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模板合集九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9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篇1
通过对不同的课文写作方法的分析,理解其对表达主题思想的作用。下面梳理了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案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
【单元学习目标】
一、学习用对比、象征的修辞手法展示人物精神世界、抒发思想感情。
二、通过对不同的写作方法的分析,理解其对表达主题思想的作用。
三、理解“面对逆境”不屈不挠的思想意义,培养勇于奋斗的意识。
【基础知识学习】
一、叙述方式有:顺序、倒叙、插叙等。
二、圈划符号介绍:
1.用不同的符号表示不同的意思。一般来说,词语用圈点(实点、小圈、大圈等),句段用线框(虚线、直线、曲线、粗线、线框等)。
2.句子成分常用符号:主语(双线)、谓语(单线)、宾语(曲线)、定语( )、状语[ ]、补语〈 〉、中心语……。
3.圈画的符号不能太复杂,杂了就会搞不清;圈画的内容不能太繁多,多了等于没有。要克服任意圈画的坏习惯。
【教学安排】
《密室日记》二课时。
《你是我的辞典》二课时。
《生命之线》一课时。
《石缝间的生命》一课时。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二课时。
【每周一诗】
1. 背诵王驾《古意》:
夫戍萧关妾在吴,西风吹妾妾忧夫。
一行书信千行泪,寒到君边衣到无。
背诵范仲淹《江上渔者》: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2. 王驾,唐代诗人。
3. 范仲淹,宋代文学家。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篇2
一、教学目标
① 速读课文,能概述课文内容。
② 掌握并学习抓住事物特征进行说明的写法。
③ 理解说明的思路及说明方法。
④ 培养学生观察热爱自然的情趣。
二、教学重点
理解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理解说明的思路及说明方法的应用。
三、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好授课内容及多媒体课件,学生做好预习,搜集有关天气的谚语,注意观察天空中的云,同时要积累课文中的佳词妙句,为课堂交流做好充分准备。
四、教学内容
这是一篇科普文。作者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从两个方面介绍了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形态的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光彩的云和天气的关系。
本文思路清晰,紧扣题目进行说明,不但说明看云可以识天气,还进一步说明云和天气变化的关系十分密切,由说云是天气变化的招牌,再说怎样看云识天气。云的种类很多,但文章从现象人手,进而触及到事物的本质。如:云的形态和光彩是现象,云和天气变化的关系是本质。说明层次清晰,将看云识天气事理说清楚,最后说明看云识天气的目的。
五、教学设计
1、精心导入
① 可用大屏幕多媒体展示空中的云的各种景象,引出课题。
② 也可通过谚语或诗歌来引出课题。
③ 还可以请学生从课前准备中谈谈自己的积累和观察。例如:
a. 你观察了天空中的云吗?有怎样的感受?用简短的话说明。
b. 你在预习中搜集积累了哪些有关云和天气的成语、俗语、谚语?请同学们相互交流 下,好吗?
以上各种导人,只要精心设计,认真准备,都可达到导人课题的目的。
2、出示目标并板书课题
课题:看云识天气
3、感知内容
① 检查预习中的字词。
② 请学生自读课文或齐读课文,教师正音正字。
③ 请仔细看问题,再读课文并小组讨论。
问题组:a.全文主要说了什么内容?请简要概括。b.文章的基本思路是怎样的?可分为几部分?
学生讨论后可以明确:全文主要介绍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形态的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光彩的云和天气的关系。基本思路是先总说云的作用,再说明云和天气的关系(这其中有两小层:云的形态变化和天气的关系;云的光彩现象和天气的关系)。最后是总说,说明看云识天气的目的。
4、研读赏析
① 教师导学:科普说明文的学习,可以遵循规律,即:抓特征、理顺序、用方法、语言准。从以上四个方面去研读一篇文章,会更加清晰。
② 自主探究:出示表格图,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填表,准确列出云及其光彩的种类、特征和它们分别表示的天气情况。
可让学生自行设计表格,在阅读中思考:a.共有几种类型的云?b.表格如何设计得简洁明了?巳也可以每个小组设计一种。设计后同学之间相互交流,也可通过实物投影仪在班上讲述自己的设计和理解,教师进行总结,通过设计帮助学生清楚地理解课文。
教师总结指导:将云分为两大类,按云的形态可分为晴天云和雨雪天的云;再按云的光彩分四种。只要顺序合理即可,设计的简洁些、详细些都可以,给学生一定的空间。
学生讨论填表后,教师进一步指导:通过表格的填写可以看出,作者抓住了说明事物的特征??云和天气的关系,同时有一定的合理说明顺序??总分。为了将事物事理说明得更加清楚,作者运用了不少说明方法。例如:分类别、打比方等等(当然也有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总括看来可称为生动说明。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语言的准确性,
请同学们研读讨论。
③合作探究
a. 能举例说明文章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吗?它们的作用分别是什么?
b. 能举例说明文章语言的准确性吗?它们的作用如何?
学生可以讨论并畅所欲言,也许所说的不一定完全准确,但只要敢于探索,大胆讲述,教师都应表示赞赏,并进一步引导学生明确:按照不同的光彩,作者把云分为四种??晕、华、虹、霞。把它们之间的差别,进行了比较说明,这种作比较的方法更好地突出了云和天气关系的特征。许多句子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不仅使文章生动,更重要的是让云的特征更加鲜明。用词准确,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往往去掉可以吗?为什么???体现语言的准确性。
④反馈交流
学生再次速读课文,看大屏幕展示的题目,交流思考,看看本节课有哪些收获。
(出示投影)读课文,理解概括交流对以下问题的解答。比一比,哪一组思维更敏捷,
问题组:
a.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第1自然段的内容。
b.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 一句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c.第3自然段中总结四种薄云特点的一句话是什么?
d.根据课文举例说明云是天气变化的标志(单一例即可)。
e.举例说明看云识天气对工农业生产的好处。
学生讨论后,教师引导小结:a.第1自然段指出了云和天气的密切关系,说明看云可以识天气;b.这句话的作用是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c.卷云、卷积云、积云、高积云都是很美丽的云;d.雨层云形成,连绵不断的雨雪也就开始下降;e.论述有理即可。
总结:通过对文章的学习,不仅了解了看云可以识天气的内容,还学习了怎样将事理说清楚,并把握住了一般说明文的说明方法,那就是:抓特征,理顺序,用方法,语言准。
5、延伸作业
用本课学过的说明方法,写一篇小小说明文,向同学们介绍一种自然现象。题目自拟。 -
6、信息反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篇3
一、教学目标
① 学习积累一些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② 体会“山市”的形成及神奇、壮丽的幻景。
③ 探究“山市”形成的科学原理,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体会山市的形成及神奇壮丽的幻景,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联想及想像能力。
三、课前准备
教师可搜集有关资料做成多媒体课件。导人中或结束时能讲清“山市”形成的原理。学生借助工具书认识生字词,反复阅读。爱好美术的同学可用绘画展示“山市”的美景。
四、教学内容
《山市》是清代文学家蒲松龄所写的一篇文言文,描绘的是山中蜃景,与“海市蜃楼”相似。文中描绘了从山市开始出现到最后消失的变化过程,给人以神奇而又壮丽的感觉。文章语言精炼生动,可以引导学生展开想像,去揣摩、理解。通过研读对这一现象进行适当探究。
五、教学设计
1、恰当导入
① 可以由“海市蜃楼”的画面或图片导人,也可以播放有关的录像,渲染气氛,引导学生进入状态。
② 也可以讲传说、讲故事,创设情景,引起学生的兴趣。许多人都听说过海市蜃楼,却无缘目睹这种神奇。有道是“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飘渺间”,清代文学家蒲松龄为我们写下的《山市》,描绘了山中蜃景,与我们所说的海市蜃楼略有不同。山市是一种科学现象,它到底有怎样的奇观呢?让我们走进这山市,去感受这山市的奇妙吧!
出示目标并板书课题。
2、课题:山市
3、学习目标:a.学习积累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b.体会“山市”的形成及神奇批丽的幻景。
c.探究“山市”形成的科学道理,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科学精神。
4、整体感知
教师引导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学习文言文,“研讨与练习”所列字词:孤塔耸起插青冥 碧瓦飞甍 历历在目 风定天清 一切乌有 直接霄汉 黯然缥缈
检查预习,大屏幕出示字词,学生识记。
自学课下注释。
教师导读:阅读文言文须掌握合理的方法步骤。方法适当,可以提高阅读效率。(大屏幕出示方法)
①通览全文,了解全貌 ②逐词逐句,通懂其义
a.识记生字词 a.分析理解词语
{b.断清句层次 {b.省略补出翻译
c.朗读按标点 c.精读分析理解
d.难句村出来 d.画批圈点小结
对以上方法加以解释指导,引导学生懂得好文不厌百回读,在诵读中理解,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古文多诵读的道理。引导学生“初读通语句,再读明大意,三读有感悟,四读品内涵,五读得启迪”,在诵读中展开联想和想像。
自主学习
① 学生在自由诵读和教师的学法指导下,自由地进行初读、再读、三读后开展竞读。每小组推荐同学进行朗读比赛,各组对每组参读的同学进行评价。教师参与学习过程。
② 学生看注释讲内容,直译即可。各小组互相帮助,理解句子的含义。
③ 学生讲述内容后,各组之间相互质疑,相互解答。教师适时点拨,并加以补充。
5、探究想像
学生讨论后可自讲:
① 山市出现的全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
② 结尾的作用是什么?
③ 怎样欣赏感受这神奇的山市,能否用科学解释其中的道理?
④ 想像一下,山市是怎样一幅神奇的画面。
学生相互研究讨论后,教师可帮助明确。
纵观山市的出现分三个阶段:初现孤塔宫殿,再展城郭恢宏,又看危楼出现。结尾照应开头,这里说的“山市”跟“海市”一样,是一种因折光反射而形成的自然景象,它美丽而又奇特,多少年也难得出现,少数人偶遇,多数人难得一见。此是作者根据目击者的叙述所写,令人回味无穷。
让学生想像一下,山市到底会是一幅什么美景呢?可以让绘画好的同学画出,在班里展示欣赏。然后总结补充:其实,美的东西也许留在想像中会更美,想有多美有多美,正是:此时无画胜有画。
5、拓展练习
① 请用自己的话向家长描绘一下美丽神奇的山市。
② 继续收集有关山市或海市蜃楼的故事。
③ 可以读读蒲松龄的其他文章,了解其创作风格。
6、信息反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积累丰富的词语和生动的句子,有感情并准确的朗读课文。
2、体味作者笔下四季雨的不同特点,体会作者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3、把握文章“总—分—总”的结构,学习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在写景散文中的运用。
4、感受自然万物的美好,感悟作者自然与生命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体味作者笔下四季雨的不同特点,体会作者所抒发的思想感情。把握文章“总——分——总”的结构,学习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在写景散文中的运用。
[教学设想]
本文最突出的特点是画面美,教学中在整体把握文章的基础上,调动学生共同分析文章的画面美,并领会作者抓住特征写景时用笔之细腻,同时领悟、体会作者外露的情感。
[教学方法]自读法、朗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多媒体展示)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韩愈 《早春》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王维 《山居秋暝》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僧志南 《绝句》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苏轼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梧桐叶上三更雨,叶叶声声是别离。——周紫芝 《鹧鸪天》
雷声千嶂落,雨色万峰来。——李攀龙《广阳山道中》
雨在古代诗人笔下,已经被写得如此之美,在当代诗人眼里,它会是怎样的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当代的“抒情诗之王”刘湛秋先生的散文——《雨的四季》。
二、 字词预习检查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预习的字词,弄清字词读音、字形以及含义。组内练写,互相检查。)
注①读准字音。
静谧( mì ) 莅临( lì ) 吝啬( lìn )( sè )
咄咄逼人(duō ) 粗犷(guǎng ) 干涩(sè )
②掌握下列词语
静谧:安静。谧,安宁、平静。
莅临:来到、来临(多指贵宾)。
吝啬:过分爱惜财物,不舍得给别人,也不舍得自己用。
淅淅沥沥:形容轻微的风声、雨声、落叶声等。
咄咄逼人:形容气势汹汹,盛气凌人。
三、 朗读训练
1、配乐欣赏,初步感知。
2、齐读课文,注意朗读时的重音和停连。
四、文本分析(以小组为单位,互相讨论分析)
1、文章的写作思路。
2、用两三个词语概括每个季节的雨的特点。
春雨的特点:美丽而娇媚
夏雨的特点:热烈而粗犷
秋雨的特点:端庄而沉思
冬雨的特点:自然而平静
3、作者的情感
文章通过对雨在四季中的不同特点的描绘,抒发了作者对雨的爱恋和赞美之情,表现了作者对生命与大自然的热爱
4、请几位同学分别朗读2——5段。
五、难点分析(小组合作交流,展示自己小组讨论结果)
1、文章没有直接描写春雨,而是写万物经雨洗淋后的情态。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这段文字写了春雨给万物带来的变化,是间接描写,展现了雨过天晴的春意盎然。间接抒发了对春雨的爱恋之情。21cnjy.com
2、凄冷的秋雨为什么能纯净人们的灵魂呢?
秋天的雨,端庄而又沉静。在人们劳累了一个春夏,收获的时节,给人安静与深思,秋雨使人静谧,使人怀想,使人动情,所以说可以纯净人的灵魂。21
3、这种“特殊的温暖”,是一种怎样的感觉?
冬雨给人以清冷和柔和的,万物经过冬天的洗涤,使人感觉到湿润、明亮与温暖,让人忘记冷冽的寒风,干涩而苦的气息,忘记了严冬。W
4、上文写雨多用“她”或“它”指称,为何这一段改称“你”。
用第二人称称呼雨,显得更亲切感人,更能充分表达出作者对雨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六、修辞分析
学生找出文中运用了修辞的语句,并选出一句自己喜欢的句子谈谈。
七、作业
1、有感情并准确的朗读课文。
2、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到积累本上。
3、以“风的四季”为主题,运用比喻、拟人或者排比的修辞手法写几句话。
【教学总结】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的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同时它还强调“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由此可以看出阅读是一个学生个性化表达的过程,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独特的感受。
在引导学生感受优美散文时,要立足学生,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挥,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得能力。我基于新课标的要求,同时了解到七年级的学生对散文有一定了解,但是学生在感受散文和鉴赏散文的能力上还有所欠缺。因此我在设计这边课文时,通过让学生四读课文,去感受散文的优美。首先初读课文,在朗读的过程中让学生解决文章中的生字词,了解这篇文章的内容,同时要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拿出手中笔进行批注,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看书的习惯。阅读完之后检测学生对这篇文章的生字词掌握情况,并对一些易错、难懂的字词进行讲解。其次,让学生带着问题二读文章,“这篇写得是雨的四季,那么雨在四季有什么特点呢?”设计这个问题是为了学生从整体上去把握这篇文章的内容,很多学生会从文中圈画出雨的夏、秋、冬季的特点,但对于雨在春季的'特点不知道如何去总结。我在这点做得不太好,没有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由易到难、由浅到深的有层次引导,这使学生直接去总结雨在春季的特点时显得不知所从,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会注意学生自身的特点,循序渐进地引导。再次让学生三读文章,感受散文的美,在这个环节中我主要让学生从文中找出一处自己喜欢的语句进行赏析,可以从修辞、不同的角度等方面进行赏析,注重培养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欣赏美和鉴赏美的能力。但从这个环节我也了解到一些学生存在的问题,第一个是学生对一些修辞把握得还不是很到位,例如一部分同学不能够准确区分比喻和拟人。第二是让学生对课文进行鉴赏时,学生不知道从哪些方面下手。对于这些不足,在今后的学习中要进行专项练习加以巩固。最后,再让学生四读课文,体会作者在文中渗透的感情。
虽然这堂课结束了,但我的人生教学课堂才刚刚开始,对于刚刚讲过的这堂课,觉得自己对本篇文章的重心把握得还算准确,思路还算清晰,但是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如让学生个性化读的时间少;在鉴赏课文美的时候,对学生的引导不到位;课堂中语言不够简练,造成拖堂的现象。了解到自己存在着不足,在以后工作中要努力提升自己、改善自己、虚心学习、不断提升自己。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篇5
二)
童趣
一、学习目标
①背诵、翻译全文。
②理解作者的精神体验??“物外之趣”。
③领悟作者的奇思妙想,丰富自己的想像力。
二、学习重难点
①掌握文言词句,
②感悟“物外之趣”。
三、课前准备
①预习课文,了解大意。
②掌握字词。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
①反复朗读,疏通文意。
②理解课文内容。
二、自学设计
1、导入
同学们,儿童是天真烂漫的,他们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和幻想。
“青梅竹马”这个成语大家都是知道的。可是你们知道其中“竹马”是什么意思吗?李白有诗云:“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其中“竹马”就是小孩子将竹竿跨在裆下当作马来骑。这种想像和做法很有意思吧。
今天我们来学习清代文学家沈复的短文《童趣》。文章中趣事,可能勾起我们许多儿时的回忆,许多奇思妙想或许能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启发。
板书课题。
2、作品、作者简介
3、教师导学
文言文是古代的书面语,特点是简洁、典雅。它与现代汉语一脉相承,只要有信心,并不难学。学习文言文是为了继承民族的文化遗产,又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历史,还可以丰富我们的语言。学好文言文关键在于培养语感。一是要熟读、背诵;二是要用心领悟;三是不断积累文言词汇。
学习本文,首先要疏通文意。其次,要重视朗读背诵。在朗读时,要很好地把握语气和节奏,要大声地读,读出点文言味儿来,读出文章的主旨。
4、朗读课文
采用多种形式反复诵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在朗读方法上,教师要在语音、语气、节奏、感情等方面给学生以指导和点拨。
解释词义,疏通文意
①默读课文,揣摩课文内容,试着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搞不清的四人小组讨论,合作解决。
a.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b.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c.昂首观之,项为之强。d.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
e.果如鹤唳云端。f.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g.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h.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i.昂首观之,项为之强。j.徐喷以烟。
k.以草为林。l.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②在教师的帮助下,试着让学生将课文译成现代汉语。
③反复朗读课文,并让学生试着划分朗读节奏。
三、作业
①完成“研讨和练习”二。
②写复述课文内容的提纲。
③思考题:课文中所说的“物外之趣”指的什么?作者为什么会产生“物外之趣”?这对你有什么启发?
第二课时
一、教学内容
①理解课文中表现的“物外之趣”。
②认识“物外之趣”这一精神体验的意义。
二、自学设计
1、检查作业
复述、背诵、翻译课文。
2、研读与赏析
①教师导学
a.这篇课文的主旨是什么?
b.请概括地说出作者记叙了哪几件“物外之趣”?
②合作探究
四人小组讨论,教师适时启发、点拨、引导。
a.参考注解,试说说作者提到的“物外之趣”指的是什么?
[提示]“物外”,指超出事物本身。“物外之趣”是作者根据眼前自然景物的形象,在头脑中创造出超出事物原本特性的新的形象,从中得到的乐趣。它是一种精神体验。应该理解到,作者把原来这三件自然之物大化、美化、情感化、理想化,感到奥妙无穷而乐在其中,这便是“物外之趣”。这表明作者在幼年时已经有了自发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
b.你认为这种“物外之趣”是怎样产生的?
[提示]是借助于丰富的联想和想像创造出来的。
3、体验与反思
a.你有没有过类似的经历?试展示一下自己的想像力和创造力。
鼓励同学们敞开述说,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围绕中心畅谈体会,做好评价。
b.讨论:这篇课文对你有怎样的启发?
[提示]联想和想像是创新的基础。我们要培养创新能力,首先要培养自己的联想和想像的能力。我们要保持青少年特有的好奇心和富于幻想的特点,勇于实践,做一个敢想敢做、勇于开拓的人。
c.你认为怎样做才算是一个有情趣的人?
[提示]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富于联想和想像,有一定的审美能力,能发现美、认识美。
答案不求统一,只要言之成理即可。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对有创意的回答,教师要给予热情鼓励。
多角度思考
“我”为小虫打抱不平,为什么只是“驱之别院”,而不是将癞蛤蟆处死?
提示:a、珍惜生命。b、处置有度
三、作业
a、 完成“研讨与练习”一。
b、 将“体验反思b”写成300字的短文。
四、小结
同学们,《童趣》是一篇饶有兴味的文章。作者的奇思妙想引发我们很多美丽的联想和想像。其实世界上许多重大的发明,
都是在联想、想像甚至幻想中产生的。少年儿童有着天生的好奇心,我们应当把它充分开发出来,使我们的生活、学习更加
多姿多彩。同时希望同学们能逐渐引起对文言文兴趣,多多积累文言词汇,为今后学习文言文打好基础。
五、板书设计
自然景物
思维方式
新的形象
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
联想和想象
群鹤舞空
怡然称快
草丛、虫蚊、土砾
森林、野兽、丘壑
怡然自得
癞蛤蟆
庞然大物
大快人心(鞭打、驱赶)
六、信息反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有节奏地朗读课文,通过反复朗读感知诗歌思乡情感;
2分析诗歌中的景物描写,把握诗人复杂的心理活动;
3领悟“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所蕴含的哲理,学习诗人乐观积极的进取精神。
一、导入
讲《三国演义》第五十五回: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的故事。
这就是著名的“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的故事”的故事。同学们注意到“甘露寺”,这座寺庙坐落在某座山上,这座山,可以说是三国山,充满着英雄豪气,素以“天下第一江山”闻名于世,这座山叫做“北固山”,这座山,还成就了一位诗人,他就是王湾。
王湾是唐代诗人,他流传至今最有名的诗歌就是《次北固山下》,相传这首诗得到当时的宰相张说的极度赞赏,并亲自书写悬挂于宰相政事堂上,让文人学士作为学习的典范。唐末诗人郑谷还说“何如海日生残夜,一句能令万古传”。
到底《次北固山下》是一首怎样的诗歌,竟有如此大的魅力呢,我们一起来学习。
二、题解
同学们看题目,北固山我们知道是一座山名,这个次字怎么理解呢?(是量词一次两次呢,还是说是“仅次”呢还是“次品”的次呢?)我们还知道哪些题目中饱含景点的古诗词啊?(望庐山瀑布、登鹳雀楼)这里的望、登都是作动词解释,所以,次也可能是动词解释,看注释,对,是动词“停靠”的意思。
解了题目,我们进入诗歌的内容。请同学们对照注释,读懂诗歌的内容。有不懂的请做好记录。
同学们,遇到难题了吗?请提出来。
(请学生回答,老师辅助)
并补充学生没有注意到的问题。
三、朗读
1凭印象初读:请同学们在理解字面意思的基础上,齐读一遍,读出自己的体会。
同学们读完了,你能说说你刚才读的时候,是用怎么样的情感去朗读的?并说说原因。
2教师范读:老师也想以朗诵的形式来表达自己对诗歌的理解,请同学们听听,给老师点评点评。(教师除了要注意情感部分,更要突出语气语速停顿重音等等)
学生点评:1节奏韵律 2情感表达
3教师指导:既然大家都觉得老师读得好,那我就把我的小窍门告诉大家。
4领会后再读:同学们琢磨了几分钟,一定有所收获了吧!不如来展示展示,谁愿意?
4全班齐读:请同学们再齐读一遍。
四、分析
同学们通过反复朗读,体会到了诗人的浓浓的思乡之情,这种思想之情是在什么情况下被激发出来的呢?作者传达的是单一的乡愁吗?我们对诗歌进行分析理解,找到答案。
1、理解首联和颔联中诗人的感情,品味颔联。
作者乘着一叶扁舟在绿水中前进,他要驶向青山,而思绪已飘向青山之外遥远的客路。诗人为什么要写他的道路还在青山之外呢?
提示:暗含旅途奔波之意。
途中天气如何?你从哪些诗句中知道的?
提示:和风吹拂,春意融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春潮涌涨,江水浩淼,两岸之间的水面显得很宽阔。和顺的风吹得船帆端端直直地高挂着。清代的王夫之赞这句“以小景传大景之神”,你觉得它写出了什么样的大景?
提示: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
置身在青山绿水中,眼见潮平岸阔,风正帆悬,到处都是春天的气息,诗人此时该是怎样的心情?
愉快,舒畅
请带着愉快的心情,深吸一口气,扩张心胸,朗诵前四句。
2、品味颈联
不知不觉,已到残夜。作者见到了什么景象?
齐读,“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有人说这两句诗“形容景物,妙绝千古”,请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这两句诗的意境。
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
作者在这两句诗中流露出什么感情?
提示:感慨时间过得太快,白天和夜晚,旧年和新春,为何这般匆匆啊?
请带着无限的感慨朗读这两句诗。语调要深沉舒缓。
诗人在这两句诗中表达的不仅是对时光易逝的感慨,请听老师读,注意声调、重音。强调生,入。为什么不用“升”?
使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
提示:拟人化的手法赋予海日江春人的意志和情思,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 美好的新生的事物必将取代旧的事物,光明必将取代黑暗。
所以,这句诗还流露了诗人什么样的情绪?
提示:乐观积极向上的情绪,朗读时声调可高一些。
请用这种情绪朗读。
男女重读,女感慨,男乐观。
你能从这两句诗中知道这是一年中的什么日子吗?知道具体的时间吗?
提示:岁末腊残之夜,岁末,正是旅人归家的时间,夜晚,正是在家中安眠的时候,此时的诗人却停泊在北固山下,遥望着“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正因为彻夜未眠呀。
他在想什么?想像诗人此时的内心活动
请学生回答。
提示:想家中妻儿父母;想一年又一年,一日又一日,不知何时能回家;想写信……
请再带着这种思念朗读,语调要忧伤一点。
3.品味尾联:
请北归的大雁捎个信吧!
齐读最后两句诗,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这是多么无奈的希望啊,这是多么惆怅的希望啊,请用惆怅而又无奈的语气朗读后两句诗。
大雁飞过,诗人会说些什么。
提示:诗人倾吐的句句是思念,是乡愁,是归意。
带着这样的感情朗读,男女重读,男略高,女低
五、小结
王湾的《次北固山下》千古流传,寓情于景,景中含理,打动人的不仅仅是他深深的思乡之情,还有他乐观积极的情绪,每当我们处于低谷的事情,不要气馁,想想王湾告诉我们的: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美好的新生的事物必将取代旧的事物,光明必将取代黑暗!
下课。
六、板书设计
次北固山下
王湾
首联:羁旅
颔联: 以小景传大景之神 寓情于景, 景中含理
颈联:理
尾联:情
【教学总结】
这节课为了体现课程标准改革精神,主要围绕课程标准的三个维度目标进行设计,全面考虑了学生在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接受的教育,培养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案体现了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以生为本”的课改思想。
2、积极实施教学评价,提高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习习惯。
3、创设的诗歌学习情景,增强感悟。
4、合理引导学生质疑,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5、注重对诗歌进行感悟教学,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融为一体。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篇7
一、教学目标
①反复朗读,感知内容,体会美
②理清思路,揣摩词语,品味语言。
③联系实际,广泛阅读,开阔视野。
二、教学重点
反复朗读,感知内容,揣摩词语,品味语言。
三、课前准备
古今中外写春的作品很多,课前布置
学生去搜集关于春的诗文,以开阔视野,
拓展思路,增加知识积累。
四、教学内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五、教学设计
1、整体感悟
①导入新课
(大屏幕出示春的六幅画面,打乱次序。)
屏幕上这一幅幅的画面,让我们在美丽的春光中陶醉,为那洋溢的诗情所感染,为那盎然的生机所激动。春,会在我们的心灵中幻化出一派充满诗情画意的美好景象。春天是美丽的,当我们带着对美好景物的热爱、赞美之情的时候,我们思想的河流会跳动出充满对生命热爱的美妙无比的浪花;我们感情的波澜也会在秀美迤逦的景色的云海中起伏飘荡。朱自清先生在散文《春》中所描绘的景物就充盈着跃动的活力和生命的灵气。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春》,了解感知作者是怎样用心灵去感受春天的景物、将自己的情感倾注其中的。
出示目标,板书课题。
②感知内容
a.认知性朗读,读准字音,疏通字词,朗读中教师正音,学生圈点。
b.感知性朗读,朗读时记住课文内容,并将大屏幕上的画面按课文内容的顺序重新排列,从而理清文中的思路。
勾勒轮廓
春草图草报春
春花图花争春
盼春绘春春风图风唱春颂春
春雨图雨润春
迎春图人迎春
2、研读与赏析
朱自清先生将自己的感情融于景物中,在他的笔下,所有的景物??那小草,那春花,无不充盈着跃动的活力和生命的灵气,以至于也撩拨起我们的喜爱之情。
①潜心精读:
[问题组]
a.你喜欢朱自清先生描绘的哪一幅图画?
b.说说你为什么喜欢?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赏析好词好句)
c、读一读,读出情。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学生自由朗读、思考、体味后,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每组推举一人全班讨论发言。全班讨论回答,明确上述问题。
“说说你为什么喜欢”一题,是让学生自己去读书,去感悟,可以是一个词用得好,可以是一句话写得形象、生动。
[明确]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钻”字用得好,“钻”表现了生命力顽强,写出了春草而出的挤劲。“偷偷地”写出了不经意间,春草已悄然而出的情景。这样写赋予小草以感情和意识,富有情趣,惹人喜爱。“偷偷地”要轻读,将“钻”换成“长”或“蹿”就平淡了,既没有了那种顽强的生命力,语言也不生动形象了。
“嫩嫩的,绿绿的”本该在“小草”的前面,为什么放在句末???放在句末,单独从句子中拿出来,主要是为了强调,突出了小草嫩绿的特点,同时使句子生动活泼,富有生气。读时第一个字重读,后两字要轻。将“嫩嫩的,绿绿的”放回原来应在的位置,作比较朗读,体味其不同的效果。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抚摸是一种温暖、亲切、慈爱、幸春天是
福,含有深情的感觉。
课文最后三段的三个比喻句,总写春天的新、美、力。春天是新的,她有旺盛的生命力;春天是美的,她活泼生动;春天是健壮的,她充满了力量。
“盼望着,盼望着”??期待春天的心情多么殷切。东风来了??报告春天的消息。春天的脚步近了??赋予春以人的动作,表现了作者殷切而又喜悦的心情。
春风是无形的,是难以描绘的。作者娴熟地从触觉、听觉、嗅觉的角度,把无形、无味、五色的春风写得有声有色,有情有感。
学生还可以找出多处去理解、品味、鉴赏、朗读。
3、[教师小结]
在理清了文章的思路之后,同学们针对自己喜爱的图画,抓住重点的字词句,仔细品味、赏析,真正体味到了《春》一文准确生动、朴实鲜活、异常精美的语言。文章开头写盼春,以“脚步近了”始,以“领着我们上前去”终,起于拟人,终于拟人,体现了结构的美妙和严谨。作者用心灵去感受春天的景物,将自己的情感倾注其中,表现出作者向往春天、热爱生活、充满希望的真情实感,是不可多得的美文。让我们追随着作者的思路,感受作者的感情脉搏,调集起我们对春天的赞美之情去朗读全文。
②声情并茂地朗读,体会作品的意境、风格,读出对春天的由衷的赞美,可以小组展开朗读竞赛,学生可以互评。看画面朗读,背诵。
3、体验与反思
①质疑交流
阅读了本文,你的感受是什么?
面对着这大好春色,你准备做些什么?
你还有哪些问题没解决?
学生讨论后,可以向老师质疑,可以向同学提问,以形成对文章的进一步学习与探讨。
[明确]作者笔下的春草、春花、春风、春雨,如同一幅幅细致的工笔画,侧重描绘的是自然界之春;而迎春图则是集中笔墨描绘了人勤春早之春。作者像是一位丹青高手,通过细致观察,用心灵,通过含情的画笔,描绘了春天的各种景物,赋予各种景物以鲜明的感情色彩。结尾以三个形象的比喻,进一步揭示了春天有不可遏制的创造力和无限美好的希望。
②拓展延伸
有人说:“春天是插花的能手”“春天是一位伟大的画家”“春天是个美丽活泼的仙子”……古今中外写春的作品很多,同学们可将自己搜集的关于春的诗文互相交流。
4、[作业]
《我看秋天》,仿照《春》写一篇文章,字数不限。
整理所收集的关于春的诗文。
5、信息反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篇8
复习导引
(一)复习目标
1.回顾基础知识,深化理解掌握。
2.掌握本单元的知识结构。
3.品位赏析文章中的精美语言,领悟课文的深长意味。
4.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学习课文的表达技巧
(二)复习重点
1. 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学习课文的表达技巧。
2.品位赏析语言,领悟课文的深长意味。。
(三)复习方法
构建知识网络,梳理剖析主干知识;强化训练以实现理解,,互动探究以寻求规律。
第21课 风筝
1.在本单元的5篇课文中,《风筝》是意蕴最丰富的一篇,应该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宜从多种角度加以引导,拓展思维空间。
2.训练探究文意的能力。这篇课文的难点较多,正是研究性学习的理想教材,要让学生预习时把不理解的地方划出来,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发问精神。教师教学用书里提出并解答了的九个问题,基本上解答了全文的要点,可以一次性提出来;同时,在“有关资料”中精选部分有助于探究课文主题的材料,提供给学生。让学生将问题整理一下,根据材料和课文,有步骤地研究。
3.课文研读要以难为乐,又要把握住“度”,不要求一下子理解透彻。在原有基础上提高一步就是收获,理解不透彻的地方将来可以慢慢感悟,不必追求讲深讲透,不必追求面面俱到。
4.感受鲁迅的人格、胸怀。
第22课 羚羊木雕
1.可以分角色朗读。
2.课文从孩子的眼光和心态看待——场家庭矛盾,叙事角度和叙事语气与学生很接近,据此,教师应设法引起学生的共鸣。可以提问:女儿既然已经把羚羊木雕送给了万芳,你认为事情怎样处理才恰当?怎样才能避免这类不愉快的事发生?
2.这场矛盾没有一个完满的结局,留下一个空白,正好可以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比如探讨人物语言后的许多删节符号所蕴涵的意味:比如指导学生分组,分别代表矛盾的三方,讨论这场矛盾的是非曲直。
3.分析矛盾发展变化的几个层次。
4.抓住人物内心变化发展的线索。
第23课 散步
1.先要求学生跳读课文,思考:“文章讲述的是什么事?表现哪个方面的话题?以此来整体把握课文。
2.问题研讨:①你喜欢文中哪个人物?为什么?②散步本来是一件小事。作者却小题大做、大词小用,请把这些地方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意图。⑧对我们写作有什么启示?
3.研讨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揣摩语言。比如全文中母亲仅有两句话,第一句话“还是走小路吧”,因为她是“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后说的,有一个思想转变的过程,所以应该读成拖音“还一一是一一走小路吧”。而第二句“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不必大声,应读出母亲吩咐儿子时的坦然。而“我”的那句“走大路”,读的时候要表现出斩钉截铁、没有商量余地的味道。
诗两首(《金色花》《纸船》)
1.从揣摩语言入手,抓住其中的情景描写或重要语句展开讨论(见教学用书): 同时,最好联系学生的生活体验,让学生想象画面和情景,帮助学生感受和理解。可以让每个学生都动笔画几幅诗意图。
2.在课的最后就本课组织一次朗诵比赛,鼓励学生配乐朗诵。
3.了解散文诗的特点,了解冰心“小诗”的特点。
4.利用自读课本,扩展阅读泰戈尔诗、冰心小诗。
第24课 《世说新语》两则
1.基本教学模式应当是“诵读一讨论一—诵读”。两次诵读的要求应有所不同,前—次要求和复述故事结合起来,达到基本成诵,并且读懂,字词句过关,最好能翻译;后一次是背诵课文。
2.探究讨论的重点可以有:A、用“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拟“大雪纷飞”,你认为哪一句更好?为什么?我们能想出一二个形容飞雪的好比喻词吗?B、你如何看待陈元方的为人原则、是非观?
3.简要介绍《世说新语》这部书。
综合性学习;我爱我家
1.本次活动大多是学生个人在家庭中活动,所以,教师要做好布置和安排。比
如:A、通过适当途径和方式与家长沟通,让家长对活动心中有数,便于活动顺利而有效地展开;B、活动涉及到对家长的咨询、追问或采访,教师最好和学生一起讨论一个具体的采访提纲,设计一些具体问题。
2.提前一周布置下去,提出具体要求。在这期间可以抽查学生的访谈提纲或记录,以收到督促、监控之效。
3.评价不可缺少。评价的方式可以有:自我评价→同桌互评→小组评价→教师批改→讲评作文,还可以通过问卷形式征求家长意见,了解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对表现优秀的同学予以表扬。评价的时候还需注意定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以定性评价为主,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4.课内活动时间:写作2教时,交流1教时、评价1教时。
关于课后练习
1.体现了少而精的原则。就数量来看,精读课文三四道题,略读课文两三道题, 引导学生少做练习多读书,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
2.练习分必做题和选做题,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选用。
3.兼顾了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如《羚羊木雕》—文后的练习,具体分析略)。
4.特别强调对课文的整体感知和拓展,并尝试让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比如《风筝》和《散步》后都附录了用来比较阅读的短文,通过课内外的比较阅读,对兄弟间的手足情和母子之间的亲情有一个更深入的体验和思考。
5.十分强调通过诵读来理解、体味和感悟课文,有些还特别要求背诵。
6.设计了一些开放性、发散性的题目(略)。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篇9
一、教学目标
① 培养有感情朗读课文的能力。
② 理清故事情节。
③ 培养学生联想和想像的能力。
④ 了解本文语言描写的精妙,深刻把握作品深刻的思想意义。
⑤ 联系现实生活,体验反思,培养敢说真话的良好品质。
二、教学重点
① 联想和想像。
② 作品深刻的内涵和思想。
③ 培养敢说真话的良好品质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四、课前准备
学生:熟悉课文。
老师:录音机、磁带。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
理清故事情节,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二、教学设计
1、导入新课
说起童话,我们大家肯定会兴趣盎然,那么你都读过谁的童话?(学生可能说:郑渊洁、安徒生、格林等等),看来大家都读过安徒生的童话,也非常喜欢他的作品。小学时,我们学过他的哪篇童话?(肯定会异口同声地回答《卖火柴的小女孩》)好,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另一篇很有特色,也肯定会受大家欢迎的作品《皇帝的新装》。不过,我想提醒大家注意:学习本文,要学会多角度、多侧面的地学习,去分析。
2、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① 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可请一名学生朗读,其余学生边听边猜想。到了一个新情节的开头,不要急于往下读,可以先把书合上,自己先试着想像,看自己的想像和作者的想像是否有差别。(肯定会有不同的想像,可让这些学生谈谈自己的想像内容,老师可及时给予鼓励。)
② 播放本课录音。教师可指导学生边听边圈点不理解的字词,然后借助工具书或与其他学习伙伴解决。
③ 指导学生在书上画出一些自己认为重要的词语、句子或段落,以便帮助理解文章线索,进行深入思考。
然后让学生讨论,交流,得出结论
爱??织??看??穿??揭??议
本文以“新装”为线索展开情节,让不同身份的人在这场骗局中登场,充分展示了他们的性格特征。
3、角色朗读,读出各个人物不同的性格特征。
(旁白一人,皇上一人,老大臣一人,诚实的官员一人,小孩一人,其余所有角色一人。)
4、布置作业:
① 写生字,理解词义。
② 用普通话朗读课文,做到读音准确,语速适中,能正确读出语气。