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教学资源网(www.jxzy.wang)
首页 > 教学总结 > 语文教学总结 > 语文第一单元教学总结

语文第一单元教学总结

网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第一单元教学总结(共含12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水草地”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语文第一单元教学总结

篇1:六年级语文第一单元教学总结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第一单元教学总结 -教学工作总结

六年级第一单元的课文主要描写大自然的美丽景色,作者通过精彩的文笔,细腻的描写,运用大量排比、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展开丰富的想象,把学生带进有灵性的魅力大自然,进行心灵的交融。如何让学生感悟大自然的灵性和美丽,从而理解作者的情感世界,是我们老师该思考的问题。美是通过有感情的读才能领悟出来。如何让学生进入作者所描绘的境界是关键。《山中访友》作者把古桥、树林、瀑布、山泉、悬崖等当作知己朋友,同他们进行心灵的沟通、对话。教学时,我一是通过引导学生采取各种方式的读,让学生领悟作者对大自然的痴迷与热爱。二是通过角色的转换,一部分学生当山中的古桥、树林、瀑布、山泉、悬崖等,一部分学生当作者,让他们进行对话与交流。课文学完我总觉得学生只是初步领悟了作者的情感,没有深刻领悟作者对大自然的痴迷与热爱。第二篇课文《山雨》,作者全身心投入雨中,通过大胆而又奇特的想象,写出了山雨的音乐美。同时也带给我们一个广阔的想象空间,引起我们无限美好的遐想。课堂是生活的浓缩,可学生毕竟是学生,他们对大自然的感悟会随着年龄的增长会有独特的见解的。本课教学时,自我感觉不错。我认为课堂上体现了以下三个特点:一、重视阅读兴趣的培养为了使学生喜欢阅读,我在备课时设计了许多激发阅读兴趣的方法。比方说在指导第3、第4自然段的阅读中,我让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再通过配乐和课件再现情景的方法,把学生带入到课文描写的情境中,让他们对阅读课文产生兴趣;在指导第四自然段的阅读中,通过表演读的方法,调动学生读书的积极性,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二、重视读的层次性每一次读都有每一次的'目的和要求,螺旋上升,层层推进,学生经历了从读得不熟练,到读得流利有感情的过程。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在课堂上朗读、默读、表演读,在读中感悟、理解、交流。学生在反复诵读过程中,学词、练句,走进语言文字,体会感悟课文。三、重视读中积累《山雨》是一篇写景的抒情散文,语言文字很美,精彩的描写第5、第6、第7自然段。我就把阅读的重点指导放在这三个自然段中,联系生活实际和上下文理解重点词句,背诵积累好的词句。学生在流畅读书的基础上背诵喜欢的精彩句段,将为他们今后的语言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篇2: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总结 教案教学设计

人教版课标本小语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分类积累

生字表

毯tǎn--绿毯、地毯、毛毯            渲xuàn--渲染、渲腾

勒lè --勾勒、勒令、勒索            吟yín--低吟、吟诗、吟诵

迂yū --迂回、迂阔、迂腐           襟jīn--衣襟、襟怀、胸襟

蹄tí--马蹄、猪蹄、牛蹄            貌mào--礼貌、容貌、面貌

拘jū--拘束、拘留、拘泥            涩sè--羞涩、苦涩、晦涩

跤jiāo--摔跤、跌了一跤             偏piān--偏西、偏远、偏见

涯yá--天涯、生涯、涯岸

晰xī--清晰、明晰、白晰           伞sǎn--大伞、雨伞、伞形

抚fǔ--抚摸、抚养、安抚            绍shào--介绍、绍兴、绍酒

疆jiāng--新疆、边疆、疆土          陷xiàn--陷入、陷阱、陷害

词汇表:

高歌  绿毯  柔美  渲染  勾勒  低吟  奇丽  回味  洒脱  迂回  疾驰  马蹄

礼貌  拘束  羞涩  摔跤  天涯  清晰  插嘴  分辩  抚摸  介绍  新疆  陷入

古朴  典雅  矗立  戎装  守候  鸵鸟  匕首  商贸  芝麻

妖娆  机械  开凿  巍峨  媒体  狰狞  逞凶  撕扯  效率  贯通

热乎乎  下马威

一碧千里  翠色欲流  襟飘带舞  浑黄一体  精神饱满  美轮美奂  银装素裹  严阵以待

始料不及  杯水车薪  废寝忘食

音:

同行(xíng)             衣裳(shāng)         拨转(zhuǎn)

凹眼(āo)               夹(jiā)道            缫(sāo)丝

冶(yě)铁               隧(suǐ)道           开凿(záo)

撕扯(chě)             高歌一曲(qǔ)       助兴(xǐng)

稀薄(bó)              屋脊(jǐ)

组词:

吟(低吟)           蹄(马蹄)            涯(天涯)        戎(戎装)

冷(冰冷)           啼(啼叫)            崖(山崖)        戒(戒备)

晰(清晰)           疆(新疆)            媒(媒体)        狰(狰狞)

淅(淅沥)           僵(僵硬)            谋(计谋)        挣(挣扎)

缰(缰绳)                              睁(睁眼)

效(效果)           拨(拨转)            驰(飞驰)        筝(古筝)

郊(郊外)           拔(拔牙)            弛(松弛)

娆(妖娆)           遐(遐想)

浇(浇水)           暇(闲暇)

绕(围绕)           暇(无暇)

饶(求饶)           烧(烧饭)

近义词:

盼望(渴望)        沉思(深思)          巍峨(高大)         狰狞(凶恶)

控制(掌握)        融化(溶化)          热闹(喧闹)         响亮(洪亮)

飞驰(飞奔)        天涯(天际)          舒服(舒坦)         洒脱(潇洒)

矗立(耸立)        欢腾(欢跃)          精彩(出色)         庆祝(祝贺)

繁华(繁荣)        凝望(凝视)          清晰(清楚)         分辨(争辩)

抚摩(摩挲)        软弱(柔弱、脆弱)    表白(表明)         沉思(凝思)

关键(关节)        高昂(昂扬)          提供(供应)         迅速(敏捷)

实验(试验)        威胁(要挟)          高傲(骄傲)         确实(确凿)

勾勒(勾画)        乐趣(情趣)          疾驰(飞驰)         惊叹(惊讶)

精神饱满(精神焕发)

反义词:

舒服(难受)        洒脱(拘束)          冷清(热闹)         大方(拘束)

羞涩(大方)        淡雅(粗俗)          鲜艳(素净)         漫长(短暂)

丰富(贫乏)        清晰(模糊)          软弱(坚强)         表白(沉默)

复杂(简单)        坚硬(柔软)          凝固(融化)         狰狞(慈祥)

恶劣(优良)        稀薄(稠密,浓厚)    通明(漆黑)         高傲(谦虚)

热闹(冷清)        响亮(低沉)          动摇(坚定)         严肃(随便)

失败(成功)

填合适的词:

(清新)的空气               (明朗)的天空           (满心)的愉快

(无边)的绿毯             (柔美)的线条              (奇丽)的小诗

(无限)的乐趣             (忽飞忽落)的小鸟          (各色)的衣裳

(静寂)的草原             (好客)的主人              (响亮)的歌声

(会心)的微笑             (尖尖)的帽子              (古朴典雅)的石雕

(悠悠)的驼铃声           (天高气爽)的早晨          (浩浩荡荡)的大军

(丁零丁零)的驼铃声       (鲜艳)的旗帜              (欢迎)的阵势

(欢腾)的人群             (精彩)的表演               (漫长)的商贸大道

(茫茫)的大戈壁           (高大挺秀)的身影           (粗壮)的枝干

(高大)的白杨树           (巍峨)的昆仑山             (坚硬)的冰渣子

(狰狞)的面目            (高傲)的头                  (恶劣)的天气

拨转马头  流入云际    表演舞蹈   满载货物    迎候使节      凝望石雕

引起遐想  打断思路    变得严肃   陷入沉思    浮起微笑      效率下降

表白/呼喊心愿         轮番进攻

热乎乎地握着          远远地望见       高兴地点头       慢慢地抚摸

扯得七零八落          劈头盖脸地砸下来      源源不断地送进

夜以继日地实验       一点一点地延伸

一峰峰骆驼          一支骆驼队          一片欢腾

一丝微笑            一个下马威          一个身影

句子

1、        空气是那么清新,天空是那么明朗。

那么……那么……

2、        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回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既……又……,既……又……

词语意思

境界:事物所到达的程度和表现的情况。文中指草原天空明朗,空气清鲜,一碧千里,翠色欲流的那种如诗如画的情境。

洒脱:本指言谈举止等自然,不拘束。文中指草原辽阔平坦,在开车时可以随心所欲,而不必担心有什么危险。

迂回:回旋,盘绕。文中指河像带子,弯弯曲曲的样子。

拘束:过分约束自己,态度显得不自然。

栩栩如生:形容艺术形象非常生动逼真,像活的一样。文中指丝绸之路的巨型石雕,那一峰峰骆驼与高鼻凹眼的西域商人,精神饱满,姿态各异,非常生动逼真。

浩浩荡荡:水势广大的样子,形容声势壮阔广大。文中指迎候中国使节的安息国兵马不计其数,显得极有声势。万余大军,边境守候,充分反映了安息国对中国来使的重视与尊重。

五彩缤纷:颜色繁多,非常好看。文中指中国赠送的绫罗绸缎五颜六色,令人眼花缭乱。

崇山峻岭:高大陡峭的山岭。丝绸之路横贯欧亚,所经之地,有白雪皑皑的崇山峻岭,有一望无垠的大漠荒野和盐碱沼泽。文中用此词意在说明路途遥远。

美轮美奂:轮,高大;奂,众多。形容房屋高大华丽。文中用来形容我国的音乐、舞蹈、绘画、雕刻等艺术,由于汲取了西方文化的长处而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精美绝伦。

遐想:漫无边际地想象。

浑黄一体:都是浑浊的黄色,分不出界限。文中指戈壁自然环境恶劣,没山没水没人烟,只有漫天黄沙,连天和地的界限也无法分清。

高大挺秀:高大笔直,挺拔秀丽超出一般。文中用来形容茫茫戈壁上的白杨树,在那样恶劣的自然环境中,仍能够长得如此高大,令人赞叹。

银装素裹:素,没有染色的。裹,包,缠。从上到下没有一点彩色,非常素洁。文中指风火山被冰雪覆盖的样子。

七零八落:形容零散稀疏的样子。特指原来又多又整齐的东西现在零散了。文中指保温大棚被狂风破坏而零乱不堪的场面。

不翼而飞:形容东西突然丢失。文中指风火山上的天气极其恶劣,狂风能将屋顶的铁皮瓦刮走。

劈头盖脸:从正前方正对着头和脸劈下来、盖下来。文中指气候恶劣,不给人们任何预防和躲避时间,一场冰雹就突如其来地袭击了筑路大军。

杯水车薪:比喻无济于事,解决不了问题。文中指风火山海拔高,氧气含量不到平原的一半,氧气瓶所提供的氧气满足不了人正常的生理需要。筑路大军的生命面临严重威胁。

废寝忘食:顾不上吃饭,忘记了睡觉。形容勤奋专心。文中指科技人员夜以继日地实验、攻关,为攻克世界级难题勤奋工作。

句子解析

第1课《草原》

1、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渲染”“勾勒”均是绘画用语,“渲染”是指用水墨或淡的水彩涂抹画面,以取得不同寻常的艺术效果;“勾勒”是指用线条勾画出轮廓。“翠色欲流”是指青草鲜嫩,颜色青翠,似在流动,富有生机。

这句话中,作者用上了比喻的手法,把小丘的线条比作一幅中国画,突出了草原的辽阔碧绿,小丘线条的柔美。

2、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回味”,细细地回忆,品味。这里是骏马和大牛的天然牧场。在作家的眼中,草原的风光如诗如画,有着无限乐趣,因此连静立的牛马,都似乎被陶醉了,像人一样在享受和回味。这种拟人的写法构成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增强了草原风光的感染力。

3、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这句话是写蒙古族老乡身着节日盛装,策马疾驰,远迎来客。鲜艳的服饰,飞驰的骏马,飘舞的衣襟衣带,作者将这些景物比作彩虹,不仅形似而且神似。

4、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涯,边际。天涯,天边,大地与天空相接的地方。

这句诗的意思是:蒙古族和汉族人民之间的情谊很深,怎么舍得马上就分别!大家站在夕阳下无边无际的大草原上,相互倾诉着惜别之情。

这句话既是全文的中心句,也是作家情感的集中体现,同时给读者以回味的余地。

第3课《白杨》

1、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这段话是全文体现借物喻人的典型句子。作者以“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这样的关联词语,一气呵成地刻画了戈壁上的白杨树。一方面描述了白杨树外在的特点,高大挺秀,能顶住任何自然灾害,在任何环境中都能茁壮成长;一方面表现了白杨树的精神:一是忠诚无私,尽职尽责;二是不怕困难,坚强执著。这正是边疆建设者身上特有的奉献精神,听从祖国安排,无怨无悔地扎根边疆,无私奉献地建设边疆。这是人与树的神似处,也是以物喻人的连接点。

2、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

这是一个设问句。表白,解释说明。一个“也”字,说明爸爸说树即说人。爸爸看到戈壁滩上高大的白杨树,触景生情,以白杨自勉,在托物言志。勉励自己要像白杨一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不软弱,也不动摇。他的表白正是无数边疆建设者身上令人肃然起敬的奉献精神。

3、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在课文的结尾处,作者再一次通过父亲神情的变化,来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爸爸自己已扎根边疆,献身边疆,他希望自己的子女如小树一样经受锻炼,成为建设边疆的栋梁之才。反映了老一辈的西部开拓者“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的博大胸怀。词文解析

4、本文在人物描写上也很有特色。对兄妹二人通过几句简短的对话,就凸显了不同的性格特征。而对爸爸的描写则抓住了神情的变化,来暗写他心理的变化、志向与心愿。第一次是“出神”和“沉思”,因看到车窗外高大挺秀的白杨树触景生情,想到环境,想到了自己和战友,浮想联翩;第二次是“微笑”,因为听到孩子关于白杨树的争论是那么天真幼稚;第三次是“严肃”,因为他与孩子们谈白杨特点,尽管孩子们还不懂,而实质是在借树喻人,抒怀言志;第四次是“又陷入沉思”,是由树想到了子女,从自己想到孩子的未来;最后一次是“浮起一丝微笑”,是想到孩子们也将扎根边疆,为事业后继有人而感到欣慰。

第四课《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①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这句话既是课文的题目,又在文中一咏三叹,反复出现了四次。这个简短有力的句子,铿锵有力,掷地有声,既是筑路大军的誓词,也是作者行文的线索。

要在青藏高原修铁路,让火车开到拉萨,当时国内外都是一片质疑声。而这句朴素无华的话语充满着信心与决心,在文中的四次出现均使用了感叹号,充分反映了建设者们排除万难、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执著精神。这句话在开工前、遇到困难和克服困难时反复出现,在文中前呼后应,与尾句“拉萨已经遥遥在望”形成一条穿珠的彩线。

课文简说。

1、《草原》这篇散文,字里行间浸润着浓郁的草原风情:那一碧千里的草原风光,那马上迎客、把酒联欢、依依话别的动人情景,那纯朴、热情好客的蒙古族同胞,都令人难以忘怀。本文是作者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并通过这些所见、所闻、所感,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和民族之间的团结。

2、《丝绸之路》是一篇略读课文。这篇课文以独特的视角,生动描绘了两千多年前中国与安息古国交流的一幕,再现了西部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说明了丝绸之路不仅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还是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往来、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

3、《白杨》这是一篇精读课文。文章写的是在通往新疆的火车上,一位父亲和两个孩子,望着车窗外的白杨展开讨论的事。作者借白杨,热情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

作家文笔清新流畅,人物描写生动。文章由树及人,从孩子关于白杨的争论开始,引出爸爸对白杨特点的介绍,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然后写爸爸借白杨表明了自己扎根边疆的志向,并希望孩子也能够成为边疆建设者的心愿。在作者的描写和叙述中,没有直接歌颂这些无私奉献的建设者,而是将戈壁上高大挺秀的白杨与扎根边疆的建设者形象逐步交融在一起。车窗外的白杨──于茫茫戈壁站得高大挺秀;父亲眼中的白杨──不择环境,不惧灾害,茁壮成长;父亲心中的白杨──就是扎根边疆、无私奉献的边疆建设者的化身。

4、《把铁路修到拉萨去》这是一篇充满了昂扬向上的精神和英雄气概的文章。文章记叙了在高寒缺氧,自然环境恶劣,生态环境脆弱,施工条件异常艰苦的情况下,西部建设者们以智慧和力量克服了一个个世界级难题,攻克了国际性技术难关,创下了世界铁路建设奇迹,那就是当今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隧道──风火山隧道贯通的经过。文章条理清楚,数据详实,字里行间包含着对西部建设者智慧与力量、吃苦奉献精神的歌颂。

背诵课文

1、日积月累:

浪淘沙 [唐]刘禹锡

九曲黄河万里沙, 浪淘风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银河去, 同到牵牛织女家。

竹枝词    [唐]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 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头西边雨, 道是无晴却有晴。

2、这次,我看到了草原。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道奇丽的小诗。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3、        我们访问的是陈巴尔虎旗。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初入草原,听不见一点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些忽飞忽落的小鸟。走了许久,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明如玻璃的带子--!牛羊多起来,也看到了马群,隐隐有鞭子的轻响。快了,快到了。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为。这是主人来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见到我们,主人们立刻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在汽车左右与前面引路。静寂的草原热闹起来: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车跟着马飞过小丘,看见了几座蒙古包。

4、 爸爸的微笑消失了,脸色变得严肃起来。他想了一会儿,对儿子和小女儿说:“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交警叔叔、阿姨为了维护交通,保证道路畅通,日夜坚守在岗位上,哪儿需要他们,哪儿就有他们的身影,不管是烈日炎炎的夏天,不管是寒风刺骨的冬天,他们总是奋斗在自己的岗位上。

TOP

[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总结 教案教学设计]

篇3:语文单元教学总结

一、总领

总领是单元教学的第一阶段,它起着导入的作用。其任务有三条:1、确定教学目标;2、粗读全单元内容;3、扫清文字障碍。

确立教学目标是发挥单元教学高效率的首要原则,它在单元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为它控制信息输出和接受的范围,决定了教和学的具体内容。

作为教师,必须明确远期目标(整个中学阶段应达到的要求)、中期目标(学段要求)、近期目标(年级要求)。只有这样,才能在实施单元教学时,根据教材内容和教材编者的意图去恰当地确定单元教学目标。

在确定目标这个环节中,要注意紧扣单元教学要求、课文学习重点和训练重点,因为这些要求和重点直接体现了教材编者的意图,明确规定了教些什么学些什么。在整个教材中,它们具有科学性、系统性、渐进性,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可依据学生的实际,将这些要求和重点进一步具体化,使之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可检测性。

单元教学目标应当在单元教学起步时就告诉学生,让学生明确学习的主攻方向。为强化学生的印象,许多教师常把它板书出来。

预习全单元,让学生粗知单元内容,对单元的整体脉络有一个大概的印象,是总领阶段另一重要任务。可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方法。一般由学生通读,有时也可由教师概述。有必要布置通读要求,可适当提出思考问题。

扫清文字障碍,往往与通读全单元同步进行。

二、教读

教读是单元教学的第二阶段,属典型引路阶段。基本任务是通过教师解剖一两篇课文,既让学生学到知识,又使学生学到阅读同类体裁文章的方法。

教读必然具有示范性和指导性。仅一般地传授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应把重点放在揭示认知的规律上,要指导学生掌握分析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一般是把讲读课文拿来作例文进行教学的,也有人根据实际需要将个别自读课文改为讲读课文。

在这个阶段要突出教师的主导地位。可以由教师精讲课文为学生阅读分析文章作示范,也可以引导学生共同进行阅读分析。理想的做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师生共同研讨,实现揭示规律的目的。

应当特别注意的是,教读活动的内容和范围必须受教学目标的控制。任何一篇课文,无论其内容或形式,可供学习的地方都较多,若都拿来分析讲解,势必游离教学目标,占用教学时间,加重学生负担。正确的做法是根据教学目标,大胆进行取舍。

加外还要注意,在教读阶段,必须让学生经历读的尝试和训练,只有这样,学生才可能切实领会阅读同类文章的决窍,才可能形成依靠自己力量排难解疑的心理素质,才可能为自读迁移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自读

单元教学的第三阶段是自读。这里主要指学生在有教师陪伴和指导的条件下所进行的课内自读。

让学生运用在教读课中学到的知识和阅读方法,仿照教读课的格式和步骤进行自学阅读,独立解决一些具体问题,从而实现知识的适移和能力的培养,是这个阶段的目的。

自读的内容是单元中的课内自读课文。

如果说在教读阶段学生主要是接受知识,那么在自读阶段则主要是在运用知识;如果说教读是举一,自读则是反三;如果说教读是解剖典型,自读则是融会贯通。由教读到自读,形成了两个层次体现了由教向不需要教迈进的过程。

自读要以学生活动为主,要有意强化学生独立认知活动的作用,并努力扩大这种活动的范围。教师在这一阶段的主要工作是扶着学生走,切忌越俎代庖。

学生应根据教学目标和自读提示,仿照教读课文的教学模式去阅读课文,解答思考练习题。

教师要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可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设计有启发性的思考题作为自读提纲,以引导学生自读。在学生自读过程中,应帮助他们解决疑难。这时的教学形式不宜统统采用全班授课制,当以小组讨论、个别辅导为主。每个学生的自读方式也不必整齐划一,可因人而异。

四、总结

单元教学的第四阶段是总结。在此阶段,主要任务有三:

1、系统整理

引导学生对本单元课文进行横向比较,找出异同点,对单元知识内容进行归纳整理,使之系统条理化,从而使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尤其要注意对带规律性的东西予以归纳、总结,以便学生掌握得更为牢固。

教学形式根据具体情况而定,可师生讨论归纳,可由教师作画龙点睛式的结论,也可由学生自己进行梳理。

2、综合训练

通过训练来巩固本单元所学之知识,促成语文能力的形成是这个环节的目的。重点是进行作文训练和听说训练。

在教读和自读中,中心任务是阅读教学,虽然间或也有听和说的训练,但表达方面的训练,尤其是书面表达的训练是比较薄弱的,因此有必要在这个方面加以强化。

在单元几篇课文后面,有的安排了作文训练或作文片断训练的内容,有的安排了应用文练习或听说训练,我们可以按教材内容进行训练。

3、达标检测

检测的目的在于获取信息反馈,评价教学效果,基本形式是书面测试。检测内容根据教学目标去确定,一般只检测本单元基础知识和阅读能力两大块,至于听说和写作能力情况的反馈,则在自习和作文训练中进行。如果通过检测发现问题,则要及时采取措施矫正补救。

无论系统整理、综合训练或达标检测,活动的主体都在学生,活动的实质则为通过各种形式的演练,强化和巩固单元学习内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读写听说能力。

就时间分配来看,总领阶段用12课时,教读阶段用24课时,自读阶段用23课时,总结阶段用23课时,每个单元大体用1012课时即可学完。

总领教读自读总结是我们进行语文单元教学的基本程式。这个基本程式反映了单元教学的科学程序:确定目标整体感知典型示范触类旁通知识归类以读带写检测反馈课外延伸。它体现了单元教学的整体性、知识的系统性、训练的连续性,也反映了教学进程的动态性,做到了教读与自读、阅读与写作、知识与能力、课内与课外、教法与学法、学习与检测的有机结合。整个教学过程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遵循了整体部分整体的认知事物的规律,符合语文学科的自身特点。从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中概括出来的基本原理整体原理、有序原理、反馈原理,也得到了体现。

单元教学是求得提高教学效益的一种教学组织结构形式,它不是具体的教学方法。在进行单元教学时,可根据实际需要,博采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诸如讲读法、教读法、谈话法、讨论法、练习法、比较法、朗诵法、自学法、暗示法、发现法、评点法、图表法等等,无一不可为之所用。

至于课型,根据四个阶段的不同任务,大致有预习课、教读课、自读课、讨论课、写作课、训练课、测试课、总结课等。

任何教学都有相对的程式,但任何教学都应当防止程式化。根据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环境、教学目的和手段的不同,灵活地调整教学程序,适当变通基本程式,不但允许,而且也是必要的。

篇4:语文第五册第一单元教学反思

语文第五册第一单元教学反思

《让我们荡起双桨》是一首优美动听的歌,学生朗读时很有感情,在引导学生体会这篇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时,他们觉得幸福生活是爸爸妈妈给的,对党、社会主义的理解,虽然我在课中渗透了一下,但学生的理解还比较浅显。我想没有必要一定要求学生理解到这么深入,现在他们爱父母、爱身边的人、爱生活,就是充满朝气、充满爱的.孩子,这样的孩子一定会爱祖国。

《学会查“无字词典”》 这课中,我注意了语言的训练,如:你看,烈日当空,连树上的叶子都晒蔫了,这不就是对“骄阳似火”最好的解释吗?换一句话,但意思不变,可以怎么说。再比如,学生画爸爸对“骄阳似火”和“惊涛拍岸”的句子,喜欢把整句话都画下来,我就组织学生讨论需不需要全画,为什么?从而对学生进行了有效的语言训练。

杜牧的《山行》是一首明丽、充满生气的秋景诗。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所以学习这首诗应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感情,欣赏意境。这同时也是个难点,因为学生对古诗接触不多,在这方面的学习能力不是很好,而且“欣赏意境”的训练在许多老师的教学中也常常被疏忽。另外,有些字词在诗中所代表的意思与如今常用的意思大不一样,如“远上”、“斜”、“生处”等。如何行之有效地引导学生理解这些难懂字词的意思,并通过词义理解达到理解全句、全篇的意思,也是这首诗教学的重点。

篇5:五年级语文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青岛版五年级语文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14至19自然段,感受海鸥哀悼老人的动人场面。

2.通过对重点词句的剖析理解,体味海鸥对老人的深情。

3.有感情朗读课文,品味人与动物之间的真情,感受人与动物的和谐美。

教学重难点:

通过对重点句的理解,体味海鸥对老人的深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二、初读入情

1.读诗句,初步入情。

2.读课文14—19自然段,整体感受海鸥对老人的深情。

3.交流感受。

三、研读悟情

(一)、研读海鸥与老人情谊深的句子,读中悟情。

预设1.“一群海鸥突然飞来,围着老人的遗像翻飞盘旋,连声鸣叫,叫声和姿势与平时大不一样,像是发生了什么大事。”

抓住“大不一样”、“翻飞盘旋”、“连声鸣叫”等词研读。

预设2.“海鸥们急速扇动翅膀,轮流飞到老人遗像前的空中,像是前来瞻仰遗容的亲属。”

“过了一会儿,海鸥纷纷落地,竟在老人遗像前后站成了两行。它们肃立不动,像是为老人守灵的白翼天使。”

(1)想象场景。

(2)看图促读。

预设3.“当我们不得不去收起遗像的时候,海鸥们像炸了营似的朝遗像扑过来。它们大声鸣叫着,翅膀扑得那样近,我们好不容易才从这片飞动的白色旋涡中脱出身来。”

(1)谈体会,带着感受读。

(2)抓“扑”、“像炸了营似的”等词研读。

(3)紧扣“鸣叫”,想象写话。

(二)回归整体、读中激情。

配乐齐读三个场景的句子。

四、拓展升情

1.回读诗句,感悟真情。

2.延续故事,体会和谐美。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老人与海鸥之间深厚的感情,体会人与动物应该和谐相处。

2、品味课文重点词句,学习通过人物和动物的外貌、动作、语言等细节描写以及场面描写表达情感的协作方法。

教学重、难点:

揣摩作者是如何把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感情写具体的。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交流。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对海鸥有了怎样的了解。

今天,我们将继续走进老人与海鸥的世界,去感受人与动物之间真挚的情感,齐读课题。

二、品读悟情——感受海鸥对老人的爱

1、快速默读课文,思考并归纳作者在叙述老人与海鸥的故事当中,为我们描写了哪几个画面?

在这四个生动的画面中,最让你意想不到的,是哪一个画面?(随学生交流而确定学习内容。)

预设:学生交流到描写海鸥的画面我们意想不到。引导学生学习这一部分内容。

请用横线划出海鸥让人意想不到的举动,边读边体会。

2、交流、讨论

预设:

“一群海鸥突然飞来,围着老人的遗像翻飞盘旋,连声鸣叫,叫声和姿势与平时大不一样,像是发生了什么大事。”

(1)指名读。

读者想要感动听众,最好的方法就是用心去读,请你再来。

(2)这一遍,融入了情感,有进步。

(3)如果感情再投入一些会更好,指名读。

接下来,你又找到了什么?

“海鸥们急速扇动翅膀,轮流飞到老人遗像前的空中,像是前来瞻仰遗容的亲属。”

(1)读了这句话,你有什么体会?

(2)请把这种舍不得的体会读出来。

(3)边读边体会,体会之后能说出自己的想法,这就叫作品读。(板书:品读)这是一种非常好的读书方法。我希望在接下来的学习中,你们能继续使用它。

接着,你还勾画了哪一处句子?

“过了一会儿,海鸥纷纷落地,竟在老人遗像前后站成了两行。它们肃立不动,像是为老人守灵的白翼天使。”

(1)能用一个词来形容海鸥的心情吗?(读出哀痛)

(2)海鸥的心情还是怎样的?(读出不舍)

(3)对逝去的所敬爱的人哀悼、守灵,是人才有的行为,发生在动物身上,是多么令人惊异和震撼啊!让我们把海鸥为老人守灵时的那份诚挚的感情读出来。(生有感情地齐读)

“当我们不得不去收起遗像的时候,海鸥们像炸了营似的朝遗像扑过来。它们大声鸣叫着,翅膀扑得那样近,我们好不容易才从这片飞动的白色旋涡中脱出身来。”

(1)在这段话中,作者几次写到了“扑”,换成“飞”行不行?

(2)我们请一名同学把“扑”换成“飞”读一读。

(3)“扑”好在哪里?

(4)请你读出来——

小结:一个小小的“扑”字,扑出了海鸥失去老人时的肝肠寸断,扑出了海鸥对老人无限的依恋。看来在写作时,用词要反复推敲,才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设计意图:旨在体会作者如何准确用词来表达情感,也许“飞”字更加真实合理,但“扑”字却更加人性化,更加突出海鸥对老人的那种情谊,这就是文学艺术的魅力。抓一字悟妙用,也是在引领学生懂得如何遣词造句,推敲语言。)

同学们,透过这些词句我们仿佛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海鸥对老人胜似亲人般的情感。想想,作者为什么会让我们的感受这么强烈?(引导学生进一步有意识地领悟、归纳作者的表达方法。)

三、引导质疑。

我们找到了四处海鸥让人意想不到的举动(出示幻灯),这一组组镜头,让我们为之震惊。同学们,假如当时你就在翠湖边上,看到这样的情形,你的脑海里会产生什么问题?

小结:要想了解这些问题,我们需要走到老人的生前去看一看。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对文本大胆质疑,并带着问题读书,促进学生个性化阅读。放手让学生自学,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课文,获得独特的阅读体验。)

四、品读悟情——感悟老人对海鸥的爱

让学生用上面的“批划、读思、归纳“等学习方法学习这一部分,老师相机进行组织、引导。

学生汇报交流中,引导学生注意到老人外貌的细节描写,对“饼干丁”的读法等。

小结:作者不仅仅抓住动作,关键还描写得非常细致,比如:很小心,退开一步等,作者抓住了这些看起来细微的地方,却表达出了最真挚的情感,这种写法就是细节描写。(板书:细节描写)。课文在老人唤海鸥、谈海鸥的片断中也运用了这种写法,留给你们自己去学习、去发现。

陈老师还想提醒大家:平时的写作中,可以采用这种写法,不止在人物的动作上、(眼神启发学生——)还可以在神态、语言等方面进行细节描写,相信你的文章一定会生动起来,一定会有真情实感!

五、内化感受,运用语言

老人走了,留给人们的什么呢?(音乐响起,课件出示昆明湖畔)昆明市民为了纪念这位爱鸥情深的老人,主动捐款在翠湖畔为老人筑了一座铜像,如今,“海鸥老人”的雕像,永远与心爱的海鸥们相依相伴。每到西伯利亚的海鸥飞临翠湖边的季节,就会有许多市民像当年的老人一样,给它们喂食,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画面再次出现在美丽的翠湖畔。

看到这些,你想说些什么呢?把自己所思所想批在课文后面。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计,意在引导学生在理解、感悟、积累和运用语言文字过程中,渗透语文教学的人文性,体会情感和人文价值,引导学生超越文本,升华自己的阅读体验和感悟,进一步深入理解课文主旨,引导学生从课文中体会到人与动物之间的美好的情意,让学生读懂作品,领悟真谛,通过超越文本的读书让学生变得智慧、变得美丽。同时,进行语言的实践练习。)

跑进家来的松鼠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读记记“储备、干脆、失踪、不甘落后、千方百计、哭笑不得”等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一家人对松鼠的喜爱之情,激发学生爱动物、爱大自然的

情感。

教学重点:

感悟松鼠的可爱,体会作者对松鼠的喜爱之情。

教学难点:

领悟课文通过具体事例表达喜爱之情的方法。

教学准备:

1、课件(有关松鼠的图片,重点词句)

2、学生课前阅读描写人与动物之间关系的资料,有条件的可观察家中的小动物。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1.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谜语,看谁能猜出来:“叫鼠不是鼠,尾巴像扫帚,喜欢树上住,松果当食物。”(生答:是松鼠)

2.对,是松鼠,同学们的反应真快。(电脑出示松鼠图片)你们觉得松鼠怎样?

[设计意图:谜语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直观教学,加深学生对松鼠可爱外形的了解,初步产生喜爱之情。]

二.初读感知

1.齐读课题,板书课题《跑进家来的松鼠》,问:读了课题,你知道了什么?

2.自由读课文,读准生字词音,想想课文写了什么事?

3.检查“储备、贮存”等字词读法,汇报课文主要内容。

[设计意图:采用自学的方式放手让学生去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

三.细读体会。

1.过渡:松鼠来到我家后,发生了哪些事呢?默读课文。用简练的词语概括,并谈谈你从中得到的体会。(板书:贮存冬粮   晾晒蘑菇  垫窝  和睦相处   喜爱)

2.再读课文,边读边画出体现我一家人十分喜爱松鼠的句子,在旁边写上你的体会,然后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小组长要注意归纳记录汇报。

3.集体汇报交流。(课件出示有关句子,理解重点词句,师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指导朗读句子,采取个人读、小组读、同桌互读、集体读、师范读等形式,读出对松鼠的喜爱之情。)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用简练的语句进行概括,锻炼提高了学生的概括能力,通过朗读讨论,启发了学生之间的思维碰撞,加强师生互动互助的学习交流。]

四.朗读深化,总结学法。

1.快速阅读,体会学习本文的表达方法。

2.交流作者的表达方法。(通过爸爸的话和作者的议论,从侧面反映一家人对松鼠的喜爱,还抓住松鼠的生活习性写出松鼠活泼可爱,动作灵活等特点。)

师小结:本文的学习方法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设计意图: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作者的表达方法是高年级学习的一个重点,注意引导学生旨在意会,让其以后能更有效有目的地进行阅读和写作。

五.拓展延伸:

1.根据课前收集的资料谈谈你还知道松鼠的哪些生活习性?

2.小练笔:假如松鼠跑到你家里,你会怎么做?请写下来。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学习习惯,拓展开阔学生的视野,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并动笔动口,提高学生读写说的能力。]

六.总结全文,揭示主题。

师:同学们,动物是我们人类的亲密朋友,它们和我们一起组成了丰富、美丽、和谐的世界,让我们好好地保护它们,保护地球的生态平衡吧!

[设计意图:此环节旨在领悟本文的写作目的,激发学生爱护动物,热爱大自然,维护生态的思想感情。]

七.布置作业。

1.把松鼠这种可爱的小动物介绍给你的家人朋友。

2.观察一种动物,写一写这种动物,写出你对它的情感来。

[设计意图:课虽止,但知识无止境,让学生把课堂学到的知识迁移提升,能巩固旧知,领会新知,形成更多的学习能力。]

附:板书设计

跑进家来的松鼠

储备冬粮

晾晒蘑菇        和谐共处   喜爱

垫窝

最后一头战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培养学生快速阅读的能力,练习抓住主要情节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3.感受战象嘎羧的情怀,体会作者通过对嘎羧神态、动作、叫声的描写把动物的情感写真实、写具体的方法。

4.培养学生养成记笔记的习惯。

二、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战象嘎羧的情怀。

三、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通过对神态、动作、叫声的描写把动物的情感写真实、写具体的方法。

四、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课文,概括主要内容(板块一)

1.导入:1943年,日寇侵占我国云南边陲,抗日战士奋起反击。有一群特殊的士兵,它们破城门、踏敌军,勇猛无敌,它们就是“战象”。战斗结束后,我们的八十头战象也倒在了血泊之中。在人们清理这些战象尸体的时候,惊喜地发现一头受了重伤的公象还活着,这就是“最后一头战象”。教师板书课题,学生同步在笔记本上书写课题。

2.课前大家进行了预习,请同学们快速阅读一下课文,想一想,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呢?

3.提炼主要情节,教师板书。

4.依据主要情节,概括主要内容。

5.总结:抓住主要情节来概括主要内容是一种好方法。

【设计意图:根据文本特点,抓主要情节,整体把握课文,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二)学习重点情节,走进嘎羧内心(板块二)

1.交代任务:学生默读课文,找到感动的情节,画出感动的语句。

2.学生自学

3.交流汇报

第一部分:学习“重披象鞍”

(1)聚焦语句

“没想到,嘎羧见了,一下子安静下来,用鼻子呼呼吹去上面的灰尘,鼻尖久久地在上面摩挲着,眼睛里泪光闪闪,像是见到久别重逢的老朋友。”

(2)读出画面

自己读读,你的眼前浮现出了怎样的画面?读出你想象到的画面。

(3)指导读出情感

(4)初步体会写法,再次指导朗读

嘎羧不会说话,它在用什么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呢?(动作、神态)

(5)小结:学习这段话,我们知道嘎羧是用动作和神态来表达情感的。

【设计意图:以读代讲,读出画面,读出情感,体会写法,体现对读法、学法、写法的指导。】

第二部分:学习“再回战场”

(1)聚焦语句

“它站在江滩的卵石上,久久凝望着清波荡漾的江面。然后,它踩着哗哗流淌的江水,走到一块龟形礁石上亲了又亲,许久,又昂起头来,向着天边那轮火红的朝阳,————发出震耳欲聋的吼叫……”

(2)发现写法,读出情感

第一个画面大象用它的动作和神态来表达它的情感,这段话又是怎么表达的呢?

指导读出情感。

(3)对比朗读,体会情感

出示两段话:

老师读:“嘎羧躺在地上拒绝进食……朝你看一眼……”

学生读:“它身体膨胀起来,四条腿皮肤紧绷绷地发亮,一双眼睛炯炯有神,吼声激越悲壮,惊得江里的鱼儿扑喇喇跳出水面。”

激发情感

配乐朗读

(4)小结:同学们,26个春秋,9000多个日日夜夜,再次回到战场嘎羧心潮澎湃,读着这样的文字也让我们心潮激荡。

【设计意图:想象画面,营造情境,品味细节,感悟战象形象。】

第三部分:略读“光荣归去”

(1)聚焦语句

“土坑有三米深,嘎羧卧在坑底,侧着脸,鼻子盘在腿弯,一只眼睛睁得老大,凝望着天空。”

(2)朗读出情感

(三)回顾文章整体,总结写作方法(板块三)

1.出示三段话

(1)体会精神

嘎羧逝去了,但我相信它在生命弥留之际的壮举会永远印刻在我们的心中,它留下的是什么呢?

(2)发现写作方法

2.小结:动物没有人类所明了的表达方式,但是作者通过对嘎羧动作和神态的描写,让我们感受到嘎羧就像一位战士,深深震撼着我们。

【设计意图:回归整体,感悟战象精神,发现本篇动物小说的特点。】

(四)拓展课外阅读,体会表达特点(板块四)

1.教师出示作者的话:“美好的情感并非人类专有,在特定环境下,许多动物也会表现出可歌可泣的高尚情怀。这种情怀震撼心灵,涤荡灵魂。”

2.拓展阅读《斑羚飞渡》重点情节

懂得了什么?学到了什么?

3.像这样的形象他还刻画了很多,如:《红奶羊》中机智的红奶羊茜露儿、《第七只猎狗》中舍身救主的猎狗赤利等等,希望大家通过阅读来感受动物的美好情感,高尚情怀。

4.布置作业:

(1)把课文的主要内容和写作方法整理在笔记本上。

(2)阅读沈石溪的其它动物小说。

【设计意图:在“段落阅读”(板块二)、“整体回顾”(板块三)的基础上,课内外结合,层层深入体会作者“通过对神态、动作、叫声的描写把动物的情感写真实、写具体的方法”,突破教学难点。】

五、板书设计

重披象鞍

最后一头战象再回战场动作、神态、叫声——情感

(忠诚)

光荣归去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2.学习作者通过对动物神态、动作的描写表达情感的方法,仿写文中的一个场景。

3.拓展阅读,进一步感受动物小说的特点。

二、教学重难点

学习作者通过对动物神态、动作的描写表达情感的方法,仿写文中的一个场景。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基础知识

(二)复述课文

1.按照课文的主要情节,练习复述课文。

2.汇报,教师评价、指导。

(三)仿写片段

1.出示7、14、22、23自然段重点语句,朗读,体会写法。

2.选择一个场景,想象嘎羧的内心情感,进行仿写。

3.小组交流。

4.汇报,教师指导。

(四)拓展阅读

阅读《一对白天鹅》,进一步体会动物小说的特点。

(五)作业

1.阅读沈石溪作品《第七条猎狗》等其它作品。

2.推荐阅读世界动物小说之父——加拿大作家西顿的《小战马》等作品。

金色的脚印

教学目标:

1、积累读读写写的词语(ABB和四字词)。(光秃秃 、冷清清 、孤零零、湿漉漉、直勾勾、热乎乎;目不转睛 、大摇大摆、莫名其妙、漫不经心、无影无踪、兴高采烈 )

2、用比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用“抓住主要事件”法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3、体会老狐狸爱子心切、聪明、勇敢、知恩图报以及它们一家与正太郎之间的感情。

4、理解“金色的脚印”的含义,懂得大自然是人和动物共同的家园,人类要与动物和谐相处。

重点:概括课文主要内容,体会老狐狸爱子心切、聪明、勇敢、知恩图报以及它们一家与正太郎之间的感情。

难点:理解“金色的脚印”的含义,懂得大自然是人和动物共同的家园,人类要与动物和谐相处。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这一单元的主题是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感人故事。这节课我们用学习这类课文的方法学习这一单元的最后一篇关于动物的故事。

2、齐读课题:24*金色的脚印。

3、质疑:读了课题,你有什么想法?(预设:为什么说“金色的脚印”?)

二、初读课文

1、请同学们翻开书127页,小声读读课文的导读,运用导读的提示学习课文。

2、谁来概括一下导读要求(课件示要求)。

3、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带着你们的疑问和导读提示快速阅读课文。)——师相机板书

4、课文里有一些特别的词语值得我们积累,请同学们把它读一读。(ABB和四字词)

5、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①谁能抓住课文的主要事件来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先说说课文的主要事件)

生说师板书:冒险喂奶、做窝、建立感情、救正太郎、一家团聚。

②指名概括

③课件小结概括

三、体会情感

1、老狐狸为了救小狐狸居然冒险给小狐狸喂奶,在正太郎家做窝,从这两件事老狐狸给你什么印象?(四人小组从文中找出相关词句说一说)

2、引导体会老狐狸的聪明、大胆、善良、知恩图报和对小狐狸深切的爱

①调虎离山之计。②咬木桩。③惦记小狐狸而消瘦。④回头看看。⑤23段奔过来、兴高采烈团聚

3、聪明的老狐狸不顾危险想尽办法救小狐狸这种深深的亲情打动了我们,也打动了正太郎;你看出来了吗?

①18段。投送食物

②正是由于正太郎的善良、爱心让狐狸一家的关系发生了变化是吗?

③小练笔:想象正太郎被老狐狸救醒后他会怎么做:要通过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表达人物的性格、情感。

④小组交流,指名展示小练笔。

四、升华主题

1、读完全文,你现在明白了“金色的脚印”指的是什么吗?(小组里把你的想法说一说)

①老狐狸对小狐狸深深的亲情。

②正太郎与狐狸一家珍贵的友谊。

③人类与动物和谐相处的美好境界

④······

2、小结、

这金色脚印是老狐狸对小狐狸深切的爱,是正太郎对狐狸一家的爱,是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美好境界,是大爱。(板爱心)(课件示)

五、拓展阅读

老师介绍你们看一篇文章,161页选读课文4《鹿与狼的故事》

六、作业:

(结合单元口语交际):跟同桌说一说你知道的动物的故事,让同学从你的描述中体会到动物的情感。

篇6: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认识各种钢笔,懂得用钢笔写字的执笔方法和注意事项

2.懂得在稿纸或者练习本上写钢笔字的要求,掌握写字的行款,培养认真写钢笔字的习惯。

3.了解写毛笔字的执笔方法,训练正确的握笔姿势,培养学生认真写毛笔字的良好习惯。

4.初步了解“文房四宝”(笔墨纸砚)的有关知识,懂得如何使用和爱护毛笔,培养正确地使用、爱护毛笔和注意整洁的良好习惯。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学好毛笔字和钢笔字的兴趣。

第一课时

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良好的学习习惯能使我们受益终生。进入三年级第一学期,我们努力培养的第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就是——(板书)认真写好钢笔字。

二、认识钢笔,指导掌握正确的写字姿势和握笔姿势请大家拿出自己的钢笔,我们一起来看看它。 (教师讲解钢笔的组成)

教师过渡:认识了钢笔,你们知道怎样使用它么?

1.观察第一页插图。

怎样写钢笔字呢?钢笔的握笔姿势和坐姿跟我们先前写铅笔字有啥相同和不同?

学生观察图上同学们的坐姿,拿笔的样子。自己模仿握笔坐姿,教师行间巡视。相机指导纠正。

教师指点:钢笔与铅笔的握笔姿势基本一样,需要注意的是钢笔的笔尖要对着大拇指和食指之间的正中位置,笔尖如果歪了,会导致笔画不流畅并损伤钢笔。

2、看二页插图,欣赏钢笔作品,你觉得哪里写得好?

学生学着写写,比较书上作品后,说说自己满意的地方,和自己不满意的地方。

过渡:钢笔从今以后会成为我们学习的好伙伴,会伴随我们走过小学,走到中学、大学,直至社会。那么,该怎样照顾它呢?

3.看第三页六幅小图

你对钢笔的保护了解了什么?

三、总结

我们对这个小伙伴想说点什么吗?

四、练习

学生拿出钢笔和一张方格纸练习用钢笔写字,教师巡视指导。

第二课时

一、指导看第四页图

1.上图

图上是谁,他们在干什么?

2.左下图

图上都有什么?谁认识这些写毛笔字的工具?

教师请同学将自己毛笔上的字读一读,讲解有不同的毛笔。

教师点拨:

同学们在任何地方都可以利用各种资源,主动识字。请班上有基础的小“书法家”,示范姿势。

3.右下图

小朋友在写毛笔之前蘸好适量的墨汁,再把纸铺平开始写毛笔字。

二、欣赏作品

1、欣赏第6页上图学生的书法作品

2、你在什么地方曾经看到过书法作品?你看后都有什么感想?小组内说,指名全班说。

3、你知道有哪些书法家?

过渡:我们班也有小书法家,展示作品。

4、现场写字,生轮流参观,激发兴趣,自己动笔写。

三、总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钢笔和毛笔这两位小伙伴。它们将在我们学习生活中与我们相伴,希望大家和它们好好相处,善于用它们。相信大家一定能用它们写出最优美的汉字

《1、让我们荡起双桨》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1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诗歌内容,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情感。

重难点:

指导朗读并启发学生展开想象,感受童年生活的精彩和欢欣,懂得珍惜,懂得热爱。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一支美妙的旋律,谱写着热爱、追求和向往;一曲动人的歌曲,传唱着理想、幸福与希 望。它伴随几代人的成长,回响在许多人的心上。它就是著名词作家乔羽爷爷所写的《让我们荡起双桨》,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小诗,去感受它永恒的魅力。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生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出示词语

双桨 绿树红墙 轻轻 倒映 幸福

环绕 四周 凉爽

指名读 齐读

3、指名读课文,相机正音

4、通过读诗,大家知道了什么?生交流

一群少先队员课余时间荡舟北海,尽情欢乐。

现在,就让我们也加入他们行列,与他们一起到北海泛舟去吧。

三、问题引领,深入感受

1、“我们”在什么时候荡起了双桨,从哪句可以看出来?默读课文,边读边想,找到相关语句勾画下来。

2、当你们做完了一天的功课,是怎么样的心情?都会玩些什么?(生自由说)

痛痛快快玩,自由自在地欢乐,这就是尽情欢乐。

带着你们的体验和感受,好好读一读。

四、入情入境,读中感受

1、学习第一节

“让我们荡起双桨……绿树红墙”

你读到这些诗句的时候,眼前一定会出现一幅美丽的画面,能给大家说一说,这画美在哪儿吗?(随机理解“倒映”“环绕”)

我们置身在如此优美的环境中,怎能不感到快乐。

让我们再来关注“荡起”和“推开”这两个动词,你体会到什么?

“推开”本是人的动作,把小船当成人来写,感受到船儿慢慢行进在平静的水面上;从“荡起”可以感受到小朋友荡舟的动作轻快,情绪欢快。

划着几条小船荡漾在碧波上,欣赏如画的美景,怎能不感到快乐?指导读书

2、过渡:还有让你感受到快乐气息的语句吗?

学习第二小节

“红领巾迎着太阳……歌唱”

抓“愉快歌唱”体会小伙伴心情愉快,这愉快的歌声把水中的鱼儿都吸引过来,鱼儿真的会望着“我们”,倾听“我们”的歌声吗?谁来读读这四句诗句,读出少先队员的高兴和愉快?

预设:抓“悄悄地”,轻读

我们的歌声太愉快了,太动听了,连水中的鱼儿都情不自禁放轻了动作,生怕打扰我们。

再静下心读一读这几行诗句,如果你是画家,你还会给这美丽的画卷增添什么?

3、学习第三节

尽情欢乐的少先队员在想:是谁给“我们”安排下幸福生活?结合整首诗,结合你的生活实际,你会给出怎样的答案?

关爱我们的父母、老师、祖国……

这首歌创作之时,我们的新中国刚刚成立五周年,少先儿童在新中国和共产党的光辉下健康成长,他们快乐地泛舟北海,怎能不感谢我们的祖国,我们的党?

4、细读这三节诗句,你有什么发现?

反复的修辞手法,诗歌创作中人们常常使用这样的手法使诗句读起来更有节奏和韵律美。

再次诵读,感受少先队员的欢乐和幸福

五、出示资料,总结全文

本文是电影《祖国的花朵》中的主题曲,这部电影是1955年拍摄完成的新中国第一部儿童影片,它真实表现了20世纪50年代少年儿童的生活,再现了孩子精彩的童年。这首歌更是家喻户晓,伴随一代代儿童成长,成为50多年来传唱不衰的经典。

六、作业设计,延伸拓展

1、学唱歌曲

2、假日,去公园划划船,唱唱歌,交流感受。

七、板书:

让我们荡起双桨

愉快 欢乐 幸福

《2、学会查“无字词典”》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懂得学语文不光要从书本上学,还要从生活实践中学。

教学重点: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懂得学语文不光要从书本上学,还要注意在生活实践中学。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今年暑假爸爸妈妈带你们出去玩了吗?玩的过程中你有些什么收获吗?

2、生讲自己暑假的收获、经历。

二、初读感知

过渡:暑假里有一位小朋友要聪聪也跟着爸爸到青岛去旅游了一趟,我们来读读课文,看看他的收获是否和我们相同。

1、自由读:划出生字词,读准字音,记住字形,试着联系课文,想想它们的意思。

2、检查自学情况。

(1)字词情况检查

(2)指名读课文,有意识地请三位同学分读课文(1-5)(6-8)(9)。

(3)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交流讨论)

三、设置悬念

过渡:聪聪这一趟旅游的确很高兴,因为他不仅看到了青岛的迷人风光,同时还学到了一样本领,想知道是什么本领吗?

1、自由读第9自然段,读通顺流利

2、读了这段话你有什么疑问吗?

有字词典?无字词典?

3、只要我们和聪聪一起经历了这次旅行,相信这两个难题会被我们解决的。

5、自读第1~5自然段,读准生字词。

6、指名读,正确、流利。

7、齐读。

8、这两个问题到底该如何解决呢?我们下堂课再学习。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细续体会

1、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读通了1~5,这部分内容主要讲了聪聪和爸爸的一件怎样的事呢?[出处 小精灵 儿童资讯站]

2、再指名读第1~5自然段

爸爸问聪聪一个什么问题?聪聪怎么回答的?听了聪聪的回答,爸爸笑了笑,他满意吗?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

3、讨论交流

板书:骄阳似火

爸爸怎么解释的:两个人的解释谁正确?

他们不同在什么地方?比一比哪种好?

聪聪:背词典上的解释,没有实际的理解(板书:有字词典)

爸爸:来自生活、大自然,答案具体、直接。(板书:无字词典)

板书:烈日当空、树叶晒蔫了

4、你能结合生活来说说“骄阳似火”吗?

生可能会回答:

太阳当头身上晒得火辣辣的

烈日当空同学们身上满头是汗

烈日当空地上晒得发烫

柏油马路都融化了

5、读爸爸说的话

讲:这不是……吗?是一句反问句

师范读。(读出亲切指正的口气。)指名读、齐读。

能说出这句话的意思吗?(这就是……解释。)

6、指名朗读第3~5三个重点段

指读,评议,练读,指读,齐读。

7、学了这一节,你知道了什么?

要善于联系生活来理解词语,这就是学会查“无字字典”的方法。

二、精读第6~8自然段,进一步体会无字词典。

1、自由轻声读第6~8自然段

爸爸说:眼前的情景像不像“惊涛拍岸”,指的是什么情景?学生划出有关语句,自由读读、指名读,读出“汹涌澎湃”的气势(海面上……声音。)

板书:惊涛拍岸:大海边,波涛涌来,山崩地裂

2、爸爸用了“惊涛拍岸”来形容这番情景,你还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

3、爸爸在这里是如何使用无字词典的呢?

把生活中看到的现象和一个词语联系起来。

4、你会用这种方法吗?让我们来试试,好吗?

①一个地方盛开着许许多多的花,你想到了什么词?

(百花盛开,百花争艳)

②小明回家写作业总是很认真很专心,你想到了什么词?(聚精会神,全神贯注,专心致志)

③天空中闪电一个接一个,雷声一声紧一声。(电闪雷鸣)

三、回复读第9自然段,深化感受。

1、学到这里,你对文中的“无字词典”懂了吗?

“无字词典”指现实生活。

查“无字词典”就是要怎样做?

学会留心观察,体验生活,从生活中学习语言。

2、你怎么理解爸爸说话的意味深长?你来意味深长地说一说。

指读,评议,练读,齐读。

熟读爸爸说的话。

3、总结全文

四、作业

1、把解释“骄阳似火”的句子抄下来,并且再结合生活来写上两种“骄阳似火”的现象。

2、把解释“惊涛拍岸”的句子抄下来。

3、结合生活现象,写出词语

4、描红

5、抄写词语

6、扩词

查()()典()()()

聪()()()岸()()()音()()()

五、板书:

学会查“无字词典”

骄阳似火 马路上 烈日当空 树叶晒蔫

惊涛拍岸 大海边 波涛涌来 山崩地裂

有字词典 现代汉语词典

无字词典 来自生活 来自自然

不仅……而且……

《3、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 认识6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掌握“车”字笔顺。

2.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古诗大意。

3.培养背诵古诗的兴趣,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

会认“径、斜、亭、停、车、霜”6个字,会写“远、亭、停、车、霜”5个字.

教学难点:

感受诗中表现秋天的美好境界,注意“径、斜”读音.

教学准备:

1.课文挂图、字理演变图、生字卡片。

2.朗诵的背景音乐。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教师出示挂图,说一说你在图上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深秋,天气已经很冷,远处山林中传来阵阵清脆悦耳的马铃声,诗人杜牧坐在马车上正慢慢走来,今天我们一起学一首杜牧写的古诗《山行》。

2.初读感知,识记生字,了解古诗大意

(1)自己读,定位识字,读准字音。

(2)自由读,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3)小组读,合作学习,理解词义。

注意“径、斜”读音,石径、坐、霜叶、红于、白云生处等词含义.

小结:这首诗只用了二十几个字,就为我们描画了一幅这么美丽的秋景。真了不起呀!其实,这每一个字都是经过诗人精心雕琢的,你能不能沉下心来,再来细细的品味它,一定会有新的发现。

3.再读感悟,背诵古诗

(1)播放古典音乐,用优美的语言把学生带人意境。(走在带有深秋寒意的山路上,看到小路盘旋曲折,斜斜地向远处的山顶延伸。诗人一边走一边向远处望去,只见那白云缭绕的地方住着几户人家。诗人走着走着,忽然停下了车,为什么呢?因为美丽的枫林晚景把他给吸引住了。诗人不禁赞叹:“霜叶红于二月花。”)

(2)刚才我们跟随诗人一起观赏了秋天的景色,你有什么感受?你能把这感受读出来吗?(齐读)诗人写的美,你们读得也美,想不想把它背下来。(自由背)

4.指导写字

(1)“雨”作偏旁时,左边竖变点,横折钩变成横钩。

(2)“车”字的下横要写得伸展。

5.拓展活动

(1)填字,涂色,说说你眼中的秋天旨在要求学生巩固生字,并能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结合生活经验给秋天涂色,找到身边的秋天并说一说身边的秋天。教师应引导学生尽可能遵循客观实际,

(2)背一背

《山居秋暝》(节选)描绘了雨后初晴、秋高气爽的山中美景,《枫桥夜泊》写出了秋天的萧条景象,表达作者旅途漂泊的孤寂感,引导学生背诵积累。

第二课时

一、激趣导入,感受魅力。

1、导语:有一首诗,让一位诗人名垂千古,让一个城市名扬天下,让一座桥梁成为当地三百余名桥之首,让一座寺庙成了中外游人向往的胜地。这首诗,就是唐代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千百年来,《枫桥夜泊》究竟在散发着怎样的魅力呢?这节课,咱们将一同去感受。

2、板书课题。

3、释题。

二、读通诗句,初步感知。

过渡语:《枫桥夜泊》是一首非常美的古诗,在学习之前,我们先来听一听?

1、出示古诗内容,聆听范读。

你们也想来读一读吗?

为了让你们能读得更好些,老师给大家提几个小建议,待会,同学们先一个人自由地读读这首古诗,注意把字音读准,把诗句读通顺,明白了吗?

2、学生朗读。

⑴分男女生朗读。

⑵指名朗读。

三、赏析品味,体会意境。

过渡语:古诗虽然短小,但往往包含着非常丰富的情感,要学好古诗,咱们就得细细地去体会这其中的感情,只有理解了古诗所包含的意义才能更好的体会它所要表达的感情。下面我们进一步学习古诗,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1、出示“月落乌啼霜满天”学生试理解“月落”和“乌啼”以及“霜满天”的意思。

2、学生根据句中词语意思,试说诗句意思。

3、用以上方法逐句分析古诗。

4、自由诵读古诗。

5、教师配乐吟诵古诗,学生闭眼想象诗文所描绘的画面。

6、你觉得诗人此时心情怎样?你是从哪里知道的?

通过学习,我们一步一步走近了这位诗人,也走进了他的内心世界。同学们,你们想进一步了解了解这位著名的诗人吗?

7、介绍作者。

进一步认识了诗人张继,我相信大家更加理解他此时的心情。你能通过读将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吗?哪位同学能自告奋勇地试试?

8、指名吟诵古诗,试读出诗人的感受。

9、作者在诗中没有写一句伤感失落的话,但通过八种景物,描绘了一幅宁静、幽暗、寒冷而又美丽的江南秋夜图,传达出他浓浓的愁绪,这就叫做借景抒情。同学们,以后在你们的习作中也可以运用这种写作方法,增添色彩。

四、深化主题,拓展延伸。

过渡句:同学们,张继借《枫桥夜泊》抒发了千古一愁,你们还知道哪些带“愁”字的诗句?

1、说一说:你还知道哪些带有“愁”字的诗句?

2、你想对这些充满愁绪的诗人说些什么?

大家说的真好!

3、教师小结如何正确面对挫折。

人生不是一帆风顺的,有笑语欢歌,也有忧郁哀愁,面对忧愁,有的人沉沦,有的人思索,有的人彷徨,有的人分奋发。而张继呢,变愁为诗,留下了这千古绝唱。

4、全班齐声背诵诗文,结束本课。

播放乐曲《平湖秋月》

师:同学们,最后让我们在这优美的乐曲声中背诵全诗结束我们今天的课程。

《4、做一片美的叶子》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绿线内的三个生字只读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树叶的美,懂得要找到自己的位置,为集体服务的道理。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感悟树叶的精神。

教具准备:各种树叶、生字卡片、录音、投影片。

课前准备:搜集各种树叶,调查树叶的作用。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调动积累,激趣揭题。

1.同学们,请拿出你们搜集的树叶,向大家做个介绍,好吗?

2.指导介绍方法:树名、形状、颜色等。

3.指名上台介绍。

4.这些来自不同树种的树叶形态各异,散发着诱人的清香,给人以美的享受。叶子有什么作用呢?说说你们的调查结果。

5.树叶给大树带来了美,深秋之后,它飘落到大地上,有些深埋在泥土里,仍然为大树提供丰富的营养。今天,我们就共同来学习一篇赞美叶子的。(板书课题:做一片美的叶子)

二、初读课文。

1、听课文录音。

2、自学课文,出示自学要求:

(1)读准字音,重点读准前、后鼻音、翘舌音。

(2)给课文标上自然段序号。

(3)读顺句子,读通课文。

3、自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顺句子,标上自然段序号。小组合作,轮读课文,相互正音。

4、查自学效果。

(1)出示生字卡片,检查生字读音。个别读,齐读,开火车读。(重点读准前、后鼻音、翘舌音)

(2)出示生字卡片,认读生词。指名读,齐读。

(3)运用联系上下文或看插图等来理解文中的有关词语。[

5、文共几个自然段?指名分别读第一、二自然段,第三~八自然段,第九~十一自然段,想想每一部分写了什么?

(板书:远望大树近观树叶抒发感情)

6、自由读课文,想想作者从哪些位置读了课文后,你有什么不懂的地方?提出疑问。

三、精读感悟第一~二自然段

1、指名读,想想远望大树有什么样的感觉?(大树美、大、绿)

2、出示“远远望去,那棵大树很美。树像一朵绿色的云,从大地上升起。”

比较赏读,“远远望去,那棵大树很美,很大,很绿。”与课文中的原句比较,你更喜欢哪一句,为什么?(把大树比作绿色的云,可以看出大树树叶的茂密。)

3、各自轻声读第一、二自然段,闭目想象“树像一朵绿色的云,从大地上升起。”在脑海中浮现出一幅美丽的图画。

4、多媒体出示大树远景图,指名朗读其余学生边听边欣赏,评价。

四、识记生字、指导书写

1、出示文中的生字“态、各、异、汁”,学写生字。

(1)这些字,你认识了那些?在哪里认识的?还有哪些字你不认识?怎样记住它?

(2)仔细观察,指名回答。特别提醒“异”:上“巳”(封口)下“廾”区别字形:异—导;汁——计。

(3)这些生字还可以组哪些词语?

(4)老师范写,学生书空,再在书上描红。

(5)学生在田字格内临写生字,教师巡视,个别辅导。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出示生字词语,读一读:

奉献肥美飘零回归

整体输送茁壮葱翠

2、、激趣入题

(1)、谈话:小朋友们在课前,在校园、在家中、在公园中采集了许多美丽的叶子,从你们绽开的笑脸,老师已看得出来,你们非常开心,对吗?咱们将自己的收获举高!大家看,它们美吗?你们愿意也做一片美的叶子吗?

(2)板书课题:4做一片美的叶子,齐读

二、精读课文

1、大家都认为叶子很美,那么叶子美在哪里呢?大家读读课文,课文中哪几小节是直接去写叶子美的?

2、课文第四、六小节,让学生说说美在哪里?

a提问:我们大家都很聪明,一定有人知道“形态各异”是什么意思吧?谁愿意给大家讲讲。

引导:大家举起我们采集的叶子,瞧!它们形态各异。有的成椭圆形,有的成五角形……没有哪两片是相同的。

b第六小节中的叶子更美,老师都有一种想朗读的冲动,大家想听吗?

引导:这么美的句子如果能边读边想,那就更好了。让学生交流,你喜欢哪个季节的树叶?为什么?理解“肥美”、“飘零”

三、赏读课文

1、过渡:是啊,多美的叶子啊!怪不得我们刚才有许多小朋友都愿意成为一片美叶子,老师也想做一片美的叶子,但老师还有另外一个更重要的原因,老师发现叶子还有更美的地方。

2、出示挂图

a引导:看,多美的大树,远远望去,就更美了。大树这么美是谁的功劳?对,没有叶子的奉献就没有大树的美。

b指导朗读:美美的朗读“树像一朵绿色的云,从大地上开起。”无数片不同的叶子做着相同的工作,把阳光变成生命的乳汁奉献给大树。”

c设问:为大树而奉献自己,你觉得叶子怎么样?

小结:对,无私奉献就是一种美!

四、读文明理

1、指导朗读:“我们每个人都像叶子……让它茁壮、葱翠”

2、引导:我们班级就是大树,如果我们每位小朋友都向美的叶子学习,都做个很棒的学生,那我们的班级一定是很棒的班级;如果我们的社会是大树,那我们每个人都为生活作出贡献,那我们的生活会越来越幸福、美好!你们说,老师说得对吗?

3、动情地朗读最后一节:“为了我们的大树,做一片美的叶子吧!”

4、小结

假如你是树上一片美的叶子,你会对大树说什么?对人们说些什么呢?

五、指导书写生字

1、出示生字“奉、体、置、自、己、输”

2、怎样识记这些字?

3、特别提醒:“己”的笔顺和区别“已”。

老师范写,学生书空,再在书上描红。

4、学生在田字格内临写生字,教师巡视,个别辅导。

六、作业布置:

1、朗读课文;抄写词语。(练习3)

2、收集树叶

七、板书设计:

4、做一片美的叶子

远望一棵大树

↑│

为大树而生结为整体

│↓

近看每片叶子

篇7:第一单元“语文天地”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语文天地”教学设计

一、教材解读

(一)人文主题及教学策略

《天地人》是识字单元的开篇,课文以国画为背景,引导学生认识世界、了解世界。“天”覆盖万物,“地”负载万物,天地之间以“人”为贵。“你我他”是日常生活中常用的第三人称代词,不仅反映中华文化对“人”的重视,还表现为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交往,鼓励学生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来学习这6个生字。

(二)语文教学内容及策略

1. 识字板块

字音方面:重点是声母是翘舌音的读音,例如:“人”可以在“找朋友”的活动中正音。

其他生字例如“你、我、他”可以联系生活读准字音,“天、地”可以借助图片读准字音。

字形:

独体字的字形识记,例如“天、人、我”可以借助直观图片在形象记忆过程中对汉字进行区分识记,其中“天、我”运用字理识字的方法识记。

左右结构的生活常用字,例如“你、地、他”可以在生活场景中识字。

字义:

重点是对“你我他”的区分,借助抽卡片的游戏理解词义。

2. 朗读积累板块

(1)表达特点分析

①文本特点分析

《天地人》是识字单元的开篇,本篇课文内容比较简单,可以借助观察直观图片形象记忆、字理识字法等方法对汉字进行识记。

②语言特点分析

本课仅呈现了6个汉字,中间没有标点符号,可通过教师范读引导学生朗读课文。

二、单元整体架构

三、板书设计

四、教学评价

五、资源链接

傅抱石(1904~1965),原名长生、瑞麟,号抱石斋主人。生于江西南昌,祖籍江西新余。现代画家。

早年留学日本,回国后执教于中央大学。1949年后曾任南京师范学院教授、江苏国画院院长等职。擅画山水,中年创为“抱石皴”,笔致放逸,气势豪放,尤擅作泉瀑雨雾之景;晚年多作大幅,气魄雄健,具有强烈的时代感。著有《中国古代绘画之研究》《中国绘画变迁史纲》等。

二、教学过程

单元整体架构

参见上方

谈话导入

1. 导言:同学们,从今天开始,我们要开始学习汉字、学习汉语啦。我们将认识很多生字宝宝,你们想不想赶快打开书一起学习呀?

欣赏国画,揭示课题

1. 观察书中插图,说说你看到了什么。(预设:这幅图中有“天”、“地”、“人”)

2. 你看到了什么样的天,什么样的地,猜猜看图中的人们在说些什么?

3. 这种水墨画,是我们中国的国画,简简单单几笔,就让我们看到了天,看到了地,看到了人,而且产生了很多的联想。今天学的课文就叫——天地人。

认读生字,渗透汉字文化

1. 一字开花,认识“人”

(1)谁来读一读?你能给“人”找找朋友吗?

(2)活动设计:一字开花

规则提示:教师板书贴花朵图,学生以开小火车的形式把花瓣上的词补充完整。在补充词语的过程中注意倾听,不可以说重复的词语,说对的同学可以得到教师现场书写的词语花瓣。

2. 形意结合认识“天、地”

(1)简介“人”与“天地”的关系:人生天地之间,宇宙之中,天地之间,唯人为贵。

(2)观察图片识记“地”(课件出示图片)

当大地披上绿油油的小草时,我们就叫它——草地。

当大地上铺满洁白的雪花时,我们就叫它——雪地。

当大地上长着新鲜的蔬菜时,我们就叫它——菜地。

当大地覆盖着茂密的森林时,我们就叫它——林地。

你还能说出和大地有关的其他词语吗?

3. 联系已有认知,认识“天”

(1)说说你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个字?(预设:我用想象的方法,大字像个站立的人,头顶一横像天空。如果孩子说不出来直接告诉孩子方法)

师:你可真会观察,和有智慧的祖先想到一起去了,“天”的甲骨文由人头的象形和“大”构成,“大”表示正面人形,由此产生头顶的含义。(课件出示图片)

(2)你能给“天”找找朋友吗?(预设:天空、天气、阴天……)

4. 小结巩固: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认识了“天地人”并理解了它们的意思,现在它们藏到一首 小儿歌当中啦,你们跟着老师边做动作边学学,注意把读音读准确:

头顶天,

脚踩地,

一个人儿立中间。(课件出示小儿歌)

提示:教师范读,学生跟读,配乐加动作读。

5. 活动学习“你”和“他”

(1)了解“人”与单人旁的关系。

(课件动画演示单人旁的演变)解说词如下:

小朋友,“人”是一个独立的汉字。不过,它会变,瞧,它的撇慢慢缩短,捺慢慢站直,变成了单人旁。小朋友,现在你知道,单人旁是由谁变来的'吗?告诉你们一个秘密,单人旁可以和其他汉字组成新的字呢!

提示:动画制有困难的老师,也可教师边讲解边板演的方法,帮助学生感知变化。

(2)卡片对对碰,认识“你”、“他”

出示教具卡片:

动手摆一摆,看看单人旁和谁碰撞在一起可以组成一个新字。(预设:“你”、“他”)

你能给“你”和“他”组个词吗?

6. 听故事识记“我”。

(1)看图讲述(课件出示图片):古人在打仗的时候,两军面对面,将士们手里拿着武器猛戳地面,给自己壮威。古人就根据将士手里拿着的武器形状,造出了“我”字,指很威猛的自己。

(2)认读“我”,说说带“我”的词语。(预设:我们、我的、我军、我方)

【设计意图】

借助“一字开花”、“卡片对对碰”等丰富的课堂活动趣味识字,通过观察图片、观看动画演示、联系已有认知、读小儿歌等形式识记字形,同时在学习过程中读准字音。

创设语境,运用汉字

1. 同学们学得特别认真,老师奖励你们一个小游戏好不好?

活动:借助“你我他”介绍姓名。

规则提示:三个人一组,轮流发言,当课件播放“你”时,第一个发言的同学说:你是xx。当课件播放“他”时第二个同学说:他是xx,以此类推,轮流发言。

读文时正音再认形

1. 提示:朗读方法要多样,可以教师范读,学生跟读;教师读“天地人”,学生读“你我他”;学生齐读等。

本课6个生字以三字一组分成两行的方式呈现,易于朗读。由于没有标点,以教师范读为主。

一、了解灯谜、自读课文《元宵节》,试编谜语

1.学过了元宵节这一单元的两首儿歌,能说一说你对元宵节的了解吗?

2.元宵节还有一个有趣的活动就是猜灯谜,灯谜就写在各种五彩的花灯上,它可以供人们观赏、猜测,可有趣了。看花灯时,你发现这些灯谜了吗?请大家猜一猜。

3.老师这里就有几条谜语,(课件出示花灯,上面有灯谜)聪明的小朋友,准能猜中。

小鱼花灯:一群小孩排成队,手拉手儿臂挽臂。碰上火星就散开,噼噼啪啪叫声脆。(谜底:鞭炮)

山羊花灯:一群小白鹅,纷纷跳下河。个个能浮水,全都上餐桌。(谜底:水饺)

教师放慢读谜语的速度,可示意学生会读的地方和老师一起读,这也是一个识字的过程,以猜灯谜形式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体验语文就在生活中。

4.我们的好朋友丁丁也喜欢猜谜语,你想知道丁丁猜的谜语是什么吗?借助拼音自己来读读课文《猜灯谜》。

5.和小组内同学合作读文章,订正读音。并找到丁丁猜的谜语,想想为什么是元宵。

6.(课件再出示一个花灯,上面写着课文中的谜语。)请知道的学生或教师讲讲元宵的制作过程。

7.齐读谜语,争取记住它,回家说给小伙伴或爸爸妈妈听。

课文中谜语语句优美、形象。以多读、多记的方式鼓励学生积累。从学期初随学随记,形成积累,形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

8.像丁丁那样也编个谜语。小组合作,全班交流。

二、仿造句子说一说

1.元宵节的晚上,丁丁的全家人在一起看电视、猜灯谜。你能像他这样也来说一说吗?(课件同时出示例句:元宵节的晚上,全家人一起看电视。)

1.元宵节的晚上,______在一起______。

2.换个时间,再来说一说。______,______在一起_____。

三、口语交际

1.过年时,家人在一起多快乐。口当、口当、口当,门敲响了,客人来了。猜猜他会是谁呢?

2.你要怎样招待他呢?(学生各抒己见)

3.和小组内同学演一演。

4.全班汇报。其他同学做小评委评一评,请扮演小客人的同学来谈谈感受。

评出最热情的小主人,最有礼貌的小客人。

四、作业

元宵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关于它还有许多有趣的故事和传说。课后同学们可以多收集一些资料,讲给大家听。

篇8:二年级语文第一单元教学反思

《曹冲称象》一课是一篇记叙文,主要写曹冲小时候运用巧妙的方法称出一头大象重量的故事。我以小学生耳熟能详的小故事《曹冲称象》为学习材料,创设了一个个生动的学习情境。全文共五个自然段,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介绍的,教学中我主要让学生自读,多种形式朗读,解决不认识的字,弄清文章的主要意思。通过理解文字语言去理解曹冲称象的办法。

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抓住文中几处内容进行对比。

(1)官员们和曹冲的对比

(2)曹操前后态度的对比

(3)官员们称象的办法和曹冲称象的办法的对比。

课文第三、四自然段是本课的重难点,我重点指导学生读好这两段。在教学第三自然段时,主要让学生抓装直摇头”的“直”字来强调曹操对这些办法是不满意的。在教学第四自然段时,用称象课件演示称象的过程,来帮助学生理解曹冲当时是如何称象的。注意指导学生抓住表示先后顺序的词“先然后再最后”,描述称象的过程,为复述课文作准备,也为练习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某件事情的口语练习做了准备。在总结板书时指出曹冲不是神童,他的办法是想出来的。表现在他认真听别人的议论,从中受到启发。在拓展练习时,为了激发孩子们的兴趣,我就问:如果是你,你

会想出什么办法来称象?一下子孩子们沉默了,知道陈尚阳说出用人来代替石头进行称象之后,教室里的气氛活跃了起来,大家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扩展。《岩石书》教学反思

《岩石书》这篇课文,通过小朋友川川和磊磊跟勘探队员的对话,讲述有关岩石书的故事。

课文是以对话的形式来写的,于是我把教学重点放在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上。但课文中对话的提示语有的在前,如:磊磊说“这书上有图画吗?”有的提示语在中间,如:“太好了,太好了1川川和磊磊一齐跳起来,拍着手说,“我长大了,也来读这本大书1有的提示语在后,如:“这书上写着什么呢?”川川和磊磊一起问。有些对话没有提示语,如2、3、4、5自然段的对话。所以,在分角色朗读之前,要先引导学生结合课文插图,读懂那句话是哪个角色说的,特别对没有提示语的对话,要引导学生通过说话的内容来确定是谁说的话。然后让学生在小组中分角色试读。以小组为单位分角色读、师生分角色读、小组派代表到讲台上赛读等形式进行朗读训练。我注意让每个学生都有充当角色朗读的机会,激发他们朗读的兴趣。

通过朗读,使学生懂得了为什么叫“岩石书”,岩石书上“写”着什么,告诉我们什么,读了这本“书”有什么作用等等。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爱科学,爱地质科学的兴趣。

《自己试一试》教学反思《自己试一试》是小学二年级下册的一篇记叙文,文章讲的是一个科学家向孩子们提出了一个问题:在一个盛满水的鱼缸里放进一颗石子儿,鱼缸里的水马上漫出来了,如果放进去一条小金鱼,水就不会漫出来,为什么?其他同学对这个答案深信不疑,回答的答案闹出了笑话,范文之教学反思:自己试一试教学反思。一个叫伊伦娜的孩子觉得科学家的话不对,在妈妈的提醒下自己做了试验,找到了问题的答案,明白了科学家的用意。文章旨在让孩子们通过读课文明白:科学家说的话也不一定是正确的,凡事要动脑动手,亲自试一试才能找到正确答案。

这篇课文,我在教学时采用理解重点句子来突破中心的方法,很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这篇文章中出现了两个很重要的反问句。第一句是妈妈的话:“你既然想不明白,为什么不去试一试呢?”我采用重复读,联系上下文读,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读,并出示句子“我们不该好好学习吗?”让学生理解这类句子实际上表达的是肯定的意思。孩子们很顺利地理解了妈妈的话的意思:想不明白的问题要自己去试一试。第二句是科学家最后说的一句话:孩子,为什么你会认为科学家的话全都是正确的呢?由于有了上一句理解的基础,这句话很快就被孩子们解决了:科学家的话不全都是正确的。孩子们把这两句

话都写在练习本上,这就是文章所要表达的主题。为了更深一层地理解,我鼓励孩子们把这两句话的意思多读几遍,与自己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说说有什么感悟?课堂上顿时炸开了锅,孩子们都津津有味地讲述自己的生活故事。

这节课重点难点部分用的时间并不多,但孩子们理解课文的深度相当可观。语文课堂的知识点太多,我们不可能一一都能详细地讲给孩子。在实用的课堂上,我们更提倡抓住一两个方面讲细、讲深,让孩子们在在学习中有所悟,思想有所洗涤,能力有所提高。

篇9:二年级语文第一单元教学反思

我依据《新课程标准》中指出的“阅读是学生个性话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整堂课上,我特别强调阅读者的个性体验。比如,带有“自己”一词的表述。如刚开始时我强

调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课堂气氛很快活跃起来,学生较快地进入了情境。在对话训练中,我让学生读读自己喜欢的角色,读出自己的感受。正因为学生有了兴趣,才会有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才能获得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美,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如在朗读中很好地理解了“撒娇”、“唠叨”、“沉不住气”等词的意思,朗读训练较扎实。

整堂课很好地落实了“三维目标”。知识和能力:结合单元训练重点,初步掌握有感情朗读课文的方法。在与学生的对话中理解了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并能通过重点句子的朗读表现出来。过程和方法:通过四人小组合作,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读一读,课堂气氛活跃,学生跃跃欲试,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情感态度和价观:在朗读中体会了笋芽儿从害怕到坚强的态度变化,懂得了只有经风雨,见世面,勇于锻炼,才能健康成长。

当然,在朗读训练方面,还有几个问题值得我思考:

1、学生善于模仿,不愿意深入钻研,导致朗读的层次性不够明显,体会不深刻。如在朗读笋芽儿钻出地面这段话时,感情变化不明显。笋芽儿的心情、小草弟弟说话时的语气没有很好的区分。

2、《课程标准》指出:学习语文知识是为了运用,应该促使知识向能力方面转化,特别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感,即语言直觉。那怎样才能培养学生的语感呢?我们经常发现:语文课堂上,学生的朗读是有声有色,可在课后学生的朗读又是很平淡呢?甚至是一些练习过的课文。

3《有趣的作业》教学反思

这一课的故事性较强,学生读起来非常易懂。但是课文中有两个句子较长,学生读得不是很顺畅,在早自习时,反复带读,很有进步。因为在课前就有带读课文,所以这一课的第一课时效率还不错,完成了生字、词的学习,而且我发现课文的朗读有点儿朗朗书声的感觉。第二课时里,我只抓了两个重点,第一个是,读第二自然段,模仿第二自然段说一说,还有哪些事物也能代表春天。在这个环节,有一个细节很有意思,早上我带读课文时,读到“同学们的桌子上,有装在墨水瓶里的蝌蚪,有插在水瓶里的柳枝”时,游思远快嘴读完后,加了“等等”两个字,当时我并没有吱声,在课堂上,讲到这里时,我便把思远点起来,问他为什么要加上这两个字,他说,这里有很多点点,点点的意思就是还有很多没说完,很多孩子开始附和,于是认识省略号就水到渠成了。补充句子的仿写虽然与课文句子有出入,但是句子都说得较完整。第二个重点是理解小丽为什么画一幅图作业寻找春天的作业。通过想像小丽看到“爱护花草”的牌子时,心里是怎样想的,如,小花也有生命,摘了会疼;小花被摘了,别人就看不到了;小花被摘光了,就不是春天了等等。七嘴八舌下来,都明白了小丽画玉兰花的原因。

篇10:二年级语文第一单元教学反思

1、《找春天》的教学反思

新课标强调要努力开发语文课程资源,充分利用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语文教育资源,丰富学生的语文实践,拓展学生的语文空间。《找春天》一文语言优美,充满诗意。学生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把春天说得更美丽,不但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还充分利用文本来拓宽学生写话的空间。由此可见,教材不应是码头,而应是航船。

新课标“倡导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尊重学生的多元化理解”、“倡导学生的感悟体验。”在本课的教学中,我让学生潜心会文,充分与文本对话后,谈谈对春天的感受。当一个学生从文本的字里行间感受到“春天是活泼的”,教师并未急着去谈其它的感受,而是在肯定其会读书,会思考后,便锁定“活泼”这一感受,让学生继续深入思考,激发想象。这一引一拨,孩子所展示的思维空间竟是如此的广阔。想象是如此的丰富,假如没有这一环节的停留、挖掘,学生只是肤浅、走马观花似的多元解读,那么课堂上情感迸发的镜头也就不复存在了!

学生在课堂上的灵性飞扬,还有赖于教师所营造的一种自由宽松的氛围。新课标所倡导的民主平等的对话,让学生从各种束缚、禁锢、定势和依附中超越出来,在师生、生生互动的对话过程中,学生充分展开了思与思的碰撞,心与心的接纳,情与情的接触。基于此学生才会在课堂产生“我也来说说”的大胆想法。当学生产生这些想法,教师除了大加鼓励,还可帮其“扶上马,送一程”,让学生享受成功的愉悦。

2、《古诗两首》的教学反思

本课是由《草》和《宿新市徐公店》两首古诗组成。两首诗都是描写春天的绝句,诗句意境优美,语言清新明丽。其中《草》情景交融,重在咏物抒怀,是就荣枯生发,极力表现草的顽强生命力。《宿新市徐公店》动静结合,人与景辉映成趣,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教学中,我注意图文结合,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诵中生情,吟中入境,充分感受古诗独特的音韵美和节奏美,从而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逐步形成文化积淀。二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古诗积累,对这两首古诗也不太陌生,我主要挖掘学生潜在的学习优势,引导自读自悟,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课堂的拓展环节,我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表演《宿新市徐公店》的情景剧,由于准备不够充分,因此学生演起来非常费力,达不到预设效果。

3、《笋芽儿》的教学反思

《笋芽儿》这篇童话散文采用拟人化的写法绘声绘色地描写了笋芽儿成长的过程。文章语言精美,角色鲜明,富有童趣。稚嫩的笋芽儿,温柔的春雨姑娘,大嗓门的雷公公和慈爱的竹妈妈,在作者的妙笔下活灵活现。

由于孩子们对笋芽儿的知识了解不多,课前师生可共同搜集一些相关的音像和图片资料,以弥补学习资源的不足。教学中教师还要创设情境,以读带问,以情促思,利用情景表演,让学生都来当小笋芽,体会他的.语言,动作,表情等等,从而体会到课文所描写的春景,事实证明,用这种办法可以达到很好的学习效果,尤其是在本课中,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学习起来事半功倍。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时,运用多媒体创境激趣,使学生学习融入到情景之中,激发了学习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对低年级的识字要求是:“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本节课识字方式多样化,注重识字方法的指导,还利用游戏识字,增强了识字兴趣。

阅读课文能以学定教,顺学而导。阅读形式多样化,以读为本,把读贯穿教学全过程。教学中的自由读、指名读、表演读等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读书氛围,调动了每一个学生的读书积极性。

4、《小鹿的玫瑰花》的教学反思

《小鹿的玫瑰花》是一篇童话故事。从表层看文章的思路是:“由憧憬到失望;由惋惜到高兴。”在故事的巧合中表现出了浓厚的情味,进而启发学生读书的兴趣。故事的深层却蕴含着“美化环境及其为他人创造幸福的过程中自己也体验到了幸福和快乐”的深远意义。促使学生懂得“一人种花,飘香万家”的道理。

新课标把喜欢阅读作为低年级阅读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要在阅读中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能力。为此,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要启发学生的读书欲望,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采用灵活多样的手段让每一位学生都喜欢读书,主动读书,自能读书。在轻松愉快地阅读实践中,读文、识字、理意,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能力。

读中有思,思中感悟,多维互动,主动发展。让学生分组探究,提出要求。

对一些疑难问题,学生可以自由结合成小组,共同探究解决,在学生分组讨论时不要流于形式,要提出具体要求:

1、要求每位学生都发言。

2、对于疑难问题学生之间相互补充解决,对不同的意见可争执,可辨析,最终达到统一。

3、每组推荐一名学生做好记录,搞好小组汇报。体会感悟,扮演角色,进一步探究文章的深刻含意。

这是一篇能够充分引起学生思考而又有所感悟的童话故事。教学时要针对这一特点,让学生扮演角色朗读、表演,在扮演角色时一定要让学生深刻领悟各个角色的语言动作和表情、通过表演来感悟出文章内容的深刻含意:

1、扮演小鹿者,教师应注意指导:

⑴ 要创造性表演出小鹿一瘸一拐地来到门外,没见到玫瑰花而失望的表情。从中感悟出“惋惜”一词的含义。

⑵ 表演出小鹿听了黄莺和微风述说后高兴的样子,从中体会小鹿心情变化的特点。

2、扮演鹿弟弟者,教师应注意指导:

创造性表演出鹿弟弟替哥哥从憧憬到失望,从惋惜到高兴的心理变化过程,进而探究出“玫瑰没有白栽”这一文章的含意。

3、扮演黄莺、微风者教师应注意指导:

表演者要带有赞美的语气,表演出来欣赏到玫瑰花时的幸福和快乐的愉悦心情。通过扮演角色的朗读、表演,大家再次反思课文内容就会自然而然体会到“一人栽花,飘香万家”的道理,感悟出“小鹿种玫瑰虽没看到花开而给他人带来了幸福和快乐,当别人有了幸福和快乐,自己也深感高兴”这一文章的含意,进而让学生轻松愉快地解决了本文的重点问题,达到了“水到渠成”之目的。

篇11:二年级语文第一单元教学反思

两周的学习结束了,回顾这两周的学习真是有点手忙脚乱。新接手的二年级孩子,一个个不像高段孩子那样沉稳,有思考力度。他们遇到一点情况马上能够叽叽喳喳好半天,对于老师上不上课,在不在教室根本不理会。不管怎样站在教室的那四十分钟,我总在竭尽全力想尽办法吸引全班学生注意力。各种游戏,各种故事,丰富多彩的面部表情,重新焕发的童言童语齐上阵,刚开始的一节课下来,不知是天气热的缘故,还是个人紧张的原因,总之我是浑身冒汗,脸上的笑肌已经笑的快没有知觉啦!还好!这些小小孩儿们一个个还算给“面儿”,一节课总能比较安静专心地庭上大半节课。咻!真是有挑战啊!

现在来说说这一单元的学习情况,每天晨诵时间读《小学生必背古诗八十首》和当天要学的课文。课堂上的课文朗读情况一开始不是那么顺利,小孩子没有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每一次读书之前都要强调孩子把笔拿在手上,尤其是第一遍读书时,一定要人人做到。在读第一遍的时候,有很多孩子会有诸多不认识的生字新词出现,遇到这种情况怎么办?必须要逐个标注拼音,借助拼音来认读本课中出现的生字新词。第一遍书读好了,后面的读书才会事半功倍。刚开始不明白这个道理,上了《黄山奇石》之后,直接让孩子开火车朗读课文,发现很多孩子对于段落的区分还比较清楚,但一到句子的区分时就有些糊涂了,不知道什么时候就是一句话结束了,什么时候开始下一句话。有少部分孩子知道句子的结束与开始,却在朗读时跟不上趟,搞得《黄山奇石》的朗读有些慢,耗时40分钟,使用开火车读,男女对读,小组竞赛读,指名读等多种方式,效果不佳。尤其是最后一段有一个“省略号”,学生压根就不认识它,更不知道它原来也代表一个句子的结束。

于是,我给学生讲了一个“秘密”。呈现以下当时的课堂情况:

师:同学们!现在老师要告诉大家一个秘密……(故作神秘装)你们想知道吗?

生:“想——”学生把自己的小嗓门拉得长长的回答着,一个个眼睛瞪得大大的,一脸期待的表情。(看到小家伙的心被吊起来啦,我开始卖关子。)

师:嗯……这个秘密我只能告诉咱们二(1)班的同学,可不能让其他班的同学知道,你们能保守这个秘密吗?(哎呦……这下子孩子们更有精神啦!)

生:一个个小脑袋点得跟小鸡啄米似的,信誓旦旦地说:“能!我们一定能保守这个秘密。”(看大家在心理上已经准备的差不多了,可以开始讲了。)

师:嘘——挺好了!我可只讲一遍哦!一遍之后,我就要检测哪个小朋友的耳朵最灵敏,听得最准确哦!“(又卖了一次关子)

生:小身子板一个个齐刷刷的挺直了,眼睛一个个都放着光,那意思是恨不得马上将老师讲的内容全都迟到自己的肚子里。

师:这个秘密就是——(我转身在黑板上写了一个“……“,教室里安静极了!我不用回头也知道他们都在看我写的是什么。)它——它的名字叫“省略号”,记住了吗?

生:记住了!(齐声回答)

师:那好,我就来考考大家!(我故弄玄虚,然后快速问出)它叫什么名字?

生:用他们稚嫩的声音拉得长长的,说:“省略号“

师:这个省略号的作用可大了,它可以告诉我们很多不知道的东西,你猜猜课文《黄山奇石》中作者用这个省略号是想告诉我们什么呢?它省略了什么呢?

生:开始思考……片刻沉默之后,有小手举起,应该是还有很多很多的黄山奇石吧!

师:大家给他鼓掌!(鼓掌,必须鼓掌。二年级的学生省略号虽然不是课标要求的学习内容,但是课文中遇到了,我们没有理由不讲,不讲就不能顺畅地理解文章的内容。)

《古诗两首》中其中第一首《赠刘景文》一片比较难的诗,因为这首诗我们在课堂上读了整整40分钟,一首28个字的古诗,读了40分钟!我郁闷!也许真的很难读吧,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这首诗也很是无趣。就是讲秋天的景色“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是有点难啊!但,必须进行,往前行进着,只要先记住,等待孩子慢慢长大自然会明白其中的意蕴。

就这样跌跌撞撞,有得意的精彩一瞬,也有无奈的叹息,无论怎样只要我们这样走着,走着,左脚抬起,右脚放下,左脚抬起,右脚放下……一步一个脚印一定能够走进理想中的教育殿堂。文章来源

篇12:二年级语文第一单元教学反思

《程门立雪》新教材第三册第八单元的一篇课文,是一篇成语故事。本课通过描述宋朝著名学者杨时和同学去向程颐老师请教问题时,不愿意打扰老师午睡,宁愿在风雪中等待这一故事,使学生体会他尊敬老师的情感和爱学习的好品质,同时知道尊师是中华民族的优

秀传统美德,培养尊敬师长的情感。课文情节生动、感情真挚,易引起学生共鸣。

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读课文边读边想”,因此,在制定本课教学目标时,也把这作为教学重点。通过多种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语言环境中学会10个汉字,正确朗读课文,能根据老师的要求边读边想。通过品词读句,体会杨时尊敬老师的情感和爱学习的好品质。进一步体会到尊师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培养尊敬师长的情感。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特别强调课堂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度及价值观)的体现。因此,设计时在课堂各个环节中都注重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而不是刻意地去作生硬的指导,力争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渗透。如,从学生的预习出发,组织教学,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益;又如在教学本课的重点教学环节,再读课文,感悟内容时,我布置了一个大问题“杨时真是一位爱学习、尊敬老师的人,请小朋友轻声读读课文,找一找,从哪些词或句可以看出?说说理由。”整个过程完全围绕这一问题展开,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去寻找、去讨论、去争辩,去感悟,真正做到全体总动员,人人参与,个个有收获。课文感悟过程中,教师真正做一个课堂的引导者,不满足于传统意义上的知识传授,而努力为学习者营造一个宽松、民主、探索、合作的空间,以唤醒、激活他们自主学习的热情,让他们在主动参与中生动活泼地发展。

当然,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还有许多不足之处,例如没有及时进行课外拓展。我想如果最后能延伸到学生自己身上,联系实际,让他们谈谈自己的看法和做法,进行了一次实践活动,会产生更好的效果。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语文第一单元教学总结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