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教学资源网(www.jxzy.wang)
首页 > 学习方法 > 政治学习方法 > 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电子课本

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电子课本

网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电子课本免费下载

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围绕社会和国家层面展开编排 ,包括:走进社会生活、遵守社会规则、勇担社会责任、维护国家利益。以下是小编准备的一些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电子课本,仅供参考。

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电子课本

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电子课本

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电子课本

查看完整版可微信搜索公众号【5068教学资料】,关注后对话框回复【8】获取八年级语文、八年级数学、八年级英语电子课本资源。

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知识点

1、家庭的含义:家庭是由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而结合成的亲属生活组织。P5

2、家庭关系确立的几种情形:

①依照法定条件和法定程序结婚,组成新的家庭;②因生育导致的血缘关系结合成家庭;③依照法定条件和法定程序收养而组成家庭;④随父(母)再婚组成新的家庭;非婚生子女不一定与生身父(母)同住一起,但父(母)与子女间的法定权利义务仍然存在,非婚生子女的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

3、家庭结构的类型: P5即核心家庭、主干家庭、单亲家庭、联合家庭。

4、与父母的血缘关系不可改变:P6

⑴父母子女关系的确立,绝大多数基于血缘关系。生命是父母给予的,这种关系无可选择、无法改变。

(2)与父母的感情是天然生成的最自然的一种亲情。

(3)要了解自己的父母、了解家人的好品质,了解好的家风。讲讲好的家风、好的传统、家庭里出名的人。

5、家为我们提供了物质环境和精神的关爱: P8

(1)家庭是我们成长的摇篮

(2)父母是我们的第一任老师

(3)我们尽享家庭的亲情和温暖

1)父母对家庭的贡献——夸夸自己的父母

(2)父母对子女之爱——概述母爱和父爱。母爱是最无私的;父爱如山,深沉严格。 P9

7、父母对子女有抚养教育的义务——

父母养育子女是法律规定的必须履行的义务。父母对子女的抚养教育是道德和法律的要求。父母如果不对子女尽抚养义务,甚至虐待子女,是不道德的,也是违法的,要受到法律的处罚。 P10

8、从各个方面感受家庭带给我们的温暖(对家的理解):

家是人们的情感栖息地、物质生活后盾、安全健康保障、娱乐天地、天然学校和今后发展的大本营。(家是什么?)

(2)热爱自己的家——用自己感触最深的话,表达对父母的敬爱之情。 P11

9、为什么要孝敬父母?P13

①父母理应受到孝敬: 父母赋予我们生命,哺育我们成长,教我们做人,

②我们应该以爱回报: 父母为家庭作出了贡献,为我们付出很多,他们应当得到爱的回报,理应受到我们的孝敬。

③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我们要弘扬这一优良传统。子女孝敬父母既是道德义务又是法律义务。

10、孝敬父母是道德和法律的要求:

孝敬父母就是子女对父母的尊敬、侍奉和赡养。其中最重要的是敬重和爱戴父母。(什么是孝敬父母?) 成年子女如果不履行赡养扶助父母的义务,不仅要受到舆论的谴责,还要受到法律的处罚。 P14

11、怎样孝敬父母?P15-17

①孝敬父母要落实到具体行为之中,要从小事做起。

②爱父母,心里想着父母,理解、关心父母;行动上帮助父母,为父母分忧;努力学习、积极上进,让父母高兴。孝敬父母需要付出,但得到的是甜蜜。

③对父母的孝敬不是古代的愚孝,不是盲目的顺从,是圆?等基础上对父母的孝敬。

12、为什么对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尽孝心?P17

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对家庭和社会都做出过贡献,在他们年老多病、行动不便之际,做孙子女的更要献上一片孝心。这既是理所当然,也是弘扬中华民族“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传统美德。

13、成长烦恼产生的原因(与父母产生矛盾的原因)P19-20:

①进入青春期后,我们的自我意识增强,开始独立行事,渴望父母像对待大人那样对待我们,甚至挑战父母的权威。

②在父母的眼里我们总是长不大的孩子,我们与父母之间产生的矛盾。

14、产生代沟的原因:

我们与父母的年龄差距是产生代沟的直接原因,代沟的实质是反映在年龄差异背后的多重代际差异。P20(我们与父母的人生经历……差异)

15、如何对待父母的严要求?P21

我们与父母的冲突,往往基于父母对我们的高期待、严要求。这种在我们看来有些苛刻的“严”,反映出父母对于我们的爱。我们要理解、体谅父母的一片苦心。

16、逆反心理的含义和表现 : P21、22 ①含义( P21)。

②表现:要我这样,我偏那样;你说这好,我偏说那好;让我信这,我偏信那。以强硬的态度顶撞、以粗暴的举止反抗;对父母不理不睬、冷淡相对;用极端的办法处理矛盾;等等。

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练习题

一、 选择题

1.我们生活的社会是绚丽多彩的。下面图片不能反映这一点的是( )

A广场舞B学校运动会C寂寥的月亮D组团旅游

2.随着我们年龄的增长,在社会中我们( )

①不再关心国家发展 ②对社会生活的感受越来越丰富、认识越来越深刻 ③会更加关注社区治理,并献计献策 ④会与越来越多的人打交道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3.我们每个人周围都有一个“小网”,正是由于这样一个个的“小网”在无限地延伸,才组成了社会这张漫无边际的“大网”,每个人都是社会这张“大网”上的一个“结点”。这启示我们( )

A.融入社会生活

B.沉浸在个人的生活圈子,不与他人接触

C.不接触复杂的社会生活

D.只融入学校的学习生活

4.人的身份是通过社会关系确定的,在不同的社会关系中,我们具有不同的身份。从社会关系建立的基础可分为( )

①血缘关系 ②敌对关系 ③地缘关系 ④业缘关系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5.下列能体现正确感受社会生活的是( )

①关注每年并献计献策 ②参加社会公益活动 ③参观博物馆,丰富的展品能开阔自己的眼界

④宅在家里,哪里也不去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6.马克思说:“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 )

①个人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 ②人的本质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 ③人的本质是现实的、具体的 ④人作为社会关系的总和而产生

A.①②③④

B.②③

C.③④

D.①②④

7.在社会生活中,我们是社区的居民,是商场的消费者,是祖国大家庭中的成员……这表明我们具有不同的( )

A.职业 B.身份 C.地位 D.级别

8.小林在学校里是个品学兼优的优秀学生,走在回家的路上是个遵守交通规则的行人。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①人们所处的社会关系是复杂多样的,在不同的社会关系中我们具有不同的身份 ②小林的身份是唯一的、固定不变的 ③每一个人在不同的时期或在同一时期面对不同的社会关系,都会有多种身份

④我们要学会从多个角度、多方位地认清和思考自己的不同身份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9.莲花中学各年级每年都组织一些师生参加“学雷锋”等社会实践活动。这告诉我们( )

A.学雷锋活动只适合在学校举行

B.融入公共生活,是我们健康、快乐成长的需要

C.只有莲花中学每年举行了学雷锋的社会实践活动

D.莲花中学的师生对学雷锋活动的热情最高

10.“每人前进一小步,社会前进一大步。”这句公益广告语告诉人们( )

A.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的全面进步密不可分

B.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社会提供的各种条件

C.人的生存和发展会受到社会制度和环境的制约

D.任何社会的存在和发展都是人们共同努力的结果

11.下列句子最能体现“志愿汇”图标内涵的是( )

A.敬业乐群、公而忘私

B.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C.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

D.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二、材料题

12.2016年11月11日和11月18日,北京市和平街第一中学的约四百名学生开展了以“规划未来,成就梦想”为主题的生涯规划社会实践活动。在本次活动中为青少年群体提供实践平台的企业包括:国美电器、京师律师事务所、富德生命人寿、全聚德集团、人民邮电出版 社、盈科律师事务所、凯撒旅游、中国平安、宜信财富、新东方、团中央未来网、上海夸客优富企业管理顾问有限公司、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三元食品、码高机器人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共十五家企业单位。

(1)该校学生到企业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会有哪些感受?

(2)我们还可以通过哪些方式了解社会生活?

13.阅读下图,回答问题

(1)图中的社会关系建立基础有哪些?

(2)结合“拓展空间”,以“我”为中心,绘制自己的社会关系网络图,并简单介绍一下。

14.看下面社会关系网状图。

假设中心的人物是你,请思考回答:

(1)这些人和你是什么关系?是什么把你和他们联系起来?

(2)假如以我们每个人自己为“结点”,为自己和周围人的关系、为周围人彼此之间的关系连线,最后是不是会得到一个辐射面很大、错综复杂的“网”呢?

(3)这些“网的结点”会不会将全社会所有的人都包括在内?

15. 以下材料是张乐在暑假的日记,据此回答问题:

日记一:7月6日

我今天带领表弟表妹去参观博物馆,虽然没有大人的陪同,我依然把他们照顾得很好,给他们讲了一些关于古代文物的小故事,他们都听得津津有味。我感到很有成就感。

日记二:7月25日

我今天应同学们的邀约,一起去乡下劳动,帮助生活不便的老人在菜园里除草、采摘蔬菜,虽然很累,但是看到丰硕的劳动果实,也感到很快 乐。

日记三:8月3日

今天在小区里看到了关于小区绿化的建议通知会,作为小区的一员,我也在大会上发表了关于小区绿化的建议,看到叔叔阿姨们赞赏的眼神,我感觉到了自己的责任。

(1)在三则日记中,张乐分别是什么样的身份?这三种身份分别是通过哪种社会关系确定的?据此完成下列表格。

身份 社会关系

日记一 哥哥

日记二 同学

日记三 小区一员

(2)“花在树则生,离枝则死; 鸟在林则乐,离群则悲。”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我们融入社会 生活有何意义?

参考答案

1~11 : CCABB GBGBD B

12. (1)社会生活绚丽多彩;在社会生活中需要具有人际交往的能力;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方面的;只有努力学习,将来才能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等等

(2)参观博物馆;观看天安门广场的升旗仪式;收看电视台的新闻节目;开展社会调查;到农村去体验生活等等

13. (1)血缘关系、地缘关系、业缘关系

(2)结合自己的实际绘制即可

14. (1)祖孙关系、父子关系、母子关系、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等。多种多样的社会关系。

(2)是的。社会是一张无与伦比的“大网”,我们每个人就是这个“网”上的一个结点,人与人的关系就是每一条“线”。

(3)会。每个人都是社会的成员,社会就是由我们这样的许多个体所组成的整体。我们每个人的存在与社会息息相关,不可分割。

15.(1)血缘关系,业缘关系,地缘关系

(2)置身于 广阔的社会之中,我们会与越来越多的人打交道,对社会生活的感受越来越丰富、认识越来越深刻。我们会更加关注社区治理,并献计献策;会更加关心国家发展,或为 之自豪,或准备为之分忧。

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案

教学目标: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都平等享有民事权利能力,明确公民的民事权利能力一律平等。学会运用法律维护自觉的合法权益。

教学重点: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社会生活中的现象,使他们养成法制观念,进而自觉守法、用法。

教学难点:未成年人有没有署名权

课时安排:2课时

第1课时

第一框未成年人也有有署名权

教学流程:

一、导入

结合案例,以问题切入,引导学生思考未成年人是否和成年人一样享有各种民事权利,并实施各种法律行为。

二、合作探疑

(一)“案情发布”

案例《6岁的孩子有没有著作权?》围绕未成年人有没有著作权这一主题展开,并结合案例内容提出有关署名权三个方面的问题:

1、在我国哪些人有署名权?

2、6岁的刘奇是否具有署名权并应获得稿酬?

3、该出版社是否侵犯了刘奇的权利?

我国公民(只要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有;未成年人同样具有,不因年龄小而丧失。侵犯了刘奇的著作权,出版社的做法不对,没有法律依据。

(二)相关法律

通过“法律链接”和“律师观点”栏目,对著作权、民事权利能力等法理知识进行介绍,对案例内容进行简要分析。

三、著作权的含义

著作权,亦称版权。是指作者对其创作的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作品所享有的专有权利。论文、小说、演员拍摄的电影、儿童诗、美术作品、创作的歌词、创作的歌曲、照片、电子出版物等都是。著作权包括署名权、发表权、修改权、出版权、保护作品的完整、获得报酬的权利、许可他人使用、转让等。

未成年人的著作权不受侵犯,在使用其作品时,应征得著作权人(或其法定代理人)的同意,在使用后,著作权人应依法获得报酬。当公民的著作权受到侵犯时,著作权人有权要求停止侵害、消除影响、赔礼道歉、赔偿损失。

著作权是公民的民事权利之一。著作权也是公民的智力成果权(知识产权)之一。智力成果权,是一种无形财产,依靠脑力劳动成果依法享有的权利。还包括专利权、商标权、发明权、发现权、技术改进权和合理化建议权等。

(一)“见习法官”

让学生根据案情,运用相关的法律知识对该案进行判决。

在本案中刘奇不因其年龄小而丧失署名权和获得报酬的权利,出版社的做法侵犯了刘奇的著作权。

四、教师总结

在现实生活中,未成年人的民事权利受到非法侵害的情况时有发生,采取忍气吞声、私自了结或以牙还牙的方法,都可能导致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依法维护。通过本课的学习,希望同学们能充分了解到自己应享有的民事权利,形成正确的法律观念,学会正确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民事权利。

第2课时

第二框我们享有财产权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未成年的合法私有财产受法律保护。

(2)明白什么财产所有权及财产所有权的内容。

(3)理解肖像权的含义,并能够判断侵犯肖像权的行为。

2、过程与方法

在理解公民享有的各种民事权利的含义的基础上,能够判断哪些行为是侵权的行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有法律意识,学会正确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同时学会尊重别人的权利,做到知法守法。

教学重点:领会财产所有权的内容

教学难点:知道哪些行为是侵害公民肖像权的行为

一、说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在过去的学习中,虽然掌握了一些常用的法律知识,对一些常见的法律行为是否合法能区分,但是对所学法律知识在理论方面及涉及的范围尚有不够正确的地方,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能力较低,特别是对未成年的许多合法权利还不了解,辨别是非的能力还不强。就目前我校初中生普遍实际而言,无论在感知、自学能力,比较鉴别,综合分析,归纳推理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不足,造成本该在这个年龄阶段形成的责任感的缺失,需要从多方面来学习,不断丰富法律知识。

基于以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设计的教法及学法的指导如下。

二、说教法和学法

教学时主要采用案例分析和判断分析的教学方法,通过教师引导,学生活动等形式,让学生在理解公民享有的各种民事权利的基础上,通过案例分析(阅读感知),质疑问难(个体自主探究)交流讨论(群体合作探究),总结评价(学习目标达成)等几个环节来理解、运用所学知识。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一个适合个性发展的空间,充分激发他们的热情,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思考、探究、讨论与交流,培养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的精神,以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让学生在活动中去体验,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在前面内容的学习中,我们知道了一个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民事法律关系中享有著作权,那么,公民还依法享有哪些民事权利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民事权利知多少”。

2、故事导入:

农民老赵买了一台农用车,将其租给邻居老李使用,每年收取租金2000元。不料老李私自将车卖掉,谎称车被人偷走,为此两人争吵不休。

思考:①你如何看待老李的这种行为?②如果你是老赵,你该怎么做?

(二)学习探究

主题一:我们享有财产权

1、公民合法财产受法律保护

(1)请同学们阅读教材75页案例《被扣的自行车》,并思考:你如何看待车大爷的言行?他有权扣押顾然的自行车吗?如果你是顾然,你将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2)请你根据案情,运用相关的法律知识对该案进行剖析。

(本环节通过案例内容的设置的目的,是让学生从扣自行车的现象,看到侵犯公民财产权的实质。)

2、了解财产权的含义

(1)理解财产权。

财产所有权是指所有人依法对自己的财产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

(2)师:那我们如何理解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和处分权呢?

占有权:占有权就是对财产的实际控制权

使用权:使用权就是根据财产的性能和用途加以利用的权利

收益权:收益权就是指公民在其经营、使用的财产上取得经济利益的权利。

处分权:处分权包括事实上的处分和法律上的处分权,公民对其生活资料的消费,那属于事实上的处分;公民把他的生活资料通过法律行为进行处理。如赠送、卖给别人等,就属于法律上的处分。

3、活动

活动一:案例分析(多媒体展示)

(1)阅读案例

武汉森林公园花了100多万买了一台“原装德国进口‘奔驰豪华轿车’,可是没用到一年就修了五次,花了3万多元,还修不好。车主找奔驰中国分部和销售维修商,可她们说:“不是奔驰不好,是因为你们用的油不好,不够品质,糟蹋了世界。”动物园不堪忍受没完没了的拖延和敷衍,一气之下将这辆奔驰给砸了个稀巴烂。

(2)思考交流:捐款和“砸奔”都是在行使对财产的处分权,二者有区别吗?

(这一环节的设问旨在让学生分清什么是事实上的处分和法律上的处分)

活动二:判断下列情形属于哪种民事权利

●张某买了一台拖拉机,经常停在家里;

●张某用拖拉机耕地;

●农忙时张某将拖拉机出租;

●张某将拖拉机卖掉。

(设计意图:通过判断例子,加强学生对所有权的四种权利的理解)

(三)信守合同

在当今社会,我们生活在一个合同关系的网络中,衣食住行时时处处都离不开合同。合同与国家、公司企业乃至每个公民都息息相关。

1、合同的含义

合同也称契约,是平等民事主体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合同的订立和履行,关系到我们做人诚信、守法的根本。

(四)复习巩固,总结并完善板书

对本环节所学知识内容做一个全面的归纳,进一步帮助学生理清各内容之间的关系,也起到巩固基础知识的作用。

四、作业布置

小调查:

问问周围的人是否遇过侵权行为,了解他们是怎样处理的。根据你学习到的公民享有的民事权利,为他们分析。说说假如你是当事人,你该如何运用所学知识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利。

【板书设计】

一、财产权的含义

二、信守合同

三、违约的责任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电子课本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