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教学资源网(www.jxzy.wang)
首页 > 教案设计 > 语文教案设计 > 《诗两首》初三语文教案

《诗两首》初三语文教案

网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诗两首》初三语文教案

教材分析:

《诗两首》是九年级下册第一篇课文。这个单元的所选诗歌都是以爱国为主要内容,以凝练的语言表达了不同时期诗人的爱国情。本课作为开篇之作,应重点引导学生朗读,并在此基础上学会赏析现代诗歌。第一首诗以一只鸟生死眷恋土地作比,形象抒发了深沉而真挚的爱国情感。诗中描绘了土地、河流、风、黎明,暴风雨等一系列内涵丰富、鲜明意象来表达歌唱的丰富内涵。最后转由鸟的形象代之以诗人自身形象,直抒胸臆,衬托出了诗人那颗真挚、炽热的爱国。第二首《乡愁》一诗中,诗人抓住“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这四种物象表达内心情感。说说诗人所抒写的“乡愁”是怎样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一步步加深、升华的。诗中的抒情方式以及富有表现了的语言是我们把握的重点。

【学习目标】

1.通过朗读感受诗歌的音韵美与节奏美。

2.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欣赏诗歌的意境美

3.体会诗歌蕴含的深沉而真挚的爱国情感,增强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重点:诵读。理解诗歌意象,体会诗人真挚的情感。

难点:赏析。感受诗歌中涌动着的激情,把握诗歌主题。

【教学准备】:

1、安排学生预习课文,收集有关作者的资料,熟读诗歌

2、准备课文录音材料教学流程: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谁不爱自己的母亲.谁不爱自己的祖国?穿越时空,只有一种感情能将民族的心联系起来,那就是对祖国深深的爱恋。早在1938年,著名诗人艾青就眼含热泪对祖国母亲唱了一首深情的赞歌——《我爱这土地》。今天,我们——起去感受诗人澎湃着的灵魂。

简介作者:

学生展示收集的资料。

艾青,原名蒋海橙,《我爱这土地》写于抗日战争开始后的1938年,当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起抵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二、初读,把握节奏和感情基调。

1.听录音范读

2.学生自由诵读。

提示:这首诗无固定的节律,不押韵。它主要由句中停顿和句末停顿构成一定的节拍。诵读时要着重体会由诗中感情起伏所构成的“内在节奏”。

示例:我爱这土地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3.指定2-3位学生诵读全诗,师生作简要点评。

(把握三个方面的要领:感情基调——忧郁;语速——缓慢一点;节奏——停顿恰当。)

4、齐读

三、品读,把握诗歌的意境美。

1、找出意境,感受语言,体会情感。

过渡:作者开头把自己比成什么?(鸟)

一只怎样的鸟?(喉咙嘶哑的鸟)

鸟在这里为什么而歌唱?(土地、河流、风、黎明)

师明确:暴风雨打击着的土地——象征着祖国大地遭受的苦难

永远汹涌的悲愤的河流——象征着悲愤的人民

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象征着激怒的人民

无比温柔的黎明——象征着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表明作者坚信在人民风起云涌的斗争中必将迎来曙光,迎来胜利)

2、找出你喜欢的句子,小组交流。

以“我喜欢————,从中感受到了————”(感受到的内容:可以是情感、精神等等)

以小组为单位展示交流。

四、背读。整体再认全诗。

给学生时间背诗,看谁背的又好又快。

检查背诵情况。

五、总结反思。学生谈感受

同学们,“土地”是艾青诗歌的中心意象之一,它凝聚着诗人对祖国——大地母亲最深沉的爱。读《我爱这土地》,我们感受着那个苦难年代,爱国知识分子对祖国的最真挚的爱的表白。这心声,是历久不衰的主旋律,更是永远唱不尽的主题。你们能结合自身实际,谈谈学习这课的感受吗?

六、布置作业

1、收集有关爱国的诗歌

2、读艾青的其它诗歌教案《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诗两首》教案》,来自网!,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诗两首》教案-九年级语文教案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诗两首》初三语文教案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