关系。还告诉学生很多国家都把孔子的生日作为他们国家的教师节。

  这仅仅是一节课的设计和做法,不,其实我觉得应该说这是新课程理念在我的语文课堂中的实际运用才更准确。

[教学案例]《孔子拜师》 篇10

  【教材简析】

  这篇课文讲述了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拜老子为师的故事,体现了孔子谦虚好学、孜孜以求的治学精神和老子诲人不倦、爱护晚辈的品行,课文还渗透了“学无止境”的精神。

  课文在叙述孔子拜师这件事时,从“孔子决意拜师——历尽艰辛前往洛阳拜师——认真求学——受到人们的尊”这四个方面叙述,线索非常清楚。

  【教学准备】搜集有关孔子和老子的资料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第三课时(略)

  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孔子拜师的经过,激发对大思想家孔子和老子的崇敬之情。

  2、能用不同的方法理解“风餐露宿、日夜兼程”这两个词语的意思。

  3、抓住重点词句,学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习重点】

  了解孔子拜师的过程,体会孔子谦虚好学、老子诲人不倦的品行,并在读懂故事的基础上对孔子和老子做出简单的评价。

  【学习难点】

  从字里行间体会孔子谦虚好学、老子诲人不倦的品行。

  【教学准备】

  搜集有关孔子和老子的资料  多媒体课件

  【课前谈话】

  师:同学们,你还记得2008年8月8日是什么日子吗?(北京奥运会)虽然奥运会已经过去很久了,但是它留给我们的记忆是永恒的,让我们再来回味奥运会开幕式盛况。

  师:好!这段录像2008名演员一边击缶一边高声吟诵着孔子脍炙人口的名句,那就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读“yue”。

  师:好。今天我们也用这种独特的方式表达对各位听课老师们的欢迎。请起立,转过身后,高声吟诵孔子的这句名言表示对老师们的欢迎!

  师:老师们的掌声已经感染了我们,好转过来,我们开始上课。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题,复习词语。

  (一)读题导入,板书课题。

  师:在上一节的学习中,我们初步了解了孔子拜师的故事,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孔子拜师的故事,请大家用响亮的声音读题——17 孔子拜师。

  (二)引入孔子名言“温故而知新”。

  师:孔子主张:温故而知新,我们先来温习上节课学习过的词语:

  (出示课件)

  远近闻名           风餐露宿               拜访    拜见

  日夜兼程                    请教

  渊博                  迎候  等候            毫无保留   传授

  师:声音很响亮,读得也很准确。

  师:这几组词语,每一组词语都有着一个动人的故事,每一个故事都能反应出孔子和老子高尚的品行,所以课文最后一段这样写到:

  (出示课件)

  人们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也敬重他们的品行。

  师:最后“也敬重他们的品行”,品行就是品德的意思。那文章中写了孔子和老子的哪些品行呢?(板书:孔子     老子)

  二、研读课文,感悟人品

  1、自由读课文,思考问题。

  师:请打开课本67页,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字字入目,句句入心,边读边用“—”画出课文中,让你感受最深的句子,再想想从中能不能感受到老子和孔子的什么品行?

  师:,画出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

  师:朱熹说读书有“三到”眼到,口到,心到,老师发现我们班大部分同学已经做到了,分享是一种快乐,现在请同卓之间互相读读你画的句子。

  师:读的同学很起劲,听的同学也很认真,谁先来和大家分享一下?

  生1: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

  课件出示:

  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

  师: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远吗?远到什么程度?在四通八达的见天,坐火车还要7个小时,谁能用自己的朗读读出远呢?

  (生读“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注意“上”读重音)

  师:这么远的路,孔子是不是走到半路就回头了呢?没有!他依然走下去,课文有两个词可以体现在过程之中。谁能找出来?

  生:风餐露宿  日夜兼程

  师:风雨中吃饭,在露天下睡觉,生活是怎样的?轻轻读词语,想象眼前出现孔子生活的情景。

  师:这个词语写出了路上的艰辛,可能生病了还在赶路,可能在烈日下赶路,所有的辛苦都化成一个词语风餐露宿、日夜兼程。

  师:怎么理解日夜兼程?

  生:……

  师:不管生病健康,都在赶路,不管白天黑夜,都在赶路,但是他没有放弃,从中体现了他的什么品行呢?

  师:不怕艰难,不怕困难  (板书:不畏艰辛)

  师:用朗读来感受这份不怕艰辛。(生读)这是多么艰难的过程啊,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孔子不畏艰辛的品行立在人们的心中,所以课文最后一段这样写到:

  出示课件:

  人们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也敬重他们的品行。

  师:刚才同学懂得抓住关键词理解意思,再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词句意思,从中了解了孔子的拜师的艰辛。可老师就不明白了,这么辛苦,他为什么还要去拜师呢?

  生:(课文第一段)

  师:你真是个会学习的孩子!孔子觉得自己知识不够渊博。

  出示课件:

  (生齐读)

  师:这是他拜师的原因。他总觉得自己的知识不够渊博,孔子真的知识不渊博吗?

  师:你懂得联系上下文回答问题,年轻时侯就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老师了,为什么他还觉总得自己知识不够渊博呢?

  师:这体现他的什么品行?

  师:可见孔子的品行在人们心目中是多么的高尚,单从学艺拜师就可以看出他的谦虚好学的品质,所以文章最后一段这样写到:

  出示课件

  人们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也敬重他们的品行。

  师:他的品行深入人心,决定拜师,不畏艰辛前往洛阳,去到洛阳,于是有了这样一个画面:

  师:(出示课文插图)猜猜图中哪个是孔子,哪个是老子?为什么?

  师:课文哪里可以知道?请你读一读。

  师:这表现出孔子对老子的尊敬。

  师:孔子正在拜师,看两个句子。男生女生分角色读。

  出示课件:

  孔子想:这位老人大概就是我要拜访的老师吧!于是上前行礼,问道:“老人家,您就是老聃先生吧?”

  孔子连忙说:学生孔丘,特地来拜见老师,请收下我这个学生。”

  师:边读边想“拜见拜访”这对近义词。

  师:解释词语意思,表达了孔子对老子的什么感情?(尊敬……)

  师:老师这里有个词语,有难点,希望大家能积累下来(板书:谦逊有礼)孔子主张:不学礼,无以立。意思就是说如果一个人不懂礼貌,他什么是事都做不成。

  师:那老子在孔子心目中又是什么样的地位?

  师:在见面之前,老子就去到洛阳。

  出示课件:

  “你就是仲尼啊,听说你要来,我就在迎候。”

  “多谢老师等候”。

  师:读了之后,你想表达什么样的心情?(激动、高兴。。。。。。)

  师:假如你就是老子,你为什么要到洛阳城外去迎候啊?(因为对孔子的谦虚好学早有耳闻了。)

  师:举例:

  师:迎候有迎接的意思。可以感受到老子爱护晚辈,礼貌待人。)

  师:谁能通过读来感受呢?

  师:作为孔子,对老师的厚爱,他会怎么说呢?

  出示课件:

  “多谢老师等候”

  b、分角色读对话。通过这两个同学的表演,我们可以感受到老子对孔子的关爱,也可以感受到孔子的谦逊有礼的品质。所以课文最后一段这样写到:

  出示课件:

  人们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也敬重他们的品行。

  师:孔子不远万里来洛阳拜师,就是因为他心中有这样一个信念:

  出示课件:

  学习是没有止境的。

  师:这句怎么理解呢?可以通过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的体会吗?

  生:……

  师:不断学习更多的知识,活到老,学到老!

  师:(学习是没有止境的。)轻轻的告诉自己,大点声告诉你的同学,再大点声告诉现场的老师,再用你最响亮的声音告诉全世界的人们!

  师:从这句话我们可以感受到孔子勤奋好学的品质,所以人们这样评价:

  出示课件:

  人们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也敬重他们的品行。

  课件出示句子:

  从此,孔子每天不离老师左右,随时请教。

  老子也把自己的学问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

  师:什么叫随时请教?(不管白天黑夜,吃饭睡觉只要有问题就马上向老子请教,不知道厌倦。板书:学而不厌)

  师:孔子这么勤奋好学,那么老子呢?他又是怎么教的呢?

  师:有耐心,并且是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知识传授给别人,叫“诲人不倦”。(板书:诲人不倦)

  师:利用课件小结:孔子是学而不厌,老子是诲人不倦。

  小结过渡:因为孔子原来就是一个远近闻名的人,还是那么谦虚好学,不畏艰辛,谦逊有礼、勤奋好学,老子爱护晚辈、懂礼节、诲人不倦,受到了人们的尊重。

  师:穿越时空隧道,和孔子面对面,你想对孔子说什么呢?

  生:……

  师:课文最后就是这样总结:

  课件出示:

  人们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也敬重他们的品行。

  三、总结拓展,名言熏陶。

  师:孔子留给我们的不止这些品行,他留给我们的还有很多东西。他的弟子把他的言行记录了下来,编成《论语》下面,请大家一起来学习。

  1、孔子经典的名言:

  孔子主张——温故而知新。

  他常用这个句子告警他的弟子要多向周围的人学习因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他还主张学习要时常复习——学而时习之,不亦乎?

  他说学习要实事求是,要——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在课文中孔子做到了——学而不厌,老子做到了——诲人不倦。

  他还主张做人要懂得礼貌,因为——不学礼,无以立。

  2、回顾词语,再读。

  师:这节课我们通过语言文字,让我们走近孔子,认识了老子,感受到了他们高尚的品行,而且学习了他留给我们的灿烂文化,希望我们课后再去多读读。老师布置课后作业——摘抄你喜欢的孔子名言,再读一读。

  四、作业布置

  1、必做题:摘抄喜欢的句子。

  2、选做题:

  以《孔子,我想对你说......》或《我心目中的孔子》为题练笔。

  【板书设计】

  17 孔子拜师

  孔子                                老子

  不畏艰辛                      爱护晚辈

  谦虚有礼                      博学多才

  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

  学无止境

  课后反思

  一、阅读中悟写法。

  这是语文学习中的支撑点,在本课中,就要抓住人物语言,在习作练习中,怎样写好不同人物的语言。比如、本文对孔子和老子初次见面时的情景,主要进行了人物对话描写,而且在对话中作者能够准确描写不同人物的语言。出示文中老子与孔子的对话。“听说你要来,我就在这儿迎候。”孔子:“多谢老师等候。”“迎候”和 “等候”都有等待的意思。但“迎候”是到某个地方等候迎接。“等候”则不表达迎接的意思。(引导学生从读中体会怎样描写不同人物的语言呢?首先要符合人物身份和性格特点。然后要注意人物的年龄,职业、兴趣、爱好不同,他们的语言也不同。最后要注意人物性格的发展。随着人物性格的发展,人物的语言也不所变化。

  二、抓句子的理解也是本文的重点。

  作为三年级学生,应该掌握句子的生动与平泛是文章的技巧。比如:“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这句话的含义深刻,学生独自理解还是有难度的,我设计了换掉“风餐露宿”和“日夜兼程”和去掉这两词的练习。我点拨了,这一句作者在讲孔子的旅途之苦,并运用了词语 “相距上千里”,形容旅途或野外生活的艰苦,说明孔子一路上生活艰苦运用了“日夜兼程”。表明孔子求知若渴的急切心情却运用“终于”一词来说明。就这么短短的一句话,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对孔子对知识如饥似渴的追求。引导学生,理解重点句子,可以先理解重点词语,然后再联系词语的意思,想想句子所要表达的思想。

  学完本课,我有以此反思,语文教学就是一种平平淡淡,简简单单、扎扎实实地教学态度,要真实地再现我们的课堂,不用动感的表演也能抓住人心,它是用一种深层的,人文的,纯真的语文的一种朴实精神所吸引人。用老师朴实的教态,力图让语文还原本色,复归本位,返璞归真,创造一种纯朴的语文课堂。本课的亮点就是帮助学生体会语言运用的恰到好处和语言文字的精美,在写作中,恰到好处的词语及语言的运用是文章的“精髓”。

[教学案例]《孔子拜师》 篇11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zōu)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一生言行,被他的学生编成《论语》一书,流传于世。在两千多年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儒家文化逐渐成为中国的正统文化,并影响到东亚和东南亚及世界各国,成为整个东方文化的基石。由于孔子的卓越贡献和深远影响,他被中国人尊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我国政府决定每年9月10日为教师节。

  我国台湾地区把孔子的生日9月28日作为教师节;美国也于1971年由美国两院法定通过把每年的9月28日定为教师节。

  孔子曾经向老子请教过历代礼乐制度方面的问题,这在历史上是很有名的故事,不仅见于《史记》等正史记载,也见于老子彩图(相传春秋末期)和汉画像砖。在洛阳市东关大街北侧有一座碑楼,据传就是孔子入周问礼处。

  老子:春秋末期思想家、道家创始人。春秋末年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人)。关于他的生平,史料记载不多,先秦古籍如《庄子・天下》,称老子为老聃,以老为姓,以聃为名。还有一种说法是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据司马迁《史记》记载:“老子姓李,名耳,字聃。”

  老子曾任周朝的守藏史,著《道德经》五千言。他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后世道教将他尊奉为祖师。太上老君是道教对老子的尊称。老子思想不仅对中国影响深远,在世界上的影响也很广泛。

  古人的名、字与号:中国古人的姓名比现代人要复杂一些,大体有姓、名、字、号四项。名,是婴儿出生后由父亲取的。字,是男子二十岁成年举行冠礼,及女子十五岁举行礼时取的,是人的正式称谓。号,是有一定名望和文化的人,为表示自己的思想志趣而取的。

  古人在名、字、号的使用上,有一定原则和习俗。不论尊卑,自称通常用名,不能用字,以示自己谦虚有礼;对别人则不能直呼其名,而以字相称。

  曲阜“三孔”:曲阜市位于山东省中部,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公元前11世纪春秋战国时期鲁国的都城,是儒家学派始祖孔子的故乡。曲阜的孔府、孔庙、孔林,统称“三孔”。孔府,旧称“衍圣公府”,是孔子后裔的官署和邸宅。占地16公顷,各式建筑463间,所藏历史文物十分丰富。孔庙是祭祀孔子的地方,孔子逝后第二年(公元前478年),鲁哀公将其故宅改建为庙。后来,历代帝王对孔子不断加封,孔庙规模也随之不断扩大。占地21.6公顷,各式建筑466间。孔林是孔子及其家族的墓地,占地二百多公顷,古木参天,碑揭林立。

  曲阜“三孔” 以其丰厚的文化积淀和悠久的历史而著称,于1994年12月入选世界遗产名录。

[教学案例]《孔子拜师》 篇12

  【学习目标】

  1、认识“兼、仆”等7个生字,理解“远近闻名”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孔子拜师求学的经过,感受孔子、老子的品行。

  3、懂得学习要勤奋、谦虚、永不满足的道理。

  【学习重、难点】

    了解孔子拜师的过程,体会孔子谦虚好学、勤奋的品行,并在读懂故事的基础上对孔子作出简单的评价。

  【教学设计】

  一、叙述揭题,激趣导入

  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两句话,“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课件滚动出示)你知道是谁说的吗?

  关于孔子,你还知道些什么?(课外收集资料)

  为什么中国的孔子有这么大的影响呢?学了《孔子拜师》这一课,相信对你会有所启发。

  二、初读感知,自学生字、词

  1、现在就请同学们自己先去读一读课文,碰到难读的生字词多读几遍,并且想一想,孔子向谁拜师?(生自读)

  你知道孔子向谁拜师了吗?(点名回答)学生可能会说老子,或老聃。老师听到了两种不同的答案,老子和老聃到底是两个不同的人还是同一个人呢?老师这儿有些资料,看能不能帮忙解决这个问题。(师介绍古代人的姓名)

  课件出示:古代人在姓后面加子,表示尊称。如孔子、老子等。

  2、检查自学生字词情况:

  课文中有许多新朋友,见咱们班的同学这么能干,都急着要出来和大家见面呢。来看看他们是谁。(课件出示全部词语,生自读)

  请几个小老师带读。(卡片形式)

  三、细读课文,深入理解

  1、认识完这么多新朋友,接着咱们去研究课文了?请大家默读课文,想想孔子是一个怎样的人,你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自读以后,四人小组合作、交流

  2、汇报交流:

  ⑴ 课文第一自然段:

  ① 找到这自然段

  ② 你们 知不知道他的理由?(认为孔子谦虚或好学?)追问:你认为怎样的人才能算知识渊博呢?

  ③ 现在字面上的意思懂了,那能把你的理解用朗读表达吗?自己先去试试?(生自己读)点名读

  我好像听到他读的时候强调了几个词语,你听出来了吗?(点名评)你们想不想也来试试?(想读的站起来读)

  ⑵ 曲阜和洛阳……走到了洛阳。

  ① 咱们一起来读一读。(全班齐读)

  听了你们的朗读,我仿佛看到了这样一幅画面……你们看到了吗?(点名说)

  ② 你是从哪个(哪几个词)感受到的。

  ③ 让我们再来读一读,感受孔子赶路的艰难。

  ⑶ 对话部分:

  ① 找出孔子的话。想不想当一回有礼貌的孔子?那就赶快去读一读吧!(点两个人读)他在和谁对话知道吗?你也找个老子对话吧。(同桌互读)(点一组或两组读)

  读是读得很好,不过老师觉得如果能加上表情和动作会更好。你们认为呢?(试读)

  汇报。

  有没有发现这中间藏了一个新的符号?他的作用同学们刚才都已经不知不觉地读出来了。你知道他的作用了吗。理解破折号的作用

  ② 让我们再来读一读,看是不是这样的。这回老师也要跟你们一起读,行不行?

  师读提示,2部分同学对话。

  ⑷ 学无止境: 

  ① 说说理由吧。

  ② 其实这么长的一句话可以用一个成语来概括,你觉得可以是哪个成语?

  四、面对这样的孔子,你有什么话想说呢?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教学案例]《孔子拜师》(精选12篇)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