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教学资源网(www.jxzy.wang)
首页 > 学习方法 > 语文学习方法 > 高三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及答案解析

高三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及答案解析

网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高三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及答案解析(完整版)

新高考高三期末考试对于考生来说具有重要意义,它既是对一轮复习的检测和反馈,也是对考生自我定位和规划升学路径的重要参考。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高三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及答案的相关内容,供大家参考!

高三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及答案解析

新高考高三上学期语文期末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7分)

(2022·河北衡水中学高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大家小书”,是一个很俏皮的名称。此所谓“大家”,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书的作者是大家;二、书是写给大家看的,是大家的读物。所谓“小书”者,只是就其篇幅而言,篇幅显得小一些罢了。若论学术性则不但不轻,有些倒是相当重。其实,篇幅大小也是相对的,一部书十万字,在今天的印刷条件下,似乎算小书,若在老子、孔子的时代,又何尝就小呢?

编辑这套丛书,有一个用意就是节省读者的时间,让读者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较多的知识。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要学的东西太多了。补习,遂成为经常的需要。如果不善于补习,东抓一把,西抓一把,今天补这,明天补那,效果未必很好。如果把读书当成吃补药,还会失去读书时应有的那份从容和快乐。这套丛书每本的篇幅都小,读者即使细细地阅读慢慢地体味,也花不了多少时间,可以充分享受读书的乐趣。如果把它们当成补药来吃也行,剂量小,吃起来方便,消化起来也容易。

我们还有一个用意,就是想做一点文化积累的工作。把那些经过时间考验的、读者认同的著作,搜集到一起印刷出版,使之不至于泯没。有些书曾经畅销一时,但已经不容易得到;有些书当时或许没有引起很多人注意,但时间证明它们价值不菲。这两类书都需要挖掘出来,让它们重现光芒。科技类的图书偏重实用,一过时就不会有太多读者了,除了研究科技史的人还要用到之外。人文科学则不然,有许多书是常读常新的。然而,这套丛书也不都是旧书的重版,我们也想请一些著名的学者新写一些学术性和普及性兼备的小书,以满足读者日益增长的需求。

“大家小书”的开本不大,读者可以揣进衣兜里,随时随地掏出来读上几页。在路边等人的时候、在排队买戏票的时候,在车上、在公园里,都可以读。这样的读者多了,会为社会增添一些文化的色彩和学习的气氛,岂不是一件好事吗?

(摘编自袁行霈《<大家小书>序言》)

材料二:

每有青年问我以攻治词学的途径,辄要求其先熟读、读懂一定数量的历代词家的名作,向其推荐九部书,今欣悉嘉莹教授大作《名篇词例选说》即将问世,喜见我所推荐的治词基本读物有了重要的补充,使此书目由九部增为十部,可称十全十美了。

说诗固已难,说词则尤难。嘉莹教授说词,着重传达词的兴发感动之作用,曾在《迦陵论词丛稿·后叙》中云:“对于诗歌这种以兴发感动之作用为生命的美文,我们在对之加以评说时……应该透过自己的感受把诗歌中这种兴发感动的生命传达出来,使读者能得到生生不已的感动。”此《名篇词例选说》收文十二篇,评说词三十二阕,可视为嘉莹教授实现其所持的评说诗歌之主张的范例。

对于词这一文体之感发质素的接受与辨析,嘉莹教授独具灵心慧悟,对一些内涵深曲、意象空灵之作的评说,辄能探触其词心,进入其词境,发其幽情,得其微旨。在《灵谿词说˙前言》中,嘉莹教授自述:“我自幼即耽读古典诗词,此虽由家庭环境之薰习,然亦出于一己之天性。当时每读历代之名篇佳什,总常常会引起心中一种感发不能自已之情。”正因有此“感发不能自已之情”,故其感也深,其思也微,得以深入作品的世界。加以嘉莹教授数十年来始终致力于诗词的讲授与研究,又曾长期在海外执教,广研西方文论,故其积也厚,其识也广,每能远绍旁搜,就作品的诸多方面作兼有深度与广度的阐述。收入本编的说词著作,可说是:既凭其禀赋上的灵心慧悟,对所评说的作品之兴发感动的作用,以特有的敏锐感受及观照入微的辨析能力发人之所未发;又凭其学养上的厚积广识,就作品涉及的问题作了通古今中外而观之的比照与融会,对作品中某些微妙的语词及生僻的典故,也作了详尽的解说。其品赏之精微、论证之周密,自非时下一般诗词鉴赏之作所可望其项背。

我一向还认为,诗词的理论研究应与诗词的创作实践两相结合。现今不少评说诗词者不一定从事诗词的创作,因而其对诗词作品的评说常有与作品隔一层之憾。嘉莹教授幼承家学,十一岁即开笔写词,进入大学后开始写曲,以后在其投入教学与研究的数十年中始终不废诗词的写作。从其《迦陵诗词稿》一编,可见其这方面的造诣之深。《选说》之所说,既是从词的理论研究者的精思,也是从词的创作实践者的体验展开其评说的。

此书收入“大家小书”丛刊中。书中,精义时见,妙旨纷陈,使人应接不暇。览读后,未暇深研熟思,草成此浅陋的短文,对全书内容的评价,深愧挂一而漏万。

(摘编自陈邦言《<名篇词例选说>题言》)

1.(3分)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书”是就篇幅而言,而且是就今天的印刷条件和方便携带与阅读而言的,若是放在孔子时代,这些小书的篇幅一点不算小。

B.科技类图书时效性较强,过时则无人问津,而这套人文类“大家小书”虽然都是挖掘性过往的出版,但肯定会让读者常读常新。

C.说词者应该有敏锐的感受力和丰富的生命体验,如此才能探触词人之心,得其微旨,再传达给读者,使其得到生生不已的感动。

D.叶嘉莹教授长于说词,《名篇词例选说》即是其说词作品选集,材料二是陈邦言为其所作书序,此书又收入“大家小书”丛书。

2.(3分)根据材料一和二,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作品价值之有无,并不看当时是否畅销,唯一的评判标准是经得起时间的淘洗。

B.材料二中加点的“质素”的意思是特征;“远绍旁搜”中“绍”的意思是继承。

C.凡评说诗词者,如果不亲自创作诗词,纵有高深的理论研究,也说不好诗词。

D.就像这套“大家小书”丛书一样,凡好的著作一定是学术性和普及性兼具的。

3.(3分)不可作为材料二中划线句“我一向还认为,诗词的理论研究应与诗词的创作实践两相结合”这个主张的例证的一项是( )

A.叶嘉莹在论及韦庄词时,曾写过一首绝句:“谁家陌上堪相许,从嫁甘拼一世休。终古挚情能似此,楚骚九死谊相侔”。

B.清代文学家赵翼写过一首《论诗》:“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C.杜甫曾经写过《戏为六绝句》,其二云:“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D.相传《诗经》为孔子所编订,对于这部经典,孔子如此评价:“《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4.(4分)在《<名篇词例选说>题言》中,作者认为叶嘉莹说词很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5.(4分)书店或出版方要给《大家小书》系列丛书拟一段推介语,你觉得它的哪些特点应该着重介绍?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2022·江苏省宿迁市马陵中学高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高低陕北石

刘成章

陕北属于黄土高原,但黄土只是陕北的肉,陕北哪会没有骨?陕北,是一条刚硬的汉子。在我国一代代传下的山水画里,莽莽苍苍翳翳垒垒,是不绝的山和山上不绝的石头。石头可以说是天下至尊。石头载土、载水、载风、载云,载众生,载着一部人类史,沉雄、坚硬、厚实,人在其间伸展性灵。

陕北的石头含着雷电之光,粘着牛羊踩过的黄土,遍布山川,大大小小,高高低低,有的摔在河谷,有的吊在悬崖,有的被树根紧勒。亿万年来,它们总是裸露在西北风中、大雷雨中、烈日的暴晒中。西北风、大雷雨、烈日,网织的深重苦难,教会了它们生存本领,也磨锐了它们的精神。它们陪伴着轩辕手植柏,它们是从莽原上、从古歌里长出的人类的脊梁。

陕北的石头有一种粗犷霸气的美。它们刀劈斧砍的棱角,那刺破黄土层的棱角,只能用“毛辣”二字形容;那骨力感、頓挫感、节奏感极强的线条,除了天才画家石鲁,没有人能够描绘出来。那几笔确是不同凡响,画出了陕北石头的真魂,恢宏磅礴。

宝塔山山根的石头,就是如此。这石头上的面和块,没有笔墨和宣纸之气,是铁打钢铸,是史前洪水的凝固。在这里,我多次赏读范仲淹的八字隶书:“胸中自有数万甲兵”。这既是他自信和自豪的倾吐,也是他对这些石头的讴歌。这些石头所显露出的强劲力量,就是数万甲兵。若非如此,巍巍宝塔山,何以能被托起?石头给陕北的每座山都当了沉稳高雅的底座。

延安的城墙不是用砖砌的,而是用石头砌的。我最先看到的世界,是炕头上宠物一样陪着我的小石狮,然后是石床、石桌。上学时,我常见延河波浪拍古城,拍出了石磬之音。一块块就地取材的石头,镶满了延安街道的路面,砌出了窑洞的朴拙和满城的石头纹理、诗意歌情。有朋友曾问我作品为何充溢着阳刚之气,我说那是因为延安的石头和我的灵魂发生了反应。

延河、洛河、无定河和黄河,都奔流在陕北的大地上,切割着陕北的石头。每块石头都是一个能量团,可以成火,可以成风,可以拱倒地狱。

陕北有一个县名,叫“清涧”。清涧的石板一层层地生在那里,发育在那里,成熟在那里,在山根河畔一叠一叠的,宛若竹简,宛若册页,宛若八百册线装书,宛若两万本新印的课本,使山河充溢着书卷之气。如果说别处的石头都是古典散文,那么清涧的石板就像南北朝的庾信写下的骈文,对仗工整。那一页页石板一页页书,仿佛一阵轻风就能把它们哗啦啦吹起。但是,翻它们的指头应是铁,应是铁的撬杠。有的石板上的纹理,俨然名家的书法,铁画银钩,力透石板,那应是柳青失落的信札。

除了书文信札,石头里还有美术作品。神木奇石遍布,宛如举行着雕塑展览,一件件浮雕圆雕,有如出自米开朗基罗之手。它们的形成,除了源于风雨的剥蚀,还有黄河水汽的万载渗溶。受伤愈深,风姿愈美。在靖边、甘泉和志丹,丹霞地貌魅力无穷。那是石头的云霞在飘逸,像仙女不慎落下的缎披肩,像红葡萄酒流淌的起伏波浪,更像万物共做的迷离的梦。

在绥德、米脂、子洲一带,有男就有好石匠,三个石匠里,就有一个石雕艺术家。四千年前的石茆遗址石雕,两千年前的汉画像石,就是他们祖先的创作。那些朴拙而又浪漫的作品,滋养着他们的艺术悟性。他们和石头共脉搏,他们脸上的纹路融进石头的纹理。他们在四溅的火花中,让石狮子抖着鬃毛威武成型,他们的心跳激活了石狮子。

志丹永宁山,是一块圆圆石头,它满身通红,奇崛高大。虽然火炽的革命已成过往,但永宁山至今还是一派血火之色,连通着中国文化的气脉。刘志丹就是在这儿举旗鸣枪的。我父亲的人生也曾燃烧在这里。山下的洛河似在揭示:永宁山不只是一块奇石,它还是一座可圈可点的风云巨碑。永宁山发亮的石阶,曾把我引向辽阔的天空,让我看到被晚霞烧红的远山,听到落日入山的一声远古大音。它荡涤了我的肺腑。

佳县也是一块圆圆石头,雄踞于黄河之上、石山之巅,近旁就是县城。从佳县县城的东坡走下去,满眼威威赫赫,那是秦晋大峡谷,黄河的浪涛一刻不停地飞溅,一眼看不尽的石崖上,发出不息的回声。石崖上铁云一样的岁月纹理,斑驳陆离,参差纷杂,就像一部神话传说或地质史。在这儿,你会联想到火星的地貌,你会联想到古希腊的神庙。从这儿南下数百里,就是惊雷一样的壶口瀑布。瀑水狂泻,瀑石威严。十里龙槽,水石长啸。石头和水,共同造就了瀑布的壮观和伟力。在瀑布中,时时有《黄河大合唱》响起,其烈度、速度、震撼力,惊天动地。人的精神穿透了石头和水,而石头和水都带着人的志气、血气。

人们常常刻名于石,企望不朽,殊不知在风吹雨打中,名字也会磨灭。只有像陕北石一样身连大地,支撑群山,才会与宇宙同在。

(有改)

6.(3分)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把黄土比作陕北的肉,把石头比作陕北的骨,把陕北比作一条刚硬的汉子,是想表达陕北的石头构成了陕北的风骨与性格。

B.第三、四两段写陕北的石头历经磨砺,形成了分明的棱角和流贯的线条,表现出粗犷霸气的美,这种美只有天才画家才能画出来。

C.作者引用范仲淹在宝塔山的“胸中自有数万甲兵”隶书题刻,不仅赞美了范仲淹的自信和豪情,更讴歌了陕北石头的强劲力量。

D.作者写壶口瀑布瀑水狂泻、水石长啸的情景,感受到《黄河大合唱》的奏响,将人的精神渗透到自然惊天动地的壮观和伟力之中。

7.(3分)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作者重在借陕北石头经过漫长发展而形成的粗犷坚硬之美,赞美陕北汉子无惧风雨的阳刚之美。

B.文章写了陕北各处不同的石头,石头不仅是陕北独特的自然风貌,更是陕北人的血气、志气和精神的体现,形散而神不散。

C.作者说志丹永宁山不只是奇石,还是一座丰碑,并把过去与现在相联,运用第一人称强调陕北的革命精神对“我”的影响。

D.文章结尾卒章显志,将石上的刻名磨灭与石头永恒进行对比,突显了作者的写作意图,既使文章主旨明确,又引发人深思。

8.(6分)文中画线句子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请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加以分析。

9.(6分)陕北石头的独特性,孕育并影响了陕北人,文章从哪些方面描述了这些影响?请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改编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王全斌,并州太原人。其父事庄宗,为岢岚军使,私畜勇士百余人,庄宗疑其有异志。召之,惧不敢行。全斌时年十二,谓其父曰:“此盖疑大人有他图,愿以全斌为质,必得释。”父从其计,果获全,因以全斌隶帐下。

及庄宗入洛,累历内职。同光末,国有内难,兵入宫城,近臣宿将皆弃甲遁去,惟全斌与符彦卿等十数人居中拒战。庄宗中流矢,扶掖至绛霄殿,全斌恸哭而去。明宗即位,补禁军列校。后数立战功,屡迁官职。

宋初,李筠以潞州叛,全斌与慕容延钊由东路会大军进讨,以功拜安国军节度。诏令完葺西山堡砦,不谕时而就。建降四年,与洺州防御使郭讲等率兵入太原境,俘数千人以归,进克乐平。

乾德二年冬,又为忠武军节度。即日下诏伐蜀,命全斌为西川行营前军都部署,率禁军步骑二万、诸州兵万人由凤州路进讨。召示川峡地图,授以方略。

自利州趋剑门,次益光。全斌会诸将议曰:“剑门天险,古称一夫荷戈,万夫莫前,诸君宜各陈进取之策。”待卫军头向韬曰:“降卒牟进言:‘益光江东,越大山数重,有狭径名来苏,蜀人于江西置寨,对岸有渡,自此出剑关南二十里,至清强店,与大路合。可于此进兵,即剑门不足恃也。’”全斌等即欲卷甲赴之,康延泽曰:“来苏细径,不须主帅亲往。且蜀人屡败,并兵退守剑门,莫若诸帅协力进攻,命一偏将趋来苏,若达清强,北击剑关,与大军夹攻,破之必矣。”全斌纳其策命史延德分兵趋来苏造浮梁于江上蜀人见梁成弃寨而遁昭远闻延德兵趋来苏至清强即引兵退阵于汉源坡留其偏将守剑门。全斌等击破之,遂克剑州。

乾德四年,成都平,命参知政事吕余庆知府事,全斌但典军旅。会有诉全斌及彦进破蜀日,夺民家子女玉帛等不法事,与诸将同时召还。太祖以全斌等初立功,虽犯法,不欲辱以狱吏,但令中书问状,全斌等具伏。上欲含忍,而衔冤之诉,日拥国门,称其隐没金银、犀玉、钱帛十六万七百余贯。遂令中书门下召与讼者质证其事。而全斌等皆引伏。其令御中台于朝堂集文武百官议其罪。于是百官定议,全斌等罪当大辟,请准律处分。乃下诏曰:“尚念前劳,特从宽贷,止停旄钺,犹委藩镇宣政。我非无恩,尔当自省。”

开宝末,车驾幸洛阳郊祀,召全斌侍祠,以为武宁军节度。谓之曰:“朕以江左未平,虑征南诸将不遵纪律,故抑卿数年,为朕立法。今已克金陵,还卿节钺。”全斌至镇数月卒,年六十九。赠中书令。

(选自 《宋史·王全斌传》 有删改)

10.(3分)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全斌纳其策命/史延德分兵趋来苏/造浮梁于江上/蜀人见梁成/弃寨而遁/昭远闻延德兵趋来苏/至清强/即引兵退/阵于汉源坡/留其偏将守剑门

B.全斌纳其策/命史延德分兵趋来苏/造浮梁于江上/蜀人见梁成/弃寨而遁/昭远闻延德兵趋来苏/至清强/即引兵退/阵于汉源坡/留其偏将守剑门

C.全斌纳其策命/史延德分兵趋来苏/造浮梁于江上/蜀人见梁成/弃寨而遁/昭远闻延德兵趋/来苏至清强即引兵退/阵于汉源坡/留其偏将守剑门

D.全斌纳其策/命史延德分兵趋来苏/造浮梁于江上/蜀人见梁成/弃寨而遁/昭远闻延德兵趋/来苏至清强即引兵退/阵于汉源坡/留其偏将守剑门

11.(3分)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节度,官职名称,三国吴孙权始置,掌管军粮;到唐代则为领兵之官,即节度使。

B.大辟,是古五刑之一,初谓五刑中的死刑,隋后泛指一切死刑,可见王全斌罪过之大。

C.旄钺,即白旄黄钺,白旄为军旗,黄钺是斧钺,代指皇上授予的重要军权,意同于节钺。

D.古代君王在一年中某些重要的时日,带领三公九卿等诸大臣依据礼法于国都郊外祭祀上天,感恩上苍,为百姓和国家祈福的一种祭祀活动,一般南郊祭地,北郊祭天。

12.(3分)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全斌在征讨蜀国之前,屡立战功。他先是参与征讨李筠,获胜被授任安国军节度,后又参与带兵攻人太原,攻下乐平,被授任忠武军节度。

B.王全斌善于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在进攻蜀国前,他深感进军的艰难,就主动召集众将协商用兵之策,随后就采纳众将之建议,遂克剑门。

C.王全斌因为治军不严,险被正法。他率领军队灭掉蜀国,未能控制好自己的军队,以致官军肆意抢夺民众子女财物,犯下死罪,幸得宽免。

D.王全斌军功卓著,深得太祖宠幸。王全斌一度被贬为庶人,但太祖心中一直惦记着他,后起用他为武宁军节度,可惜没有几个月他去世了。

1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①此盖疑大人有他图,愿以全斌为质,必得释。(4分)

②虽犯法,不欲辱以狱吏,但令中书问状,全斌等具伏。(4分)

14.王全斌治军不严,犯下重罪,群臣力主处死,而宋太祖却给予宽免。宋太祖当时是如何考虑的?请根据选文谈谈你的理解。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2022·江苏·南京田家炳高级中学高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中渡晚眺

韦庄

魏王堤①畔草如烟,有客伤时独扣舷。

妖气欲昏唐社稷,夕阳空照汉山川。

千重碧树笼春苑,万缕红霞衬碧天。

家寄杜陵②归不得,一回回首一潸然。

【注】①魏王堤:洛水流经洛阳城内的一段河堤,贞观中赐魏王李泰,名魏王堤。为当时一大胜景。②杜陵:地名,在长安城南,韦庄的家乡。

15.(3分)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写曾经繁华一时的魏王堤,如今堤畔绿草如烟,胜景不再,表达昔盛今衰之叹。

B.落日的余晖洒满山川,但一个“空”字,营造了凄凉落寞的意境,寄托了诗人的感慨。

C.“千重”“万缕”,景象繁盛,“碧”“红”,色彩鲜艳,以乐景衬哀情,倍增其哀。

D.尾联写诗人船到中流,离家越来越远,眼见家乡在自己面前慢慢消失,不禁潸然泪下。

16.(6分)有人说,韦庄诗中不乏“大我之悲”,亦有“小我之叹”。请结合本诗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6分)(2022·江苏省宿迁市马陵中学高三)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十二章》中,孔子认为君子不应追求物质享受外,还需要,“________,________”,只有这样才称得上好学。

(2)周敦顾在(爱莲说》中赞美“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也”。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赞美屈原“________”,而“________”也具有莲的高洁品德。

(3)中国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题写“天下为公“并以此作为毕生的理想追求。“天下为公”一词出自于(礼记礼运》中“________,________”句。

第II卷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7分)

(2022·河北河北·高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从1921年南湖上的一艘“小小红船”,到如今巍峨雄壮驶入新时代航道的“中国巨轮”,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一部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砥砺前行的历史。从“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____①____,到“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伟大创举……每一次的打破陈规、每一次的____②____、每一次的自我革命,都让全党焕发出了新的生机与活力,获得了跨过激流险滩、战胜艰难险阻、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力量。如今,我们已经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但我们决不能“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____③____,而是要从党的百年光辉历程中涵养进取之心,时刻保持开拓创新、锐意进取,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持之以恒,把党的伟大事业推向更加辉煌的远方。

回首党的百年历史,不是为了采撷记忆中的美丽花朵,而是为了从中汲取不断向前的奋进之力。让我们以更加务实的作风、更加昂扬的姿态、更加坚强的意志,在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中努力书写无愧于党、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的新业绩。

18.(3分)请在文中横线处填上恰当的成语。

①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

19.(4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3分)

(2022·江苏·南京田家炳高级中学高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现如今,对绝大多数人来说,手机几乎是如影随形。手机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相伴而来的,①。

“手机病”的门诊病例中,问诊最多的是骨科。手机拿久了,手臂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手臂韧带、肌腱等软组织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损伤,这在问诊中是最多的。相对于骨科,②,且是“重灾区”。手机屏幕发出的是蓝光,经过长期大量的蓝光照射,会发生眼底黄斑病,严重的会使患者造成眼底视网膜黄斑区的视觉细胞损伤。眼底黄斑病又称“眼睛癌症”,一旦发生就不可逆转。

“手机病”中,心理层面的问题也不能忽视。用手机上网,大脑对网络世界产生的大量即时愉悦反馈会不断把使用者带回网络世界,久而久之,使用者对网络产生严重依赖并最终成瘾。而一些手机应用软件利用大数据算法等技术手段让一部分人深陷“信息茧房”,无法自拔。如今,“放不下”手机的人越来越多。

③,简单来说,这把“剑”一面是便利,另一面是各种“病”。对于我们来说,学会了上网,也要学会“下”网,不能做“低头族”,要有健康合理的生活方式。

20.(6分)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1.(3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22.(4分)最后一段加点的“下”字为什么要加引号?请简要分析。

四、写作(60分)

23.(2022·江苏南京·高三)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经济学有个术语叫“沉没成本”,它是指经营活动中已经付出且不可收回的成本。按理说,做决策应考虑当下和未来,而不必考虑以往的花费,但相当多的人还会受其干扰。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也常常落入沉没成本的陷阱。“来都来了”“宁可吃撑,也不能浪费。”由此,你会理解一些现象:商家要顾客提前交定金,赌徒总是一赌再赌……也有人利用这种心理激励自己:钱花了,我不能半途而废……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题目自拟,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新高考高三上学期语文期末试卷参考答案

1.B2.B 3.D

4.自身禀赋,读词常引起感发不能自已之情;

学养上的厚积广识;

有亲身的写作实践。

5.学术大家写的;给普通人读的;方便阅读和携带;学术性和普及性兼具;人文社科类;传统文化结晶;给读者阅读的乐趣;增添社会文化色彩和学习氛围。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B.“虽然都是挖掘性过往的出版,但肯定会让读者常读常新”说法错误。从材料一第三段“人文科学则不然,有许多书是常读常新的。然而,这套丛书也不都是旧书的重版,我们也想请一些著名的学者新写一些学术性和普及性兼备的小书,以满足读者日益增长的需求”可知,“大家小书”不全是过往著作的挖掘性出版,也约请了现在的著名学者新写书;“肯定”表述绝对化。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并不看当时是否畅销,唯一的评判标准是经得起时间的淘洗”说法错误。当时就畅销的作品也会有很大价值。

C.“如果不亲自创作诗词,纵有高深的理论研究,也说不好诗词”说法绝对。从材料二第四段“现今不少评说诗词者不一定从事诗词的创作,因而其对诗词作品的评说常有与作品隔一层之憾”可知,是说不少词评家因为不创作而有隔,并非全部。

D.“凡好的著作一定是学术性和普及性兼具的”以偏概全。“大家小书”兼具了学术性和普及性,但好的学术著作不一定都有普及性。

故选B。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D.孔子论诗,但他不是诗人,选项里只提到了“编订”,所以孔子不存在创作的问题,故不能作为论据支持“我一向还认为,诗词的理论研究应与诗词的创作实践两相结合”这个主张。

故选D。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对于作者认为叶嘉莹说词很成功的原因,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分析:

首先,从材料二第三段“对于词这一文体之感发质素的接受与辨析,嘉莹教授独具灵心慧悟,对一些内涵深曲、意象空灵之作的评说,辄能探触其词心,进入其词境,发其幽情,得其微旨”“正因有此‘感发不能自已之情’,故其感也深,其思也微,得以深入作品的世界”可以总结出:叶嘉莹自身禀赋高,读词常引起感发不能自已之情。

其次,从材料二第三段“加以嘉莹教授数十年来始终致力于诗词的讲授与研究,又曾长期在海外执教,广研西方文论,故其积也厚,其识也广,每能远绍旁搜,就作品的诸多方面作兼有深度与广度的阐述”可以总结出:叶嘉莹学养上的厚积广识。

最后,从材料二第四段“嘉莹教授幼承家学,十一岁即开笔写词,进入大学后开始写曲,以后在其投入教学与研究的数十年中始终不废诗词的写作。从其《迦陵诗词稿》一编,可见其这方面的造诣之深”可以总结出:叶嘉莹有亲身的写作实践。

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从材料一第一段“此所谓‘大家’,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书的作者是大家;二、书是写给大家看的,是大家的读物”可总结出:此套丛书是学术大家写的,给普通人读的。

从材料一最后一段“‘大家小书’的开本不大,读者可以揣进衣兜里,随时随地掏出来读上几页”可以总结出:方便阅读和携带。

从材料一第三段“人文科学则不然,有许多书是常读常新的。然而,这套丛书也不都是旧书的重版,我们也想请一些著名的学者新写一些学术性和普及性兼备的小书,以满足读者日益增长的需求”可以总结出来,“大家小书”丛书是人文社科类丛书,是传统文化结晶,兼具学术性和普及性。

从材料一第二段“这套丛书每本的篇幅都小,读者即使细细地阅读慢慢地体味,也花不了多少时间,可以充分享受读书的乐趣”可以总结出:这套丛书能给读者阅读的乐趣。

从材料一最后一段“这样的读者多了,会为社会增添一些文化的色彩和学习的气氛,岂不是一件好事吗”可以总结出:这套丛书可以增添社会文化色彩和学习氛围。

6.B7.A 8.①拟人:写石板“生在那里”“发育在那里”“成熟在那里”,赋予石板人格化,表现了石板在漫长的岁月里不断发展变化。②比喻:写一叠一叠的石板,四个喻体“竹简”“册页”“线装书”“新印的课本”,生动而又形象地从不同角度描述了清涧石板的层层叠叠的特点和充溢的“书卷气”。作者把清涧的石板比喻为庾信的骈文,比喻新颖,准确形象地写出了清涧石板的整齐对称之美。③排比:作者连用三个“在那里”和四个“宛若”的短句构成排比,不仅揭示石板的丰富意蕴,而且读起来朗朗上口,节奏明快,使语言充满气势。 9.①在人性格方面:陕北石头的刚硬粗犷孕育了陕北人坚硬刚强的品性。②在文化艺术方面:拙朴浪漫的古老石雕,滋养了陕北民间石雕艺术家的艺术悟性,使其把自己的生命融入艺术。③在精神方面:火红的丹霞地貌曾经激发了陕北人炽热的革命激情,也荡涤了人们的心灵。

【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的能力。

B.“这种美只有天才画家才能画出来”错,原文第三段说“除了天才画家石鲁,没有人能够描绘出来”,并不是“只有天才画家”。

故选B。

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A.“重在借陕北石头经过漫长发展而形成的粗犷坚硬之美,赞美陕北汉子无惧风雨的阳刚之羡”错,从全文看,不是重在“赞美陕北汉子无惧风雨的阳刚之美”,而是重在赞美陕北石头经过漫长发展而形成的粗犷坚硬之美。

故选A。

8.本题考查学生赏析精彩语句的表现力的能力。

(1)“清涧的石板一层层地生在那里,发育在那里,成熟在那里”运用拟人修辞手法,“生”“发育”“成熟”,赋予石板以人的动作行为,表现了石板在漫长的岁月里不断发展变化。

(2)“清涧的石板……一叠一叠的,宛若竹简,宛若册页,宛若八百册线装书,宛若两万本新印的课本,使山河充溢着书卷之气”运用比喻修辞手法,本体是一叠一叠的石板,“竹简”“册页”“线装书”“新印的课本”是四个喻体,生动形象地从不同角度描述了清涧石板的层层叠叠的特点和充溢的“书卷气”。

“清涧的石板就像南北朝的庾信写下的骈文,对仗工整”运用比喻修辞手法,本体是清涧的石板,喻体是庾信的骈文,把清涧的石板比喻为庾信的骈文,准确形象地写出了清涧石板的整齐对称之美。

(3)“生在那里,发育在那里,成熟在那里”和“宛若册页,宛若八百册线装书,宛若两万本新印的课本”都运用排比修辞手法,连用三个“在那里”和四个“宛若”的短句构成排比,不仅揭示石板的丰富意蕴,而且读起来朗朗上口,节奏明快,使语言充满气势。

9.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的能力。

(1)根据“陕北,是一条刚硬的汉子。在我国一代代传下的山水画里,莽莽苍苍翳翳垒垒,是不绝的山和山上不绝的石头。石头可以说是天下至尊。石头载土、载水、载风、载云,载众生,载着一部人类史,沉雄、坚硬、厚实,人在其间伸展性灵”可知,在人性格方面:陕北石头的刚硬粗犷孕育了陕北人坚硬刚强的品性。

(2)根据“那些朴拙而又浪漫的作品,滋养着他们的艺术悟性。他们和石头共脉搏,他们脸上的纹路融进石头的纹理。他们在四溅的火花中,让石狮子抖着鬃毛威武成型,他们的心跳激活了石狮子”可知,在文化艺术方面:拙补浪漫的古老石雕,滋养了陕北民间石雕艺术家的艺术悟性,使其把自己的生命融入艺术.

(3)根据“在靖边、甘泉和志丹,丹霞地貌魅力无穷”“志丹永宁山,是一块圆圆石头,它满身通红,奇崛高大。虽然火炽的革命已成过往,但永宁山至今还是一派血火之色,连通着中国文化的气脉。刘志丹就是在这儿举旗鸣枪的。我父亲的人生也曾燃烧在这里。山下的洛河似在揭示:永宁山不只是一块奇石,它还是一座可圈可点的风云巨碑。永宁山发亮的石阶,曾把我引向辽阔的天空,让我看到被晚霞烧红的远山,听到落日入山的一声远古大音。它荡涤了我的肺腑”可知,在精神方面:火红的丹霞地貌曾经激发了陕北人炽热的革命激情,也荡涤了人们的心灵。

10.B

【解析】全斌纳其策,命史延德分兵趋来苏,造浮梁于江上,蜀人见梁成,弃寨而遁。昭远闻延德兵趋来苏,至清强,即引兵退,阵于汉源坡,留其偏将守剑门。

11.D

【解析】“一般南郊祭地,北郊祭天”,错误,应该是“南郊祭天,北郊祭地”。

12.D

【解析】“王全斌一度被贬为庶人”错,原文中有“犹委藩镇宣政”,意思为“仍然委任他为藩镇宣政”。

13.①这大概是(因为)怀疑父亲有别的图谋(才召见您),希望您让我去作人质(您用我作为人质),一定会消去怀疑。

关键点:

“大人”意为:指在高位者,如王公贵族,或对父母长辈的称呼,这里是指对父母长辈的称呼,依据文意应为“父亲”;

“质”意为:人质,质子;

“释”意为:消除,消去。 各1分,句意1分。

虽犯法,不欲辱以狱吏,但令中书问状,全斌等具伏

②虽然犯法,不打算让狱吏污辱他,只令中书省问清罪状,全斌等人都认罪了。关键点:

“不欲辱以狱吏”的句式:状语后置句,省略句。正确的语序为“不欲以狱吏辱(之)”;

“问状”意为:问清罪状;

“伏”意为:认罪,服罪。 各1分,句意1分。

14.①王全斌虽有死罪,但军功卓著,理应得到宽免;

②若不重处王全斌,又担心正在征讨南军的将领不遵守军纪,导致悲剧再度发生,所以免除死罪,削去军权。

参考译文

王全斌,并州太原人。其父奉事庄宗,任岢岚军使,私下畜养一百多名勇士,庄宗怀疑他心存异志,召见他,他害怕不敢去。当时全斌十二岁,对他的父亲说:“这是因为怀疑父亲有别的图谋才召见你,希望您让我去作人质,一定会消去怀疑。”他的父亲照计行事,果然得以保全,于是庄宗把全斌收用在军中。

到庄宗入洛时,历任宫内职务。同光末年,国家有内难,乱兵攻入宫城,近臣宿将都弃甲逃走,只有全斌与符彦哪等十几人在宫中抵抗,庄宗中了流箭,全斌等扶他到绛雪殿,全斌痛哭而去。明宗即位,补任他为禁军列校。之后,他多次立了战功,多次升任官职。

宋初,李筠占据潞州叛乱,全斌与慕容延钊由东路会合大军进讨,因战功授任安国军节度。诏令他修茸西小保塞,不到限期就完成了,建降四年(963),与洛州防御使郭讲等人率领军队攻入太原境内。俘获敌人数千人而归,进克乐平。

乾德二年(964)冬天,又任忠武军节度。当天朝廷下诏征伐蜀地,命全斌任西川行营前军都部署。率领禁军步兵骑兵二万人,各州军队一万人由凤州路进讨。皇帝召他来看川陕地图,并且告诉他战略方针。

从利州到剑门,中途驻扎在益光。全斌与诸将商议说:“剑门是天险,古称一人持戈,万人不能前进,各位应当各自陈述攻取的策略。”侍卫军头向韬说:“降兵牟进说:‘益光江东岸,越过几座大山,有条小路叫来苏,蜀人在江的西边设置兵营,对岸有渡口,从这里出剑关南行二十里,到清强店,与大路相合。可以从这里进兵,则剑门不足以让人恐惧。’”全斌等人就准备带铠甲出发到那里,康延泽说:“来苏小路,不须主帅亲自去。况且蜀人屡次战败,合兵退守剑门,不如各位元帅协力进攻,命令一位偏将到来苏,如果到达清强,向北进攻剑关,与大军夹攻,必然攻破剑门。”全斌采纳他的策略,命史延德分兵去来苏,在江上建造浮桥,蜀人见桥建成,弃营而逃。昭远听说延德领兵攻来苏,到达清强就带领军队撤退,在汉源坡列阵,留偏将守剑门。全斌等人大败蜀军,于是攻克剑州。

乾德四年,成都平定后,朝廷命令参知政事吕馀庆主持府事,全斌只管理军队事务。正遇有人告发全斌及彦进攻破蜀时,抢夺民家子女玉帛等违法之事,全斌与诸将一起都召回来。太祖认为全斌等人初立功,虽然犯法,不打算让狱吏污辱他,只令中书省问清罪状,全斌等人都供认了。太祖想含忍不究,但衔冤之人每日拥在国门告状,说他隐藏金银、犀玉、钱帛十六万七百余贯。于是下令中书门下召他与告状者质证此事,而全斌等人都供认。下令御中台在朝堂集合文武百官定他的罪。于是百官议定,全斌等人罪当处斩,请求按律处理。于是下诏说:“尚且顾及以前的功劳,特别给予宽大,只停任节度,仍然委任藩镇宣政,我不是没有恩惠,你们应当自己反省。”

开宝末年,太祖到洛阳举行郊祀,召全斌侍候祭祀,任命为武宁军节度。太祖对他说:“朕因为江左尚未平定,我怕征南诸将不遵守纪律,所以压抑你几年,为朕立下典型。现在已经攻克金陵,还给你节度之职。”全斌到镇后几个月就去世,终年六十九岁,追赠中书令。

15.D

16.①“大我之悲”:忧国伤时,如“妖气欲昏唐社稷”点出社会动荡,国运堪忧;“夕阳”也象征着落寞的唐王朝。

②“小我之叹”:羁旅之愁,如“有客伤时独扣舷”表达独居异乡的寂寞;家园之思,如“家寄杜陵归不得”表达对故园的思念之情。

【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

D.“眼见家乡在自己面前慢慢消失”错误,无中生有,诗中并未提及家乡就在诗人眼前。

故选D。

1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大我之悲”:“魏王堤畔草如烟”写了曾经繁华一时的魏王堤,如今堤畔绿草如烟,胜景不再,表达昔盛今衰之叹;“妖气欲昏唐社稷”写妖气迷惑了唐王朝,社会动荡,国运堪忧;“夕阳空照汉山川”中的“夕阳”也象征着落寞的唐王朝。

“小我之叹”:“有客伤时独扣舷”写有客人伤心独自一人拍打船舷,独居异乡的寂寞,表达了羁旅之愁;“家寄杜陵归不得,一回回首一潸然”写了诗人有家回不去,不禁潸然泪下,表达对故园的思念之情。

17.(1)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

(2)自疏濯淖污泥之中,皭然泥而不滓者

(3)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背诵和默写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慎”“濯”“淖”“皭”“滓”。

18. 独辟蹊径 推陈出新 沾沾自喜

19.“小小红船”运用了借代的手法,以“小小红船”代指中国共产党的初创时期, “新时代航道的‘中国巨轮”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用“新时代航道的‘中国巨轮”喻指历经百年航程、领航中国行稳致远的中国共产党。从“小小红船”到“中国巨轮”,具体形象地描述了中国共产党由小到大,由草创到主宰中国命运的发展过程。

【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处,根据“‘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可知,这些都是中国共产党开辟出的新道路新方法,是与别的国家不同的,所以应填“独辟蹊径”。“独辟蹊径”:单独开出一条道路。比喻独创出新风格或新方法。

第二处,应与“每一次的打破陈规”“每一次的自我革命”“焕发出了新的生机与活力”意思相近,形成并列结构,所以应填“推陈出新”。“推陈出新”:指去掉旧事物的糟粕,取其精华,并使它向新的方向发展。

第三处,此处语句要表达的意思是中国共产党人不应该对过去取得的成绩感到满足,对过去功劳的自我骄傲。所以应填“沾沾自喜”。沾沾自喜:形容自以为很好,洋洋自得的样子。

第四处,结合“时刻保持开拓创新、锐意进取、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可知,表达的是保持这种精神,长久坚持下去,实现“把党的伟大事业推向更加辉煌的远方”的目标。所以应填“持之以恒”。持之以恒:长久地坚持下去。

19.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小小红船”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小小”强调力量弱小,“红船”指“中国共产党”,用“小小红船”来代指中国共产党的初创时期。

“新时代航道的‘中国巨轮”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巨轮”强调力量的壮大,用“新时代航道的‘中国巨轮”喻指历经百年航程、领航中国行稳致远的中国共产党。

从“小小红船”到“中国巨轮”,生动具体形象地描述了中国共产党由小到大,由草创到主宰中国命运的发展过程。

20.①是各种“手机病”的发生 ②眼科才是灾区 ③上网是一把双刃剑

21.经过长期大量的蓝光照射,眼睛会发生眼底黄斑病,严重的会造成患者眼底视网膜黄斑区的视觉细胞损伤。

22.此处“下”不是实指其意,而是有特殊含义,且有强调作用,故要加上引号。

【解析】20.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①此处为后面文段的总领句,后文谈到各类手机病,故填:是各种“手机病”的发生。

②结合后文可知眼科病很严重,对应“相对于骨科”“且是‘重灾区’”,应填“眼科才是灾区”。

③此处上承上网的害处,下对应“这把‘剑’一面是便利,另一面是各种‘病’”,可知是说上网是一把剑,是有利有弊的剑,故填“上网是一把双刃剑”。

21.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线句子有二处语病:

一是“经过长期大量的蓝光照射,会发生眼底黄斑病”滥用介词导致主语残缺,可在“会发生”前面加“眼睛”;

二是“严重的会使患者造成”句式杂糅,可改为“严重的会造成患者”或“严重的会使患者”。

22.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此处“下”是对应前文“上”而来,指离开网络,不是其字面意思,故需要加上引号来表示特殊含义。同时文句强调不要沉迷网络,要有健康合理的生活方式,所以要“下”网,为了强调此意,故也要用引号。

23.略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材料的核心词是“沉没成本”。“沉没成本”是经济术语,但从心理学层面来说,涵盖了普遍的生活现象。经济活动中的成本是用钱来核算的,日常生活中的成本包括金钱、精力、时间等等,“沉没成本”是“已经付出且不可收回的成本”。材料中的“按理说”中的“理”是道理、理性。人作为感情动物,理性时常处于下风,想心平气和地接受“沉没成本”比想象中要难得多。因为付出了,所以才很难从“沉没成本”的陷阱中抽离出来。所以不难理解这样一些现象:商家要顾客提前交定金,赌徒总是一赌再赌,被家暴的女性通常选择忍耐……很多旁观者清的事,可当事人偏偏不肯下定决心斩断乱麻,他们的固执和坚持不是出于热爱,也不能算是韧性,很大程度是厌恶沉没成本的心理在作祟。正因为如此,才要理性看待沉没成本。不能奢望做每一个决策都是对的,更不必执着于“有付出必有回报”。当前做决策,考虑的是“当下和未来”,而不应再想考虑已经回不去的过去。一个理性的人,一个达观的人,是懂得向前看的人。要分清放不下沉没成本与感情上的“恋旧”是两回事:前者除了麻烦不断并无好处;而后者不伤害现有和未来生活,甚至还有让人称道的诗意浪漫。

考生可以从如下三个方面思考:首先是“让过去的彻底过去”,过不去就会把人生过成悲剧。其次是不要因为“沉没成本”的存在而害怕付出,零成本低成本也是种风险,极有可能零收获负收获。再次可以反其道而谈,有人擅长利用厌恶损失的心理,先付出成本,再打捞“成本”,比如报名参加雅思班,买健身卡,这种已经付出了但是否回收的全赖如何选择:一旦放弃就成了沉没成本;若坚持学习就不吃亏,从而逼迫自己做成某事。如果考生有第四种、第五种新颖解读,只要在这个话题下都可。

需要注意的是,考生不论写什么,都不能脱离“成本”这个大前提,如果抛开它空谈“要理性不要感性”“要正确选择”“不能沉溺过去”“要坚持不懈”属于偏离题意。

历史上有关“沉没成本”的经典案例不少,如果学生有积累,可能会写得开阔一些。比如:政治上,美国对越 战的态度,经济上,20世纪60年代,英法政府联合投资开发大型超音速客机等等。个人而言,张幼仪的故事,圣雄甘地被挤掉一只鞋又主动扔掉一只鞋的故事等。例子不是最要紧的,说理最为关键。作文不能止于现象罗列,要对这种心理进行是非判断,分析原因和提出建议。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无论哪一点,都离不开核心问题:人生的有限性,“时间是有限的,资源是稀缺的,选择是有代价的。”

行文构思上,可以概述材料,引出“沉没成本”这一概念。接着分析沉没成本陷阱究竟是什么,并对此做出是非判断,如人们“用付出的多少去判断决策的对错,是不理智的”“紧紧不放,可能是抱残守缺”。然后分析原因,即为什么会落入陷阱,如舍不得,资源稀缺,物质匮乏,精力不足,春秋无多,信心不足……导致跟沉没成本较劲儿,同样一件事,年轻人当机立断,中年人瞻前顾后;否认之前的决策,从面子情感上很难。“不甘心”;不愿意承担放弃的风险;相信“坚持会有回报”,深受不放弃的文化的渐染;“孔乙己”式的执迷;侥幸心理,即使已预料到败局,但“万一成功了呢”;最后从怎么做的角度进行阐述,如断舍离,“赔了夫人,不能再折兵”“别为打翻的牛奶哭泣”,并总结全文。

立意:

1.执着于过去,过不好未来。

2.拒绝一条道跑到黑。

3.不纠结过往,敢于半途而废。

4.承认事实,放弃幻想。

5.将错就错可能导致错上加错。

6.及时止损,方能断臂求生。

7.不纠结,重要的是往前看。

8.放下即是成全。

9.遵从本心,活在当下,为自己的思想减负。

10.人生之局,可以悔棋。

11.敢输,才会赢。

12.逼自己一把,先把帽子扔过墙。

微信搜索关注公众号:5068教学资料

温馨提示:查看完整版及各省份高考试卷真题,可下载全文查看或微信搜索公众号【5068教学资料】,关注后在对话框回复【高考真题】即可免费获取。

高三期末考试怎么复习

制定复习计划:在复习之前,要制定一份详细的复习计划,明确每天要复习的内容和时间,做到有条不紊。

重视基础知识:期末考试考察的是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因此要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掌握,特别是概念、公式、定理等核心知识点。

做好笔记和总结:复习时要做好笔记和总结,把知识点、重点、难点、易错点记录下来,方便以后回顾和复习。

多做练习题:通过做练习题可以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同时也可以提高解题能力和应试技巧。

复习错题和难题:复习时要注重错题和难题的复习,这些题目往往是学生掌握不扎实或者理解不透彻的地方,需要重点突破。

注重心态调整:期末考试前要保持积极的心态,不要过于紧张和焦虑,同时也要避免放松警惕。

做好时间管理:在复习过程中要合理安排时间,做好时间管理,避免拖延和浪费时间。

总之,高三期末考试的复习需要注重全面性、系统性和针对性,同时也要注意心态调整和时间管理。只有做好充分的准备,才能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新高考高三期末考试的意义

检测一轮复习成果:期末考试通常是一轮复习结束后进行的测试,通过考试可以检验考生对一轮复习知识的掌握程度和理解深度,从而让考生了解自己在学习中的不足和漏洞,为后续的复习提供参考。

定位和规划升学路径:对于参加市区统考的学生来说,期末考试的成绩可以大致反映其在所在区的排名,为后续的高考志愿规划和升学路径选择提供重要参考。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考试情况,初步圈定目标高校,再结合高考志愿规划进行有针对性的备考。

影响特殊招生计划:一些特殊招生途径,如强基计划、综合评价等,通常会考虑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成绩作为综合素质评价的一部分,对综合评价初审有着本质上的影响。

检测和适应高考模式:新高考模式下,考试科目、题型和分值分配都有所改变,考生可以通过期末考试熟悉和适应这种新的高考模式,为即将到来的高考做好准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高三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及答案解析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